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地貌恢复

古地貌恢复

古地貌恢复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2577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古地貌恢复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博、何鎏、刘宏等。

古地貌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2577 占比:99.74%

总计:32661篇

古地貌恢复—发文趋势图

古地貌恢复

-研究学者

  • 乔博
  • 何鎏
  • 刘宏
  • 刘海锋
  • 时孜伟
  • 刘景彦
  • 张连进
  • 谭秀成
  • 赵继勇
  • 刘曦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兆芹; 刘景彦; 董火祥; 程雨涵; 朱艺
    • 摘要: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在晚白垩世末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运动,导致原始沉积地层破坏严重,致使对该区古地貌及沉积演化特征认识不明确。为了恢复东南隆起区北部的古地貌,以回剥-填平补齐法为基础,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地层结构进行外延,然后基于井震联合法求取地层残余厚度,结合地层结构外延法计算地层剥蚀量,最后拟合出有效的时深转换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研究区的古地貌恢复。应用结果表明,该区泉头组和青山口组沉积演化过程相对稳定,剥蚀区零散分布,剥蚀量较小;姚家组在研究区中部构造相对高隆,剥蚀相对强烈;嫩江组因区域构造抬升导致受到剥蚀作用最为强烈,在长春岭背斜、钓鱼台隆起北部及青山口背斜南部等地剥蚀现象较为显著。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后续物源分析、有利区预测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 吴海燕; 梁婷; 曹红霞; 于珺; 郭艳琴
    • 摘要: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古岩溶风化壳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典型代表。根据盆地南缘马家沟组古岩溶露头特征,结合钻探资料,分析与古岩溶关系密切的不整合结构和古岩溶存在的标志,阐明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强度和储层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岩溶斜坡位于岩溶高地与岩溶盆地的过渡地带,地下水动力较强,地下径流发育,岩溶作用强,风化淋滤作用深,形成风化壳古岩溶垂直分带的典型“三段式”结构,岩溶改造岩发育,溶洞裂隙半充填,残丘边缘储层物性,沟槽和阶地边缘发育优质气藏。岩溶盆地靠近排水基准面,岩溶作用相对较弱,受风化淋滤影响浅,致使岩溶垂直分带构造发育不完全,泥质含量高,岩溶建造岩发育,岩溶储层物性相对较差,低产井和无产能气井较多。研究成果对延安地区古岩溶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地区奥陶系古岩溶研究提供借鉴。
    • 张明星; 王蛟
    • 摘要: 孤岛凸起北部地区沙三中亚段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通过系统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改变以往研究区以孤岛凸起为物源发育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沉积的认识,认为沙三中亚段主要发育细砂岩、粉砂岩,同时测井曲线可见明显反旋回特征,表现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特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在沉积相分析、古沟谷识别、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砂体刻画的基础上,建立水进旋回多沟谷弱物源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沙三中亚段5~8砂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有利砂体呈朵叶状分布,由南东向北西延伸。
    • 田伟伟; 康胜松; 李珮; 王强; 朱争; 汪章超
    • 摘要: 下寺湾泉8区块侵蚀残余长2油藏储层厚度变化大、单井产量低,为解决油气富集主控因素阻碍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问题,该研究依据测井、钻井资料恢复研究区前侏罗系古地貌,通过薄片观察、试油等资料统计进行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印模法对前侏罗系古地貌进行恢复,识别出古河谷、残丘、河间丘、缓坡、陡坡和高地6种地貌单元。2)在古河谷区发现了油气聚集的良好部位,并发现该区域不整合上部除了长1以外,富县组下部滞留沉积胶结致密的砂砾岩可作为盖层,对油气封堵有着重要的作用。3)油气富集于河道物性良好的砂体储层中,现今构造高部位也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该研究成果可为这一类侵蚀残余长2油藏提供借鉴意义。
    • 杜劲松; 兰雪梅; 黄天俊; 张连进; 文雯; 王天琪; 苏世为; 温梦晗
    • 摘要: 川西北部九龙山地区深层茅口组碳酸盐岩沉积后遭受剥蚀和淋滤溶蚀作用,岩溶体储层较发育.茅口组作为下二叠统重要产气层系,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岩溶体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开展岩溶体上覆地层反射结构分析,茅二段岩溶体地震相研究,茅口组剥蚀后的微古地貌恢复,岩溶体地震属性特征分析等研究工作,对茅二段岩溶体分布情况进行了定性综合预测.利用伽马反演方法预测茅二段生屑灰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采用多属性储层孔隙度反演预测方法进行茅二段岩溶体储层的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定性-定量预测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方法,对茅二段岩溶体储层的刻画更为有效、可靠,从而为川西北九龙山地区茅口组的开发规划和选区提供重要依据.
    • 李媛; 丁文秀; 林松
    • 摘要: 采用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方法,通过计算盆地沉降量恢复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3个关键界面的原始古地貌形态.模拟结果显示,福山凹陷古近纪时期地貌沟谷纵横发育,凹陷分割性很强;垂向上,从Els3段到Els1段,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幕式变化,东西部凹陷呈现出不同的沉降特点和构造格局.
    • 余威; 弓俐; 王峰; 常鹏; 范毅君; 田景春
    • 摘要: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数据的分析,运用井震结合法和地层厚度印模法对研究区侏罗系富县组古地貌进行了精细描绘,研究了古地貌对富县期沉积相、储集砂体、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古地貌类型有5种,分别是侵蚀河谷、河间丘、斜坡带、残梁(丘)、高地;研究区侏罗系古地貌控制富县期粗粒辫状河河道沉积发育分布,深切河谷使富县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同时差异压实形成鼻隆构造,为油气运移和储集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古地貌的存在为后期形成披盖压实构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环县地区侏罗系的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杨润泽; 王宏语; 樊太亮; 侯云超; 张斌; 张峰
    • 摘要: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低,近年钻井显示的良好含油气性揭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分析盆地构造和古地貌特征是研究盆地沉积充填与储层发育特征的前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测井与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再利用层序地层学法和地震地层学厚度趋势法恢复剥蚀地层厚度,明确不同演化时期古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拐子湖中凹表现为北北东走向、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样式,具有明显的断、坳双重结构,经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断陷期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弱—强—弱的变化趋势;断陷早期呈现多个半地堑并存的地貌格局,断陷晚期逐渐演变成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湖盆,地貌逐渐变平缓;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断裂的活动性减弱,地貌进一步变平缓;受构造控制的盆地结构、同沉积断裂、构造调节带和剥蚀作用4个方面对古地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拐子湖凹陷沉积充填及油气储层发育分析提供地质依据.
    • 程逸凡; 董艳蕾; 朱筱敏; 杨道庆; 伍炜; 杨棵; 苏彬; 赵瑞星; 乔陈凯
    • 摘要: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井位分布不均,无法有效地对白垩系凹陷区的储集层潜力进行评估.首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采用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在建立全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古水深恢复,按砂组恢复出春光探区白垩纪古地貌特征,识别出了下切谷、坡折带和局部凸起等地貌单元.结果表明春光探区白垩系沉积经历了扩张—收缩—逐渐填平补齐的过程,沉积体系继承性较好;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反映了盆地的沉积过程,有助于储集层预测和微相划分,对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地貌单元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展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对砂体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局部凸起对砂体有分隔作用,坡折带控制着砂体展布和成因类型,下切谷作为搬运通道控制着砂体发育位置和规模.最后,对沟谷体系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古沟谷的V-U-W型发育模式,并定量分析其搬运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