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西北高原

川西北高原

川西北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977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南风窗、草地、山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全国湿地规划生态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研讨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等;川西北高原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诗安、游明鸿、白史且等。

川西北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2.9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977 占比:97.01%

总计:6161篇

川西北高原—发文趋势图

川西北高原

-研究学者

  • 曾诗安
  • 游明鸿
  • 白史且
  • 刘长秀
  • 吴积善
  • 张信宝
  • 张昌兵
  • 汪阳春
  • 鄢家俊
  • 额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月17日,由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四川省现代草牧业创新联盟共同编制的《四川省2022年度春播饲草高产栽培技术指南》正式发布。指南旨在为川西北高原地区、成都平原及盆中浅丘区、川南山区、川东北深丘区与攀西地区五大生态区饲草生产人员提供可参考的饲草种植利用技术,以提高种养效益。这是四川省首次发布饲草高产栽培技术指南。
    • 摘要: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会同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在高寒牧区引种、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川西北牧区累计种植青贮玉米34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亩产鲜重达到4.5吨以上,解决了牛羊养殖缺乏饲草料的问题,为川西北牧区牛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李后强
    • 摘要: 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发现,甲骨文之所以没有“夏”朝记载,是因为禹启时代的人自称本土为“大邑”“大邑西”等,自己不称“夏”,夏朝是后人的称呼。山西运城有夏县,古称安邑,据说夏朝在此建都。元末义军领袖明玉珍在巴蜀建立农民政权,于公元1362年称帝,国号为“夏”,那时大邑属邛州。大邑县为“蜀之望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和地貌丰富多彩,有著名的西岭雪山、安仁古镇、鹤鸣道源等胜景,是创造奇迹的地方,自古深受官民重视。
    • 赵印泉; 曹红玉; 杨尽; 蒋尹; 张瑞虎
    • 摘要: 研究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多功能演变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以生态空间为主导,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慢到快,生态空间收缩加快,生产空间缓慢向生态空间渗透,生活空间快速向生态空间扩张;(2)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为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模式,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格局向相对均衡状态演变,“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土地多功能水平变化特征一致;(3)生态环境是制约土地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用地、地均旅游人次、人均社会消费等均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 吴锦波; 马月辉; 何世明; 余忠华
    • 摘要: 川西北高原地区地处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藏绵羊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畜禽资源之一,也是打造草原现代畜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种质基础,对促进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川西北高原地区藏绵羊遗传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该遗传资源的现状和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机制及建议。
    • 吴锦波; 马月辉; 何世明; 余忠华
    • 摘要: 川西北高原地区地处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藏绵羊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畜禽资源之一,也是打造草原现代畜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种质基础,对促进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川西北高原地区藏绵羊遗传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该遗传资源的现状和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机制及建议.
    • 摘要: 若尔盖县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面积10620平方公里,天然草原1212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978万亩,冬长无夏,享有“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和“川西北高原绿洲”的美誉。去年以来,若尔盖县认真贯彻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精神,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调整思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现代草牧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 王传旗; 刘文辉; 张永超; 周青平
    • 摘要: 为探索川西北高原乡土植物老芒麦的耐旱性,以野生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分析了苗期老芒麦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其抗旱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利用其有效防治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野生老芒麦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增长减缓,根系干重和相对电导率不断上升,相对存活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干旱胁迫已对苗期老芒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抑制了生长,并降低了存活率.干旱条件下,为汲取更多水分,老芒麦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部,同时,降低生长高度和叶面积,以促进水分有效运输和防止水分过度蒸发.经耐旱隶属度分析,供试的8份野生老芒麦材料耐旱性强弱顺序为:14-001>14-165>14-235>14-065>14-251>14-115>14-189>14-021.
    • 苑全治; 任平
    • 摘要: 川西北高原位于我国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集水区,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高寒草甸是其高原面上的典型植被.近年来,草地沙化问题突出,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过度放牧为主的人为因素和以气候变化为主的自然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的驱动力.着眼于气候因素,研究1961—2018年与草地沙化密切相关的温度、降水、风速、潜在蒸散和气候干燥度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气候变化的地表覆被效应,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原的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5°C/Da,受其影响潜在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To)也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4.4 mm/Da.降水量变化表现为平均增加但线性趋势不显著,总体倾向率大于ETo,为8.3 mm/Da.因此,气候干燥度呈多年平均变湿润特征,但线性趋势不明显.把各气候因子与地表覆被NDVI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单气候因子与NDVI的相关性均不强,说明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复杂性,也证明人类扰动在土地沙化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 蒋洪彬(文/图)
    • 摘要: 若尔盖大草原是我国六大草原之一,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面积10620平方公里,天然草原1212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978万亩,是最大的高原沼泽植被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设在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冬长无夏,享有“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和“川西北高原绿洲”的美誉。去年以来,若尔盖县认真贯彻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精神,调整思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现代草牧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