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本发明所提供的防脱轨轨道,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成本低,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锁紧变轨装置,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又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从而引导车辆顺利通过岔口,避免车辆脱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465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1056804.2

  • 发明设计人 胡震;唐伟锋;何先志;陈科一;

    申请日2019-10-31

  • 分类号E01B25/22(20060101);E01B25/24(20060101);E01B25/26(20060101);B61B3/00(20060101);B61F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90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林辉轮;张玲

  • 地址 214400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镇澄路255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2:4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背景技术

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是有别于地铁、轻轨和磁悬浮的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包括轨道、车辆以及轿厢,其中,轨道通常会在底部开口,并将车辆(即轨道车)包裹在轨道内,车辆通过所述开口与下方的轿厢相连,并带动轿厢沿轨道运行。

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上通常搭载有变轨装置,变轨装置设置有变轨轮,在进入岔口前,变轨装置通常需要驱动变轨轮动作到位,以便车辆可以沿原轨道通过岔口或在岔口内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运行;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通常架设于空中,所以车辆沿轨道运行的防脱轨设计是车辆安全性的重点,而现有技术中,对于车辆的防脱轨设计还有待改进;一方面,如果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进入岔口后,设置于变轨装置一侧的变轨轮可以与岔口内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从而使得车辆可以在道岔的引导下顺利通过岔口或在岔口内实现变轨,在这个过程中,车辆通常处于单轨运行状态,容易出现脱轨的问题,因为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变故装置动作到位后的物理锁紧问题,使得车辆在单轨运行时,容易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导致处于工作状态的变轨轮脱离道岔,从而造成车辆脱轨事故;另一方面,当如果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车辆进入岔口后,设置于变轨装置两侧的变轨轮均不能与岔口内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使得车辆失去道岔的引导,导致车辆与轨道发生碰撞、车辆脱轨等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脱轨轨道,该轨道,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又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防止车辆脱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防脱轨部,使得搭载有变轨装置的车辆运行到该处时,约束段可以与动作到位的变轨装置形成配合,并通过约束变轨装置而锁紧变轨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脱轨的问题;此外,当车辆沿并流的方向运行时,在进入岔口前,如果变轨装置未动作到位,保护段会先与变轨装置相接触,通过挤压变轨装置而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以便设置于变轨装置一侧的变轨轮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从而达到自动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使得车辆可以顺利通过岔口,可以有效防止脱轨。

优选的,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约束段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沿轨道的长度方向锁紧变轨装置一段距离,确保车辆可以在单轨运行时得到防脱轨的保护,从而使得车辆安全运行,例如安全通过岔口等,保护段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使得保护段可以与变轨未到位的变轨装置相接触,并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利用倾斜的上表面逐步纠正变轨轮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为设置于轨道本体内侧面的凸起。凸起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的内侧面,另一端向轨道本体的中部延伸一段距离,以便与变轨装置相配合,达到锁紧变轨装置、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段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保护段的上表面为斜面或弧面。更便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约束段为水平设置的直板,所述保护段为倾斜设置的直板或弧形板。采用板状结构的约束段和保护段,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段与保护段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同一侧的内侧面;或,所述约束段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内侧面,所述保护段设置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内侧面或保护段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顶部。本方案中提供保护段的三种设置方式和位置,均能有效实现自动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轨道本体为双轨运行轨道,且包括两个所述防脱轨部,所述两个防脱轨部分别设置于岔口的两侧。即,对于双轨运行轨道而言,防脱轨部仅设置于岔口处,有利于降低成本,且两个防脱轨部分别适用于车辆沿相交的两条轨道本体,以便车辆可以在沿任一轨道本体运行。

可选的,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两个底板以及顶板,所述两个底板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两个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相连,且顶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相连,侧板、底板和顶板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的型腔,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设置于岔口处的型腔内,约束段和保护段均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同一侧或分别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两侧。在方案中,车辆设置型腔中,车辆的两个行走轮分别沿底板行走,从而实现双轨运行。

一种防脱轨系统,包括前述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防脱轨部相适配的限位部件,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轨道本体运行,在防脱轨轨道的岔口处设置有道岔,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变轨轮与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该侧的限位部件卡在该侧约束段的上方;在车辆沿并流方向运行且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保护段通过挤压该侧的限位部件,驱动该侧的变轨轮动作到位。在本方案中,通过防脱轨轨道与车辆中变轨装置的配合,既可以有效避免车辆在通过岔口的过程中,变轨装置自行动作,避免脱轨,又可以在车俩沿并流方向运行的过程中,自动纠正变轨轮的位置,防止脱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件面向变轨装置前进方向的面为倾斜面或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面,用于与约束段相配合并驱动动作未到位的变轨装置动作到位。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解决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且动作未到位情况下的脱轨问题,可以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使得车辆安全通过岔口。

优选的,在岔口处,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两个防脱轨部中,两个约束段上远离所述保护段的一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即两侧约束段的端部位置不相同,二者存在错位,使得变轨装置可以按先后顺利依次通过这两个端部,更便于变轨装置事先控制直行通过岔口还是在岔口处变轨,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两侧同时发生碰撞。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和系统,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成本低,一方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锁紧变轨装置,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从而引导车辆顺利通过岔口,避免车辆脱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中,一种轨道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未示出顶板。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未示出顶板。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中,岔口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另一种防脱轨轨道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A-A视图。

图8为图6的B-B视图。

图9为保护段在另一种固定方式下的A-A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升降式变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后视图。

图12为搭载有升降式变轨装置的车辆在岔口处与道岔相配合时,防脱轨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此时,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右侧的变轨轮与右侧道岔配合,向右变轨运行,右侧防脱轨部中的约束段锁紧右侧的限位部件。

图13为搭载有升降式变轨装置的车辆在岔口处与道岔相配合时,防脱轨轨道的横截面示意图,此时,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左侧的变轨轮与左侧道岔配合,继续沿原轨道本体向前运行,左侧防脱轨部中的约束段锁紧左侧的限位部件。

图14为搭载有升降式变轨装置的车辆沿并流的方向运行,并进入岔口后的横截面示意图,采用的是图6所提供的防脱轨轨道,此时,右侧的变轨轮与道岔配合,车辆沿原轨道本体向前运行,防脱轨部中的约束段锁紧右侧的限位部件。

图15为搭载有升降式变轨装置的车辆沿并流的方向运行,并进入岔口后的横截面示意图,采用的是图4所提供的防脱轨轨道,此时,右侧的变轨轮与道岔配合,车辆沿原轨道本体向前运行,防脱轨部中的约束段锁紧右侧的限位部件。

图16为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系统中,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在升降式变轨机构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限位部件与对应的约束段相配合的侧视示意图一。

图17为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系统中,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在升降式变轨机构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限位部件与对应的约束段相配合的侧视示意图二。

图中标记说明

电机101、

反向同步机构200、上摆臂201、下摆臂202、连杆203、铰接轴204、变轨轮205、传动轴206、限位部件207、轴承座208、

车辆300、机架301、行走轮302、

轨道本体400、道岔401、侧板402、顶板403、底板404、防脱轨部500、约束段501、保护段5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9,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400,所述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500,所述防脱轨部500包括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所述约束段501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502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设置防脱轨部500,使得搭载有变轨装置的车辆300运行到该处时,约束段501可以与动作到位的变轨装置形成配合,并通过约束变轨装置而锁紧变轨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300脱轨的问题;另外,当车辆300沿并流的方向运行时,在进入岔口前,如果变轨装置未动作到位,保护段502会先与变轨装置相接触,通过挤压变轨装置而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以便设置于变轨装置一侧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配合,从而达到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目的,使得车辆300可以顺利通过岔口,可以有效防止脱轨,此外,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脱轨部500,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电力进行驱动即可有效锁紧动作到位后的变轨装置并可以自动纠正未动作到位的变轨轮205,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脱轨方案不会因为电力供应等问题而失效,安全性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是指轨道本体400的内部,沿轨道本体400长度方向的侧面,包括但不限于轨道本体400的侧壁(或称为侧板4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分别沿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502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约束段501沿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沿轨道的长度方向锁紧变轨装置一段距离,确保车辆300可以在单轨运行时得到防脱轨的保护,从而使得车辆300安全运行,例如安全通过岔口等,保护段502沿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502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400的长度方向,使得保护段502可以与变轨未到位的变轨装置相接触,并在车辆300运行的过程中,利用倾斜的上表面逐步纠正变轨轮205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分别为设置于轨道本体400内侧面的凸起。凸起的一端可以固定于轨道本体400的内侧面,如侧板402等,另一端向轨道本体400的中部延伸一段距离,以便与变轨装置相配合,达到锁紧变轨装置、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目的。

为更便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约束段501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保护段502的上表面为斜面或弧面,通过斜面或弧面可以逐渐挤压并驱动变轨装置,使得为动作到位的变轨轮205动作到位。

可以理解,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可以有多种实现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约束段501可以为水平设置的直板,所述保护段502可以为倾斜设置的直板或弧形板。采用板状结构的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作为举例,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均采用的是直板,约束段501水平设置,保护段502倾斜设置。

由于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故约束段501与保护段502的设置位置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举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约束段501与保护段502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400同一侧的内侧面,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约束段501设置于轨道本体400一侧的内侧面,所述保护段502可以设置于轨道本体400另一侧的内侧面,如图6、图7及图8所示、也可以固定于轨道本体400另一侧的顶部,如图6、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保护段502的三种设置方式和位置,均能在车辆300沿并流方向运行时,有效实现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轨道本体400可以为双轨运行轨道(轨道交通领域的常用术语),即,车辆300在沿轨道本体400运行时,车辆300两侧的行走轮302分别会受到轨道本体400的支撑,使得车辆300受力均匀,故在非岔口的位置处,车辆300不存在脱轨的风险,而在岔口处,车辆300会处于单轨运行状态,故在岔口处包括两个所述防脱轨部500,且两个防脱轨部500分别设置于岔口的两侧,两个防脱轨部500分别设置于岔口处相交的两条轨道本体400,如图6或图6所示,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可以在车辆300沿任意一条轨道本体400运行时,其中一个防脱轨部500都能起到防脱轨及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作用;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402、两个底板404以及顶板403,所述两个底板404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300两侧的行走轮302,两个底板404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402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404相连,且顶板403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402相连,侧板402、底板404和顶板403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300的型腔,所述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分别设置于岔口处的型腔内,约束段501和保护段502均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同一侧或分别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两侧。在方案中,车辆300设置型腔中,车辆300的两个行走轮302分别沿底板404行走,从而实现双轨运行。

为使得本方案更清楚、完整,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道岔401,所述道岔401设置于岔口内,并固定于所述顶板403,道岔401用于与变轨装置中的变轨轮205相配合,以便在岔口处引导车辆300继续沿原轨道运行或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运行。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道岔40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道岔401,如图5所示,例如,可以采用如中国专利CN 108313068 A中公开的道岔401、中国专利CN 207498750 U中公开的道岔401、中国专利CN 203996231 U公开的道岔401以及中国专利CN 203558061 U公开的道岔401等,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所述的变轨装置可以是现有的变轨装置,现有的变轨装置中,电机101通常通过驱动传动机构摆动而使得变轨轮205动作到位,故只需在连接变轨轮205的摆臂上设置限位部件207即可,如限位杆、轴等,在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通过约束段501限制限位部件207动作,即可有效约束变轨轮205及整个变故装置动作,实现锁紧功能,作为一种举例,本实施例中的变轨装置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 110143205 A中公开的变轨装置,所述限位部件207可以固定于变轨摆臂(参见该专利中的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的外侧,当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且对应侧的变轨轮205与道岔401或轨道形成配合时,限位部件207正好位于约束段501的上方,约束段501可以卡住限位部件207,从而防止限位部件207向下运动,进而防止变轨摆臂摆动,最终实现锁紧整个变轨装置,防止意外脱轨的目的;而在变轨装置动作不到位的情况下,限位部件207可以与保护段502相接触,并在保护段502的挤压下逐渐抬升限位部件207的高度,从而驱动变轨摆臂摆动,使得变轨轮205动作到位,并与道岔401相配合,从而达到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防止脱轨的目的。

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变轨装置为升降式变轨装置,所述升降式变轨装置包括电机101和反向同步机构200,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反向同步机构200包括上摆臂201、下摆臂202以及两根连杆203,所述两根连杆203分别竖直设置,连杆203顶部分别设置有变轨轮205,且所述限位部件207固定于连杆203的侧面,用于与防脱轨部500相配合,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根连杆203,且四个铰接处分别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使得上摆臂201、下摆臂202以及两根连杆203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中部分别与支撑座构成转动副,使得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只能分别绕各自的中部转动,而不能移动,所述电机101通过传动轴206与上摆臂201或下摆臂202的中部相连,电机101通过驱动反向同步机构200动作,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一侧的变轨轮205竖直上升,并使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另一侧的变轨轮205同步竖直下降,变轨轮205用于与对应的道岔401相配合,即在岔口内,动作到位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接触并构成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式变轨装置通过电机101驱动反向同步机构200动作,使得设置于反向同步机构200两侧的变轨轮205可以同步动作,且动作的方向始终相反,即,一侧的变轨轮205上升,另一侧的变轨轮205下降;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上升到位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配合,如图12或图13所示,从而可以在道岔401引导下前行,此时,该侧的变轨轮205处于工作状态,而下降到位的变轨轮205处于远离对应侧的道岔401的位置处(通常处于道岔401的下方),不能与道岔401形成配合,处于非工作状态;从而使得,在岔口处,有且只有一侧的变轨轮205与道岔401形成配合,从而可以引导车辆300在岔口处继续前行或实现变轨,以便顺利通过岔口。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脱轨轨道与该升降式变轨装置(升降式变轨装置搭载于车辆300)相互配合的过程如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果同一防脱轨部500中的约束段501与保护段502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400同一侧的内侧面时,如图4所示,此时,如果车辆300沿分流方向运行(如图4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的方向)并逐渐靠近岔口时,如果升降式变轨装置动作到位,则车辆300进入岔口后,位于上方的变轨轮205会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接触并构成配合,如图12及图13所示,而该侧的限位部件207正好卡在对应侧约束段501的上方,并顺利通过岔口,在这个过程中,约束段501主要起到限制限位部件207向下移动的目的,从而锁紧升降式变轨装置,进而有效防止车辆300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300脱轨问题;如果车辆300沿并流的方向运行(如图6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的方向)并逐渐靠近岔口时,如果升降式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那么车辆300的运行过程如上,不存在脱轨的风险,如果升降式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即应该上升到高处并与道岔401相配合的变轨轮205没有上升到预定的位置处,在这种状态下,在车辆300的运行过程中,升降式变轨装置中的限位部件207必然会与对应侧的保护段502相接触,并发生挤压,且随着车辆300的运行,保护段502可以通过挤压逐渐抬升限位部件207的高度,使得该侧的变轨轮205逐渐上升,并最终运动到预定的位置处,如图15所示,实现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目的,从而使得在车辆300进入岔口后,变轨轮205可以与道岔401形成配合,且限位部件207同样卡在约束段501的上方,直至车辆300通常岔口,有效防止脱轨。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果两个防脱轨部500中的约束段501与保护段502不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400的不同侧,如图6所示,车辆300沿分流的方向运行并通过岔口的过程如上文所述,这里不再赘述,当车辆300沿并流的方向运行(如图6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的方向)并逐渐靠近岔口时,如果升降式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那么车辆300的运行过程如上,不存在脱轨的风险,如果升降式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即应该上升到高处并与道岔401相配合的变轨轮205没有上升到预定的位置处,在这种状态下,在车辆300的运行过程中,升降式变轨装置中的限位部件207必然会与对应侧的保护段502相接触,并发生挤压,且随着车辆300的运行,保护段502可以通过挤压逐渐下压限位部件207,使得限位部件207的高度下降,由于反向同步机构200,从而使得另一侧的变轨轮205会逐渐上升,并最终运动到预定的位置处,如图14所示,实现自动纠正变轨轮205位置的目的,从而使得在车辆300进入岔口后,另一侧的变轨轮205可以与道岔401形成配合,且限位部件207正好卡在约束段501的上方,直至车辆300通常岔口,有效防止脱轨。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不对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制,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只需保证上摆臂201、下摆臂202与连杆203所构成的四个铰接处可以围成平行四边形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摆臂201或下摆臂202可以分别为直线形结构、弯折结构(如V形结构、弧形结构等)等,作为举例,在本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摆臂201和下摆臂202分别采用的是直线形结构的板,如图10或图11所示,有利于增加刚度。此外,所述铰接,可以采用现有的铰接技术实现,如采用铰接轴204与铰接孔的配合等,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限位部件207可以设置于连杆203的左侧,左前侧、前侧、后侧等,以便向外延伸并与约束段501形成配合;且限位部件207可以有多种实现结构,只需能与防脱轨部500配合即可,而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限位部件207可以优先采用杆状结构、板状结构或二者的组合等,采用杆状结构或板状结构的限位部件207,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和制造,而且便于向外延伸并与约束段501形成配合。作为举例,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件207采用的是杆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可以优先采用轴承座208,且轴承座208可以固定于车辆300的机架301,既可以实现运动的分离,又可以起到支撑和约束的效果。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作到位”是指变轨装置动作到一侧的变轨轮205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401相配合的位置处。

可以理解,所述岔口是由轨道本体400相交而形成的,是轨道交通领域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防脱轨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实施例1中的变轨装置(尤其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升降式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防脱轨部相适配的限位部件,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轨道本体运行,在防脱轨轨道的岔口处设置有道岔,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变轨轮与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并沿道岔行走,该侧的限位部件卡在该侧防脱轨部中约束段501的上方,如图12-图15所示,从而限制变轨装置动作;在车辆沿并流方向运行,且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防脱轨部中的保护段502通过挤压该侧的限位部件,驱动该侧的变轨轮动作到位,并驶入该侧的约束段501锁紧,达到自动纠正变轨轮位置,防止脱轨的目的。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为使得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且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避免脱轨,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限位部件面向变轨装置前进方向的面为倾斜面或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面,用于与约束段501相配合并驱动动作未到位的变轨装置动作到位。通过倾斜面与约束段501的挤压,可以驱动动作未到位的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从而避免车辆脱轨。

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件包括两个倾斜面,如图10所示,限位部件采用的是三棱柱杆,所述三棱柱杆中的两个侧面分别面向变轨装置前进方向的斜上方和斜下方,以便与对应侧防脱轨部中的约束段501相配合,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变轨装置采用的是实施例1中的升降式变轨装置,当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且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侧的限位部件207上的倾斜面会与约束段501的端部相接触,并通过相互挤压,驱动限位部件207动作,从而驱动升降式变轨机构动作到位,达到防止脱轨的目的,如图16所示,如果三棱柱杆上面向斜上方的侧面先与约束段501的端部相接触,则在约束段501的挤压下,该侧的变轨轮下降,另一侧的变轨轮上升并动作到位;如果三棱柱杆上面向斜下方的侧面先与约束段501的端部相接触,如图17所示,则在约束段501的挤压下,该侧的变轨轮上降并动作到位,而另一侧的变轨轮下升;因此,在岔口前,设置于升降式变轨机构两侧的变轨轮不能同时与两侧的约束段501相接触,以免发生剧烈碰撞,故,如图4及图6所示,在岔口处,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两个防脱轨部500中,两个约束段501上远离所述保护段502的一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即两侧约束段501的端部位置不相同,二者存在错位,使得变轨装置可以按先后顺利依次通过这两个端部,更便于变轨装置事先控制直行通过岔口还是在岔口处变轨,同时与可以有效避免发生碰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