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有效磷

土壤有效磷

土壤有效磷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3526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第五届(2018)中国草业大会 、2019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等;土壤有效磷的相关文献由92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洪仁、吴强盛、侯云鹏等。

土壤有效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3526 占比:99.87%

总计:153732篇

土壤有效磷—发文趋势图

土壤有效磷

-研究学者

  • 孙洪仁
  • 吴强盛
  • 侯云鹏
  • 尹彩侠
  • 王娟
  • 谢佳贵
  • 于雷
  • 傅华龙
  • 兰利琼
  • 刘丽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佳萍; 张黎明; 邱龙霞; 邢世和; 马丹
    • 摘要: 绘制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图对精准农业管理和土壤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磷数字制图研究大多面向充足土壤样点的平坦地区,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南方丘陵地区福建省建瓯市为研究对象,基于96个稀疏土壤实测样点,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遥感影像获取的遥感变量,联合气象变量和地形变量建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预测建瓯市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有效磷含量,并对比5种不同环境变量组合下的RF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加入遥感变量后,地形、气象和pH组合的RF模型预测有效磷含量的精度显著提升[决定系数(R2)从0.36提升至0.59],联合全部变量(遥感、地形、气象和土壤pH)的RF模型预测精度最佳.遥感变量、气象变量、地形变量和土壤pH分别可以解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22.87%、30.64%、30.38% 和16.11%,其中年均温、pH、地形湿度指数和高程是影响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土壤pH组合的RF模型是样点数量有限情况下预测南方丘陵地区县市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有效方法.
    • 卢九斤; 华明秀; 盛海彦; 许米聪; 聂易丰; 王永亮; 索南加; 于嘉文
    • 摘要: 为探究施磷量对枸杞产量、磷素吸收量及土壤磷盈亏状况等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青海诺木洪农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施磷(P_(2)O_(5))0 kg/hm^(2)(P_(0))、133 kg/hm^(2)(P_(133))、267 kg/hm^(2)(P_(267))、400 kg/hm^(2)(P 400)、534 kg/hm^(2)(P_(534))和农民习惯施磷量667 kg/hm^(2)(P_(667))处理,计算土壤有效磷累积量、植株磷素累积量和当季土壤表观磷盈亏。结果表明,枸杞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_(534)处理枸杞产量最高,2019年和2020年较对照(P_(0))处理分别增加34.7%、38.2%。两年P_(534)处理的净收益最高,分别为143315元/hm^(2)、162795元/hm^(2),较P 667处理增加12.5%、3.6%。施磷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累积量。2020年P_(534)处理的植株磷素累积量最高,分别较P_(0)、P_(667)处理提高69.7%、7.0%。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于0~60 cm土层,且土壤有效磷累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2019年和2020年施磷133 kg/hm^(2)土壤磷素为亏缺状态,施磷267~667 kg/hm^(2)土壤磷素均为盈余状态。P_(534)处理2 a的土壤表观磷年盈余分别为135.1 kg/hm^(2)、87.0 kg/hm^(2),较P_(667)处理分别降低31.0%、43.8%。当季土壤表观磷盈亏与施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施磷量每增加100 kg/hm^(2),土壤表观磷年盈余分别提高41.6 kg/hm^(2)、35.6 kg/hm^(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 a施磷量分别为198.3 kg/hm^(2)、245.7 kg/hm^(2)时,土壤磷素盈亏可达到平衡状态。综合考虑,推荐柴达木地区中高肥力枸杞园磷肥(P_(2)O_(5))用量为534 kg/hm^(2)。
    • 杨梦棣; 赵萍萍; 于志勇; 李林燕; 王宏庭; 崔宝玉; 贾俊芳
    • 摘要: 【目的】研究维持农作物高产、稳产及土壤磷素肥力的磷肥适宜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在晋南地区进行磷肥用量田间定位试验,在每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施N 400 kg/hm^(2)、K_(2)O 18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了6个P_(2)O_(5)施用水平处理:0、120、180、240、300、360 kg/hm^(2),氮、磷、钾肥施用量小麦和玉米各占50%,每季作物45%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播前一次性底施,55%的氮肥在小麦拔节期和玉米10叶期进行追施。连续3年收获期测产,并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不施磷处理(P0)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效益均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逐年下降;施磷显著提高了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及净收益,3年平均增产23.9%,增收20.4%。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吸磷量、产量、净收益和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直线平台模型拟合,以该模型计算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适宜施磷量为193 kg/hm^(2),适宜施磷量下的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15.9 kg/kg、21.9 kg/kg和25.1%。P120和P18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耗竭状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下降3.0和1.3 mg/kg;P240、P300和P360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状态,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上升1.5、4.0和4.2 mg/kg,但P300和P360处理间的有效磷含量3年均无显著差异。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直线相关,2017、2018和2019年土壤有效磷达到基础土壤水平(Olsen-P 18.5 mg/kg)的施磷量分别为P_(2)O_(5)192、194和197 kg/hm^(2)。【结论】在山西省南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综合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实现较高磷肥效率和维持土壤初始磷素肥力的年最佳磷肥用量为P_(2)O_(5)193 kg/hm^(2)。
    • 周兴; 李莓; 邓力超; 刘新红; 郭一鸣; 王同华; 曹钟阳; 曲亮
    • 摘要: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绿肥专用品种油肥1号连续翻压还田对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单施氮磷钾肥(NPK)、油菜绿肥与氮磷钾肥配施(NPKRa)、油菜绿肥与氮钾肥配施(NKRa)共4种处理对鲜食玉米产量、玉米磷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Ra处理均可显著提高鲜食玉米地上部、茎+鞘+雄穗、苞叶和籽粒生物量,分别提高8.7%、5.5%、21.6%和10.5%,而NKRa处理鲜食玉米各部位生物量基本持平;油菜绿肥提高了鲜食玉米地上部磷素积累,NPKRa、NKRa处理与NPK处理相比,鲜食玉米茎+鞘+雄穗磷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5.1%和27.3%,籽粒分别提高了12.5%和9.7%;油菜绿肥与化肥配施不仅能优化化学磷素养分利用,还可提高磷素利用效率,NPKRa、NKRa处理与NPK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7.7%;鲜食玉米收获后,NPKRa处理耕层(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仍较NPK处理高9.9%。综上所述,油菜绿肥利用后油菜绿肥与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鲜食玉米对磷素吸收利用,进而优化玉米磷素分配,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 邢力; 张玉铭; 胡春胜; 董文旭; 李晓欣; 刘秀萍; 张丽娟; 文宏达
    •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对土壤养分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始于2001年的农业经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养分循环再利用途径对土壤养分演替规律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为制定地力培育和提升土壤固碳潜能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定位试验的对照处理(CK,不施肥、秸秆不还田)、全部施用化肥(NPK)、化肥+80%地上产出物饲喂猪过腹还田(MNPK)和化肥+全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NPK)4个处理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碳氮库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养分循环再利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各养分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MNPK>SNPK>NPK>CK。经历18年的不同施肥措施后,与对照相比,MNPK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储量分别增加9.21 t(C)∙hm^(−2)、1.01 t(N)∙hm^(−2)和144.87 t(P)∙hm^(−2),SNPK则分别增加4.51 t(C)∙hm^(−2)、0.56 t(N)∙hm^(−2)和24.68 t(P)∙hm^(−2),而NPK的变化依次为0.64 t(C)∙hm^(−2)、0.16 t(N)∙hm^(−2)和29.00 t(P)∙hm^(−2)。这表明秸秆过腹还田的培肥效果显著高于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对碳氮库扩容效果显著,但在秸秆直接还田的有效磷库建设效果甚微。本研究的施肥水平下,若仅施用化肥,则只能维系土壤有机碳氮库基本平衡,对磷库扩容效果显著。从各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来看,MNPK和SNPK较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使(LOC+DOC)/TOC比值由NPK的9.2%分别增加到19.0%和16.3%。表明施用化肥基础上实施养分的循环再利用不仅促进了稳定性碳库积累,亦扩增了土壤活性碳库,对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各施肥方式对土壤氮库组分的影响来看,MNPK较SNPK显著增加了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而SNPK则显著提高了氨基糖态氮含量,表明秸秆直接还田较过腹还田更有利于微生物将速效性氮素固持到过渡库中,不仅降低了活性氮素向环境的输出风险,还提高了土壤对氮素的蓄供能力。鉴于养分过腹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效果存在互补作用,建议农业生产中推行秸秆还田基础上提倡有机粪肥替代部分化肥。
    • 骆妍妃; 覃潇敏; 农玉琴; 陆金梅; 覃宏宇; 阳景阳; 李金婷; 韦锦坚
    • 摘要: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P2O5施用水平(0、50、100 mg/kg,分别记作P0、P50、P100),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2018年和2019年在P0、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并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磷素吸收量。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少50%(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吸收量与籽粒产量。3个磷水平下,间作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降低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以及Fe-P、Al-P、Ca-P、O-P的含量;同时适当增施磷肥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及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间作促进土壤中Fe-P、Al-P、Ca-P和O-P的活化(尤其是Fe-P),是低磷胁迫下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磷吸收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玉米–大豆间作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根际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的潜力。
    • 王浩琳; 马悦; 李永华; 李超; 赵明琴; 苑爱静; 邱炜红; 何刚; 石美; 王朝辉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北方八省区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和施磷量条件下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小麦产量、调控小麦锰营养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于 2018—2019 年在我国北方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 8 个省区的 34 个地点布置田间试验,设置农户施肥、监控施肥和监控无磷 3 个处理,研究北方八省区小麦的产量和籽粒锰含量及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磷及不施磷对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我国北方八省区,小麦产量平均为 6 066 kg·hm^(-2),籽粒锰含量平均为 42 mg·kg^(-1)。籽粒锰含量44 mg·kg^(-1)的占 36.8%,籽粒锰含量偏高的问题应引起注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均显著提高,有效磷含量 20—30 mg·kg^(-1)时小麦产量最高,有效磷含量>40 mg·kg^(-1)时籽粒锰含量最高。监控施肥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其磷肥用量平均降低了 45.4%,但两者产量分别为 6 358 和 6 222 kg·hm^(-2),籽粒锰含量分别为 42.8 和 43.6 mg·kg^(-1),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无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10 mg·kg^(-1)时,不施磷肥降低了小麦籽粒锰含量,也降低了产量,而监控施肥仅降低了籽粒锰含量;其他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均不降低籽粒锰含量。土壤有效锰含量亦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而升高,小麦籽粒锰含量与土壤有效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实现小麦高产和适宜的籽粒锰含量,土壤有效磷应维持在 20—30 m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科学优化施磷,不会降低小麦产量,但当土壤有效磷含量<10 mg·kg^(-1),不施磷肥虽能降低小麦籽粒锰含量,但存在小麦减产的风险。
    • 吕春玲; 陈延华; 何文天; 张思宇; 姜娜; 樊代佳; 杨华薇; 杨殿林; 邹国元
    • 摘要: 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但不同的研究间差异较大,通过基于有机肥种类、施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和土壤因素等大量试验数据的整合分析,研究不同因素下土壤磷素有效性对有机肥长期施用的响应,对指导有机肥的科学施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公开发表的文献147篇,建立了305组包含单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数据库。采用Meta分析研究全国多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的CF和CFM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FM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每投入100 kg·hm^(-2)的磷,土壤有效磷增加量约为CF处理的2.6倍。高施磷量(>300kg·hm^(-2))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升幅度,约是低施磷量(商品有机肥类>秸秆类>城市垃圾类有机肥。其中,畜禽粪便类中,猪粪、鸡粪和牛粪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增幅分别为210.4%、209.3%和156.7%。在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效果,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且差异显著,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75%和100%时,增幅可达211.7%和239.7%。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pH等土壤因素是影响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效磷增幅在12.7%~212.1%之间,表现为红壤>潮土>褐土>黑土>棕壤;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1%时,土壤有效磷增幅可达248.5%,分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800 mm或年均温度>16°C时增幅最大。长期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均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并且在不同的土壤环境、轮作方式和气候因子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效磷的效应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施用有机肥不仅要充分考虑有机肥种类、施用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而且要综合考虑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保障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科学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 孔健健; 方红艳; 齐楠; 李梦; 刘晓晴; 杨扬
    • 摘要: 为遏制棕壤沙化,提升棕壤质量,实现秸秆循环利用,选择辽宁地区典型沙化棕壤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生物炭还田、牛粪还田,以探究这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性状和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和牛粪还田后土壤容重显著减小,生物炭还田后土壤pH显著降低,牛粪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中性磷酸酶活性(soil neutral phosphatase activity,SNP)。秸秆粉碎还田对土壤磷组分影响不显著,生物炭还田使土壤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分别显著增加了23%和50%,牛粪还田使土壤TP、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MBP分别显著增加了31%,98%和57%。土壤AP与TP,MBP线性正相关,MBP与TP线性正相关。土壤水分含量和pH与磷组分相关关系显著。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TP的方差解释量最大,土壤水分含量对AP的方差解释量最大,而土壤pH对MBP的方差解释量最大。牛粪和生物炭还田是短期内改善土质和增加土壤磷肥力的有效手段,而秸秆粉碎还田则可能是长期处理秸秆、改善土质的重要手段。
    • 娄梦玉; 薛华龙; 郭彬彬; 汪江涛; 昝志曼; 马超; 郭大勇; 焦念元; 付国占
    • 摘要: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连续3年小麦田间试验,试验设P_(0)、P_(90)、P_(180)和P_(270)kg/hm^(2)4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_(0)、P_(90)、P_(180)、P_(270)处理,研究了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间均呈P_(270)>P_(180)>P_(90)>P_(0),而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达9.8-10.2 t/hm^(2),比P处理高17.3%~18.2%(PP_(180)>P_(90)>P_(0);籽粒磷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水平下籽粒磷积累量最高,为57.0~61.1 g/m^(2);与P相比,P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籽粒磷积累量,提高幅度为27.7%~39.0%;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磷农学利用效率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与P相比,P_(180)、P_(270)水平下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40.0%~41.1%和35.3%~36.1%、62.1%~64.7%和58.6%~62.8%,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磷水平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年施PO194.2~197.4 kg/hm^(2)时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25.5~25.8 mg/kg,产量最高为9752~10349 kg/hm^(2)。[结论]适宜的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成穗数,提高茎、叶、颖壳及穗轴的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移,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在供试区域,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PO量为194.2~197.4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5.5~25.8 mg/kg。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