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TP

TP

TP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12篇;相关期刊372种,包括上海集邮、医药前沿、中国医药指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产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研究专项学术交流会等;TP的相关文献由3217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加森、曾峻波、张春才等。

TP—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35.8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912 占比:63.91%

总计:1427篇

TP—发文趋势图

TP

-研究学者

  • 方加森
  • 曾峻波
  • 张春才
  • 文喜旺
  • 浦汉民
  • 王斌
  • 王金华
  • 胡朔
  • 范亮
  • 贾付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慧赟; 王裕成; 单亮; 罗潋葱; 朱广伟; 许海; 史鹏程
    • 摘要: 为定量揭示暴雨径流对大型水库外源总磷(TP)负荷量的影响,构建新安江模型,结合TP浓度高频在线监测数据,计算千岛湖主要入库河流新安江街口断面逐日TP负荷量,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暴雨径流携带TP负荷量对新安江TP年总入库负荷量的贡献.结果表明:①近60年来,千岛湖流域年暴雨雨量占年降雨总量的28.1%,平均暴雨频次为6.2次/a,年暴雨雨量和频次均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呈上升趋势;②基于逐日流量模拟和高频水质监测数据计算的入库TP负荷量为基于逐月常规监测数据计算结果的2.9倍;③典型年(2020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通过街口断面进入千岛湖的径流量和TP负荷量分别为96×10^(8) m^(3)和1506 t,其中由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和TP负荷量占比分别为47.9%和69.4%.研究显示,暴雨事件对水库外源磷负荷的贡献较大,暴雨径流携带高浓度磷的汇入对水库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较大威胁,采用高频监测网络与水文数值模型高效融合的方法,能有效提升水库TP外源负荷量的计算精度,可为加强认识水库磷污染过程、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 贺赟; 杨爱江; 陈蔚洁; 郭悦; 冯于航; 宋霞
    • 摘要: 为更精确地估算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是2582.00 t和246.74 t。两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分布不均的特质:污染负荷局部集中,坡度较高和人口密度大的区域负荷量较高。TN,TP负荷中不同农业非点源的贡献率基本一致,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类型>农村生活。与实际观测值比较,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对TN,TP负荷的估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9.80%和2.09%。综上,IECM提高了模型模拟的精度,可以为喀斯特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提供参考。
    • 段四喜; 杨文燕; 李锋林; 赵素萍; 付朝志; 于良君
    • 摘要: 采用污染系数估算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差异性统计法,对2016~2018年洱海流域16个乡镇肥料面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16~2018年整个洱海流域TN、TP排放量、等标污染负荷量和排放强度逐年降低,TN排放量为2277.45、2071.65、1170.39 t,TP排放量为189.58、173.65、114.56 t,TN等标污染负荷量为2277.45、2071.65、1170.39 m^(3),TP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47.82、868.16、572.75 m^(3),TN排放强度为59.39、56.40、32.28 kg/km^(2),TP排放强度为4.95、4.71、3.38 kg/km^(2)。各年度TN和TP排放量、等标污染负荷量以及TN和TP平均排放量、平均等标污染负荷量均以三营镇、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最高(4个乡镇TN和TP平均排放总量占流域污染负荷总量的53.73%和57.87%),海东镇和大理镇污染负荷居中,其余10个乡镇污染负荷偏低。各年度TN和TP排放强度均以邓川镇最高,其次是三营镇、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其余11个乡镇排放强度偏低。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双廊镇、上关镇和邓川镇TN和TP污染负荷逐年下降,其余10个乡镇在不同年度间污染负荷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但10个乡镇总体呈下降趋势。
    • 杨涛; 马秀芬; 毛红岩; 独晓燕; 张旭; 卫翀羿; 隆建萍
    • 摘要: 目的:探讨TP与EC-T化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并探索铂类与BRCA1突变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诊断三阴性乳腺癌需新辅助化疗的122例患者,均行BRCA检测,将BRCA1胚系突变患者及未突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TP(62例)方案新辅助化疗,一组给予EC-T(60例)方案新辅助化疗;按照不同因素分析两组pCR差异。结果:TP组pCR率为56.5%,EC-T组pCR率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对于ypT_(0/is)或ypN_(0)TP组对比EC-T组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64.5%vs 43.3%,P=0.019;69.4%vs 41.7%,P=0.002);对于BRCA1突变患者,TP组与EC-T组pCR率无统计学差异(50.0%vs 44.4%,P=0.343),对TP组内BRCA1突变与未突变人群pCR率无统计学差异(50.0%vs 57.7%,P=0.224),对EC-T组内BRCA1突变与未突变人群pCR率无统计学差异(44.4%vs 35.3%,P=0.248)。12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以1-2级较常见。EC-T组和TP组患者1-2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1.7%和38.7%(P=0.0003),3-4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1.7%和3.2%(P=0.002);TP组和EC-T组患者1-2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8.3%(P=0.001),3-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7%和0%(P=0.008)。其他3-4级不良反应少见。结论:TP方案对比EC-T方案明显提高三阴性乳腺癌pCR率,BRCA1是否突变未发现影响铂类方案疗效,整体两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其中TP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
    • 王超
    • 摘要: 为了分析生态净化工程在不同季节对微污染原水TP削减效果,对某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了研究。原水TP含量年平均为Ⅳ类水质,经工程净化后,TP含量下降明显,出水口TP含量维持在Ⅱ~Ⅲ类水质标准。春夏秋冬四季TP(总磷)去除率分别为:67.76%、76.42%、41.15%、28.57%;TP单位面积去除量分别为:11.92 mg/(m^(2)·d),23.35 mg/(m^(2)·d),8.27 mg/(m^(2)·d),4.81 mg/(m^(2)·d)。四季TP去除效果的差异主要由原水TP含量、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状况不同,以及秋冬季节植物残枝释放TP等原因造成的。预处理区除磷效果最为明显,表明沉淀和吸附对TP的削减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次是挺水植物区,植物的吸收亦发挥着重要作用,挺水植物区对TP削减作用大于沉水植物区。
    • 许巧玲; 温学园; 汪丽; 张凤; 王萍
    • 摘要: 随着人工湿地持续运行,基质堵塞不可避免,了解湿地堵塞后对基质酶活性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对基质堵塞后湿地的科学管理有指导意义。该实验通过构建2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通过监测孔隙度变化,初步判定堵塞情况,实验发现该湿地系统堵塞主要发生在10cm~20cm层。从湿地堵塞后酶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化发现基质堵塞初期对COD去除影响不大,但对TP去除影响较大。在基质中添加适量生物炭可以可提高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利于湿地对TN、TP的去除,但堵塞会降低系统中这三种酶的活性。
    • 吴义涛
    • 摘要: 目的探究NE与T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特利加压素治疗。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输入量、血肌酐(SCr)、乳酸、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量、输入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乳酸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感染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容量反应性。
    • 陈艳惠; 郭丽娜; 祝欣; 黄丽玲; 张兰
    • 摘要: 目的分析晚期卵巢癌经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TP)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后临床疗效及CEA、CA125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10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其中49例为TP治疗(对照组),57例为TP+IHPC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卡氏评分(KPS)、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7.89%、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7%、6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KPS评分明显升高,CEA、CA125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值均提升,CD8+值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HPC+TP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临床疗效佳,可降低CA125、CEA表达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尚可。
    • 刘宁; 刘洋; 续京平; 宋慧平; 冯政君; 程芳琴
    •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是湿地植物的主要共生菌,可以强化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是一种潜在的提高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微生物,然而目前关于AM真菌在实际人工湿地中应用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鉴于此,在北京某人工湿地进行了现场实验,以水葱、黄菖蒲两种湿地植物为对象并分别施加AM真菌菌剂,考察了植物菌根侵染状况,植物株高、根长、鲜物质量等植物生长指标以及COD、氨氮、TP浓度等水质指标;基于AM真菌接种与未接种区域的各指标差异,探讨了接种AM真菌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湿地植物(水葱、黄菖蒲)均能与AM真菌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接种AM真菌后,植物根系中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侵染强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水葱和黄菖蒲的菌根侵染率分别达到了37.67%和23.91%;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株高、根长、鲜物质量(P>0.05),分别提高了17.79%—31.35%、18.79%—29.14%、54.56%—116.43%;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AM真菌提高了人工湿地对COD、氨氮、TP的去除,污染物去除分别提高了12.32%—24.19%、5.45%—45.31%、5.30%—57.06%;污水原水质状况属于劣V类,经人工湿地处理6个月后,实验区域水体的COD浓度、氨氮浓度以及TP浓度均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研究表明:接种AM真菌促进了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且对水质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实际运行人工湿地中丛枝菌根真菌对湿地植物生长和水质净化的影响,可为中国人工湿地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李程阳; 何军; 赵帆; 赵树君; 杨鹏; 华克骥; 黎宇钦; 张艺
    • 摘要: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是维持、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调控对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及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种植的测桶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荃早优丝苗,设置淹灌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肥N1和5种施肥水平的缓释肥N2处理,其中同N1常规肥肥效相同的为N2F(1)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施肥水平各增加、减少25%、50%,共设计N2F(0.5)、N2F(0.75)、N2F(1)、N2F(1.25)、N2F(1.5)5种处理。采集泡田前、黄熟期土样、植株样,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黄熟期干物质量、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W2N2F(1)处理的产量为17128.4 kg/hm^(2),比产量最高W1N2F(1)处理低5.73%。W2N2F(1)处理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为44.81%,低于W1N2F(1)处理4.9%。两种灌溉模式下常规肥N1条件土壤中TN的含量显著高于泡田前,W1N1和W2N1处理土壤TN含量分别为1.38 g/kg、1.57 g/kg,且与缓释肥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TP的含量整体低于泡田前。间歇灌溉W2N2F(1.5)处理TP含量最高,为0.37 g/kg,高出W2N1处理101.29%。间歇灌溉较淹灌可以更好的维持土壤中的TN含量及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缓释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氮磷肥力和穗部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