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VIC模型

VIC模型

VIC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557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资源科学、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水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长江论坛、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VIC模型的相关文献由29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志勇、金君良、徐宗学等。

VIC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76 占比:99.93%

总计:145678篇

VIC模型—发文趋势图

VIC模型

-研究学者

  • 吴志勇
  • 金君良
  • 徐宗学
  • 朱悦璐
  • 王国庆
  • 陆桂华
  • 刘翠善
  • 肖恒
  • 庞博
  • 张利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召鹏; 段克勤
    • 摘要: 渭河流域能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水资源的问题,而秦岭北麓是渭河的重要产水区。为探究秦岭北麓近年水资源的变化特征,采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基于水文相似性原理,运用典型流域参证法,重建了1970—2015年秦岭北麓径流变化。结果表明:VIC模型在观测流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在月径流模拟中,纳什系数(N_(S))大于0.76,相关系数(R^(2))大于0.91,相对误差(RE)小于±15%;通过水文参数移植法模型可以真实还原无观测流域径流变化,在验证期N_(S),R^(2),RE分别为0.81,0.94,4.6。近46 a来北麓径流总量在(16.01~65.4)亿m^(3)/a波动,1983年径流量最高达到65.4亿m^(3),而1977年最小值仅为16亿m^(3),丰水年份是枯水年份的4倍,径流年际变化明显,过去46 a秦岭北麓多年平均径流值为35.2亿m^(3)/a。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并且也是水文模拟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
    • 杨思敏; 权全; 徐家隆; 张飞跃; 刘铁军
    • 摘要: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IC模型),结合延河流域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评价1999—2019年生态建设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水域面积变化不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略微增加;水源涵养量呈东南高、西北低,林地和草地水源涵养功能较好,耕地较差;降水量是影响水源涵养量的主要因子。
    • 李琳; 文雄飞; 谭德宝; 王莹; 刘希胜; 王岗
    • 摘要: 盐湖流域属于无资料地区且基础资料稀缺,使用传统方法开展水文模拟存在困难。为了研究盐湖流域生态环境、水文气象等变化,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船等技术,建立盐湖流域空-天-地立体监测系统,构建盐湖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曲线,并通过月尺度遥感数据解译了盐湖月尺度湖泊面积,推算了盐湖蓄变量和盐湖入湖月尺度径流量。通过收集并整理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和MODIS LAI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VIC模型,开展盐湖流域湖泊径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盐湖流域径流模拟纳什系数NSE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87和11.81%,表现出实际径流的丰枯变化情况。盐湖流域空-天-地立体监测系统结合VIC模型能够模拟盐湖流域的月尺度径流变化过程,对无资料区域河湖水文模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韩潇; 张亚萍; 周国兵; 翟丹华; 吴胜刚; 李琴
    • 摘要: 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水文气象发展的新方向之一。VIC模型已在众多流域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而在小尺度山区地形下的适用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文章选取涪江流域为典型流域,以CGDPA定量降水估计产品及结合GIS平台处理后的地理信息为输入资料,建立了涪江流域的VIC模型,探讨模型在小尺度川渝复杂地形流域的水文模拟适用性。结果表明:1986-2010年,VIC模型水量平衡方案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出口小河坝站的日及月径流的变化过程,验证期日径流NSE=0.569,RE=18.78%,月径流NSE=0.764,RE=17.99%。在中等径流上模拟结果较佳,对小径流与极大径流有低估,而较大径流有高估。考虑能量平衡后效果下降,说明模型的能量平衡方案在涪江流域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总体上VIC模型在涪江流域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李琳; 谭德宝; 文雄飞; 王莹; 刘希胜; 王岗
    • 摘要: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湖泊水量的影响,以盐湖流域为研究区,应用统计方法对1989—2018年降雨、气温、蒸发进行线性趋势和突变分析,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对湖泊面积等水文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湖泊面积与气象要素、湖泊面积与湖泊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VIC模型模拟径流并结合计算的冰川水量得到盐湖径流组成,定量探讨气象要素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综合分析2011年前后气象要素影响流域湖泊水量的差异。结合统计分析与水文模型定量计算可知:年降雨量、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且与湖泊面积有较好的相关性。湖泊面积与湖泊水量间相关性较高,可间接体现气象要素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2011年前卓乃湖和盐湖水量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影响,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水量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2011—2014年4个湖泊水量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影响;2015—2018年4个湖泊水量变化中降雨增加量、冻土释水和地下水补给增加量、冰川融水量对湖泊扩张的贡献约为34.48%、57.66%、7.86%,气温变化成为影响湖泊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影响次之。
    • 江善虎; 刘亚婷; 任立良; 王孟浩; 周乐; 任明明
    • 摘要: 采用生态最相关水文指标(ERHIs)评估渭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改变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7个指标作为渭河流域的ERHIs,并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的“观测模拟”对比分析法对渭河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演变进行定量归因。结果表明:咸阳水文站和华县水文站径流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1990年是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咸阳站和华县站实测ERHIs综合改变度为41%和34%,模型模拟的两站ERHIs综合改变度均为18%;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渭河流域水文情势发生改变,两者对咸阳站ERHIs综合改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44%和56%,对华县站的贡献率分别为53%和47%。
    • 李晓阳; 叶磊; 吴剑; 王锦; 曾凡璋; 周惠成
    • 摘要: VIC模型一般在3 000 km~2以上的大流域径流模拟中广泛应用,然而其原有的单位线汇流方法时间尺度为日,难以实现小时尺度的汇流计算,限制了VIC模型在中小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发展与应用。采用基于Gamma分布函数的单位线法对VIC模型现有汇流方法进行改进,将VIC产流模型与改进的分布式汇流模型相耦合,实现了基于VIC模型的小时尺度洪水预报,并在碧流河流域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率定期和验证期确定性系数平均值为0.81,径流深预报合格率为95%,洪峰流量预报合格率为90%,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改进后的汇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洪水的起涨消退过程,能够满足流域洪水预报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袁飞; 章益棋; 刘懿; 马明卫; 张利敏; 石佳勇
    • 摘要: 采用西江流域武宣站集水区68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12个水文站点1961-1989年日径流资料以及植被、土壤数据,驱动VIC水文模型计算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构建网格尺度的标准化帕尔默干旱指数(SPDI),结合游程理论识别历史干旱事件,分析了SPDI在西江流域干旱评估的适用性以及历史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PDI在西江流域干旱评估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1961-2014年西江流域干旱频次、历时总体呈增加的趋势;1960、1980和2000年代属旱情较严重年代,21世纪以来西江流域干旱化趋势更为明显.
    • 曾华楠; 谷黄河; 余钟波; 田丹
    • 摘要: 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降水数据为研究缺乏地面实测站点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2002—2015年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VIC分布式水文模型验证了TRMM降水数据在我国资料稀缺的高寒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RMM卫星测雨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在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TRMM数据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为-7.1%,相关系数达到0.86.根据VIC模型模拟结果可知,TRMM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的月尺度模拟效果较好,日尺度模拟效果不佳,丰水年TRMM数据模拟精度较枯水年高.
    • 朱悦璐; 熊俊飞; 邓炜
    • 摘要: 为解决大尺度土壤含水率在长时间范围内难于同步监测的问题,基于渭河流域1985-2015年实测气象、植被、下垫面等数据驱动半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VIC,模拟生成区域内75个网格12784组逐日含水率数据.水文模型检验效果表明:率定期5个控制站的评价指标均为NES >0.8,BLAS< 10%;验证期均为NES> 0.75,BLAS<10%;含水率模拟值与站点实测值的对比结果表明:以模拟含水率月平均值与实测值作为对比时,二者趋势相同但存在系统偏差;以模拟日含水率与实测值作对比时,平均误差约为15.2%,最大偶然误差为32%,且雨季模拟结果好于旱季.该结果满足一般工程精度,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