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

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包括有隔板,隔板的两面上安装有:高压电源,高压电源安装于隔板的两端;拉紧调节装置,拉紧调节装置安装于隔板一端的高压电源装置的两侧;高压电极,高压电极其两端分别连接于高压电源装置与拉紧调节装置;涂液装置,涂液装置设置于隔板上两端的电极之间;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安装于隔板的另一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涂液方式可以保证涂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发明的涂液装置设计简便,盛放溶液的部分仅为柱状的溶液槽,制造成本小,其一端设置有堵头,另一端设置有溶液输入口,方便溶液注入的操作,且溶液槽方便拆卸和安装,表面和内部的清洗也比较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1083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昆山同日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968008.2

  • 申请日2020-09-15

  • 分类号D01D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85 苏州言思嘉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巍

  •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淀山湖镇丁家浜路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2:1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

背景技术

静电纺丝是一种特殊的纤维制造工艺,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中进行喷射纺丝。近年来,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已经成为世界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传统的静电纺丝系统由空心针式喷丝头、泵、电极接收板和高压电源装置组成,其中,泵用来将聚合物溶液送入喷丝头,高压电源装置连接在喷丝头和电极接收板之间。这种静电纺丝方式为针式,其喷丝头直径较小,喷丝头表面附近形成的高强电场,使得喷丝头在高压下易受电晕而产生放电的现象,会导致制备的纳米纤维的直径逐渐变大,质量逐渐变差。

随着技术逐步发展,无针静电纺丝技术得以应用,并解决了针式静电纺丝存在的因喷丝头在高压下易受电晕而产生放电的问题,但由于现有的无针静电纺丝设备的溶液槽大都处于敞口状态,在制备过程中,随着静电纺丝的进行,因溶剂挥发导致溶液浓度越来越来高,从而使得不同时间段制备所得到的纳米纤维的直径不一致,影响了纳米纤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经过专利检索发现,公开号:CN201920619138.8,公开日 2020-03-13,提出了一种灯壳,包括:基板;高压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板上;张紧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与所述高压电源装置间隔设置;高压电极,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高压电源装置与所述张紧调节装置,并能够在所述高压电源装置的作用下带高压正电;涂液装置,沿所述高压电极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高压电源装置与所述张紧调节装置之间,所述涂液装置内部形成有封闭式的涂液通道,所述高压电极经过所述涂液通道,但存在着涂液不均匀,加工难度大,成本大,且不易清洗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包括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面上安装有:

高压电源,所述高压电源安装于隔板的两端;

拉紧调节装置,所述拉紧调节装置安装于隔板一端的所述高压电源装置的两侧;

高压电极,所述高压电极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高压电源装置与所述拉紧调节装置;

涂液装置,所述涂液装置设置于隔板上两端的电极之间;

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安装于隔板的另一面。

对所述隔板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隔板呈矩形,所述隔板上在高压电极设置有若干平形的滑槽。

对所述高压电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高压电极缠绕在若干接线柱上。

对所述拉紧调节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拉紧调节装置包括有n型固定件,所述n型固定件上设置有连接高压电极的电极片,所述n型固定件的内部设置有中心轴,通过中心轴设置有线轮,所述n 型固定件的下部设置有手动拧的旋钮。

对所述高压电源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高压电源包括有呈柱状的电源柱,所述电源柱上设置有穿线孔,所述电源柱通过圆底座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安装在隔板上。

对所述涂液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涂液装置包括有溶液固定板,所述溶液固定板上设置有余液槽所述溶液固定板上安装有T型固定件,所述T型固定件上夹持有溶液槽,所述溶液槽的一端设置有溶液输入口,所述溶液槽的另一端设置有堵头,所述溶液槽的上设置有过电极孔。

对所述滑动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滑动装置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一侧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滑轨的另一侧侧面设置有拖链,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片,所述滑片上部固定连接有U型固定件,所述U型固定件的上部连接在溶液固定板上。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在隔板上设置高压电源装置和拉紧调节装置,在高压电源装置和拉紧调节装置之间设置有高压电极,并沿着高压电极设置涂液装置,该涂液装置能沿着高压电极相对于隔板滑动,因高压电源装置使得高压电极带高压正电,涂液装置滑动时可以通过其内部封闭式的涂液通道将溶液涂抹于高压电极的表面,这种涂液方式可以保证涂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发明的涂液装置设计简便,盛放溶液的部分仅为柱状的溶液槽,制造成本小,其一端设置有堵头,另一端设置有溶液输入口,方便溶液注入的操作,且溶液槽方便拆卸和安装,表面和内部的清洗也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隔板;2、高压电源;3、拉紧调节装置;4、高压电极;5、涂液装置;6、滑动装置;7、滑槽;8、n型固定件;9、电极片;10、中心轴;11、线轮;12、旋钮;13、电源柱;14、穿线孔;15、溶液固定板;16、余液槽;17、溶液输入口;18、堵头;19、电极孔;20、基座;21、滑轨;22、驱动电机;23、拖链;24、滑片;25、U型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4所示,一种防挥发式静电纺丝发生器,本发明主要分为隔板1、高压电源2、拉紧调节装置3、高压电极4、涂液装置5和滑动装置6,下面我们将会对这些结构进行一一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隔板1,隔板1主要用于安装以上的各个结构,并将隔板1、高压电源2、拉紧调节装置3、高压电极4涂液装置5和滑动装置6进行分隔,其中的高压电极4采用的是电缆线,利用电缆线缠绕固定在隔板1的接线柱上,高压电极4穿过高压电源2的电源柱13,使得高压电极4上的电缆线通电。

接着来介绍拉紧调节装置3和涂液装置5,拉紧调节装置3包括有 n型固定件8,n型固定件8上设置有连接高压电极4的电极片9,n型固定件8的内部设置有中心轴10,通过中心轴10设置有线轮11,n型固定件8的下部设置有手动拧的旋钮12。涂液装置5包括有溶液固定板15,溶液固定板15上设置有余液槽16溶液固定板15上安装有T型固定件,T型固定件上夹持有溶液槽,溶液槽的一端设置有溶液输入口 17,溶液槽的另一端设置有堵头18,溶液槽的上设置有过电极孔19。

电缆线一头连接在拉紧调节装置3上的电极片9上,电缆线穿过电极片9缠绕在线轮11上,通过手动调节旋钮12来调节电缆线的张紧程度,经过各个位置接线柱的固定缠绕连接,电缆线进一步穿过涂液装置5上的溶液槽,从电极孔19上穿过再缠绕在接线柱上,再通过各个位置接线柱的固定缠绕连接,最后电缆线的另一端连接在拉紧调节装置3上的电极片9上,电缆线穿过电极片9缠绕在线轮11上,同样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旋钮12来调节电缆线的张紧程度。

最后来看看滑动装置6,滑动装置6包括有基座20,基座20上设置有滑轨21,滑轨21的一侧侧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2,滑轨21的另一侧侧面设置有拖链23,滑轨21上设置有滑片24,滑片24上部固定连接有U型固定件25,U型固定件25的上部连接在溶液固定板15上。在隔板1的另一面设置有滑动装置6,其上的滑轨21固定安装在基座20上,通过电机驱动滑片24在滑轨21上做往复运动,滑片24 上端固定安装的U型固定件25和溶液固定板15可带动溶液槽与滑片 24进行同步运动,其中U型固定件25穿过隔板1上的滑槽7与溶液固定板15进行固定连接,进而达到涂液装置5给通电状态下的高压电极 4上的电缆线进行涂抹,达到防静电的效果,且这种涂抹方式可以避免涂液挥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工作原理:高压电极4采用的是电缆线,利用电缆线缠绕固定在隔板1的接线柱上,高压电极4穿过高压电源2的电源柱13,高压电极4上的电缆线通电,电缆线一头连接在拉紧调节装置3上的电极片9 上,电缆线穿过电极片9缠绕在线轮11上,通过手动调节旋钮12来调节电缆线的张紧程度,经过各个位置接线柱的固定缠绕连接,电缆线进一步穿过涂液装置5上的溶液槽,从电极孔19上穿过再缠绕在接线柱上,再通过各个位置接线柱的固定缠绕连接,最后电缆线的另一端连接在拉紧调节装置3上的电极片9上,电缆线穿过电极片9缠绕在线轮11上,同样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旋钮12来调节电缆线的张紧程度。在隔板1的另一面设置有滑动装置6,其上的滑轨21固定安装在基座20上,通过电机驱动滑片24在滑轨21上做往复运动,滑片24 上端固定安装的U型固定件25和溶液固定板15可带动溶液槽与滑片 24进行同步运动,进而达到涂液装置5给通电状态下的高压电极4上的电缆线进行涂抹,达到防静电的效果,且这种涂抹方式可以避免涂液挥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