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听神经病

听神经病

听神经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生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31866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八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五次全国人工听觉技术学术会议、201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技术与微创外科新进展论坛暨年会、第六届中国西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云南省第九届四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三次耳鼻咽喉学术会议等;听神经病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秋菊、兰兰、王锦玲等。

听神经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1866 占比:99.86%

总计:132053篇

听神经病—发文趋势图

听神经病

-研究学者

  • 王秋菊
  • 兰兰
  • 王锦玲
  • 王大勇
  • 谢林怡
  • 冀飞
  • 关静
  • 李兴启
  • 邢光前
  • 高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谢林怡; 王秋菊; 熊芬; 刘志成
    •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听神经病患者(Auditory Neuropathy, AN)的听力学特征,总结不同发病年龄AN患者的听力转归情况,并对随访方案进行优化。方法 门诊确诊为AN的30例(60耳)成人患者和54例(108耳)青少年患者,分析其首诊及复诊的听力学特征。检测项目包括: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结果 不同发病年龄AN听力学特征转归情况:(1)纯音听阈:首诊和复诊中成人组的纯音听阈均比青少年组更低;青少年组患者复诊与首诊相比,除250、1000 Hz外,其他频率复诊较首诊升高;成人组患者复诊与首诊相比,除250、2000、4000 Hz外,其他频率复诊较首诊升高;(2)镫骨肌反射引出率:青少年组首诊有9耳(8.3%)部分频率引出,复诊有3耳(2.8%)部分频率引出;成人组镫骨肌反射测试首诊有5耳(8.3%)部分频率引出,复诊有4耳(6.7%)部分频率引出;(3)言语识别率:青少年组复诊相比首诊下降,成人组首复诊无显著差异;(4)ABR:青少年组首诊中有4耳引出反应,成人组首诊中有5耳引出反应,两组患者复诊ABR引出率均下降;(5)DPOAE:两组患者复诊全频引出率降低。结论成人组在首诊和随访中的纯音听阈均比青少年组低,且言语识别率在随访中下降较明显。青少年患者发现听力下降或言语识别不清应及时就诊,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优化后的随访方案对AN患者的复诊有所帮助,提高了患者的复诊效率以及复诊意愿。
    • 熊芬; 谢林怡; 药蓉; 兰兰; 王秋菊; 刘志成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多种前庭检测项目的组合来确定听神经病(AN)患者前庭受累情况。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30名听神经病患者(AN研究组)和3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30名AN患者均接受了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30名中的20名患者接受了双温试验(CT)测试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检查。对照组均接受了cVEMP和oVEMP测试;30名中的20名健康受试者接受了CT测试;30名中的15名健康受试者接受了vHIT检查。结果 (1)AN患者的VEMPs异常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oVEMP和cVEMP异常率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AN患者cVEMP和oVEMP的引出率较低(33.3%和41.7%),部分AN患者VEMPs引出但存在振幅、潜伏期、不对称比的异常。(2)90%AN患者的双温试验结果正常;(3)AN患者vHIT中6个半规管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cVEMP、vHIT异常率与听力损失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多数AN患者在表现出听力下降、言语识别率低的同时存在前庭损伤,耳石器-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和各半规管均可受累,球囊-前庭下成分与椭圆囊-前庭上成分累及概率相当,半规管高频功能受累概率大于低频。前庭试验组合可以用来反映AN患者前庭受累的状态和程度。
    • 舒博; 林昶; 林有辉; 林少莲; 胡婕; 林丁丁; 陈希杭
    • 摘要: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最大声输出未引出反应的儿童残余听力评估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ABR最大声输出未引出反应且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单峰的儿童58例(116耳),年龄3个月到5周岁,平均月龄24.30±20.53月。分别进行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检查,对其中20例能配合的儿童(2岁6个月~5岁)行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评估其残余听力。结果58例(116耳)儿童0.5、1、2、4 kHz的ASSR引出率分别为81.9%(95/116)、81.0%(94/116)、77.5%(90/116)、60.3%(70/116),平均反应阈分别为86.2±4.43、104.3±4.37、100.6±4.17、103.75±11.87 dB HL;100耳4个频率均引出了反应阈;15耳仅在500、1000 Hz引出反应阈;1耳在0.5、1、4 kHz引出反应阈,2 kHz未引出。20耳(17.24%,20/116)记录到了CM,5耳(4.31%,5/116)记录到了DPOAE,CM和DPOAE的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7,P=0.001)。0.5、1、2、4 kHz游戏测听的检出率分别为87.5%(35/40)、85.0%(34/40)、77.5%(31/40)、67.5%(27/40),平均听阈分别为92.23±8.23、100.34±7.34、104.61±5.23、106.75±9.57 dB HL。11例(20耳)儿童诊断为听神经病。结论当儿童ABR最大声输出未引出时,结合ASSR和游戏测听可以评估其残余听力,综合分析DPOAE和CM结果,可以避免听神经病的漏诊。
    • 夏红艳; 赵立东
    • 摘要: 耳蜗传入突触病变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听神经病、隐性听力损失、耳蜗死区病.目前除听神经病,另外两类疾病主要依据主观测试,尚无明确可用于诊断的客观方法.耳蜗电图可早期发现耳蜗传入突触病变,本文就其对耳蜗传入突触病变诊断意义进行综述,为耳蜗病变的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 周媛; 王斌; 罗军
    •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模型,为听神经病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将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实验组50只;从20只SD大鼠内耳组织中提取纯化P0蛋白(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相关抗原),用P0蛋白免疫实验组,等量完全弗氏佐剂作为抗原免疫对照组,共免疫8周,观察免疫后大鼠血清IgG、听功能及内耳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免疫8周后,实验组大鼠血清Ig G水平为1.25±0.96 g/L,较免疫前(0.34±0.27 g/L)显著升高(P0.05),符合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结论 应用P0蛋白免疫大鼠可成功建立大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模型,可为听神经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党炯; 郭玉芬; 徐百成
    • 摘要: 听神经病是一种损害婴幼儿及成人听觉的听力障碍疾病,与OTOF基因、PJVK基因等密切相关.随着听神经病的研究在基础及临床领域逐渐深入,对听神经病的认识逐渐清楚.本文从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于听神经病进行文献回顾和研究展望.
    • 徐玉芹; 王秋菊; 谢林怡; 陆玲; 熊芬; 王茂华; 兰兰; 杨烨; 张思思; 赵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下降且高频正常的听神经病患者其扩展高频听力的特点.方法 对13例(18耳)低频下降且高频正常的听神经病患者行常频纯音测听及扩展高频测听,骨导频率范围0.25~4kHz,气导频率范围0.125~20kHz,并与15例(30耳)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4~8kHz,正常组阈值低于AN组且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在9~20kHz,正常组的扩展高频听阈均低于AN组,并且在9~14kHz以及18kHz,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组检出率在18kHz开始下降,AN组检出率在16kHz开始下降,两组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低频下降但高频正常的听神经病患者扩展高频听力存在隐形听力损失,建议扩展高频检测作为一项辅助诊断的检查方式.
    • 陈琪; 赵立东
    • 摘要: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是由于耳蜗传入通路病变引起的,其最典型的听力学表现为耳声发射或耳蜗微音电位能引出,而听性脑干反应引不出或严重异常.目前,临床对于AN的诊断已较为完善,但对于其听力学表现的解读仍存在不足,为加深临床对于其相关听力学表现的理解,本文将对各项应用于AN检查的听力学测试进行综述,为AN的早期发现与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