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4篇,主要集中在灾害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1711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首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等;山地灾害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崔鹏、孔纪名、崔云等。

山地灾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2.61%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1711 占比:97.12%

总计:12058篇

山地灾害—发文趋势图

山地灾害

-研究学者

  • 崔鹏
  • 孔纪名
  • 崔云
  • 第宝锋
  • 谢洪
  • 王成华
  • 韦革宁
  • 高甲荣
  • 欧国强
  • 王深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昊; 王钧; 黄建国; 罗依珍; 宫清华
    • 摘要: 城市扩张深刻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原有地质地貌环境,不合理削山造地等工程活动增加了丘陵浅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测度丘陵浅山区山地灾害的胁迫度以及评价建设用地开发的适宜性,有利于保障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圈生态与环境安全。中国山地城市开发建设与山地灾害的关系以及两者相容性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过去并没有关注丘陵浅山区,尤其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还不能科学地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与山地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基于频率比模型与信息熵理论,研究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强度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基于均值变点法提出丘陵浅山区城市建设用地建议退让距离。结果显示:(1)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大湾区中部以及东南地区,包括香港、东莞、深圳、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等;(2)开发建设强度与山地灾害的相关系数在地势起伏度低、中、较高、高的地区分别为0.894、0.766、0.587、0.642,相关系数随地势起伏度上升先减后增;(3)山地灾害的信息熵值为3.1~4.3,熵值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开发强度高且地势起伏度中、低等的地区;(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退让距离为120 m。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赖忠平; 杨安娜; 丛禄; 刘维明; 王昊
    • 摘要: 山地灾害事件发生的年代是理解其发育机制并作出预测的基础.在长时间尺度上,常用的测牟方法有光释光、14C、宇宙成因核素和火山灰测年等,其中的关键是能否在剖面中寻找到合适的测年物质.短时间尺度的测年方法以树轮为主,辅以地衣测年.在山地灾害中,不仅灾害沉积本身,其相关沉积物对事件年代也具有指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年材料的可获性来选择合适的测年方法,最好能结合多种方法对整个灾害沉积体系进行交叉测年,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野外采样既要满足灾害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年代学的要求.因此建议在野外采样时,灾害和年代学研究人员共同现场讨论以确定最佳采样策略.随着山地灾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认识到仅依据测量记录和历史记录很难具备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其频率和强度变化,因而,古灾害事件的测年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 张晓宇; 杜世回; 孟祥连; 杜庆者; 杨宗佶; 杨莹辉; 苗晓岐; 罗锋
    • 摘要: 藏东南地区频发的山地灾害是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需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川藏铁路以桥梁工程在沟口附近跨越了该地区的茶隆隆巴曲.为评价茶隆隆巴曲沟谷山地灾害对桥梁工程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现场调查、高精度遥感解译、多光谱遥感地表位移监测、堆积物地质年代学分析、工程类比等综合技术方法,研究了茶隆隆巴曲沟谷内泥石流、冰崩、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的规模-频率、潜在发展趋势及灾害表现形式,总体上认为冰崩、岩崩和滑坡等山地灾害的主要影响是为后续的泥石流提供物源,而茶隆隆巴曲沟谷内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相对不活跃.其次考虑极端情况下茶隆隆巴曲上游1号冰川675×104 m3物源发生高位冰崩碎屑流,应用Massflow对冰崩碎屑流进行了全过程精细化模拟,冰崩碎屑流经过沿途铲刮、碰撞和摩擦等运动消耗能量,到达茶隆隆巴曲大桥附近的流速为34 m·s-1,流深为24 m,低于桥梁净空43.5 m,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高位冰崩碎屑流对桥梁工作的致灾风险,为茶隆隆巴曲大桥工程设置及防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 李旻; 马莲花
    • 摘要: 8月9日,四川省林学会组织召开了“四川省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公允价值核算体系研究”课题评价会。参加会议的有省林业和草原局科技推广站、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研究所以及我院等专家和代表。
    • 陈楠枰; 汪玚
    • 摘要: 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占2/3,是世界上山地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桥梁和隧道作为线路的"咽喉",一旦损毁,将严重影响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随着工程技术的飞速进步,山区高等级公路中桥隧比大幅提高。桥梁工程技术不仅要防范山地灾害,也要在运营荷载和承载能力之间,在经济和安全两端达成平衡。而在我国西部山区,公路桥梁安全运营还要面对复杂恶劣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候条件带来的灾害风险。
    • 张建奇; 郄佳志; 张永
    • 摘要: 创伤树脂道作为树轮地貌学方法中具有季节分辨率的干扰事件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地应用于山地灾害的研究之中.我国是山地灾害高发的国家,树轮地貌学在山地灾害的研究方面潜力巨大,但目前还没有开展创伤树脂道的相关研究工作.本研究在青海省祁连县一样点内选取带有明显伤疤的青海云杉,采集树轮样芯,利用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调查了伤疤周边不同位置处创伤树脂道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山地灾害造成的伤害会诱发青海云杉产生创伤树脂道,距离伤疤左侧、右侧或上部10 cm和20 cm位置处创伤树脂道占绝大多数,而伤疤相反一侧响应干扰事件不明显.山地灾害事件发生后,伤疤上部形成的创伤树脂道明显要多于左侧和右侧,伤疤上部20 cm位置处创伤树脂道出现频率最高,是适合采集干扰信号的有利位置.依据树轮地貌学工作大样本量的采样要求,在无法大量采集树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生长锥合理高效的获取有价值的树芯样品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将为野外采样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有助于推动树轮地貌学方法在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 李伟; 毕强; 林世金
    • 摘要: 以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为研究背景,对影响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选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充分运用减灾选线理念,结合沿线工程环境特征,对选线理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地质先行、重视环保、合理展线、靠近既有交通走廊”等选线原则.
    • 李松阳; 余杭; 罗清虎; 刘颖; 贺静雯;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 摘要: 【目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形维数可得到更细致的土壤颗粒分布信息,对准确了解洪涝诱发灾害干扰下受损林地恢复过程的土壤颗粒变化规律,加深灾害干扰前后林地自然恢复变化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采用以时间代空间的研究方法,选取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3种林地,采集不同受损状态(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7年)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径分析,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各项多重分形参数。【结果】灾害干扰对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布存在显著影响;灾害干扰后不同恢复阶段、不同土层深度对3种林地均有影响,不同林地对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分析3种林地不同恢复状态的粒径组成和多重分形参数可知:与未受损林地比较,受损恢复林地的土壤质地较差。3种林地在不同受损状态下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本研究从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角度阐明了洪涝诱发灾害对次生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的影响,可为灾害干扰前后土壤侵蚀的防治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徐芳芳
    • 摘要: 中国是山地大国,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千米,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中,山地灾害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40%。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逾越不了多山的基本国情,抵御和防治山地灾害是山区发展的一大艰巨任务。作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宁生从20世纪80年代接触到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之后,就一直在这一领域中前行不辍,时光荏苒几十载,他的身影遍及中国的山地灾害防治一线,在那里留下了属于中国山地人一个个坚实的印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