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6-11-18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会议文集: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旨在澄清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各自的内涵,并尝试辨析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希望能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为素质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总之,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为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围绕人的素质发展做文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核心素养大体上讲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属于教育目的范畴,指导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为教育评价提供准绳;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对人的多方面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属于教育评价范畴,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和核心素养开展评价,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教育实践,为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协同作用。
  • 摘要:21世纪,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 摘要:自主发展被确定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学会学习。其二,健康生活。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省份,陆续进行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实行选课制,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要。
  • 摘要:一个全面发展的、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的人首先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基本科学知识与常识。一个人的文化基础关联他所处的各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应该是健康生活,健康则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学生既是单独的个体又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应为自己为社会负责,并且能够放眼国际,具有国家荣誉感,在实践过程中勤奋好学,积极创新。这些目标相结合就是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赋予校本课程更强大的生命力。
  • 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食粮,那么课程结构就是对精神食粮的搭配组合,只有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关系.当下,由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学校层面需要实施的课程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尽管国家课程具有良好的课程结构,但是落实到学校层面,由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课程系统的加入,学校层面的课程不再是国家课程的直接实施,也不能是此三类课程的简单"拼盘".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才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构建学校自身的课程结构能够使其课程更适切学生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突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均衡的课程结构是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核心要素.然而,在构建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明显的课程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不得不慎重思考课程结构均衡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实现课程结构均衡。明晰基本要素,保证课程结构逻辑清晰,确立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结构的价值追求,求主体多元,寻求价值磋商,反思现有课程结构价值,评估结构变革的内在需求。
  •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研究炙手可热.随着学生6大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我国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校本课程因其课程开发具有自主性,因而可以更全面的分析学生特点,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来培养其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在十余年的开发过程中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所开发课程目标不明确,实施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校本课程如何克服自身弊端,使其在满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同时又发挥育人价值,值得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探究.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摘要:当前,很多国际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创新,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并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未来国民.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导、引领、辐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创新,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如何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学校课程的系统设计,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教师的发展。
  •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学校职责和功能的一次变迁.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学校享有开发课程的权利.承担开发课程的义务.为此,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 摘要:在推进核心素养与中小学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正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有健康的生活,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鉴于此种情形,以人本主义理念和积极心理学为抓手,灵活运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自身二十多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解决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三维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落实核心素养中德育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在德育工作中落实三维心理辅导方式,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希望通过以上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走出迷津,重展笑颜,塑造健康人格。
  • 摘要:芬兰的基础教育向来是全世界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不断的改革已经塑造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基础教育体系并有着本国的特色内容。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使其健康发展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芬兰从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芬兰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在课程融合中寻找素养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融入“现象教学”建立跨学科主题模块,改善评价方式营造核心素养培养环境。
  • 摘要:面对21世纪日益艰难的职业挑战和全球性劳动力竞争,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教育诉求与反思,是适切于21世纪新时代的新特点和迫切需要。核心素养应契合个人、社会、科技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研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各级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持系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系,如何最终落实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层面?具体的内容标准,即规定了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否就意味着将淡化学科知识呢?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计,会不会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减少甚至“撤离”呢?还有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是学校吗?如何向家庭教育延展?这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 摘要:近来,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今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其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是继20世纪九十年代"素质教育"、21世纪初年新课改"三维目标"及其培养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将会影响我国当下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标志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三维目标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确定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终生性和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发展和培养的重点各有不同.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从小学抓起.
  •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上,它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最关键的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在未来成功地融人社会,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核心素养对此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当中,核心素养对于教育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它们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DNA.在已出现的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体系中,创新素养都被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无论是从国际人才培养经验来看,还是基于国内学生成长发展的视角,与创新相关的品格与能力都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所必须重视的.培养创新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升学、就业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有助于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素养是可教、可学的,且必须通过学习过程进行培养。具体到创新素养,无论是创新品格还是创新能力的落实,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来实现,这也对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 摘要: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空间载体,课程是课业学习的特定制度安排.受工业革命时代"效率至上"的科学管理规约,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分门别类将课程产品安置于原子集中式的课堂情境中.由此,课堂成为承载课程授受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课程更多依托课堂以约定成俗的形式展开全部内容.提起课程学习,限度通常就在学校围墙范围之内、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若把课程比作动人的乐谱,那么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没有课程的教学是匮乏规划的空白图纸,而没有教学的课程只是静态预设的文本存在.以书本为课程的物化载体是传统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通过对书本内容的直接讲授实现课程知识的高效传播.然而,书本厚度是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短暂的.书本提供的往往是对关于事物描述的局部片段,课堂所能触及的也通常是难点问题的浅层探讨.本真的学习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历经思维的扩张,获得个体独特体验.基于对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解读和意义转向,将课程学习共同体进一步理解为:助学者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课程在学习者之间建立,凌驾于亲疏关系和地域联系之上,栖息在网络平台和社交终端之中,结合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不同要素成分和活动方式,营造基于契约精神的组织学习文化,创设不同学习需求取向的“对话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以贯通实体课堂和虚拟社区的课程制度安排与教学过程组织的集合体。
  • 摘要: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起步,课程建设就成为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话题.经过十五年的探索与发展,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意识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一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脑海里,很多校长和教师形成了自己比较成熟鲜明的课程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出了多元化的课程实践路径,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正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理性,无视课程建设的本性和规律,过分追求新异和全面,造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诸多乱象.要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实践问题,理性透析学校课程建设的本源,从而明确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聚焦于学校育人的真实问题,落实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
  • 摘要:课程体系作为中小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是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如果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的理想预期,反映教育的应然要求,那么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随着当今社会形态日趋多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日益强烈,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学校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来达成学校教学目标,成为一项复杂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是学校构建自身特色课程体系的保障,也是基于核心素养学校课程体系重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关键。
  • 摘要:中国当代教育的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借鉴古代教育成果。古代教育自然也有类似“核心素养”的框架,对学童及成人在需要掌握的必要性、关键性教育内容方面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稳定的体系。此处依据经典论著及教育史研究,参照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对价值观教育作简要梳理,以见出其文化特色。由于其他各家对教育关注有限,此处主要涉及儒家教育思想,旁及道家。总之,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确立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注重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扬,并在自我认识领域引导学习者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完满,在思维领域继承感悟性思维方式,从而建构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突出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两年来迅速流行的一个概念.在很多地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甚至还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当中.而在学术界,"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赞美.例如谢维和认为:"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讨论,集中指向的是那些能够真正体现适应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由此作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基础与指导,更是抓住了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左璜那里,"核心素养"被比喻为课程发展的DNA;而余文森则说:"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核心素养"被描绘得如此动人,以至于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有什么特点,基础教育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总的来说,在追求“知识积累”之外提出“素养提升”,这是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的;但素养不可能脱离了知识单独得到发展,而是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坚实知识基础之上。舍知识而求素养,无异于舍本逐末,失去了根基;只有打牢了知识基础,素养的发展才能踏实、轻松、充满希望。
  •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关注焦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什么是核心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必须首先要弄清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研究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存在着对核心素养概念认识不一的现状,"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P1这些相关研究与实践中人们对"核心素养"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匹配.不弄清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体系研究的推进和深化."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起源、产生、发展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内涵特质,探讨达致核心素养的路径,既有必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摘要:如果要投票推选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词,"核心素养"应该会高票当选.不只是词热,核心素养还被寄予了厚望,如核心素养被视为"一枚改变教育内涵的'楔子'",可以"重构未来教育图景"…….然而,教育发展的现实轨迹表明,"新概念"本身并不会自动实现人们的期许."核心素养"要真正成为改变与丰富教育内涵的"楔子",要真正为未来重构可实现的美好教育图景,既需要明确深刻的理论引领,更需要切实有效的实践推进.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推进都有赖于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对现有研究状态进行梳理与分析是推进研究的必要路径.鉴于此,本文拟以CNKI核心期刊上的核心素养论文为取样范围,来梳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状况,分析其焦聚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核心素养范畴、核心素养与学科教育、核心素养与课程等是核心素养研究的焦聚领域。通过对论文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核心素养研究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亦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研究取向方面,体现出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融合的诉求,但国际经验的研究较广泛与丰富,本土教育实况(现实和历史的)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内容方面,围绕核心素养形成了系列问题领域,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尚存分歧,对一些重要问题如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等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研究主体、学科分布等相对单一。
  •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大数据将逐步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并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准确把握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改革新挑战,对于每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起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人们极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研究校本课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是学校教育文化选择的主要对象.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使命,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迎合三级课程管理的需求,也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 摘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说,关键是怎样才能培养出多样化高素质人才?这自然需要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要素则是课程建设.外国语学校的育人目标要求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2014年,我校“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被市教委评定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重点项目。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50多年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思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专题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基本策略,以组织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评价、经费保障、网络建设为重要抓手,以课程整合、课型重建、课程分级、首席教师制、精品课程建设、社团活动课程化、一生一课表、综合素质评价为基本创新点,以综合分层教学、学科分层走班、学科模块走班、学科兴趣走班、社团兴趣走班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拟定《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融智+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外国语学校特色的与培养“核心素养+个性特长”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学校课程体系。
  • 摘要: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民众社会情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增进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民俗文化作为学校重要的课程特色.本论文对当前中小学民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现状进行调研,剖析民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问题和困境,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好的借鉴。
  • 摘要:回到所践行的小学课程,单从学科理解,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综合小学各类课程,虽无法全面体现,但显得稍微接近。可是,解读有别、教师有别、训练有别,最终真的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吗?有没有一份教材能综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没有一门课程能让孩子全面发展?深思之中,开始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实践课程模块的设计”。
  • 摘要:幼儿园生活活动蕴藏了无限的教育契机:动作发展与自我服务、照顾环境与为他人服务、社交礼仪与优雅行为习惯、问题解决能力与生活的态度、生活技能与生存能力等生活素养都能得到启蒙.在深入贯彻和实施《指南》的过程中,我园对教师在生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思考:教师如何将"生命成长"的教育观念内化为教育智慧和艺术,真正做到尊重、接纳、给予和支持,让幼儿生活素养得以启蒙?如何让幼儿自由、自主、自信、自律,在规则中享受自由,自由中遵守规则?如何让幼儿的生活活动美好而有意义,做到自然、连贯与流畅?通过研究幼儿生活素养启蒙的途径和方法,开启生活化教育的探索,提炼出教师的支持策略,帮助教师将理念内化为行为,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幼儿在教师助推下生活素养得以启蒙.
  • 摘要:"素养","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素养"即"养之有素",素养是在长期宽容、开放、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场景中熏陶浸润出来的"平日的修养"."核心素养"是以人的素养为核心,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提升和全面发展.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和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是国家对各学段学生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核心素养"(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启蒙培养尤为重要.乐山市实验幼儿园遵循"尊重发展规律,彰显生命本质",在持续不断地探索、研究、解读、思考中感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实践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和改革,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回归儿童发展的本心.
  • 摘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一直以来,游戏更多被视为完成课程实施的一般手段而已.主张的课程游戏化,不是简单化地增加幼儿游戏活动的数量和时间,而是指以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为前提,基于幼儿身心水平以游戏为根本载体来建构和实施幼儿园各类课程.其核心追求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实现幼儿园课程从理念到实践的质的变革.
  • 摘要:本届大会以“基础教育课程适应性研究”为主题,旨在推动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不断深化。其中核心素养收到参会者的广泛关注,从核心素养的内涵、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型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核心素养下教师角色的审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 摘要:2016年9月13日上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标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基本确立.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结合近几年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素养的思考、党和政府对发展学生素养的要求以及国际社会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针对"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谈谈粗浅认识.重点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框架结构、机制建构和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 摘要: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后,国内学者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展开了充分研究与争论,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正式确定.因此,在之后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实际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备受关注.此时,对其他国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进行研究有助于思考我国如何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摘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简称"普职沟通"),既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高中阶段作为各类人才成长的重要分水岭,需要将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中职校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思考,在普职沟通的视阈下探讨此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进而分析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夯实不同类型人才(根据人才的社会功能,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立交桥"式成长的基石.立足普职沟通的视角,探讨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点,进而推进普通高中的学校课程改革,是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近年教育界的流行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实践者所关注.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权威发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于哪些素养当成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做出了权威解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核心素养的应运而生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载体,课程及其文化建设必将做出适应性变革以适应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教育改革要求.以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变革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工作者高度重视课程改革文化品格和实践品格,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加强优秀文化的课改引领作用,可持续提高课改实践的课程文化建设推力.既然如此,作为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的学校课程文化将如何变革自身以适应核心素养提出的变革要求呢,具体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变革在课程目标或课程愿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方面展示其主要的内涵.
  • 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引起全球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重新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要真正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真正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 摘要:2011年11月初,由江西省教研室承办的全国课程学术小型高端会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领导力研究"在井冈山举行.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繁重的课业负担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与人格心理可能造成的风险,主要不是来自于书包的物理形制与符号标识,而是一种关于文本与知识的储存技术与方式。不难想象:在大数据时代与广阔无边的“云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书包难逃被电子化的命运,一块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小芯片,所装载的知识容量及其肆意链接的知识生发性效果,将让人更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肩头的轻盈负重(物理学意义上的)与日益增重的课业负担(心理学意义上的)之间的教育学悖论,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严峻、更长久的考验。
  • 摘要:教育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给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正在打破地域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学科界限,充分展示变革与开放,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大量有用信息为自己服务,互联网+更关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以开放的形式连接一起,真正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方式,进而改变了学校课程开设理念和方式,是一次教育革命式的巨变.
  • 摘要:在很多研究看来,作为课程改革的DNA,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着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更好的将其二者结合,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可见,核心素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当然依据,也是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而且,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彰显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构建利于核心素养生成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校本课程更好地与核心素养对接,是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追求,也势必会成为我国中小学校的共同期待.至此,落实核心素养和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双流汇合.借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之际,本研究站在核心素养的立场,跳脱形式逻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框架与关键议题,期待校本课程开发再次出发.
  • 摘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十六年过去,综合实践活动在收获丰富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困扰.课程落实形式化,课程意义削弱化,课程内容狭窄化,课程方法单一化,课程评估不配套等现象,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性课程的标志课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召唤下,更应积极的反思与创新,肩负起其应有的课程责任与使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的贡献.全人教育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批判的新型教育理论逐步成熟。全人教育以整体论哲学为思想基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J叮。全人教育强调全球视野、整体和综合,其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全脑思维,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理性和直觉相结合。全人教育理论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改革,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 摘要:让教育教学焕发出思想的活力,展现思考的魅力,促使学习者形成追求教育变革智慧的意向性,引导其形成以哲学方式自觉思考教育变革问题的态度和意识,方能真正实现教育哲学对人们教育意识的启蒙.教育不仅是学问也是学养,不仅是成事之学、成人之学,也是成己之学,在成己中成人、成事,在成事、成人中成己,这种双向建构、内外兼修也要成为教育的文化自觉.
  • 摘要: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十多年的主题教学实践经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题教学“整合”多方课程资源的特点和方法,有助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有助于学校在课程实施以及特色课程设置中凸显教育的个性化,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学校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指导,努力构建课程,实现了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的又一次超越。
  •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仍然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各国或地区推进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来看,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方式变革,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是从整体上推动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而评价改革又是其中关键,是制约核心素养教育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成败。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单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何从知识为本、结果为本的评价,真正走向核心素养评价?这无疑是难点中的难点、热点中的焦点。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核心素养很可能变成时髦用语而流于形式,再热的改革也会不了了之。对这一问题展开超前研究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 摘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本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视"教育之一,生命教育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模式,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设置的选修课程,也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契机.那么,如何开发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呢?其具体步骤为分析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明确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计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面地对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 摘要:借力核心素养,顺应学生发展,重构"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实践性要求的班级特色育人课程,这其中有很多的深层问题、具体问题、特殊问题需要去探索与实践.本文以重构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班本课程"为例,谈谈思考与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班本课程”以班级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大局,微观落实。只有个体充分发展、最大程度“实现自我”的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着力本班学生核心素养的班本课程,是班主任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班本课程”微活动课程模式内容具有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将活动内容课程化,其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
  •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三级制课程管理之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早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助推器.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当前和未来所需人才结构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那种原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课程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推动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实现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则势在必行.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我国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关键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内涵、特征及原则.
  • 摘要:"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是穿透百年、洗净铅华的苏州教育梦,是每位苏州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苏州市草桥中学著名校友叶圣陶先生围绕"教育为人生"的宗旨提出的"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等至理名言至今依然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为了能让这种精神传递、让这些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中熠熠生辉,苏州市草桥中学以"一组一品"为抓手,深入研究学科特征、教学特点,立足习惯,实践智慧,致力追求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草桥风格.“一组一品”是草桥中学特有的话语体系,是学校多年来,在学习、反思国内外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后所提出的概念。“一组一品”回归了学科间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习惯培养以及不同的实践智慧,注重对学科教学本色的研究。在“学科素养”大背景下,重构“校本课程”的路径,以“课题引领,以研促教”、“聚焦课堂、以教促学”、“立足校本,开发课程”,一切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设计和组织,鼓励学生自己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今后不教也能学,注重方法的引导,真正实践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
  • 摘要:常说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不断加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的裂变、技术的更新、观念的转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引发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而能适应这种快速变革甚至推动变革本身的人才是世纪所求之才.这样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就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大挑战,也是时代给教育指明的大方向. 对于学校而言,新常态下的教育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素养”、“互联网+”、“创客空间”等新理念、新事物、新举措扑面而来。转型已成为教育文化观变迁的动因。转型也必然引起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也随之转向"核心素养"的研究.素质教育和三维目标的理念其实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是难以落实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确立了更为具体化的育人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确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核心素养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和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是学校教育应该完成的重点任务. 每当一种先进理念运用于实践时,总会不那么一帆风顺。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三维目标,或是现在流行的核心素养,在理论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在实践层面却跟不上。核心素养虽然概念本质上存在争议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人为本。因此,概念何以解读,对于实践影响不大。众所周知,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最大的突破口在于走到一线教学,把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 摘要:我校充分借助苏州市“山塘街区历史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历史、地理、艺术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为主要成员,在校内外有志传承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志愿者、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带领广大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自主建设。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期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 摘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自觉.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和政策制定上都有很大变革.二是深入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依据课程政策,更新思维观念。
  • 摘要:研究证明,手指游戏在孩子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可低估:2013, 2014, 2015连续三年,市教育局委托上海思来氏公司对全市幼儿教育作大数据评估,玩手指游戏的孩子精细动作等多项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手指游戏在孩子的语言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上呈现出强大的有效性。创意手指游戏在促进幼儿语言、动作、思维、想象、节奏感、记忆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上也显现出强大的有效性。为此,在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图谱观照下,沿着“金星”轨道,拓展思维品质,开发激活手资源,使创意手指游戏对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探索实践创意手指游戏课程。
  • 摘要: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创办于2005年,是杭城名校天长小学和金都房产集团合作创办的一所公办小学,是名校集团化办学、打造优质教育的典范.2011年学校开始独立办学,提出"文化育校,和美成人"的办学理念,积极实践和美教育,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建设,构建了重基础、综合性、体验式、主题化的课程体系,彰显了玩出名堂颐童韵、翰墨飘香蕴和美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文化育校、和美成人”,其核心价值“和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的继承,也是对母体学校天长文化“个性美”的创新。和美在我校解释为“致和尚美”—追求和谐状态,崇尚美好境界,引导最优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宏观上和美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和以养德,美以导行。内和外美、内外协调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活力的生命体。因此和美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中观上和美教育是一种管理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学校管理要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平衡,营造“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在保持共性和谐的同时允许个体保持独特的个性,这是一种稳定、健康的组织结构。微观上和美教育是一种课堂观——和蕴自主,美显灵动。和美教育进人课堂,指导教学,追求自主生成、多元共和、师生互进的课堂境界。
  • 摘要: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从微观上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能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意识与整体观念。从宏观上看,在国际接触与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平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发展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应然要求。从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与途径、培养支持与共享系统建设几个方面来讨论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策略。
  •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分层教学实效性模式是指县域高中为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优势潜能的环境下,使课程设计、课程的目标、方式方法、教学资源、反馈、评价和学习结果等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高中生的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促进各层次高中生学习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模式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
  • 摘要:创造力的培育问题是一个久远而常新的问题.在全球特别强调创新的今天,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育问题变得特别重要而紧迫.创造力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应该说,中小学生创造力培育的路径是多样的,这里丰要探讨其学习方式路径,即如何从学习方式的维度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呢?关于此,人们看法存在分歧.不过,多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强调以下三点:其一,创造性的想法必须代表不同的、新颖的或者革新的事物;其二,创造性的想法是高质量的;其三,创造性的想法必须适合于于头的任务或者对任务的重要考虑.因此,创造性的反应是新颖的、美好的和适切的.因此,创造力可以简明地界定为:人产生新颖的、美好的而且适切的事物、想法或方法的能力等直接相关的素质.笔者对创造力有比较长期的理论思考,近年来,笔者又带领一些中小学教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开发创造力课程,基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笔者形成本文.本文中的学生指中小学生.
  •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谨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的、由5所高校96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历时三年多的多视角研究.该团队研究了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与具体内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建构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实证调查了社会不同群体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核心素养的期待,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中的地位,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等,但"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最终取决于教师能否唤醒学生内在的思想力量",而教师能否成为自觉的唤醒学生内在思想力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人则与教师自身对核心素养等问题的认识有关.
  • 摘要:人是社会性的人,和问题打交道,是学生融入社会,学习长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生活中,会有各方面的力量给予援助支持,进而问题不断的得以解决,进而学生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而教学,作为引导学生更广泛深入的领悟社会,学习知识,增长能力,问题引领教学的模式,不失为一种以生为本,抓住实质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形式,把教学的方向引向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正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运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运用于教学,就是依照“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操作程序来组织教学,其基本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优化策略,实施解决途径一检验结果,进行评价。“问题解决“模式,最初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构建,“问题是由教师给定,学生被要求给出解答”。在课堂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把握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手段和策略的运用,强调合作与交流,中小学课堂中,常常让同学结成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学习。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唯独教育方面缺乏实质性突破,除了学校规模和收费的“大跃进”外。许多有识之士都相信,尽管颁布了无数次教育改革文件,素质教育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但中国教育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道发展,确实出现了病态,有的人甚至认为是病人膏育。重点探讨历史上存在的经院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两种基本的教学形态,以期为我国教育实践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这里所讲的"学困生"是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学困生不能自主学习是主要原因.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些在智力、社会环境和接受教育的质量等方面明显占优势的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性.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为改变学困生的这种不良状况,必须让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爱学、乐学、善学。为此,应着力探讨有效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 摘要:国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显示,目标变革路线应该是"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概念游戏吗?当然不是,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即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概念,也是"双基"、"三维目标"等概念的"升级版和聚焦版".批判性思维就是“针对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R民族中学的教改历程虽然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最终的目的仍然仅为知识的掌握。毋庸讳言,教学永远是关乎知识的教学,但是,其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却剪断了思维的翅膀,阻碍了智慧的成长,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仍然囿于知识传承,忽视一了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智慧生成的价值,即“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知识与智慧实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需要转化为智慧至少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方面,智慧着重于道的层面的认识,是关于整体的认识,而知识则关注具体事实,只有通过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人才能全面、具体地把握外在。另一方面,转识成智是一种理性自觉,关乎认识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之感,由知而智即为思维中的豁然贯通并可体验到无限和绝对的东西。教学改革的转识成智,就是要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提升为他们的智慧能力和人格力量不断获得训练和发展的进程,让智慧串联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理性与经验,引导、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实现智慧的生长。如此,学生才能将外在的、他人的、碎片化的海量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体验与把握,从而形成理性认知、恰当的价值判断和应对现实情境的实践智慧,而批判性思维则贯穿始终。
  •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学科里最实用也最流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文字录入、操作系统使用、网络基础知识、office软件使用、信息安全等知识,既要求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实际应用的操作技巧与技能.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却总滞后于计算机新技术的产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门工具课,如何在很好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实际运用起来是本课程的关键.2014年广西取消了计算机一级考试,根据这一改革,我院重新编制了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材去适应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述求。现实的情况里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而计算机课时少,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都集中在第一学期进行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将理论和实训进行很好的融合,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结合实训点出理论知识的要点难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依据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院对护理专业,重心在办公软件应用软件的学习上。对口腔专业的学生还开设3dmax建模,影像专业还开设了多媒体技术等等。教学过程中用风趣幽默,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生的学业负担一直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多部减轻中学生学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的政策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初中生的学业负担仍日益加重.鉴于此种情况,在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要"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希望通过建立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机制来达到减负的效果.本人从2014年开始参与导师的课题"河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评价与监控研究",并主要对"构建河北省初中生学业负担评价指标体系"这一子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组希望通过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构建这一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主要经过理论梳理、实践调查及专家咨询三个阶段.
  • 摘要:我国目前所处的时代使得人才培养面临四大挑战,即全球化、社会转型、中国崛起与科技革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2015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根本任务,从顶层设计上来解决社会转型所赋予教育变革的难题和挑战.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国家意识的未来人才并使之具备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国际学习学术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为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崭新的理念与思路.深度学习作为国际社会应对信息时代人类学习的必然要求,成为实现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学习学术理念的有效路径,目标与理念如何才能与学生的发展达到融合与共生,以及深度学习要经历怎样的重构与变革才能与促成这种融合与共生,就成为解决的核心问题.世界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国际学术交流形式的转型牵动了学校教育日标与教育内容的转型。核心素养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转型的目标,也是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深度学习作为路径,其自身需要经历兼容与重构,才能承载起素养转化的负荷。
  • 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培养,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在综合素质评价、核心素养、中高考改革中,还是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都将学生的特长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主要指由学校培养的特长.因此,学校特长教育就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但是,学校尤其是小学应如何保证特长教育顺利有效地实施呢?本研究将在探究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认识指导行动。只有对特长教育形成科学的认识,才能指导特长教育更好地开展和实施。建立连贯、系统的特长教育体系,扩展教育内容、丰富活动类型,保障活动时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以及完善保障体系。
  •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接受教育以后所能够呈现的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胜任力"的预期.在以学科课程为主要方式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意义显著.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学科素养2001版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科素养概念,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科素养是课程发展中一个具有统摄意义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所涵盖的范围,使学科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接近.2011年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用"基本的学科素养"更为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指向.
  • 摘要:课堂教学历来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每一次思想变革,课堂教学模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时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于是,"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的问题,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对于准确把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功不可没.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可能性和时效性,但同时应用翻转课堂落实“核心素养”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定要深刻理解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明晰翻转课堂适用的学科或知识点性质,关注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把握好翻转课堂使用的频率,挑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限性,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视频等,总之,这是一条不断摸索的道路,需要大家共同作出努力。
  •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在整体上是对"双基""素质教育"内涵上的传承与性质上的超越,同时将教育改革推进3.0时代——核心素养教育与评价.为了摆脱核心素养"令人欢喜令人忧"的状态,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落实: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本文从第三个方面切入,聚焦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学生评价改革.根据核心素养变革评价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基础教育变革趋势在关注人面对未来问题解决的品格培育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所以,提出:将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21世纪素养"的掌握.学科知识具有育人的价值,强调的是“育人”,而不是学科知识本身。反思性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不让教师和学生围绕“学科”打转,从而忘了学习者自身,它强调知识、技能、态度都是儿童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他们不是割裂的,而是“三位一体”的概念,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当下教育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而"翻转课堂"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代表.它在美国兴起发展,为世界所关注则相对较晚:1990年,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提出同侪互助教学,强调学习的步骤包含知识传递与吸收内化,该理念成为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与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采用录屏软件形成教学视频并上传,进而达到为学生补课的目的,这是翻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上进行了"让用视频重造教育"主题演讲.自此,"翻转课堂"真正进入世界教育人的视野.而"翻转课堂"真正引入中国始于2012年,到目前依旧是我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运用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型是传统课堂教学、导学案教学、远程教学等的结合体,学生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呈现形式,在发达程度不同的网络技术条件下展开个性化的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教学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所以,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应当得到充分的运用。但是,该模式的实现还需要教学微视频等资源的长期积累以及整理,更需要线上和线下版本的教学资源的随时更新。这将要求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宣传,更需要学习者的参与体验,多方的努力终究会让该模型得以实现。
  • 摘要: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如何让教育直面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当下教育改革最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虽提在当下,但却指向未来,如何落实到位?认为,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终将要落实到课程体系、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改革实验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之中.大家知道,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得以具体落实.因此,如果说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课程建构所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所提出的"生·动课堂"恰恰就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积极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生·动课堂"教学范式,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引领、辐射课程发展,力求在学科教学中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转变,践行"适合孩子的教育",从而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
  • 摘要:依托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有效教研活动,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学校的学科教学品牌,这是许多中小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方向.教师的教学即是独立的工作,也可以同伴合作中互导提高.教师的日常备课与教学都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备课组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评课、切磋课堂教学的得失等,则是同伴互导合作的教学活动.借助同伴合作教研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是教师自我快捷成长的有效途径.
  • 摘要:近期国内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已正式公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必将成为今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精神要求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从灌输教学走向对话教学.虽然在我国对话教学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近些年来,国内的多项研究都表明,实践中的课堂对话普遍效率不高,甚至有许多人怀疑对话教学是否能够适应我国的教育情境,因此,进一步反思何为有效的课堂对话,不断提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迫在眉睫.
  • 摘要:独立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操作路径一般包括自主选题、方案设计、活动探究、成果交流、学习反思五个步骤。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建设自我导向性的学习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这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需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在“静坐”中收获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主动的在“行动”中收获的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加强了学生自我驱动的学习力,结合从同学和导师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决定的反馈和反思的理解,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帮助学生成功地掌握严谨的学术内容,对提升批判思维、分析思考的能力、有效沟通和协作富有成效。
  • 摘要: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 摘要:自2011年,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提出微课概念以来,微课成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甚至企业培训热议和追捧的话题.尽管微课建设的初衷是打破自上而下资源建设的传统格局,使资源建设与中小学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但是微课以其"教学目标单一"、"短小精悍"、"情景化"、"碎片化"、"以视频资源为主"、适用于正式及非正式学习、支持线上与线下学习等特点,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者对于微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也就此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推动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国家、地方、学校开展了多次微课比赛.201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依托优课网平台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第一次增加了微课组别.2015年,该比赛的参赛作品增加至1566件,参赛作者达到3730人,参赛院校来自于全国的高等院校和部分中职院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对微课设计与开发的重视,那么,微课在高校的发展状况如何?不同学科设计与开发的微课表现出那些差异?这些差异对我国高校微课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哪些启发和指导?这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 摘要:对于我校的绿色课堂而言,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是高效,天花乱坠的讲授课没有什么意义,高效的课堂教学不鼓励教师展演,追求的是“学”之结果,但学生基础素养、学习理念大都很差,受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太严重,到底是“讲”服务于“学”,还是“学”服务于“讲”,令很多教师头疼。绿色课堂倡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自由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点拨的模式,可是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太浅薄,小组讨论仅仅流于形式,很浅显的问题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对于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有时候学生讨论半天都解决不了的肤浅问题,老师寥寥几句即可让学生豁然开朗,到底一节课,老师需要讲还是不讲,讲,讲多少都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绿色课堂需要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多研究学生的实情,探讨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课革才是好样的,课堂改革问题不是一朝一日能解决的问题,守株待兔不行,拔苗助长也不行,静下心来,细细钻研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成目的。
  • 摘要:创客教育和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两大研究重点.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深圳参观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将"创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此创客运动的开展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之后核心素养便成为中国教育界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可见,国家对创客教育和核心素养十分重视,但二者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讨论和解决.目前创客教育的发展存在"大跃进"的倾向,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创客空间的建设,相对忽视了对创客教育本质内涵的追求.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将核心素养和创客教育有机融合,或许能够打破创客教育发展的壁垒,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深圳Q小学的一节制作肥皂的科创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9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和三名设计师。这三名设计师分别负责颜色、形状和创意设计,另外两名同学则负责加热和倒肥皂水。清晰的分工,不仅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创客活动中来,且有助于课堂顺利、有效开展。每个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都会征求其他组员的意见;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能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一节小小的肥皂制作课,学生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基本公民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因此,创客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创客教育的支持,二者有机融合,既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也有助于创客教育实现真切的进步。
  • 摘要:本文秉持立足实践、博采众长、和而不同、综合建构的方法论思想,把教学法理解为一种作为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凝结用以指导教与学实践的原则与方法,即认为教学法是联结与贯通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它既是教与学理论解释与指导实践的规则体系,也是教与学实践证明或检视理论的行动过程,因而具有理沦性、普适性、综合性、实践性与策略性。就本题而言,众所周知,迈人新世纪以来,伴随信息、媒介与数字等技术的狂飘突进,我国课程改革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加强、策略与取向不断调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由辅助、嵌入加速向整合、融合转变。特别是具有短小精活、主题突出,适切翻转教学、混合学习等特质的微课程的异域袭来,在观念上激发了人们对时间与知识的碎片化、空间与情境的虚拟化、教学与学习的个性化、技术与资源的智能化等要素重组与结构再造的课程想象,在实践中引发了教育系统包括知识形态、课程载体、传播渠道、呈现方式与教学结构等在内的课程生态的连锁式变革。笔者以为,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正是这一变革的突出成果,它根植于微课程应用与翻转课堂实验土壤,融生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程的交汇合流与功能祸合,洞鉴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序幕与前景。
  • 摘要:本文试想从核心素养与学习论中学习结果比较的视角出发,就学校教育条件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属于学校教育中高层次的学习目标的,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能够依据学习论的科学原理,大力提倡基于知识分类学习论下的知识分类教学论,依据不同的学习类型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并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关系,再加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用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统领教学工作等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就能够高效地完成学校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找到科学的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 摘要:我国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是对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中间桥梁,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可用、可感知的具体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立足全面发展的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能够引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素养”是相对于学科本位提出的,对应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所以“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层次解读与具体化,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载体。“批判性思维”也属于高阶认知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 摘要:"教师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到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中国教育界,张楚廷教授(以下称张楚廷)是"个体教育意识"全面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非常重视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师与持续推动教学改革的大学校长,张楚廷的教学理论形成了多方面的特点.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育人意识的加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总结、了解、学习这些特点,也许可以给想让自己优秀起来的老师们一些启发.对于怎么看待和利用张楚廷教学理论,诚然可以见仁见智。受张楚廷教学理论影响的程度取决了面对它的态度、学习的力度、理解的深度。作为教师,如果要想让自己优秀起来,起码可以从张楚廷身上可以获得以下启发: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敢于推陈出新,要以教学和教研为乐。如果有机会,还要勇于做高层管理者,从而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透,说得更清,做出的贡献更大。
  • 摘要:这是一个信息爆炸而文化沉默蔓延的时代,"匮乏"已成为时代的慢性疾病,人们沉浸在信息洪流中却不知道如何批判与利用;意识到技术将带给人类史无前例的发展与创造机会,却因不知如何凸显人类的主观性而被技术控制;瞬息万变的情境中带来了瞬时享受的快乐,却也伴随极度退化的思考……这一背景催生了"核心素养"(key-competence)的诞生,它将批判(critical)、创新(creative)、协作(collaborative)与沟通(communication)等问题解决能力概为21世纪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从而勾勒了每个国家未来要"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蓝图,也提出了重新理解问题解决于教学之价值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将终结以记忆与储存为目的、建立在客观主义知识观之上的灌输式教学的课堂主导地位,反对将问题解决视为总结他人经验的固定方法,还原问题解决生成性与创造性之本质;问题解决不是具体方法,而是科学探究活动,它为重新认识学科与学科教学带来了新视角,对推动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摘要: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提问缺乏目的性,太过随意,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提问缺乏价值性,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缺乏探究性和实效;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提问缺乏艺术性,犹如法官过堂,致使学生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提问缺乏层次性,要么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么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则是教师增强学生参与、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的效率、效益。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更应该利用好提问这个手段、环节,让学生养成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 摘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研究成果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人文素养、科学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让学课堂”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当前诸多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等课堂现象,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辩、悟、结等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提升,学习成绩也有好的提升。根据本人从事基础教育23年的经验感悟:学生在学校最想获取的东西是安全、快乐与自由的心理取向。因此我认为:一个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自主的身心环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于2006年就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让学课堂”建设,在经过10年实践、总结、提升,现已经基本成型。
  • 摘要:当下,"高效课堂"一词实在太热,无论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是语文、数学等大学科,还是地理、美术等小学科,课堂教学都在谈论"高效"."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育技术、形式层出不穷.笔者是做基础教育的,现就自己所认识的基础教育中的"高效课堂"再做赘述,期望以此引起片片涟漪,产生共鸣.总之,高校课堂做到四个关注,即关注分数,这是显性的高效;关注素质,这是隐形的高效,关注学生,这是成长主体,关注课堂,这是成长渠道。分数重要,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素质重要,没有素质,明天过不了关;学生重要,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主体和发展对象;课堂重要,高效在课堂之中。如此,课堂就是理想的、本真的、发展的、生本的、生命的、智慧的课堂,就是即能培养学生,又能发展教师,又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课堂,就是让家长放心、政府满意、社会赞誉的课堂。
  •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最热门词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所有教育人的思考.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面向社会推出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结合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地域实际,提出了"真我"教育的办学思想,用"以天下之真,成自我之美"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 摘要:"素养"中最重要的、最必不可少的、共同的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实践证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这三方面进行都可以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着重从教学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调查与探究,分析如何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教学在重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新课程提出了教学需要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思维课堂”、“核心素养”等名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一地实行某一种教学方式,均显示出一定的缺陷,要从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3D”立体教学方式。
  • 摘要:笔者认为“补偿教学”概念旨趣应雅致深远,具有较好的包容性。考虑到张建桥的“补偿教学”概念囿于“间接经验授受所缺失的发展价值”,而美国的补偿教育以弱势群体关注对象,仅以教育公平作为政策旨趣,不能涵盖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诸多“补”之现象。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补偿教学”内涵、价值、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澄明,以消解当前教育界各种“补”之乱象。为此,提出促进补偿教学的合法性,加强补偿教学的统筹规划,夯实教师德性与教学技艺,突出补偿教学的合理性,建立补偿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促进课程教学的改善。
  • 摘要:本研究试图对教育实践中比较有特色的个案进行现场观察与分析,提出以下问题:T小学学校大型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色和创新之处?此类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成长有什么价值?这对于改革当前千篇一律的学校大型主题活动有何启示?进而探寻学生这个主体在学校大型主题活动中的“应然”地位,为学校自主设计创新且具有育人目标的大型活动提供依据。
  • 摘要:当"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时代新的研究议题和热点时,适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便成为基本的教育实践发展态势和研究方向.国际上习惯把核心素养与21世纪联系起来,以"21世纪核心素养"冠名,强调核心素养培育具体内容的时代性和特指性.因此,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就要充分体现21世纪的时代特征.对一个如此广域的国家而言,各级各类教育没有相对统一、规范的教材体系是无法想象其教育质量的。因此教材建设一直都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关键问题。自世纪交接之际开始的第/又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语文教材建设上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但是应对核心素养培育,语文教材建设还是面临着新的挑战。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情感朗读素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情感朗读素养培养策略,提出要多途径提高教师情感朗读指导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情感朗读教学资源建设,探索科学合理的情感朗读素养培养模式。
  • 摘要: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在2016年又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已置于聚光灯下,进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活动课,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活动课有别于以往的知识传递、文本教学传统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活动课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校正相应方向,进一步深化语文活动教学,有必要重新审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活动课设计。其实,语文活动课已经属于课程观方面的基础概念,不再等同于方法论层面的活动课型。提升语文活动课的品质,就要认识语文活动在建构语文课程方面的作用,厘清其教育特点。在教学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恩师”单元后,设计了一个“回访恩师”的语文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固然有像“为恩师备一份特别的礼物”这样的情商培育,也有像“给老师写一封信”这样的写作训练,但它更关注学生与恩师的对话,以及在这一言语情境中学生语言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
  • 摘要:素养是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概念,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态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先决条件.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具有层次性,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课堂上教师的表情丰富生动,课堂的内核直指人心,师生之间彼此用心倾听,哪怕一个微弱的声音,甚至一个模糊的表达,都能引起真诚的关注,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课堂内充满了师生愉悦的笑声。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有老师的引导、有师生的讨论。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语言训练、创新的火花。
  • 摘要:阅读教学策略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有其不可逾越的内在规律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阅读教学的流程。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不少国家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比较关注阅读的人文精神。根据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整体感知,触摸思路,感受基调—深入理解,品味“形式”,分享体验—整化思考,建构“图式”,拓展迁移。现结合《荷塘月色》作具体阐释。
  • 摘要: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要求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语文科的阅读素养无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多元智能理论首先阐述"语言智能",加德纳认为语言具有说服功能、记忆潜能、解释作用和运用语言说服语言的作用即"元语言学"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提升阅读素养是实现语言四个作用的核心和关键,然而,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吕叔湘提出"少慢差费"到世纪之交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上并不如人意.借鉴PIRLS和PISA的科学成果可以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参照.相较PIRLS,PISA在能力指标体系、电子文本阅读、阅读参与效度三个方面提出了阅读素养的发展性。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后平段只有恰当地认识、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阅读主体、阅读内容和评价指标三个层面的问题,阅读素养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摘要:教育的全部要义都可以被"立德树人"诠释,而课程是这种诠释由表及里的最重要载体.就语文课程而言,其承载着把人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语文人"进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重要使命.正因此,语文课程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维度之一,特别是伴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入推进,研究者对语文课程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回视相关研究的成绩、检视其问题并探测未来研究路向,既是语文课改进入深水区理性反思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再出发"的必然诉求.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成效和问题不仅反映在实践上,也可从相关研究中窥见一斑。诚然,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引领、指导、反视等多重作用。新世纪课程改革已有十五年之余,客观回视并理性审视改革的脉相、科学诊断改革中的问题、准确预判改革“再出发”的路向,这是对改革进行全景式扫描的基本认识。以文献计量的方法论,借助可视化软件绘制新世纪语文课程研究的知识图谱,旨在从数理逻辑检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研究的“图像”,以为语文课程研究探寻基于数据证据的进路。
  • 摘要:学生的网络写作,总体趋势上体现了新课改背后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但也有从“真”走向“俗”的端倪。“雅”和“俗”本是格调的两种基本形态,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任何一种风格只有走向了偏颇甚至极端,才需要在另一种风格的映衬下纠偏。目前学生的“真”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俗”写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个性化在新课改实践中被曲解,“个性化表达”演变为“无节制表达”。这暴露了写作取向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深刻矛盾。学生使用语言应该“从心所欲不逾矩”,既彰显自己的个性,又遵循语言的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体现应有的文化素养。
  • 摘要:语言本位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形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悟、揣摩言语的形式及其意义,充分领会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与效果,正确、合理借鉴语言艺术并加以积累,为我所用.概而言之,语文课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其他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生物课.语文学科的选文横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版块,还包括演讲稿、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应用文。从外在看,活动是课堂的呈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从教师的预设角度看,高效课堂应遵循教材特点和教学自身规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从学生的接受角度看,应是渐次深入,有梯度地理解和吸收。简言之,师者所教正是学生想学,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面貌,恰如行云流水,衔接转换自如。而中间的推进过程,正体现教学逻辑诉求。
  • 摘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地位.我国基础教育倡导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阐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包括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的语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的路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体系内的冲突,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并进一步的探讨语文课程改革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的生命实践中吸取经验,在理论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实践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考。
  • 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路径.学科指向的核心能力,是核心素养遴选的重要考虑因素,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梳理百年来中学语文课程文件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将有利于厘清语文核心能力要求的发展脉络,为构建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提供借鉴.本文选取我国自1912年2012颁布的29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基于其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表述进行梳理比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