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黄鱼

小黄鱼

小黄鱼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52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88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小黄鱼的相关文献由825位作者贡献,包括楼宝、刘峰、詹炜等。

小黄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 占比:24.7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1188 占比:74.86%

总计:1587篇

小黄鱼—发文趋势图

小黄鱼

-研究学者

  • 楼宝
  • 刘峰
  • 詹炜
  • 谢庆平
  • 陈睿毅
  • 徐冬冬
  • 程家骅
  • 金显仕
  • 严利平
  • 王立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魏福亮; 谢庆平; 蔚敏; 詹炜; 刘峰; 楼宝
    • 摘要: 双酚A(biphenol A,BPA)是我国近海浓度最高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对鱼类的生长与生殖系统具有潜在的毒性。小黄鱼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鱼类,在我国近海海域有广泛的分布。为探明BPA对小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本研究首先检测实验用水中BPA的含量,然后在0~5.0 mg·L^(-1)之间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BPA对孵化后25 d的小黄鱼进行急性毒性浸浴实验,浸浴96 h。统计各时间段小黄鱼的存活率。结果表明,采用液质联用法(HPLC-MS/MS)未检测到实验养殖水体中含有BPA,不同浓度BPA浸浴96 h后,0~2.5 mg·L^(-1)浓度范围内存活率都在96.73%以上,浓度达到3.0 mg·L^(-1)时存活率显著下降到81.25%,浓度达到5.0 mg·L^(-1)时,存活率下降为0。计算得出BPA浸浴96 h小黄鱼的半致死浓度为3.94 mg·L^(-1),安全浓度为1.08 mg·L^(-1)。
    • 刘晓丽; 姜伯成; 夏文水; 杨方; 周小燕; 刘锦渊
    • 摘要: 本文以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在加工工艺中采用空气煎炸技术来代替传统常压油炸工艺,通过优化调味料浸渍工艺、空气煎炸技术加工工艺以及对小黄鱼产品感官、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比较空气煎炸和常压油炸产品的品质差异,并研究贮藏阶段产品品质变化,以期为营养丰富的小黄鱼休闲调理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摘要: “小黄鱼”公园接驳巴士正式开通了1月29日下午,以“虎虎生威过大年,小黄鱼送您逛公园”为主题的“小黄鱼”公园接驳巴士开通仪式在莲花山公园举行,深圳巴士集团开通8条“小黄鱼”公园接驳巴士,为前往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深圳湾公园、盐田海滨假日公园等景区游玩的市民提供从社区到景区、从景区到商圈的公交接驳服务。
    • 王雅丽; 胡翠林; 徐开达; 周永东; 蒋日进; 李振华; 李霞芳
    • 摘要: 为掌握舟山渔场及周边水域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繁殖特性,文章根据2020年和2021年3—5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拖网和流刺网渔获样品,分析了小黄鱼繁殖群体特征,及其繁殖力与生长指标的关系,并对繁殖力变化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1年小黄鱼群体体长范围为107~200 mm,优势体长组为130~170 mm,平均体长143.98±16.78 mm;体重范围为18.4~108.3 g,优势体重组为30~70 g,平均体重46.78±16.54 g;绝对繁殖力7 944~31 077粒,平均15 545±6 01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3~182粒/mm,平均为98±31.29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26~433粒/g,平均为258±60.91粒/g;卵径范围为0.41~2.77 mm,平均为1.01±0.36 mm。研究表明,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与体重和纯重呈线性相关。
    • 摘要: 本周(2月14—2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出海作业的渔船陆续回港避风带回部分渔获。渔获上市数量与上周相比有小幅增加,以小黄鱼、鲳鱼、海虾为多,供应相对充足。元宵节过后,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多数冰鲜水产品价格有所回落。
    • 郑建; 赵祥; 徐浩; 宋娜
    • 摘要: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为探究青岛近海小黄鱼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变动情况,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及微卫星标记,对青岛近海小黄鱼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微卫星标记均检测到青岛近海小黄鱼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略高于历史数据;在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树和网络图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谱系结构;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距离(δ_(μ))^(2)、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果与线粒体DNA标记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青岛近海不同季节的小黄鱼样本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以上结果表明,近年来青岛近海小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所上升。
    • 悦心
    • 摘要: 鱼鳔又称鱼脬,俗名鱼肚、花胶(海货店和中药店均售),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蝗鱼等的鱼鳔。《本草纲目》曰:“鳔,即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主要产于我国沿海及南洋群岛等地,取得鱼鳔后,剖开,除去血管及黏膜,洗净压扁晒干即可食用或入药,以广东所产的“广肚”质量最好。
    • 徐万土; 楼宝; 陶顺顺; 陈裕; 杨辉; 曾肖; 徐芳君; 詹炜
    • 摘要: 2019-2021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育苗场,以人工培育的11780尾性成熟小黄鱼为亲本,通过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进行催产,在15~16°C条件下,效应时间36~48 h;3年共获得受精卵3.70×10^(7)粒,在水温17°C、盐度24~25、pH 8.0~8.3、光照500~1000 lx、微充气条件下,共孵化出仔鱼苗2.04×10^(7)尾,孵化率分别为37.4%、61.6%、74%;鱼苗培育在水温17~21°C、pH 7.8~8.3、盐度21~23、光照500~1000 lx、充气条件下进行,依次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颗粒饲料,经过40~47 d培育得到体长2.8~3.8 cm鱼苗4.5×10^(6)尾,育成率分别为17.4%、22.6%、25.4%。小黄鱼育苗应注重亲鱼的强化培育、饵料系列的转换与搭配及日常管理。本试验结果可为小黄鱼规模化生产性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 李建
    • 摘要: 带鱼肉质细嫩,味道鲜香,是南北通吃、老幼皆宜的“国民海鲜”。特别是越冬时节,带鱼体内囤积大量脂肪时,肉质最为肥美。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带鱼活动的地域很广,从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浙江沿海、福建、广东、海南和山东半岛是我国带鱼的主产区。带鱼营养丰富,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元素如钙、磷、铁等。中医认为,带鱼性味甘温,常食具有补虚、止血、养肝等功效,尤其适宜气短乏力、营养不良的人食用。
    • 李沪; 韩明明; 詹炜; 刘峰; 谢庆平; 徐万土; 楼宝
    • 摘要: 通过比较6种光谱环境(自然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黑暗)下小黄鱼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长和主要免疫因子的含量及初孵仔鱼中melanopsin和clock基因的表达,发现:(1)红光组胚胎孵化率最高(49.56%),其次为黑暗组(38.66%)、全光组(31.46%)、自然光组(31.25%)、绿光组(30.72%)和蓝光组(29.58%);(2)红光组和黑暗组孵化最快,全光组和自然光组次之,蓝光和绿光组最慢;(3)红光组中IgM水平最高,而C3、TGF-β和IL^(-1)β在自然光组、全光、蓝光和绿光组中的含量水平高于红光组和黑暗组;(4)蓝光组中感光蛋白melanopsin水平最高,clock表达水平最低,而红光组与之相反。结果说明光谱对小黄鱼胚胎在孵化、免疫水平和节律调控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