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广东东莞
  • 出版时间: 2018-07-10

主办单位:广东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广东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于2015年3、8月分别采集珠江河网三个江段的潜在基础碳源及优势种水生动物,测定其δ63C和δ5N值,利用IsoSource软件分析不同江段各类群碳源对水生动物的贡献.结果表明:上游宽阔江段主贡献碳源来自C3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50%置信水平上的贡献率超出50%;下游水草床茂盛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沉水水草,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50%,C3植物变为次贡献碳源;而河网分叉江段主贡献碳源为浮游植物,其对该站位消费者贡献率接近或超出40%,沉水水草和C3植物为共同次贡献碳源.珠江河网不同类型江段的主贡献碳源变化特征可能由该江段的碳源储量及消费者的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对多元化河流栖息生境的保护是维持珠江河网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关键环节.
  • 摘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是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原.本研究从显微镜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游动能力、胞外产物活性、细胞黏附性、对草鱼致病力和毒力基因等方面,比较草鱼源A.veronii菌株GZ09007和FS12001的表型特征和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两株细菌菌体均呈短杆状或弧形、两端钝圆,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单鞭毛.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均为A.veronii,两株细菌均具有游动能力,胞外产物具有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但GZ09007的游动能力、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S12001的(p<0.05).GZ09007对EPC、CIK细胞黏附力弱,FS12001的细胞黏附性强,两株细菌的细胞黏附性差异显著(p<0.05).菌株GZ09007具有aerA、act、lip、ser、exu fla毒力相关基因,但未检测到ast、alt、gcaT、ahyB;菌株FS12001具有aerA、act、alt、ast、lip、ser、ahyB、exu,但未检测到gcaT、fla.两株细菌均可造成草鱼发病死亡,GZ09007对草鱼的LD50为5.6×106cfu,但FS12001的LD50高于1.5×108cfu.表明GZ09007为强毒菌株,FS12001为弱毒菌株.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veronii菌株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
  •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是目前引起我国草鱼出血病的主要基因型,草鱼出血病严重危害了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而针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亟待深入、关于草鱼出血病的有效疫苗防控产品有待开发.本研究使用Ⅱ型GCRV强弱毒株感染草鱼,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肠道、肌肉组织样品制作切片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并对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强毒株感染组肝脏、脾脏、肾脏、肌肉、肠道组织病变程度均明显强于弱毒株感染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强弱毒株感染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为揭示不同温度下间隙性低溶氧对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后的尼罗罗非鱼免疫反应的影响. 方法:分别设置了2个温度(30±0.5°C和35±0.5°C)和2个溶解氧(4±1.0ml/L和8±0.5mg/L DO)条件.在免疫后第2d,分析尼罗罗非鱼头肾组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在免疫后第28d,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吞噬能力、脾脏和头肾组织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NO含量;在免疫后第29d,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统计尼罗罗非鱼累积死亡率. 结果:尼罗罗非鱼免疫后第3d,IL-1βTNF-αIFN-γ表达水平在30°C和35°C低溶氧免疫鱼头肾组织中均显著低于同温度下常氧免疫鱼;尼罗罗非鱼免疫后第28d,外周血白细胞吞噬能力和组织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在35°C且低溶解氧状态下的免疫鱼中最低,而组织细胞NO含量在35°C且低溶解氧免疫鱼显著升高;尼罗罗非鱼免疫后第29d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在30°C下,间歇性低氧免疫鱼累积死亡率高于常氧免疫鱼,但无显著差异,而在35°C下,间歇性低氧免疫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常氧免疫鱼. 结论:无论在30°C还是35°C下,间歇性低溶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接种后尼罗罗非鱼免疫反应.
  • 摘要: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爆发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次之;肠道菌群与水体中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底泥中菌群相似性较低;发病组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均低于健康组,而发病组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组.OTU聚类分析发现,发病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极为显著,大部分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样品单独聚为一支.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发病组和健康组水体或底泥中优势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较小,但在非优势菌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组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水体,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水体:发病组池塘底泥中厌氧粘细菌属、甲烷丝菌属和枝芽孢菌属等具有降解有机质和生态修复功能菌群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底泥,而具有致病能力的曼氏杆菌属丰度却显著高于健康组底泥.发病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等致病菌群的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而乳球菌属、鲸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无乳链球菌普遍存在于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以及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在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在发病尼罗罗非鱼肠道中的丰度要显著高于健康组.综上所述,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和致病菌丰度的升高反映其养殖环境出现恶化,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爆发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无乳链球菌丰度增加密切相关,但肠道中无乳链球菌丰度的剧增与养殖水体和底泥中该病原菌的丰度水平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 摘要:由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对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给罗湖病毒提供病毒分离、鉴定的工具,该研究建立了一株源于罗非鱼脑组织的细胞系TiBC(Tilapia Brain cells).该细胞系使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启动原代培养.TiBC细胞可在血清含量为10-20%的多种培养基中,在22-32°C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条件为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L-15培养液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27°C.TiBC形态为上皮细胞样,在培养液中生长分裂旺盛,经1年传代培养,成功传至70多代.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第5代TiBC染色体数目为2n=44,第,60代TiBC染色体数目为2n=50,该细胞已经发生了突变,为永久细胞系.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TiBC细胞系对罗非鱼湖病毒(TiLV)敏感,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电镜观察可见TiLV病毒粒子.该细胞系的建立对研究TILV的致病机理、检测方法、疫苗制备、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疾病防控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为了分析2007~2015年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9无乳链球菌(92.3%)的分子血清型是Ⅰa型,其余19株均是Ⅰb型(7.7%).MLS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a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7型,所有Ⅰb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261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29株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1型;19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2型.前噬菌体检测结果表明,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前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P1型(36株)和P2型(193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10个前噬菌体基因都是阴性,即P3型.根据以上4种分子分型方法可将248株无乳链球菌分为3种基因型,即Ⅰa-ST7-V1-P1型、Ⅰa-ST7-V1-P2型和Ⅰb-ST261-V2-P3型.2010~2011年,主要流行菌株由Ⅰa-ST7-V1-P1型转变为Ⅰa-ST7-V1-P2型,其中Ⅰa-ST7-V1-P1型是2011年之前主要流行菌株,Ⅰa-ST7-V1-P2型在2011年以及之后成为主要流行菌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同时,根据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特点,推测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是通过苗种或水体等介质进行传播,属于输入性传播方式.
  • 摘要: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渔获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南海区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08.6万t,总可捕量为246.9-277.8万t.从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类群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过度捕捞.目前状态较好,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的有蓝圆鲹和竹荚鱼、沙丁鱼类、马面魨类、鲷类、鳓类和鲐类等6个恢复力较高的类群;而其他5个恢复力较低的类群,尤其是海鳗类和石斑鱼类,目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 摘要:黑色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 reporter-4,MC4R)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在能量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采用同源克隆以及染色体步移对缩骨鲫(Carassius auratus sogu var.)MC4R基因进行克隆,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eal-time PCR对其mRNA组织分布进行研究,并对缩骨鲫MC4R编码区潜在的与生长相关的SNPs进行筛选.本实验克隆MC4R基因组基因长度为2854bp,只包含一个外显子,长度为981bp,共编码326个氨基酸,MC4R共有七个跨膜结构,是较为稳定的疏水蛋白.缩骨鲫MC4R与鲫鱼的MC4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度最高达到99.3%,与MC3R和MC5R同源度相对其他MCRs成员较高.缩骨鲫MC4RmRNA在脑中表达量最为显著,眼中次之,肌肉,卵巢和肾脏中表达较少,在鳃、肠、心脏和肝胰腺中微量表达.在MC4R的CDs区内检测到6个与生长潜在相关的SNPs:两个错义突变(A199G和A881C),4个同义突变(A123G,C231T,A444G和C480T).本实验可为缩骨鲫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以平均体质量为(5.66±0.1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聚β羟基丁酸酯(PHB)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3%和5%的对虾配合饲料,饲养35d后检测并比较不同水平PHB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PHB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ll基因表达量随PHB含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和3%PHB添加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5%PHB添加组的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PHB有利于增强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研究结果可为PHB作为添加剂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 COⅠ及核DNA RAG2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印度-太平洋金线鱼科4属15种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综合两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获得15种金线鱼科鱼类COⅠ基因序列651bp及RAG2基因序列726bp,两基因片段均不存在插入与缺失.构建的进化树上,(1)15种金线鱼科鱼类种内不同个体间均聚为一支,形成物种内的单系,节点支持率为100%.(2)金线鱼科四个属主要分成两个分支,金线鱼属与锥齿鲷属聚为一支,眶棘鲈属与副眶棘鲈属聚为另一支,与形态分类一致.(3)对于金线鱼属物种间的聚类情况,六齿金线鱼与深水金线鱼,印度洋金线鱼与金线鱼,苏门答腊金线鱼与日本金线鱼均紧密聚成姐妹分支,红金线鱼与姬金线鱼分类地位较为原始,位于上述金线鱼大分支的基部.而该物种间聚类结果与Mohd在形态上根据尾鳍上下叶的长度性状把金线鱼分成两大组群的结果不同.对于该分歧是由于分子进化速率与表型进化速率不一致导致,还是体色斑纹、鳍条数等性状并不能作为区分金线鱼属鱼类分类关系的有效指标,还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为探讨DNA条形码基因COⅠ序列在石鲈亚科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分析了印度-太平洋区域的石鲈亚科7个属29种鱼类91个个体长度为651bp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5.0计算石鲈亚科种内与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石鲈亚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在0.021-0.240之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种内遗传距离0.000-0.009之间,平均0.004.其中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184)显著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4),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46倍.同时,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2%).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均能聚成独立的单系,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石鲈亚科物种准确鉴定的有效条形码基因.同时,系统进化树上,石鲈属是非单系类群,主要形成5个分支,而不同分支的种类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近年部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一致.
  • 摘要:2013年7月份,从湖南株洲市采集的具有典型草鱼出血病症状的草鱼样品,取临床症状明显病鱼肝、脾和肾组织,经研磨、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接种后,PSF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或散在分布,病毒无囊膜,双层衣壳,呈正廿面体对称,直接70nm左右,为典型的呼肠孤病毒特点,将新分离的病毒暂命名为GCRV-HuNan1307.将病料组织和感染细胞采用三重PCR方法进行检测,均扩增出200bp左右大小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测序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HZ08、GD108等Ⅱ型GCRV的序列同源性较高;HuNan1307和HZ08分离株感染细胞经IFA分析表明,细胞内可观察到荧光信号,而JX0901和104感染细胞及阴性对照细胞没有检测到荧光信号;将病毒提纯后提取基因组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带型分析显示,具有草鱼呼肠孤病毒11个节段的特征,各节段的迁移率与HZ08株的相似,与JX0901和104带型分布差异较大;经PSF细胞分离的病毒液分别感染健康草鱼和稀有鮈鲫,能使感染草鱼和稀有鮈鲫出现典型的草鱼出血病症状,最终死亡率分别为96.7%和100%,表明新分离株HuNan1307为一株强毒株;采用单引物扩增技术获得了HuNan1307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序列(各基因节段GenBank登录号为:KU254567~KU254576),基因组序列全长为24703bp,G+C含量为52.32%,11基因节段共7个结构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该分离株的基因组各节段基因序列长度与HZ08株的一致,S1-S11基因长度为3928nt至1024nt,且所有节段末端都有相同的保守序列:5'GUAA/UUUU}}UU CAUC3'.同源性分析表明HuNan1307的核苷酸序列与HZ08、GD108等Ⅱ型毒株的同源性在94%至99%不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6%至100%不等,而与873,104等Ⅰ和Ⅲ型毒株的同源性较低.基于RdR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所有的GCRV聚为3大类,HuNan1307和GD108、HZ08、106、109等草鱼呼肠孤病毒聚为一支;GCRV873、GZ1208、GCHV和AGCRV聚为另外一支;GCRV104则单独聚为一支,与前面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分为三个基因型结果一致.
  • 摘要:为了解PMQR基因、QRDR突变与气单胞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性.PCR法检测116株气单胞菌PMQR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Ib-cr)并分析QRDR靶基因gyrA、parC突变情况;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NAL、CIP、ENR对菌株的MIC值.结果显示,18株(15.52%)菌株携带PMQR基因,其中8株(6.90%)携带qnrS2基因,9株(7.76%)携带aac(6)-Ib-cr基因,1株同时携带qnrS2、aac(6)-Ib-cr基因;56株(48.28%)菌株发生QRDR靶位点突变,主要突变方式为GyrA:Ser83Ile和GyrA:Ser83Ile+ParC:Ser87Ile;受试菌株对NAL、CIP及ENR耐药率分别为47.41%、12.07%、11.21%;7株单独携带qnrS2基因菌株未发生QRDR突变并对受试药物敏感;10株携带aac(6)-Ib-cr基因菌株均发生QRDR突变并对NAL耐药,其中8株对CIP和ENR耐药;发生gyrA单突变或gyrA和parC双突变菌株均对NAL表现耐药.研究表明,qnrS2、aac(6')-Ib-cr是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主要流行PMQR基因类型;qnrS2基因仅使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略为下降,而aac(6')-Ib-cr基因可能促进QRDR靶位点突变并表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gyrA突变是气单胞菌对NAL产生耐药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阐明气单胞菌喹诺酮类耐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饲料中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呋喃它酮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方法,并对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样品中的待测物,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用HPLC测定,紫外检测波长为365nm.对饲料进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硝基呋喃类药物的线性范围是0.1~10μg/mL,回收率为80%~95%.检测限为0.3mg/kg,定量限为1.0mg/kg.
  • 摘要:使用人工催产、人工受精技术开展澳洲银鲈和澳洲宝石鲈的杂交研究,成功培育出了银鲈和宝石鲈的杂交F1代。在人工受精的过程中,建议雌雄比为3:1,因银鲈亲鱼精液量较足,但由于受精时较要求迅速,一般在20秒内完成,因此为确保杂交育种时应多人进行配合,以保证挤出的卵子能及时受精。苗种孵过程中,要有效除去水中的剑水溞、小虾、小杂鱼等敌害生物,以防仔鱼被其咬伤、吃掉,因此孵化用水及仔鱼期培苗用水均经过100目纱绢过滤,以有效除去水中有害生物,以提高最后的出苗率。杂交鱼苗刚开始摄食时,鱼苗很小,因此开口饵料的适口性及丰歉是苗种咸活率高低的关键,根据杂交鱼苗摄食特点,需要利用土池进行培育,而且池塘肥度要控制好。
  • 摘要: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自从1997年首次从鳜鱼上发现报道ISKNV以来,该病已经在中国大部分的地方被确诊,同时在笋壳鱼、乌鳢、加州鲈等鱼类上都发现了该病,对我国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评估ISKNV在笋壳鱼上感染暴发的风险.
  • 摘要:从患烂身病的泰国笋壳鱼上的溃疡灶中分离到菌株WSQ-01,该菌菌株在脑心浸出液琼脂培养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具有溶血性.通过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WSQ-01与是嗜水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超过99%.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笋壳鱼的死亡,且能重新分离到该菌株.对该菌的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头孢他啶、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菌的作用较强,细菌对这10种药物敏感;对氨曲南、链霉素和阿莫西林耐药.泰国笋壳鱼是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的俗称,隶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尖塘鳢属,原产于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国,是热带、亚热带的优质淡水鱼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随着近年来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笋壳鱼的各种病害频繁发生,如烂身、黑身、打转、肝胆综合征、寄生虫病等[2].其中烂身在笋壳鱼养殖过程中非常常见,但是其原因一直不清楚.2017年4月东莞市某养殖场笋壳鱼出血烂身症状,每天死亡30-50尾鱼.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浮肿、鳍条、肌肉糜烂,肝脏发白、脾脏肿大.本研究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
  • 摘要:目的:揭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糠虾期健康和发病育苗池水体菌群结构差异. 方法:从健康和发病育苗池各采集3份水样,提取水样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其进行16S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并筛选指示健康状态的水体菌群. 结果:健康苗池水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高于发病苗池(P<0.05).健康苗池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其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圆杆菌科(Cyclobacteri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及其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庞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其分类未定科(OTU9),均优势存在,且序列丰度显著高于发病池(P<0.01);相反,发病池中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Stappia_f科、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及其交替单胞菌科(Alteromonadaceae)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池(P<0.01).属水平上,发病池红杆菌科4个分类未定属(OTU1、OTU6、OTU64、OTU123)、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以及交替单胞菌科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池,而微杆菌科Limnoluna与Rhodoluna属和红杆菌科一个分类未定属(OTU4)丰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池(P<0.01). 结论:健康和发病糠虾期育苗池水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属水平上丰度差异显著的优势菌群可作为苗池健康状态指示菌群.
  • 摘要:为研究红景天(Rhodiola rosea)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氧化系统及抵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该试验设计0mg kg-1、300mg kg-1、1000mg kg-1和3000mg kg-14个红景天提取物水平饵料添加量,饲喂凡纳滨对虾28d.然后进行72h低盐度(10)胁迫实验,测试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天然海水养殖条件下,GSH-Px、CAT酶活性和GSH-Px基因表达水平在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P<0.05).低盐度胁迫24h,对照组抗氧化指标相比于其它各组的变化幅度最大.低盐度胁迫72h,红景天组T-AOC、CAT活性和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红景天提取物添加量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显著.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能够有效缓解胁迫初期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指标的剧烈改变,胁迫后期明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具有成为抗应激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消化酶活力、肠道形态和肠道细菌数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0.67±0.02)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80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200、400和600mg/kg XOS的饲料.饲养周期为42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00mg/kg组肠道蛋白酶、400mg/kg组肠道脂肪酶和胃中总蛋白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400mg/kg组肝胰腺总蛋白含量、肠壁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XOS添加组对虾肠道细菌总数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显著升高(P<0.05),弧菌(Vibrio)数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XOS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消化酶活力,改善肠道形态,提高肠道细菌总数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弧菌数量.
  • 摘要:青蟹是我省主要传统特色养殖品种,但由于自然养殖环境劣化等问题,2004年后开始出现严重养殖病害,产业规模及效果快速下滑,探索研究新养殖模式是广大科技人员与养殖农户共同奋斗的目标.近年来,粤东与闽南地区各地都在研究尝试了一种“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装置养殖青蟹模式”,俗称“蟹公寓”等,主要均尝试养殖“拟穴青蟹”.装置包括多个养殖盒,各养殖盒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按行、列布置形成矩阵式养殖组合结构,养殖组合结构通过循环水管,利用水泵动力与蓄水池或海区自然水交换.该模式为青蟹养殖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技术模式可能.
  • 摘要:目的:降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内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数量,增加食用牡蛎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先采用0.4、0.8、1.2mg□L-1的臭氧浓度进行海水灭菌,确定适宜的臭氧浓度后,再进行臭氧-紫外线系统灭菌海水,进行各净化处理条件试验,探讨适宜的净化近江牡蛎的方法.结果:臭氧浓度0.8mg□L-1为适宜的臭氧浓度;当温度25°C、盐度8、贝水质量比1∶15、水交换频率4次□h-1、净化24h的条件下,具有较优的净化效果.结论:臭氧-紫外线系统灭菌的海水,可应用于净化贝类体内的大肠菌群.
  • 摘要:为研究底部充氧对养殖系统上覆水—泥水界面—沉积物间隙水中离子垂直分布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构建模拟装置,设充氧组(实验组)和未充氧组(对照组),每组4个平行,利用Peeper技术分别采集各装置中第0、1、4和7天,上覆水—泥水界面—沉积物间隙水整个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然后应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NH4+-N、NO3--N、NO2--N、PO43--P和SO2-4-S浓度.结果显示:(1)短期充氧对NH4+-N在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影响不显著;(2)充氧可使沉积物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0~2cm)间隙水中的NO3--N浓度大幅升高;(3)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NO2--N,由于不能和氧气大量共存,其平均浓度的最大值由未充氧前出现在上层上覆水,逐渐转变为在表层沉积物1cm深处;(4)充氧促进了沉积物对PO43--P的吸附和固定,显著降低了其在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0~2cm)间隙水中的浓度;(5)充氧通过化学和生物途径氧化了系统中还原性含硫物质,大幅升高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0~2cm)间隙水中的SO42--S的浓度;(6)主成份分析(PCA)表明,持续充氧1、4和7d显著改变了上覆水的理化性质,其中第4天和第7天的数据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相对于上覆水,充氧对沉积物间隙水的总体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底部充氧可降低引起池塘富营养化PO43--P的浓度,提高了氧化性离子NO3--N、NO2-N和SO42--S的浓度,显著改变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的理化性质,是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和环境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在以鱼粉、豆粕、棉籽粕和双低菜籽粕为蛋白源的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1000IU/kg和复合酶制剂400mg/k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02+0.01)g的黄颡鱼稚鱼56d,探讨外源酶制剂对稚鱼消化酶活性、消化率及粪便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二试验组稚鱼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植酸酶组稚鱼肠道蛋白酶、胃淀粉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酸酶组稚鱼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总能、(厌)分和磷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厌)分和磷表观消化率也高于复合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酶组稚鱼对饲料粗脂肪、总能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稚鱼粪便氮含量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酸酶组稚鱼粪便磷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稚鱼实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消化道消化酶活性,提高其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减少粪便磷排放.
  •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以鱼粉、豆粕、棉籽粕和双低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复合酶制剂对黄颡鱼免疫抗氧化力和肠道结构形态的影响. 方法:以黄颡鱼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1000IU/kg植酸酶和400mg/kg复合酶制剂作为试验料.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02±0.01)g的黄颡鱼36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试验料.养殖56d. 结果:结果显示:各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超氧化歧化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丙二醛(MDA)含量有所下降,其中复合酶组下降幅度达到17.88%,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酶和复合酶组黄颡鱼的前肠肠壁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均高于对照组的,植酸酶组分别提高了2.27%、3.76%,复合每组分别提高了16.28%、15.22%,但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结果提示,在黄颡鱼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复合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SOD、GSH-Px、T-AOC和降低MDA改善鱼体抗氧化力;同时能够增加黄颡鱼肠壁厚度,提高肠绒毛高度,改善鱼体肠道健康状况.
  • 摘要:于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1.5%和2.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以不添加复方中草药制剂作为对照,饲喂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7周,就复方中草药制剂对杂交鳢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处理组杂交鳢的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8.7%和17.9%(P<0.05%);各处理组间的内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0.5%、1.0%、1.5%和2.0%处理组的肝脏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5.4%(P<0.05%)、9.0%(P>0.05%)、12.4%(P<0.05%)和10.2%(P<0.05%);1.0%、1.5%和2.0%处理组的肥满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5.5%(P<0.05%)、4.4%(P<0.05%)及4.4%(P<0.05%),0.5%处理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各处理组杂交鳢肌肉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降低杂交鳢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P<0.05);而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在0.5%处理组达到最高(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6.1%和30.0%.各处理组的肌纤维直径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小(P<0.05);0.5%和1.0%处理组的肌肉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5.6%和8.9%,而1.5%和2.0%处理组的滴水损失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高剂量(2.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促进杂交鳢的生长,减少肌肉和内脏脂肪的沉积;添加中、低剂量(1.0%、0.5%)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则有利于增加杂交鳢肌肉的总游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降低滴水损失率,减小肌纤维直径,提高杂交鳢的肌肉品质.
  • 摘要:为了解饲用叶黄素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的沉积和消除规律,使用基础饵料和加黄料(基础饵料中添加37.5mg/kg叶黄素),设计了4种投喂策略(A:加黄料14天+基础饵料42天、B:加黄料28天+基础饵料28天、C:加黄料42天+基础饵料14天、D:加黄料56天)饲喂黄颡鱼,分别于第14、28、42、56天时取样检测组织中的总叶黄素水平.结果表明:投喂策略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加黄料投喂时间的延长,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也随之增加,A、B、C、D组皮肤中总叶黄素水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第28、42、56和56天,达到1.63、1.89、2.09、2.58mg/kg体质量,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长较缓,只有使用加黄料42d以上才能显著增加.一旦停止投喂加黄料而只喂基础饵料,皮肤、肌肉、肝脏的叶黄素水平则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皮肤中的叶黄素量在停喂后14天内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28天时下降到停喂前的水平,随后进一步下降;肝脏和肌肉中的叶黄素水平则在停喂14d后下降至停喂前的水平.由此表明,饲用叶黄素可在皮肤中快速沉积,而消除则呈现滞后效应;反之,叶黄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沉积速度较慢,消除速度较快.研究结果提示阶段性(14-28天内)撤掉叶黄素,不会影响黄颡鱼皮肤中的总叶黄素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