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8-09-19

主办单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免疫治疗已进入NSCLC临床实践,包括标准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但尚无精准分子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化疗与免疫、免疫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的联合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最佳联合模式尚不明确。因此,探索肿瘤与免疫微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监测肿瘤及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深入了解肿瘤和免疫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影响,细化分析不同治疗药物及不同组合的作用机制,优化给药方式和顺序,促进T细胞浸润与增强T细胞杀伤的联合,减少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提高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毒副作用等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摘要: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CTLA4和PD-1的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彻底颠覆了多年来免疫治疗"不温不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局面.目前免疫治疗在各大肿瘤内也是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实体瘤中都有抗PD-1/PD-L1或抗CTLA-4相关的临床研究,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检查点治带来的高的持久应答率和可控的安全性.笔者对目前NSCLC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治疗是选择单药还是联合进行综述。
  • 摘要:在最初发现ctDNA后的几十年中,对ctDNA的生物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着灵敏度越来越高的检测平台的发展,ctDNA已经开始在肺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可重复、无创伤、易获取的特性,ctDNA已被许多研究证明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早期诊断、评估治疗反应、监测肿瘤负荷、鉴定耐药性和早期发现复发等等。对于早期NSCLC,几项研究已经证实以ctDNA基因代表肿瘤DNA基因的可行性,并且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其临床应用。不过在将ctDNA用于临床实践之前,人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提议应使用标准化的方案和广泛认可的工作流程来检测ctDNA。此外,未来的研究需要获得更多的ctDNA相关生物学信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另外,未来还需要开发更敏感的ctDNA检测平台,并且需要控制成本。总体看来,ctDNA的检测技术将继续蓬勃发展,并在不久将来成为肺癌精准治疗的一部分。
  • 摘要:全球范围内肺癌发病率在持续升高,升高趋势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明显.虽然近十几年肺癌的治疗不断突破,2010-2014年诊断的中国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可以达到20%~30%,纵观全世界肺癌患者的生存自2000年以来改善了5%~10%,而中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甚至超过了10%,但生存改善的原因可能与肺腺癌治疗的进步有关.本文将从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几个方面综述近年来晚期肺鳞癌的治疗进展.
  • 摘要:据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新发肺癌患者约200万例,死亡人数约为175万例,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19.4%,排名第一.我国癌症中心目前发布最新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80.4万例,死亡病例229.6万例.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78.1万.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肺癌治疗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2017年6月-2018年7月,由中国学者领导或者参与的,且对于中国肺癌临床实践产生影响的临床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30%.根治性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7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或伴有远处转移.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肿瘤转移并探索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就晚期食管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评述.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4位.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单一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疗效.根据循证医学原则,把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有效方法合理运用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局部晚期患者提高疗效有积极作用,并已成为旨在改善预后的有益策略.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对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进行了探索与评估,但至今尚未形成标准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规范.目前,术前新辅助化放/化疗在西方国家已作为常规推荐,但由于对治疗中心诊疗水平要求较高,我国开展的较为有限,而对于术后辅助治疗,虽然我国开展较多,但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就目前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的主要进展进行阐述,为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 摘要:纵览近百年来整个外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涌现的新术式新技术的推动下,从粗放到集约,从开放到微创的发展史。但是正是依托于新技术新术式的应用,才有今日外科学的蓬勃发展,胸外科也是如此。每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新术式的出现,总伴随着怀疑与争议,也正是于此,才使之在质疑声中不断完善更臻于完美。纵隔镜从最初的诊断性应用为主,逐渐发展到治疗目的,正是医务工作者不断积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未来,随着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和各种实时可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经颈纵隔镜的发展也许会给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开拓另一片天地。
  • 摘要:食管癌目前居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人数达40万以上.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食管癌的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目前食管癌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5年生存率约15%~25%.虽然手术切除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但手术治疗失败率较高,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单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食管癌被认为既是一种区域性疾病,又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结合其他实体肿瘤如黑色素瘤等的治疗经验,为食管癌术前辅助治疗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放疗和化疗的出现,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机会.已有多项关于术前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术前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nCRT和nCT较单独手术可以提高R0切除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但是对于nCRT和nCT疗效比较,目前仍存在争议.
  •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中晚期食管癌主要治疗方法,对其照射范围和照射剂量的研究始终是放射肿瘤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三维适形调强精准放疗技术广泛临床应用,此方面研究越来越被关注.既要保证肿瘤靶区得到足够的照射剂量达到根治目的,又要保护食管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免受照射或尽量少受照射,以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因此对食管癌靶区照射范围的研究比以往更被重视.
  • 摘要:近年来,食管癌的基因谱和治疗手段取得进展,但传统的放疗或放疗参与的综合治疗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这里对食管癌的放疗相关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摘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激活促进细胞分裂、迁移、增殖、分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HER-2/neu阳性乳腺癌是指免疫组化法3+,或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色素原位杂交法(CISH)显示基因有扩增的一类乳腺癌.20%~25%的乳腺癌呈现HER-2阳性,HER-2阳性的分子亚型的患者其肿瘤表现出高度浸润性,与不良预后、高转移率以及化疗/激素治疗抵抗相关.抗HER-2靶向治疗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显著减少患者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为HER-2阳性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主要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的重要进展进行回顾.
  • 摘要:雌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性激素,在女性一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病理状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女性的周期性子宫内膜脱落到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产生均有它的参与.而提到三阴性乳腺癌,首先都会想到ER(-),PR(-),HER-2(-).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其中的ER所指的仅仅是ERα66,实际上部分三阴性乳腺癌还是会表达ERβ,ERα36,以及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GPR30或GPER-1)等.而且三阴性乳腺癌中还存在着雌激素产生的重要关键酶—芳香化酶.所以就需要对雌激素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 摘要: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当今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我国女性每年乳腺癌发病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亚型的60%~75%,内分泌治疗是这类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内分泌耐药给疾病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HR+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国内外各大指南相继达成共识:内分泌治疗是HR+疾病的优选治疗方案,即使对于存在内脏转移的患者而言,除非存有对内分泌耐药的顾虑,或疾病需要快速缓解,则也应优选内分泌治疗.本文对指南一线治疗的选择成因和内分泌治疗在HR+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现状做一综述.
  • 摘要:因结直肠癌有相当比例患者在发生转移时仅发生肝转移,因此针对肝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临床上可以使用的局部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对于肝转移灶的治疗均有明确的的疗效,其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由于其稳定性好、开展时间长等因素,是国际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重点对射频消融在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予以简要介绍.
  • 摘要:甲状腺热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引导对部分甲状腺结节开展的微创治疗,主要包括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LA).
  • 摘要:全球每年肺癌发病约250万人,每年有超过16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均居癌症发病率和死因之首.在我国肺癌的发病形势更加严峻,在2010年新发肺癌605900人,死亡486600人.估计2015年我国将新发肺癌733300人,死亡610200人,绝对数均排在世界第一.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约80%的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多数肺癌患者在传统的放化疗中获益有限,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局部消融治疗等.局部热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已经应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每年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例数迅速增加.
  • 摘要:肿瘤新生血管可为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及营养,并且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增殖,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因此,血管生成被列为恶性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2]."抗血管生成治疗"这一概念最早由Judah Folkman教授在197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3],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和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并驾齐驱的一种肿瘤治疗方式.按照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VEGF或V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例如贝伐珠单抗、Ramucirumab;另一类是以VEGFR为主要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例如安罗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4].这些抗血管生成药物被广泛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当中,获批使用的瘤种包括肝细胞癌、转移性结直肠癌、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等.近年来,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进步,本文拟对这一领域新进展做一总结.
  • 摘要:近10年来,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逐渐得到重视,对诊断、监测药物性肝损伤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目前而言,要做到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型DILI其易感基因研究寥寥无几,也许可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通过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同时检测几十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比较正常人群与患病人群的DNA序列,寻找与抗肿瘤药物相关性DILI的SNP。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型生物标记物以及被探测到的易感基因能被批准用于临床,服务患者,以指导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最终减少或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 摘要:根据GLOBOCAN估计,2012年全球约有1410万新的癌症病例,820万患者发生癌症相关死亡事件.由于诊断和治疗发展速度加快,现在更多的病人治愈或者在伴有肿瘤转移的情况下获得更长的生存.然而,癌症的诊断,疾病本身和抗癌治疗的后遗症是患者的主要的压力来源.在过去的十年中,临床医生已经接受了这一点,同时生存和无病生存都是基本因素,总体生活质量(QoL)对于患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体现在越来越多地使用QoL作为抗癌疗法的临床试验高级别终点.
  •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飞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敏感人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使得晚期NSCLC的治疗逐步迈向个体化与精准化.分子靶向药物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有效地干预受该标志性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目前,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ROS1融合基因等为靶点的药物;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血管生成抑制剂、口服多靶点的酪激酶抑制剂及其他药物等.尽管相比于传统化疗,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特异性的靶点治疗肿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且耐受性好,但是,大多数患者用药期间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根据广泛应用的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处置原则加以介绍.
  • 摘要:免疫治疗近年呈飞速发展的趋势,目前已经改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是免疫治疗的典型代表,可以促使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已经成为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瘤和淋巴瘤的治疗选择.随着ICPi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肿瘤学家发现其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AEs)与传统的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明显不同:在所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中(treatment-related AEs,trAEs),皮肤反应、肠炎、腹泻、间质性肺炎等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因而最初将这些治疗不良反应定义为"特殊关注的不良反应(AEs of special interest)".随着对这些不良反应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ICPis治疗后引起的免疫状态增强所导致,因而称为"特殊选择的不良反应(select AEs)"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Es,irAEs)".
  • 摘要:尽管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已经逐渐地开展,尤其在黑色素瘤和NSCLC上已经获得FDA的批准。但对免疫异常毒性的了解仍旧有限,对免疫异常毒性的管理也处于探索阶段。不管如何,免疫异常毒性的管理需要进行早期检测、早期预防;并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时刻监控治疗前后以及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各项指标变化。一旦发生免疫异常毒性事件,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发生频繁但程度轻微(1-2级)的毒性事件,可通过暂停免疫治疗,结合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管理。而对于3/4级的严重毒性事件,病人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甚至永久性终止免疫治疗,同时进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处理。如果症状无法缓解,可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对于罕见的免疫异常毒性,则要求肿瘤医生联合专科医生以及内科医生对这些新型不良反应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这有助于专科医生与肿瘤科医生交换对毒性的理解以及分享经验。鉴于ICB在黑色素瘤和NSCLC治疗中的成功使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ICB也会在我国批准上市。希望本文能为我国肿瘤医生在肿瘤治疗中对免疫异常毒性的预防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