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

地基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167669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中国西部科技、桂林理工大学学报、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等;地基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滕永海、刘之葵、李通等。

地基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7669 占比:99.83%

总计:167954篇

地基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地基稳定性

-研究学者

  • 滕永海
  • 刘之葵
  • 李通
  • 梁金城
  • 贾新果
  • 刘珣
  • 姜浩
  • 孙红林
  • 张俊英
  • 张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候雅东; 陈庚德; 陈亮
    • 摘要: 在岩土工程中,对地基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应科学运用地基加固处理方法提高工程整体质量。本文在把握岩土工程地基加固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对工程常用的垫层置换法、机械强夯法、水泥土桩法等施工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方法运用提供指导,促进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提升。
    • 李宇宸; 朱晓峻; 刘辉
    • 摘要: 近年采煤沉陷区土地被广泛用作建设用地,建筑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决定沉陷区新建建筑物的可行性,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选取是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一环。为筛选出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最优方法,以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沉陷区新建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分析问题,探讨了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地基稳定的评价标准,分别使用概率积分法、力学解析法和经验公式法对研究区地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综合分析过程中的工作量、准确性、适用条件和模型构建因素对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最适方法。研究表明:经验公式法在实际的地基稳定性分析中工作量小、准确性高、适用性强,模型可调性高,更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实际工程应用,力学解析法其次,概率积分法再次;概率积分法、力学解析法和经验公式法对研究区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基本一致,研究区地基处于稳定状态;概率积分法实现了研究区未来十年的地表残余变形预计,今后研究区仍处于缓慢移动的状态,最大残余下沉量441 mm,最大残余倾斜1.6 mm/m,最大残余曲率0.02 mm/m^(2),最大残余水平变形1.5 mm/m,最大残余水平移动110 mm。
    • 刘自强; 马洪生; 牟云娟
    • 摘要: 岩溶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大问题,对工程地基稳定性有着重大影响。为了有效获取节理裂隙发育溶洞地基稳定性相关参数,本文以西南某机场节理裂隙发育溶洞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勘查,定性分析岩溶影响因素及发育规律,通过ABAQUS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探讨外荷载下节理裂隙对岩溶地基的影响,评价岩溶地基稳定性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溶洞塑性破坏主要发生在溶洞两侧和节理裂隙处拉应力较大的部位,溶洞顶板厚度大于5 m时是稳定的。数值模拟结论和定性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后续溶洞地基处理设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 李学良; 孙光; 田迎斌
    • 摘要: 为评价复杂老采空区上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以山东省济宁市某复杂地质采矿条件下采空区上方拟建高层建筑物、大体型建筑物为例,结合现有地质采矿资料,从终采时间、顶板最大破坏高度、建筑荷载影响深度、采空区特征、活化影响因素、残余沉降等多个角度对老采空区场地可建性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内建(构)筑物将遭受Ⅰ~Ⅱ级的地表残余变形影响,但采空区不存在“活化”可能;在条带开采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20 m、长壁综采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50 m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时,适当采取相应抗变形措施即可保证安全使用。
    • 李学良
    • 摘要: 条带采空区上方的残余变形给拟建建筑物的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在对其上方的土地建筑利用前非常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地基稳定性评价,文中在全面考虑条带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筛选出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对条带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 冯彬; 迟铃泉; 李宁; 朱肇京
    • 摘要: 本项目抛石挤淤法填海场地地层极不均匀,存在粒径较大块石和淤泥区,自身固结沉降尚未完成,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显著,填土层渗透系数较大,超过100m/d。场地整体稳定性虽满足要求,但部分区段地基在楼体建造或场地不均匀填土过程中可能产生局部失稳问题。预制混凝土空心方桩在该地层中施工困难,桩端可能无法进入设计持力层,是部分建筑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并造成结构开裂破坏的主要原因。为加固设计提供依据,进行了有限空间内微型钢管桩施工工艺及静载试验。微型钢管桩直径200mm,以中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结果表明潜孔钻机跟管钻进成孔工艺可行,微型钢管桩单桩承载力达到662kN,符合设计要求。桩基设计还需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扣除负摩阻力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取520kN。
    • 李勇
    • 摘要: 在老采空区内建设建筑物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面建筑载荷的影响,地基土体中形成了一定的附加力,依照基本规律朝下发展,老采空区上方岩土地基的受力状态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加剧破碎岩土的应力沉降现象,对建筑物质量造成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煤矿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判断采空区场地建筑物的地基状态,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保持建筑适应性,制订完善的处理对策,保障建筑物自身安全。
    • 许汉华; 谢雨霖; 槐以高; 眭素刚; 肖经光; 李小双
    • 摘要: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区域内地理环境复杂,南部主要为高原型岩溶地质,北部为构造剥蚀丘陵和山前洪积扇、山间凹地,以此区域的扩建工程为例,对场地岩溶分布特征、发育规律进行探究,通过定性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扩建场地地基岩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再结合经验判断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研究区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大部分地段基本稳定,仅需对部分区域进行特殊处理,86.3%的研究区工程建设适宜性为适宜和基本适宜。研究结果可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
    • 赵新杰; 谢春庆; 潘凯; 李航
    • 摘要: 强震作用下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制约高地震烈度区工程建设的关键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依托西部高原机场巨型高填方工程,根据场地地震条件,以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为基础,人工合成地震波,并建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输入人工合成地震波,对高填方边坡不同填方高度、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条件、不同放坡坡比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填方边坡坡顶地震动响应最剧烈,坡脚次之,中部最弱,且位移和加速度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特征。地震作用下,填方边坡具典型的后发失稳破坏特征,并与地下水工程效应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地震烈度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科研、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
    • 李冕贵
    • 摘要: 在紧邻河道原有驳岸挡土墙等建构筑物附近拔除钢板桩时,拔桩前应做好验算复核,必要时在钢板桩四周预先堆放砂袋,确保附近构筑物地基的稳定性;钢板桩的拔除阻力要大于打入阻力,拔桩力的精确求解困难,拔桩阻力包括钢板桩与土的吸附力及钢板桩断面与土侧面阻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场地情况和当地工程经验选择拔桩设备,可以通过计算拔桩阻力选择拔桩设备的规格型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