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专利文献323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学理论、社会科学、学术探索等; 《大众哲学》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本书、余玮、卢国英等。

《大众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 占比:42.63%

专利文献>

论文:323 占比:57.37%

总计:563篇

《大众哲学》—发文趋势图

《大众哲学》

-研究学者

  • 谢本书
  • 余玮
  • 卢国英
  • 叶佐英
  • 沙平
  • 王红梅
  • 马中英
  • 严北溟
  • 丰子义
  • 何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立波
    • 摘要: 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的经典,缘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失学者、哲学初学者、普通读者都属于艾思奇写作意向中的读者对象。《大众哲学》具有革命的引领作用,也有科学的启蒙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艾思奇对《大众哲学》的不断修订提示我们,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面向大众的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经典性得以稳固和强化,并开显出新的意义和向度。
    • 张舒涵
    • 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范本。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重温这一经典,可以发现《大众哲学》虽是一本哲学著作,但凭借其富有科学性的理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以及别开生面的亲和力成功消弭了民众与哲学之间的思想隔阂,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当前,中学思政课尚面临理论挖掘不深、沟通效果不佳、情感交流不畅等困境。提升中学思政课的亲和力是达成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亟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范例中汲取经验,通过和畅的理论、和美的表达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理论说服力。
    • 王雅芳;
    • 摘要: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上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因积极参加革命的学生运动,被军阀通缉。早年留学日本,1933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家联盟,从此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第一、二卷连载《哲学讲话》为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列文章,后来出版为单行本,1936年第四版改名为《大众哲学》
    • 林哲珣
    • 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打破了高深学问的神秘面纱,将哲学的生命力根植于现实,以大众化和通俗化方式回答和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完成了从“纯粹学术”到“现实关注”转向,实现了从“文本依赖”到“现实叙说”的转变。其蕴含的现实向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明确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任务,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紧扣时代背景并回应时代问题,重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 谭群玉
    • 摘要: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哲学》被视为“冲垮三民主义思想防线”的利器,其号准时代脉搏,洞悉读者关切,将思想启蒙与改造世界结合的理论特质,以及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是其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作者艾思奇中西学结合、文理科兼修的深厚学养,以及对大众及革命领袖的双重影响力,也是《大众哲学》成为改造旧中国走向新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重要物质力量的因子。
    • 顾颐
    • 摘要: "祛魅"是一个去神秘性、去神圣化的过程,哲学"祛魅"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二重性.艾思奇的哲学"祛魅"之路包含着正反两个途径,一是从反对过去错误思想入手,要剔除人们对世界无力把握的心理和对过去统治阶级所假造的力量的畏惧;另一个路径则是从正面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 周可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早期共产党人高语罕的三部著作最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严格地说,高语罕的著作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或大众化的标准.不过,这一争议为重估艾思奇《大众哲学》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所做出的理论贡献提供了新的视角.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仅以通俗化的形式和鲜活的事例来阐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贯穿着鲜明的时代旨趣、前沿的理论观点和严整的叙述形式,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而真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
    • 刘洋
    • 摘要: 文章研究了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四种类型,即开发地域特藏、古籍特藏、名人大家特藏、某一专题领域特藏等.特藏资源建设不仅体现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的亮点,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以自身专业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发力点,有为文旅融合提供文献资源支撑和在旅游中实现文化价值观的软性塑造等重要作用.以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大众哲学》特藏文旅融合建设实践为案例介绍红色特藏资源融入红色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在挖掘特藏文化内涵、强化社会多元协作、提升图书馆服务理念、把握文旅跨界的分寸感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图书馆文旅品牌,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文化自觉,实现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责任担当.
    • 周晔; 严书倜
    • 摘要: 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力作,以其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与中国化的显著特点,彰显出非凡的思想的伟力、大众的力量.《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良好开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李兵
    • 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讲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它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其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哲学》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而忽视了其取得成功的深层根据,那就是,它抓住了作为时代和人民的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征服人心的内在机理,变外在输入哲学概念和知识为内在的人的"现实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唤起,使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思想酵母,启迪人们找到时代方位,寻求生活目标,获得自我理解,从而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构建"现实自我意识".深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