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OFC

SOFC

SOFC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78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SOFC的相关文献由129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也凡、韩敏芳、梁波等。

SOFC—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38.8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2.33%

专利文献>

论文:378 占比:58.79%

总计:643篇

SOFC—发文趋势图

SOFC

-研究学者

  • 吴也凡
  • 韩敏芳
  • 梁波
  • 张秀成
  • 李曦
  • 吴钢
  • 李箭
  • 程亮
  • 罗凌虹
  • 王绍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电池(SOEC),也可称陶瓷电池,主要利用陶瓷工艺制备。其中,SOFC是一种将燃料和空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装置,具有燃料适应性强,排放少,效率高的特点。而SOEC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是SOFC的逆过程,可以将水/二氧化碳高效率电解为氢气/一氧化碳,并产生纯氧,也可以理解为能量储存装置。
    • 摘要: 化石能源是当今时代主要的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以及硫、氮氧化物,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加剧,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系统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然而,想要实现“双碳”目标,还必须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建立以清洁能源为源头、以氢能作为媒介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SOEC可将风光水电等低品质电能直接、高效地转化为储存在碳氢化合物中的高品质化学能,通过SOFC可将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能持续、高效、稳定地转化为电能,并且这个过程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然而,想要真正发挥SOFC和SOEC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用,必须要克服性能、衰退、规模这三大挑战。
    • 谭义勇; 卓亮辉; 王兆林; 郑淞生
    • 摘要: 电极材料的孔隙结构是电极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ES-SOFC)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a_(0.75)Sr_(0.25))_(0.95)MnO_(3)(LSM95)阴极粉末、物理分散的方法制备木质纤维作为造孔剂,对SOFC阴极的孔隙结构进行优化。为模拟真实电堆内的气体损耗,设计一种测试流阻率和模拟损耗的装置,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膨胀仪和四电极法研究孔隙结构对阴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固相法合成的LSM95为单钙钛矿结构且颗粒均一,LSM95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8YSZ)在1250°C烧结不会相互反应。木质纤维作为造孔剂,可得到具有高孔隙率的连通孔,这种孔道结构有低的空气流阻率,并且在多次模拟损耗后,电导率只下降约3%。研究结果对ES-SOFC的电极造孔有实际指导意义。
    • 陆水锦; 莫育杰
    • 摘要: 当前热电联供技术优化方法,仅分析储能和发电装置的关系,导致优化后的热电联供技术,在环境温度和负荷率影响下,热电联供热力性能较低,为此提出考虑电气转换及储能一体化的SOFC热电联供技术优化。分析电堆电化学反应,确定SOFC产生的能源指标;依据SOFC电堆电化学反应计算结果,建立电气转换及储能一体化的SOFC热电联供系统模型结构,根据SOFC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流程,分析SOFC发电装置、储能设备、热能处理设备之间的工作互通关系;基于分析结果,确定OFC热电联供技术优化目标,设计目标函数和最大装机容量约束并求解,实现SOFC热电联供技术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和负荷率影响下,考虑电气转换及储能一体化的SOFC热电联供技术优化方法,优化后的热电联供热力性能更高。
    • 齐宇博; 张淑兴
    • 摘要: 以传统平板型平行流道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堆为研究对象,沿着气体流通方向实施离散化处理,通过节点电化学方程、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来完整描述电堆内部的关键参数,结合准静态假设、节点等效电阻、热物性方程等辅助方程组,建立起电堆燃料层、空气层、金属连接体层和阳极—电解质—阴极层(PEN)闭合的数学表达。利用MATLAB Simulink数学建模软件,构建了平板型SOFC电堆的仿真模型,实现了沿气体流通方分析内部温度、压力、组分、电流密度、电压和功率瞬态演变的功能,重点仿真模拟了电池片内部节点温度参数随时间演变的动态特性,结合文献数据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最大误差为6.6%。研究指出,电堆阴阳极温度场稳定的时间尺度为数百秒量级,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
    • 廖火生; 张霖; 张淑兴; 齐宇博; 朱江
    • 摘要: 为了分析保温效果对设备热耦合及系统设计的影响,针对kW级SOFC系统“Hot-BOP”设计了三种保温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大,热箱内的温度分布呈现均匀化趋势,设备的热耦合效应愈发强烈,造成系统和设备的实际运行参数偏离理论衡算结果。应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后,采用绝热假设进行能量平衡计算获得的工艺参数作为设备设计输入不会带来显著的偏差。对比分析表明,高性能保温材料相比传统保温材料更适用于SOFC系统。
    • 李红享; 项福军; 刘强; 叶东浩; 王傲
    • 摘要: 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国外水下无人潜航器(UUV)动力系统的类别与发展趋势和未来UUV用动力源的需求,探讨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UUV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并与锂离子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进行对比,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结合UUV的实际使用环境和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UUV用SOFC动力系统的总体设计。
    • 高月; 黄笑莹; 王帅; 吴雨杰; 刘洁慧; 吕喆
    • 摘要: Ni-YSZ阳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因阳极功能层(AFL)中Ni有流失现象导致的阳极和电池性能衰退的问题,但Ni流失的微观过程和迁移驱动力尚缺乏明确的解释。首先,测试了干氢和湿氢作为燃料的SOFC的性能变化规律;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SEM-ED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阳极的AFL区及支撑体内不同层的Ni元素分布规律,发现使用湿氢燃料的电池性能衰退较慢且Ni迁移效应较弱。基于此现象,提出水分子、氢气分子与Ni(OH)_(2)分子碰撞导致的迁移模型,认为燃料氢气与产物水蒸气的定向迁移带给Ni(OH)_(2)不同的动量变化,这是Ni从AFL迁移到多孔Ni-YSZ支撑体中的驱动力,此机制成功解释了干、湿氢条件下性能衰退差异现象的原因。
    • 苏鹏; 林彬; 赵炜; 羊羿
    • 摘要: 甲烷水蒸气重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主要包含了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供气单元、SOFC电堆单元、电化学测试单元等,系统通过换热器将SOFC电堆单元的余热回收再利用,可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针对系统中影响因素较多的甲烷水蒸气重整供氢单元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整重整反应的不同重整温度、水碳比等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CH4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在最优工况下,实现了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供气单元和SOFC电堆单元的直接耦合,对SOFC电堆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比分析了耦合后的系统性能,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
    • 徐璟升; 蔡洪东; 张磊磊; 姚桂彬; 宋昭远
    • 摘要: 使用微量的Ni替换La0.5Sr0.5Fe0.9Mo0.1O3-δ(LSFM)中高价态的Mo离子,通过破坏其还原气氛下的稳定性,在阳极还原气氛下电极表面原位析出Fe-Ni合金纳米颗粒,从而制备出高催化性能的复合阳极催化剂,并对其作为SOFC阳极的性能进行电化学表征.实验结果显示,La0.5Sr0.5Fe0.9Mo0.07Ni0.03O3-δ(LSFMN0.03)阳极制备的单电池在H2和CO燃料下功率密度分别达到0.84 W/cm2和0.62 W/cm2(800 oC),相应的极化阻抗分别为0.35Ω·cm2和1.01Ω·cm2(800 oC).LSFMN0.03阳极的性能显著优于LSFM阳极.稳定性测试表明,H2/CO混合燃料中的H2比例大于40%时,以LSFMN0.03作阳极的单电池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