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滇地区

川滇地区

川滇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5221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川滇地区的相关文献由5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希、江在森、王双绪等。

川滇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1.4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5221 占比:98.43%

总计:15464篇

川滇地区—发文趋势图

川滇地区

-研究学者

  • 张希
  • 江在森
  • 王双绪
  • 苏有锦
  • 付虹
  • 杨国华
  • 延军平
  • 王青华
  • 石耀霖
  • 邵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迪; 董培育; 曹建玲; 石耀霖
    • 摘要: 川滇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性持续较高,该地区未来强震预测研究备受关注.本文根据该区域百年时间内发生的30次M_(S)>6.5历史地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GPS观测数据等,建立区域有限元准三维弹性模型,通过反演给定区域特定时刻合理的初始应力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震孕育阶段和震后调整阶段的动力学过程,以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作为判断地震发生的条件,模拟单次地震过程和历史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于数值模拟中的不确定性成分,通过大量Monte Carlo随机试验得到5000种初始应力场模型,确保所有模型均能重现历史地震的发震过程,最终得到现今应力场状态,并据此计算地震危险性系数,将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概率统计,初步得到研究区域2017年九寨沟地震后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结果显示历史地震破裂区的危险性概率大幅降低,相对安全;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发震概率高达30%,主要是受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应力扰动的影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包括汶川地震破裂区与芦山地震破裂区的中间区域)与鲜水河断裂带交界处发震概率约为15%~20%;另外滇西南龙陵瑞丽断裂带及澜沧江断裂带附近发震概率约为10%~15%,近年来滇西南地区小震频发,该地区地震危险性同样值得注意.
    • 申宇彤; 杨光亮; 谈洪波; 王嘉沛; 张明辉; 申重阳
    • 摘要: 川滇及邻区是青藏高原东流物质往SE-SSE旋转和逃逸的主要场所,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十分活跃.本文总结了川滇及其邻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研究的近期成果和重要进展:(1)利用重力与GNSS定位技术,获得了8条重力探测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信息,利用多种地球物理观测共同约束的重力反演技术,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密度结构的基本构架;(2)通过小波分解及归一化梯度等重力信号分离、提取方法,发现了川滇菱形地块顺时针旋转运动的重力学新证据;(3)通过玉树M_(s)7.1、芦山M;7.0和鲁甸M_(s)6.5地震的科考研究,加深了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孕育构造环境的认识:大型左旋走滑剪切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小江)和大型逆冲推覆构造(龙门山)两侧密度结构差异显著,两大构造均为区域地震活动控制性断裂,鲁甸震区地震活动可能与小江断裂带“东迁”作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推覆特征和滑脱层构造,可能是芦山地震发生在后山断裂的重要因素.
    •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 摘要: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_(L)≥4.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 杨婧; 郭良辉
    • 摘要: 重力异常曲化平即将起伏观测面上的重力异常延拓到平面上,从而为频率域处理和反演提供平坦观测面的重力异常数据。本文在常规插值—迭代法基础上,给出重力异常曲化平的改进插值—迭代法,即在异常迭代修正过程中引入起伏观测面修正因子,加快曲化平迭代收敛,促进曲化平效果提升。理论模型试验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观测面起伏较大、延拓跨度大的复杂条件下的稳定、有效曲化平,效果优于常规插值—迭代法。川滇地区实际重力异常数据试验表明本文曲化平方法有效增强了异常信号和细节特征,为后续处理和解释提供可靠数据。
    • 李林芳; 石耀霖; 程术
    • 摘要: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地震活动大数据进行挖掘,识别出一些过去认识不到的异常,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川滇部分地区(24°N—32°N,98°E—106°E)地震目录,采用滑动的时空窗口,选取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建立了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对研究区域9个子区块未来一年的最大地震震级进行预测.通过设置训练集∶测试集=8∶2和训练集∶测试集=7∶3两个不同的训练测试模型,对过往发生的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报.结果表明:训练集∶测试集=7∶3模型能够利用1970年1月至2004年9月的地震目录进行学习,成功回溯性预报2008年汶川地震;训练集∶测试集=8∶2模型利用1970年1月至2009年5月资料进行训练,回溯性预报2010—2019年间6级以上地震的R评分为0.407,回溯性7级地震预报时准确率高达92.31%.本文还探讨性给出预测意见:2022年2月前研究区西部、中部、东部、西南部存在发生5.1~5.3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 马亚丽娜; 史世波; 舒恒; 盛谦; 崔臻
    • 摘要: 在中国川滇强震区兴建的大型工程中,隧道常不可避免地横跨多条区域性活动断裂。受活断裂错动的影响,隧洞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错断威胁。在跨活断层隧洞抗断设计中,断层错动量是重要的输入参数。然而,传统的确定性方法提供的断层错动量很难反映地震发生并引发断层错动的随机性影响,因此常高估了错动量大小。为此,提出了强震诱发断层错动的超越概率理论错动量分析方法,引入了目标区域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引发断层错动的概率,以工程服役期限内,可能发生的位错量达到给定值的概率来评价活动断层发生错动的危险性,从而为穿越活断裂隧洞的抗错断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为了说明该概率分析方法,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为例,对隧洞跨越的龙蟠-乔后断裂展开错动量的估算,并进行了参数分析。
    • 石耀霖; 李林芳; 程术
    • 摘要: 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把机器学习方法运用于地震预报探索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震的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利用1970年以来的川滇地震目录,选择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采取滑动时空窗口方法有效地挖掘数据的隐藏信息,对川滇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为期一年的地震预报研究。结果显示,用1970—2019年地震目录的70%(时间窗口大概为1970年到2004年前后)作为训练集训练网络,对剩余的30%作为测试集(时间窗口大概为2005年前后到2019年底)进行回溯性预报检验时,实际震级落在预测震级±0.5内的准确率为70.2%,虚报率为18.7%,漏报率为11.1%,可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为测试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扩大研究区域范围、改变大震级地震在均方差计算中的权重等测试。在这些测试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依然表现良好。
    • 李秋; 孙娅; 邓士林; 邓阳毅
    • 摘要: 创新点:在于通过大量的和最新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最新的地震技术和川滇地区1.0版本速度模型SWChinaCVM-1.0作为反演的初始三维模型计算云南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对认识云南地区中下地壳流通道提供极大帮助。
    • 胡岩松; 陈友麟; 刘瑞丰; 刘伟
    • 摘要: 对Lg波衰减模型中建模误差的统计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地壳二维Lg波衰减模型。由于Lg波振幅可能受到几何扩散函数的强烈影响,合理评估反演过程的误差对于能否使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反演非常重要。通过在川滇及其邻近地区收集的建模误差样本,使用K-S数值检验方法、Q-Q图和正态分布图形检验方法对Lg波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的输入数据中建模误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奇异值分解(SVD)和反投影方法,分别获得了川滇地区的Q_(Lg)模型,定量计算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和分辨率矩阵,定量评估了Q_(Lg)模型中每个格点的分辨率和误差。结果表明:在一阶近似条件下建模误差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开发的数据筛选程序,可以产生一个接近完美正态分布的数据集;与反投影方法相比,利用SVD方法获得的地壳Q值的分辨率更高;在射线覆盖较好的区域,Q_(Lg)模型的分辨率达到100 km,相对误差小于3%。
    • 徐伟民; 陈石; 阮明明; 杨锦玲; 韩建成; 李红蕾; 卢红艳
    • 摘要: 陆地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质量变化的重要手段,场源分辨能力是评估流动重力测网监测效能和由场及源应用研究的关键指标.本文以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活跃的川滇地区为例,在设定场源异常体参数下,通过Tesseroid网格模型建立不同分辨率的重力异常扰动模型检测板,并基于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测点分布,对比反距离加权法、Krigng插值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对模型异常检测场的恢复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分辨率的模型检测板和模型抗噪分析结果,研究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的空间分辨率和场源反演分辨能力,进而评估该地区重力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并对该地区2014至2017年测网实测数据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二乘配置法对川滇地区重力场恢复效果最佳,川滇地区陆地流动重力测网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分辨率优于0.75°×0.75°,部分地区可达0.25°×0.25°;在I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为0.50°×0.50°,在II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优于0.75°×0.75°;进一步根据活动地块边界和重力测点分布,对川滇地区分区开展陆地流动测网场源分辨能力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