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1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291篇;相关期刊623种,包括中国血液净化、中国综合临床、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治未病”发展论坛、中国第八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治疗防治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高级论坛、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文献由5375位作者贡献,包括华琦、等、张丽华等。

左心室肥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1 占比:62.35%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1.57%

专利文献>

论文:1291 占比:36.08%

总计:3578篇

左心室肥厚—发文趋势图

左心室肥厚

-研究学者

  • 华琦
  • 张丽华
  • 李莉
  • 符德玉
  • 赵连友
  • 方敬爱
  • 汪涛
  • 钟国强
  • 陈国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瑛; 罗昭林; 王春芝; 何云; 张琬莹; 谭珺方; 旷野樱子; 常元圆
    •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发生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住院时同步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室早与24 h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以及心功能间的关系。结果①伴和不伴室早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24 h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早Lown分级≥3级的患者,其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3级以下的患者。②伴有心肌缺血或左心室肥大的患者室早总发生率及室早Lown分级≥3级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心肌缺血或无左心室肥大的患者。③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患者室早总发生率和室早Lown分级≥3级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心衰的患者;在心衰患者中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者室早总发生率和室早Lown分级≥3级的发生率均高于Ⅲ级以下的患者。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伴有左心室肥大和心肌缺血、合并心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早的发生率及复杂程度更高。
    • 陆川; 姚巍
    • 摘要: 综述有关血清尿酸、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进展。血清尿酸、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与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发生风险相关,可从多方面促进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发展。
    • 张文婷; 李方江; 白雪琴; 要彤; 刘玉玉; 张爱婷; 任淑珍; 房志琴; 程佳媛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常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400例EH伴LV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359例)、无效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EH伴LVH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有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269例、90例、41例,有效率为89.75%。两组患者性别及入院时极低频、低频(LF)/高频(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入院时血压、入院时LVH、入院时间歇性LBBB发生率,以及入院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HF、L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病程≥10年、入院时舒张压较高、收缩压较高、入院时LVH重度肥大、入院时发生间歇性LBBB,以及入院时SDNN、RMSSD、HF、LF是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合并间歇性LBBB、HRV降低与EH伴LVH患者常规治疗后疗效不佳有关。
    • 明志红; 陈勇华
    •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单纯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冠心病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期常规体检9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来院当天检测的血清FFA、PCSK9水平,并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血清FFA、PCSK9与LVMI的相关性;比较三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左心室肥厚与非左心室肥厚者血清指标水平,分析各指标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绘制ROC曲线检验各血清指标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风险的评估价值。结果四组中,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和观察组血清FFA、PCSK9及LVMI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F=315.646、1214.549、542.537,P0.80,评估价值均理想。血清FFA、PCSK9评估左心室肥厚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68、0.724,0.842、0.704。结论血清FFA、PCSK9高表达可能是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用于患者左心室肥厚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
    • 李新丽; 沈蕾; 芦源; 费梅; 李建中; 徐德宇; 周玲; 卢国元
    • 摘要: 目的探讨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LVH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CKD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CKD组),根据性别分为CKD男性组117例和CKD女性组79例,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并分析3组实验室指标及心脏超声资料。分析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VH的危险因素,以及分析SII与LVH的关系。结果男性、女性LVH患病率分别为31.62%、50.63%。收缩压(SBP)升高、血红蛋白(Hb)降低、SII升高是男性患者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Hb降低、尿酸(UA)上升是女性患者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VH在非透析的CKD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女性患者较多。贫血是所有CKD患者LVH的危险因素,SII升高是男性患者LVH的危险因素。
    • 闫嘉茗; 郑红军; 李贵民; 于淑娜; 张丹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EH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LVH分为LVH组68例和非LVH组137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Lp-PLA2、STIM1水平、左心室肥厚指标,分析血清Lp-PLA2、STIM1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H患者发生LVH的影响因素,ROC分析血清Lp-PLA2、STIM1水平对EH患者发生LVH的预测价值。结果LVH组血清Lp-PLA2、STIM1水平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非LVH组[t(Z)/P=5.405/<0.001、7.182/<0.001、4.727/<0.001、2.774/0.006、2.905/0.004、11.098/<0.001]。LVH组血清Lp-PLA2、STIM1水平与LVPWT、IVST、LVEDD、LVMI呈正相关(Lp-PLA2:r/P=0.401/0.015、0.325/0.032、0.362/0.029、0.710/<0.001;STIM1:r/P=0.417/0.021、0.306/0.022、0.317/0.035、0.619/<0.001)。EH病程长、收缩压高、舒张压高、有糖尿病、Hcy高、Lp-PLA2高、STIM1高为EH患者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316(1.131~1.531)、1.150(1.030~1.285)、1.288(1.083~1.531)、2.105(1.150~3.854)、1.179(1.031~1.347)、1.027(1.014~1.041)、1.021(1.021~1.030)]。血清Lp-PLA2、STIM1及二者联合预测EH患者发生LV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772、0.840,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单独预测(Z=3.583、2.714,P=0.000、0.007)。结论血清Lp-PLA2、STIM1水平升高是EH患者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 刘颖; 何流; 龙佩; 刘春艳; 朱薇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月我院10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LVH组)及96例原发性高血压无LVH患者(非LVH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Lp-PLA2、sCD40L、NT-proBNP水平差异,评估血清Lp-PLA2、sCD40L水平与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清Lp-PLA2、sCD40L、NT-proBNP及其联合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酗酒史、吸烟史、基础血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高血压病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使用率均高于非LVH组(P0.05)。LVH组血清Lp-PLA2、sCD40L、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LVH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Lp-PLA2、sCD40L水平与NT-proBNP及LVEDD、LVESD、LVEDV、LVESV、LVMI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Lp-PLA2、sCD40L、NT-proBNP均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具有较高诊断价值(P<0.05),其截断值分别为405.92 ng/mL、2.94μg/L、214.92 ng/L,且3项联合诊断价值最高,AUC可高达0.988。结论血清Lp-PLA2、sCD40L水平与左心室形态学改变密切相关,与心室重构指标NT-proBNP联合检测能辅助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对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 李久峰
    • 摘要: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8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及左心室指标[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值、24 h舒张压变异值分别为(110.28±6.24)、(70.18±3.24)、(7.89±0.21)、(8.69±1.1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23.32±5.71)、(82.94±1.42)、(9.93±0.38)、(9.68±1.47)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M、LVM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M、LVMI分别为(183.69±8.26)g、(108.93±7.28)g/m^(2),低于对照组的(192.37±11.14)g、(113.85±8.59)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左心室肥厚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新虹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心率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压水平、心率变异性以及左心室肥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采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同时联合比索洛尔,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不但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使其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得到纠正。
    • 胡瑞; 李瑞; 杨鹏程; 陈梓娴; 郭顺林
    • 摘要: 目前对左室肥厚型疾病进行无创准确诊断仍面临诸多挑战,而其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心脏磁共振是评估和诊断左心室肥厚病因的有力工具,不仅能动态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还能利用延迟强化、参数定量、特征追踪技术及弥散张量成像准确评估心脏功能及心肌情况,并且通过一系列后处理得到T1 mapping、细胞外容积分数及应变,可定量心肌损伤及功能。这些技术在鉴别左心室肥厚的病因和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方面是非常有潜力的。本文就各类左心室肥厚型疾病的典型心脏磁共振表现及其鉴别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