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寻觅

寻觅

寻觅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财政、金融、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0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630种,包括旅游、初中生必读、收藏等; 寻觅的相关文献由924位作者贡献,包括毕淑敏、吴甸起、佚名等。

寻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0 占比:99.49%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51%

总计:975篇

寻觅—发文趋势图

寻觅

-研究学者

  • 毕淑敏
  • 吴甸起
  • 佚名
  • 卡耐基
  • 卢惠龙
  • 梁衡
  • 王含冰
  • 王安琪
  • 王泰初
  • 丁嘉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玮强
    • 摘要: 2021年9月的第一天,我跟随“开业之石”摄影组前往北京怀柔的崇山峻岭间,“重走”铀矿石的找矿历程,“寻觅”开业之石的源头。之所以选择在京郊拍摄,实属无奈。当时新冠疫情又在全国各地零星暴发,导演不得不在京郊找了一处类似南方山林的地方,重现当初找矿的历史。
    • by窗某人
    • 摘要: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没有人能媲美。然而除了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外,鲁迅还是一位“美食博主”和十足的“吃货”,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很多与美食的故事。鲁迅先生并没有特意写过介绍美食的书,但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食物的踪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先生独特的品味。对于美食,他丝毫不含糊。
    • 贾永会; 徐华起
    • 摘要: 有这么一群人,有事没事就拿着罗盘、锤子一头扎进大山里,开始四处寻觅深山里的宝藏。他们常年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一年365天,甚至能在大山里待300多天。他们就是河南地质人,为了国家的找矿事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他们的执着坚守为国家开启一个又一个"宝藏"。
    • 张田勘
    • 摘要: 春天来了的时候,踏青、赏春和尝春成为生活的亮色,其中挖野菜成为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因应这种需求,网上开始流传一些“挖野菜指南”“野菜大图鉴”,引导市民在小区、郊外或远郊绿地里寻觅和挖野菜。这些文章本意是为了科普,但逐渐被“包装”成了“小区挖野菜攻略”。
    • 法国列那尔
    • 摘要: 我从来没有见过云雀,尽管我黎明即起,也是徒然。云雀不是地上的鸟儿。从今天早晨起,我就踏着泥块和干草到处寻觅。一群群灰色的麻雀或鲜艳的金翅鸟在荆棘篱笆上飘来飘去。松鸦穿着长礼服在检阅树丛。
    • 郭尚民
    • 摘要: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人知。对此词开篇三句的赏析,历代评论家一般关注的是叠词运用之妙。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推清代徐釚,他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诚然,《声声慢》的叠词之妙是任何评家都绕不过去的,因为它们是那么的耀眼生辉,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可除了叠词之外,它们就没有别的可称道之处吗?“寻寻觅觅”一句其实是特别值得玩味的。主人公要“寻觅”什么呢?人们给出的答案基本是猜测性质的。沈祖棻先生说:“(寻觅的)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
    • 钟伟建
    • 摘要: 学习文言文要“文”“言”并举,不仅要训文字读文章,还要赏文学传文化,这一观点已得到语文界的极大认同。那么,如何才能品味到经典“文”“言”之“膏粱”?笔者以为“寻觅文言津梁”即一好方法。何谓津梁?渡口桥梁是也,喻指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文言津梁,可以是文章工处奇处,也可以是平处常处;可以是简处易处,也可以是繁处难处……借助一双慧眼,找到文言津梁,借此引渡,可达经典的别样洞天,更为写作技法借鉴之良道。现择其一二来说。
    • 许博渊
    • 摘要: 现在的人把方便面叫做泡面,而且不但有泡面,还出现了泡饭。孩子送了两箱泡饭来,孙女说如果不好吃就扔了,反正是妈妈公司里发的。我和她奶奶一人泡了一碗,的确不太好吃,但没有扔,吃了。我们平时饭粒掉在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了,好端端的米饭和菜怎么能扔掉呢?而且也没有到难以下咽的程度。
    • 马海霞
    • 摘要: 婆婆喜欢在小区广场上和几位老人家坐在一起聊天,那些老人有七八十岁的,还有几位90多岁的婆婆和他们在一起也聊得开心,相处融洽。但每逢有老人家生病住院或驾鹤西游,便触动了婆婆的伤心模式,要好久才能慢慢好转。周末那天,我和先生去附近公园为婆婆寻觅到了一处好玩的地方。
    • 袁文良
    • 摘要: 2021年3月14日,是农历辛丑年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古称“春龙节”或“青龙节”,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风俗,一些文人雅士自然也会怀着浓浓雅兴吟诗作词,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习俗予以记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虽然说有些习俗今日已不多见,但从那些有关二月二的古诗中仍可以寻觅到它们的影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