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冰期

小冰期

小冰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8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地理学报、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等;小冰期的相关文献由4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苏民、姚檀栋、杨保等。

小冰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85.9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48%

专利文献>

论文:28 占比:11.57%

总计:242篇

小冰期—发文趋势图

小冰期

-研究学者

  • 王苏民
  • 姚檀栋
  • 杨保
  • 刘健
  • 王绍武
  • 陈星
  • 杨学祥
  • 王宁练
  • 丁良福
  • 庞奖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朝林
    • 摘要: 文章从气候变化及其对北欧和西欧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出发,论述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因果关系聚焦中国未来地理学发展的两大基础.首先,回顾了最近的小冰期气候变化,指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其次,从推动CO2排放量增加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入手,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还在加速,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已经出现,如城市气温上升、资源消耗量巨大和自然灾害频发.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已经互为影响,而且人类活动主导了地球变化的趋势,地球科学进入人类世的新时代,以人地关系研究见长的地理学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建设人类圈地理学、重塑升级版城市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未来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任务.
    • 赵井东; 邱锦坤; 季卉晗; 郭万钦; 刘瑞连; 麻浩男
    • 摘要: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_(W1)与M_(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可以推断降温是这次冰进的主因。
    • 林俊川; 孔德明; 陈法锦; 黄超
    • 摘要: 近千年的气候重建对于了解当今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并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季风降水存在空间差异,过去千年的两个重要特征时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水热配置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该文对取自北部湾东北部的BBG-02岩芯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和常、微量元素的分析,探究BBG-02岩芯的物源及其源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时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通过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认为红河可能是BBG-02岩芯的主要来源,岩芯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夏季风的强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物源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在小冰期气候寒冷干旱,这与前人关于印度夏季风和降水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影响印度夏季风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印度夏季风也受到ENSO活动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
    • 杨红强; 谭飞; 徐辉龙; 张喜洋; 施祺; 陶士臣
    • 摘要: 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对南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对器测记录之前全新世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南沙群岛安乐礁潟湖沉积物重建了小冰期以来准年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活动,共识别28个风暴事件层。研究表明,小冰期以来,南沙群岛安乐礁热带气旋活动在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频繁变化,发育两个主要的风暴活跃期。在小冰期早期(AD1471—1620)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活跃期,另一个风暴活跃期位于现代暖期的AD 1930—1960,风暴活动虽有所加强,但明显低于小冰期早期。与同期永暑礁重建结果的对比表明,热带气旋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更多来自相近区域的高分辨率风暴记录可有效降低古风暴活动重建的不确定性,提高重建记录的准确度。
    • 肖思雅; 李俊云; 李廷勇; 陈朝军; 黄冉; 王涛; 吴尧; 徐玉珍; 邱海英; 黄洋阳
    • 摘要: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复杂性,本文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总共选取了19条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①相对于中世纪暖期而言,小冰期期间中国南方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偏湿,这可能与雨带在中国南方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增强有关.②中国中部地区秦岭南麓和神农架高山林区在小冰期时期主要呈"冷湿"的模式,差异在于秦岭南麓区域主要在小冰期中后期偏湿,这与中部其他区域偏"冷干"的模式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导致.③中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且该区域地形复杂,其气候变化在小冰期时期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差异,没有呈现出比较一致的降水模式.与小冰期期间的降水变化不同的是,近30年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除了台湾和雷州半岛,其他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可能受气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我们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小冰期的干湿模式在时空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这对于认识小冰期时中国南方不同区域降水的复杂性及未来旱涝灾害的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 蒂姆·卡尔费拉格; 吴非(译)
    • 摘要: 2019年,《自然》(Nature)杂志的一篇论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20世纪,全球超过98%的地区都经历了过去2000年间最炎热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不仅体现为升温幅度剧烈,还显示出升温范围广泛。事实上,地球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往往并非完全一致。例如,作为过去1000年间最为寒冷的时期,小冰期在全球不同地区达到极冷值的时间相差了数百年。
    • 刘洋; 郑景云; 郝志新; 张学珍
    • 摘要: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区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结果 显示:1)在800~135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温暖时段,但其起讫时间及暖峰出现年代和温暖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洲、亚洲中部各区多始于9世纪前期,亚洲东部各区则多始于10世纪中前期,印度南部最迟(始于13世纪),且多数区域曾被其间的多年代际转冷而分割为2~3个温暖时段;偏暖区域最多的时段为1001~1020年,11个区域中有9个显著偏暖;温暖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及东亚东部,其暖峰的年代温度距平皆达相应区域20世纪最暖10年的一半以上.2)在1400~190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寒冷时段,尽管其起讫年代也存在差异,但各区寒冷时段出现的时间较中世纪暖期更为同步,其中1581~1610年所有11个区均显著寒冷,1830s也有10个区域表现为气候寒冷.寒冷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西部、亚洲中部及东亚,其冷谷年代的温度皆比过去千年各区平均温度低1.5倍标准差以上.3)20世纪增暖在欧亚大陆的所有区域几乎同步,且多数区域现代暖期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高于此前至中世纪暖期.上述区域差异可能是因历史冷、暖期主要受太阳、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自然因素驱动,而20世纪暖期则受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主控.然而,受代用资料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时空敏感度不一和时空分布不均等影响,现有研究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 刘威; 杨煜达
    • 摘要: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重建了过去600年(1400~2000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概率为10%的极端旱涝事件序列,发现:1700年是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的转折点,之前极端干旱年份多于极端洪涝年份,之后极端洪涝年份多于极端干旱年份.现代暖期,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偏高,但皆未超过历史时期的峰值.在偏暖湿时,极端旱涝事件偏少,极端洪涝年多于极端干旱年;在偏冷干时,极端旱涝事件均较多,极端干旱年发生概率高于极端洪涝年;在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内极端旱涝事件有不同的冷暖对应模式.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与亚洲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南亚夏季风的影响更为突出,1700年前后极端旱涝事件的转折对应了南亚夏季风的转折.南亚夏季风偏强时,极端旱涝事件偏少且极端洪涝事件发生概率高于极端干旱事件,南亚夏季风偏弱时则反之.ENSO在年际尺度上对极端旱涝事件发生有重要影响.PDO在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尺度上通过影响亚洲季风,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极端旱涝事件.
    • 陈越; 王欢; 刘宏; 王芳; 李苗发; 程海; 马志邦; 蔡炳贵; 肖举乐
    • 摘要: 基于云南西南部司岗里洞一支长约168 mm石笋(编号SGL1)的7个230Th年龄和325个δ18O数据,建立了1322~ 1605 A.D.和1700~ 1927 A.D.时段平均分辨率达2a的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该序列显示存在百年尺度的δ18O偏正阶段,即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指示当时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这与印度季风区石笋所记录的结果一致,但区别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小冰期后期(1700~ 1900 A.D.)季风逐渐增强的特征,表明小冰期后半段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区域干湿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显著的多年代际振荡是SGL1石笋序列最为突出的特征,在石笋生长稳定的1322~1540 A.D.时段,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序列记录到9个持续时间约10~20 a、平均振幅达1.4‰的干旱事件,这些年代际尺度干旱事件在东南半岛及南亚地区的高分辨率记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SGL1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太阳总辐照度记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可能是小冰期季风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但二者呈负耦合关系,即太阳辐射增强(减弱),对应区域季风降水减少(增多).小冰期早期(1322~ 1540 A.D.),SGL1石笋记录的年代际干旱事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相位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冷相位相对应,其显著的15a、24a和56 a周期也类似于PDO的主导周期,说明该区多年代际气候变化主要受PDO调控;功率谱分析结果还显示SGL1序列具有显著的2.6~3.2a和6a周期,暗示该时期区域年际尺度气候变化可能受ENSO和(或)印度洋偶极子(IOD)的影响.
    • 陶士臣; 张会领; 余克服; 施祺; 孟敏; 严宏强; 刘国辉; 陈特固
    • 摘要: 在南海西沙群岛(15.76′~17.13′N,111.18′~112.90′E)5条年分辨率的滨珊瑚生长率(即每年生长宽度,mm/a或cm/a)序列和4个U-Th年龄的基础上,根据珊瑚生长率与器测海温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征并建立的转换方程,定量重建了近500年(1520~2007 A.D.)连续的年分辨率的西沙海温历史.这一时期的海温变化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1520~ 1825 A.D.以小幅波动为主,略有下降(-0.21±0.07°C).2)1826~2007 A.D.整体呈上升趋势(0.93±0.15°C),其中1826~1899 A.D.快速上升(1.0±0.13°C);1900~1971 A.D.小幅波动,略有下降(-0.16±0.19°C);1972~2007 A.D.再次上升(0.55±0.30°C).同时,近500年来西沙海温具有显著的年际、十年际和多年代际周期,分别对应于ENSO、太阳活动和太平洋多年代际涛动(PDO).珊瑚生长率记录的西沙海域持续升温始于1820年代后期,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升温起始时间相当,但略早于全球其他区域,体现了南海海域对赤道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