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垂直骨面型

垂直骨面型

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78894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美容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文献由45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寅、李永明、王欢等。

垂直骨面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78894 占比:99.80%

总计:79054篇

垂直骨面型—发文趋势图

垂直骨面型

-研究学者

  • 丁寅
  • 李永明
  • 王欢
  • 雷勇华
  • 刘东旭
  • 刘佳
  • 吴佩玲
  • 张明烨
  • 杨芳
  • 王天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华; 马向玉; 周容; 丁俐丹; 马科院; 廖文
    • 摘要: 目的评估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及其与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和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各60例,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软件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评估不同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差异。结果骨性Ⅱ类青少年和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接触率分别为85%和56%,青少年接触和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较成人更高(P0.05);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更近(P0.05);在青少年组中,均角和高角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较低角组更为密切,其中近颊根和远颊根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中,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距离更近;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与垂直骨面型有关,而成人患者与垂直骨面型无关。
    • 周星宇; 贾莹; 李仲伟; 丁琪
    • 摘要: 背景:课题组前期通过锥形束CT测量研究发现,Ⅲ类错颌的牙轴倾斜特征受垂直方向不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代偿表现.而中国人作为Ⅱ类错颌的高发人群,在不同骨面型的诊治策略上有所不同,推测与各牙位的牙轴倾斜代偿差异有关.目的:探究骨性Ⅱ类错颌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全牙长轴在矢状向及冠状向的倾斜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不同垂直面型的骨性Ⅱ类错颌70例(均角30例、高角20例、低角20例)、骨性Ⅰ类均角30例患者头颅锥形束CT影像的Dicom数据,应用inviv05.1软件进行骨性Ⅱ类高、均、低角错颌及骨性Ⅰ类均角错颌全牙轴倾角、转矩角的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骨性Ⅱ类错颌中,低角骨面型的牙轴倾角与高角、均角骨面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高角和均角骨面型的牙轴倾斜特征基本相似;②骨性Ⅱ类低角与Ⅱ类均、高角比较:矢状向,上前牙正转矩角减小及下前牙相对倾斜直立,上后牙冠近中轴倾角减小及下后牙近中轴倾角增大;冠状向上,Ⅱ类低角上下尖牙的近中轴倾度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骨性Ⅱ类与Ⅰ类均角比较:矢状向,除下前牙外,Ⅱ类高、均角与Ⅰ类均角的牙轴特征基本相似,但两组与Ⅱ类低角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前牙中,Ⅱ类错颌组间差异较小但与Ⅰ类均角相比下前牙表现为牙轴唇倾增加;冠状向,后牙中,Ⅱ类各组间牙轴倾斜特征相似,但与Ⅰ类相比上后牙有舌向倾斜趋势,下后牙有颊向倾斜趋势,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牙中,Ⅱ类错颌与Ⅰ类错颌牙轴倾斜特无明显差异;④提示骨性Ⅱ类错颌整体存在下前牙及后牙的牙齿代偿,其中低角较高角、均角的牙齿代偿明显;骨性Ⅱ类低角错颌的矢状向牙齿倾斜特征与颌骨的旋转有关.
    • 韩婧文; 任诗琦; 刘星宇; 郎鑫; 储梦诗; Waseem Saleh Abdo Kaid Algumaei; 郑艳
    •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具有不同垂直和矢状骨面型的成人髁突特征的差异,研究成人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正常的成人患者180例,根据∠ANB、∠MP-FH和∠MP-SN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共9组,每组20例。使用Invivo6软件测量所有样本的髁突长轴径、髁突短轴径、髁突最大横截面积、髁突颈部宽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关节前、后、上、内侧间隙,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和关节窝深度、宽度。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低角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大,关节窝深而窄,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大,升支长;高角患者则相反。骨性Ⅲ类患者髁突粗大,关节间隙小,关节窝浅而宽,关节结节后斜面角度小;而骨性Ⅱ类患者则相反。结论骨性Ⅱ类高角、骨性Ⅲ类低角患者髁突特征明显,与下颌发育有关;髁突特征与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之间存在关联;垂直骨面型与髁突特征的关联程度比矢状骨面型更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髁突及其周围结构的关注。
    • 吴瑶; 徐依山; 李真真; 司超; 刘佳; 曹宇; 张惠超; 杨陆一
    • 摘要: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不同骨面型下颌颊棚区骨量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影响颊棚区骨量的因素,为临床中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从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正畸患者资料120例,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测量颊棚区磨牙近远中根平面牙槽嵴顶下3 mm、6 mm、9 mm骨厚度与骨皮质厚度,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颊棚区骨量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大,由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逐渐增大(P<0.05);(2)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颊棚区骨厚度存在差异(P<0.05);(3)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颊棚区骨厚度存在差异(P<0.05);(4)颊棚区骨厚度与ANB角呈正相关,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骨面型下颌颊棚区骨量存在差异,颊棚区骨量受矢状骨面型和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在植入微螺钉前应拍摄CBCT评估颊棚区骨量。
    • 宋明慧; 莫朝伦; 张军梅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颌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特征。方法根据下颌平面角(∠MP-FH,∠SN-MP)大小选取60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均分为高、均、低角3组,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Invivo 5.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各组上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差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牙弓及牙槽弓宽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牙弓及牙槽弓横向宽度与下颌平面角关系。结果骨性Ⅲ类错颌上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高角组大于均角组及低角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牙弓、牙槽弓宽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一定相关性,下颌平面角越大、下颌牙弓前段宽度越窄。
    • 金晶; 张志宏; 刘靖祎; 刘海君; 潘成琼; 吕静
    • 摘要: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位置关系,为临床正畸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60例患者CBCT扫描数据资料,按照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每组各20例。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尖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较不同分组间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距离和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差异。结果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第一磨牙远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第一磨牙的远颊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高角组第一磨牙牙根相较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更易进入上颌窦。
    • 李真真; 吴瑶; 徐依山; 司超; 刘佳; 曹宇; 张惠超; 杨陆一
    • 摘要: 目的: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蝶鞍尺寸并探讨其与颅面部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按垂直骨面型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测量颅面部相关硬组织数据以及蝶鞍尺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2)矢状骨面型组中,各组患者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3)垂直骨面型组中,高角组蝶鞍直径、深度、面积最大(P0.05);(4)蝶鞍长度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直径、深度、面积均与全面高、下面高、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蝶鞍尺寸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即蝶鞍直径、深度、面积越大,高角型趋势就越明显,可为正畸诊疗提供参考。
    • 宋海博; 李铎; 张玲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患者颞下颌关节位置与形态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2例骨性Ⅰ类患者,根据不同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n=17)、均角组(n=19)、低角组(n=16)。各组患者均接受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对颞下颌关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测量,比较各组颞下颌关节位置与形态。结果:骨性Ⅰ类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位置与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半径值、关节窝高度及宽度、髁突长度及长短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髁突中位,为40.63%;均角组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髁突前位,为39.47%;高角组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髁突中位,为41.18%。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较为对称,但关节窝髁突位置存在较大差异,高角组患者髁突角更大,髁突高度更低。
    • 杜琎佳; 沈晨; 阚全龙; 袁慧芳; 余炜伟
    • 摘要: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基骨及牙弓的宽度特征及其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6例,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分为低角组(SN-MP38°,n=22),进行CBCT扫描,测量上下颌基骨及牙弓宽度。结果:上下颌基骨宽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表现为高角组0.05)。上下颌基骨宽度和SN-MP角呈负相关关系(r=-0.459、-0.494,P均<0.05)。结论:上下颌基骨宽度相较于牙弓宽度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更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疗时更应关注基骨与垂直骨面型的联系。
    • 康楠; 李芳芳; 张雪莹; 杨迎慧; 李梦; 陈彬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安氏Ⅱ^(1)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颅面部软、硬组织在头影测量上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矫治设计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2019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后的72例青少年安氏Ⅱ^(1)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角型患者32例,均角型患者40例,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将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导入Uceph软件进行软硬组织标记、测量,对比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高、均角型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除SNB外其余软硬组织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型与均角型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牙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相关性(P<0.05)。高角型患者非拔牙矫治后U1-SN、U1-L1角、覆盖及颏唇沟角减小,L1-MP和鼻唇角增大。均角型患者非拔牙矫治后U1-SN、U1-L1角、H角、颏唇沟角及覆盖减小;L1-MP和L1-APo增大。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安氏Ⅱ^(1)高角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倾向于采用拔牙矫治,矫治过程中加强垂直向控制;均角型患者矫治后软硬组织预后较佳;拔牙矫治前后唇突度、鼻唇角及颏唇沟角变化与切牙内收具有明显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