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廖名缙演说思想中激进与保守的两个内在契合点为中心,旨在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文人的学术演说与马克思主义著作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人始终是文化事业的主体,人类的文化创造表现了符合个人和群体审美理想的人类情感与生活,文化作品的倾向性,只要遵循美的规律体现出来,就具有审美的品格和价值.正由于创作主体,即廖名缙与马克思在审美心态、哲学思考上的相融相契,使得廖名缙在当时社会上“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天然疆界已定的情势下,也仍然能够使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在他的演说中取得了辩证统一、圆融契合的审美境界:他的演说生动地反映了近代以来,新型人文背景下文化人的审美心态,打上了那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烙印,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鲁迅一直是一个多维的阐释体系,其中鲁迅的美术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鲁迅研究中,胡蛮是一个被遮蔽或忽略的人物,但在鲁迅的美术研究中,胡蛮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存在.他最早运用马列主义文艺观(包括毛泽东文艺思想,下同)来解读鲁迅的美术活动,率先给予鲁迅以“革命艺术家”的角色定位,并将其纳入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视野和范畴之内.
  •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影响下,鲁迅逐步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等古典文学论著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熏染,其中所体现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批评方法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意识形态论、文艺评判观及批评方法等方面有不谋而合之处.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鲁迅的古典文学研究路径具有较为典型的方法论意义,值得当下学习借鉴.
  • 摘要:在20世纪破除封建迷信的政治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人神分离”、“人定胜天”的肯定,对乡村的民间宗教信仰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他们在服从于共同的政治目标下,也表达了对古老的民间信仰仪式的关注.
  • 摘要:“非主流相声”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得益于转型期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与言说欲望,也得益于互联网等新传媒的兴起.自居“非主流”的演员们将这种相声作为自我营销的策略,采取了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和民粹化的言说方式,制造了反权威的狂欢化感受.但同时,这种民粹化的言说方式也造成、加剧了社会阶层的隔阂.
  • 摘要:留白是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观点.20世纪起,部分具有传统书画修养的作家,如丰子恺、汪曾祺、贾平凹、王祥夫等,体察感悟到书画留白艺术手法与文学贯通的现代意义,提出了文学创作的留白艺术观,开拓出中国古典画论现代文学转化的新空间.与文学留白观相对应,凌叔华、戴望舒、汪曾祺、贾平凹、王祥夫等不同时代的作家,以文学创作实践着留白手法,体现出具有现代价值的古典文化精神,或许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现代文学转化,及对世界文学独特贡献的一种可能.
  • 摘要: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江苏徐州铜山人.生性聪颖绝伦,过目不忘,倾倒同塾,有才子誉.体有赢形,善病,然精神独异乎众,十昼夜目不交睫,不为疲.早年捐监,候选县丞,未赴任.曾五应乡试,皆不第.效力于永定河河工,有功待擢,却突然暴病吐血而亡.(张道渊《仲兄竹坡传》)与小说家张潮等人有交游.除评点《金瓶梅》外,还有《幽梦影》评语、《东游记》评语若干.另著有古文《乌思记》、诗集《十一草》等.张竹坡称《金瓶梅》为“第一奇书”。“奇书”之说,取自明末张无咎《平妖全传叙》,其中谈到《金瓶》与《水浒》、《三国》、《西游》的不同,谓“另辟幽蹊,曲终奏雅。然一方之言,一家之政,可谓奇书”;然其成就亚于《水浒》,故“无当巨览”。张竹坡一反其意,在全面剖析家庭市井小说如何称“奇书”的基础上,高度肯定《金瓶梅》足以堪当“巨览”的艺术价值,为世情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摘要:理事无碍是华严宗教理的核心,也是华严宗哲学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情景交融、理景相入、六相圆融、理事契合、无迹可求,这些艺术观念都贯通着理事无碍的华严精神,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精神,饱含着关于审美形相、艺术形式、审美理想等的美学智慧,值得传承与弘扬.
  • 摘要:《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明清山东方言背景并且在时代上先后相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山东方言不同阶段的语言面貌.本文选取其中语义用法较为特殊的程度副词“漫”、“精”、“挺”、“响”、“焦”、“稀”等进行描写分析,探讨它们用法形成的原因.
  • 摘要:山西洪洞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二郎信仰.其中,青州二郎的前身“广德真君”是一位显赫的全国性神灵,传入洪洞后渐为当地的二郎信仰所吸纳同化,转化为地方性神灵“青州二郎”,并成为二郎“结义神团”中的核心成员.其身世传说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类,采纳了“外来——传入”的迁徙过程为深层叙事结构,将其中的地名落实到本土村落,直接影响了传说享有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性行为模式,是促进该信仰完成地方化转变的有力方式.青州二郎与原身份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水神功能的恒定.而推动该信仰输入、转化与再生长的动力,正源于当地对水神的强烈需求.
  • 摘要:20世纪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得以系统展开的时期.“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复杂的“现代化”旅程,其地位的确立甚至带有偶然性.由于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以及自身“形象性”的缺乏,使得其在与“意象”的博弈过程中败下阵来,进而并未成为构筑中国美学体系的核心.同时,“意境”的现代化过程也充满心酸和尴尬,其自身属性决定了其世界化或者国际化的张力并不具备.对此,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理性地对待“世界化”和“现代化”问题,停止摇旗呐喊,而进行实际的文学分析和美学批评.
  • 摘要: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所倡导的“客观社会说”中,它既是本土语境中对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美学以及革命文艺传统中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继承发扬,更是“以苏联为师”的外部语境下对“社会派”美学的话语移植.但在萌发后的理论发展走向上,却发生了根本的偏离与变异:与苏联“社会派”美学逐渐冲破认识论防线而纵深走向价值论不同——中国“实践美学”却因本土意识形态钳制始终无法摆脱认识论模式,还在“客观存在”的路线上裹足不前,这种路径偏离所致的“主体性”缺失,直至“新启蒙”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补接、吸纳与改造才得以弥补.这也正意味着“实践美学”除原点上受“苏联模式”渗透影响外,其理论发展与建构方向上的不同格局与本土追求.
  • 摘要:张江教授强制阐释论所揭示的“场外征用”“具体与抽象的错位”等现象,与西方当代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密切相关,同时又跟西方哲学传统的机械论的存在论、以抽象代具体的方法论相关——倡导“有机”哲学的怀特海用“具体性误置”来概括这种方法论的谬误.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的认识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建立在有机哲学基础上的强调“即文本性”的中国传统文论,相对而言较少强制阐释“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哲学方法论等文化传统上的反思,有利于强制阐释论的深入拓展,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本土文论建设等有重要助益.
  • 摘要:摹仿是对他人善德与善行的扮演、复制,是对他人际遇的移情式想象,依亚里士多德之悲剧观,摹仿既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既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在现代语境中,审美可以帮助主体在达成社会和谐的同时又保持主体各自的独立性,审美和道德都属于某种无需强制的共同约定.伊格尔顿认为,在古希腊,以身体/利比多为基石,悲剧不仅能疏泄观众情绪,也可以开阔观众视野,增强民众道德感,这是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甚至认识论的共同作用.他还指出,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潜能的全面展开,它们属于同一范畴,马克思解构了实践与审美的对立;而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共通之处.伊格尔顿用“身体”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问题放进了同一个话语体系当中.
  • 摘要:在新技术、新革命的推动下,微博、微信等当代新媒体所传播和衍生的文化内容使得文化领域呈现众相丛生的局面.信息如此便捷地生产和快速地蔓延,究竟如何甄别和取舍?本文研究认为,面对海量的文章、图片、视频,犹如大浪淘沙,恰如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戒浮躁、求创新、建队伍,才能使得文艺有“生命力”.就是说,在文艺新形势下,只有那些秉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现实生活,按照艺术规律创造典型形象的作品,才能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 摘要:阿多诺式论说文与学院体制认可的论文存在明显区别,在英语学界素以“不可译性”著称.这种“不可译性”与阿多诺论说文的艰涩论题和独特文体密不可分,也与经验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英语文化和思辨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德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关.阿多诺的论说文观念,受到勋伯格、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人的影响.在阿多诺看来,论说文以本雅明的“星丛”观念作为模型,具有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特质.作为“非同一性哲学”的极佳表征,论说文反对“哲学视角主义”,推崇“内在批评”,是一种卓越的批评文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