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对延X井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等研究,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与研究区其它天然气探井资料进行对比,并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沉积演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石盒子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层,录井、测井及气层测试结果均说明山1和盒8为气层。通过54件储层铸体薄片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显示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屑主要是岩浆岩屑和变质岩屑,沉积岩屑较少,此外还含有少量燧石。填隙物主要包括水云母、高岭石、绿泥石膜、方解石、白云石和硅质等,总体含量高,变化较大。
  • 摘要:愈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是很有前景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前人基于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认识的局限,仅针对中生界油气勘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古生界油气勘探存在很多的不足:①石油物探工作的部署与实施主要是针对中生界、而且主要是针对白垩系开展的,对于上古生界作为前中生界基底处理,基本未做进一步的研究;②钻遇上古生界的探井数量很少,没有钻穿上古生界的探井,物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时的标定、约束条件有限;③老的地震资料上没有反映上古生界的信息。本文根据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及资料现状,通过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新完成的3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处理与解释,结合前人资料二次开发,采用以下“地震、钻井资料约束下的重、磁、电资料联合反演”方法,对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一二叠系的分布进行了初步解释,初步解决了该区石炭一二叠系分布的解释难题。
  • 摘要:油页岩作为未来油气的重要补充能源,也是一种潜在的生油岩,在我国蕴藏丰富且分布广泛,摸清油页岩的富集规律及其资源状况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刘招君等,2006)。油页岩是一种高富含有机质的有机岩,又是一种特殊的、典型的细粒湖泊沉积物,形成于相对广阔稳定的沉积环境中,蕴涵着地史演化过程的丰富信息,能够真实地记录陆相盆地古环境及古生产力的变化等,在层序地层学、古湖泊学等领域研究颇多(Klets,1978;邓宏文等,1990;王慧中等,1998)。桦甸盆地为中国重要的富含油页岩资源的盆地之一,也是我国油页岩开发历史较早且目前正在地下开采的油页岩基地之一,具有“小而肥”的典型特征。前人对桦甸盆地研究主要侧重于盆地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环境,而针对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富集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目前为止,白云岩成因还是一个世界难题。传统观点认为白云岩不能直接沉积形成,都是交代成因形成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将白云岩划为三类,即准同生沉积白云岩、成岩交代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被认为是准同生沉积白云岩,结晶白云岩要么为成岩交代白云岩,要么为后生交代白云岩。过去对白云岩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分析测试手段开展工作,如同位素、电子探针及阴极发光等,而对白云岩的宏观特征方面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扬子台地震旦系-三叠系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认为,无论那种类型的白云岩都是沉积形成的,白云岩的交代作用与其他交代作用一样,只是局部发生,无关大局,本文现对其相关证据进行了介绍。
  • 摘要:颗粒有机碳作为碳在海水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于指示有机质的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对颗粒有机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口区,时间分布上多是夏季和冬季,而对春季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研究甚少。笔者基于2006年4月-5月期间45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黄东海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其物质来源,为黄东海物质通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地球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长期温室气候背景下突然出现的冈瓦纳冰川事件。剧烈环境变化导致了海洋中多门类生物的集群绝灭。为了认识气候、海洋环境变化对生物绝灭的影响,对扬子地区跨越该界线的宜昌王家湾剖面(深水相)和桐梓南坝子剖面(浅水相)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本文现对化学蚀变指数(CIA)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的结果进行简述。
  • 摘要:湖泊水量变化提供了气候降水和地表湿度变化信息,而大区域范围内的湖泊水量同步变化能够反映大气环流空间变化。作为气候预测的参考系,古湖泊所提供的气候降水和湿度,是认识和研究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方面。从非洲内陆封闭湖泊研究始,剑桥大学Street教授研究并产生了《非洲古数据库》,以后国际上从内流湖到外流湖泊、从高纬到赤道地区古湖泊数据库研究,完成了《欧洲古湖泊数据库》和《前苏联和蒙古古湖泊数据库》。在我国湖泊第四纪研究多年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全球古湖泊数据库的统一标准,建立的《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旨在提供湖泊水量变化的空间集成信息、并研究大气环流以及水汽输移变化成因,涵盖了第四纪以来湖泊水量变化基本信息(包括湖水深度、湖面高度、湖泊面积、水体盐度等)。在对逐个湖泊钻孔、剖面沉积物性质、水生植物花粉及其它微体生物组合与丰度的变化、湖泊和盆地内地貌证据、考古及历史文献记载等的系统分析上,采用综合多项证据,对我国的120个湖泊或古湖泊进行水量状况分析和气候降水湿度方面的恢复。
  • 摘要:湖南慈利地区晚二叠世发育有目前出露最好的长兴期珊瑚礁(王永标等,1997)。珊瑚礁白云岩之上为一套的开阔台地及局限台地相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或粒泥灰岩,厚度巨大。生物碎屑灰岩中富含钙藻、有孔虫和棘屑等生物化石,生屑含量高达80%以上。在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的生物大灭绝界线之上则形成了一套厚约6.8m的钙质微生物岩。微生物岩具有典型的纹带状构造和豹皮斑状构造,局部出现柱状叠层石。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岩中白云岩化特征明显。微生物岩之上则为早三叠世大冶组中厚层状鲕粒灰岩和薄层状泥晶灰岩或白云质灰岩。鲡粒灰岩中生屑含量较低。
  • 摘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大灭绝是五次灭绝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造成当时海洋生态系统全面瓦解。同时海洋沉积体系也发生相当大的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特殊沉积构造,称之为错时相沉积。已知的错时相沉积包括扁平砾石砾岩、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皱纹构造、薄层灰岩-粉砂质灰岩和条带灰岩等。除这些已证实的类型之外,本文认为广泛发育于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物—巨鲕也应归入错时相沉积的范畴,现对其理由进行介绍。
  • 摘要:渤海湾盆地的陆区新近纪沉积(馆陶组—明化镇组)总体以山麓洪积相、冲积平原—河流相粗碎屑岩为主,储盖组合较差,不利于油气成藏,而渤海海域(包括胜利油田沾化凹陷北部)与陆区有很大不同。新近纪时期,渤海湾盆地沉积中心逐渐东移,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湖泊水域范围大、内部无分割、地形平缓、坡度小等特点。馆陶组沉积后期和明化镇组下段沉积中晚期,在渤海海域广大地区(如渤中、黄河口、沾化凹陷北部等)出现滨浅湖相沉积环境,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从而形成渤海海域新近系良好的储盖组合和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本文介绍了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砂岩储层的主要特点。
  • 摘要:福建福鼎南溪地区位于闽浙东南沿海交界处,是闽浙东南沿海唯一可以确认的出露晚古生代地层的地区。因其地处闽浙广阔的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为四周被断层包围的断块盆地,称为“构造天窗”。由于该区对研究闽浙东部大片中生代火山岩之下的古生代沉积地层和沉积大地构造属性具有关键作用,从而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这一地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沉积地层的划分和时代,仍存在不同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该区地层的时代为早、中石炭世,但应中锷等(1994)根据牙形刺组合认为为中、晚石炭世,还有人认为除了石炭世地层之外,还出露下、中侏罗统,甚至还有人认为存在泥盆-奥陶系地层。在沉积类型和沉积大地构造属性方面的认识也不一致,施央申等(1980)认为该区出露的似千枚岩化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中石炭世复理石沉积建造,从而论证存在海西-印支期地槽褶皱带;然而,也有人认为这套地层不是“海西地槽”沉积,而是一个“地层异地体”。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对福鼎南溪地区沉积地层及沉积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对基本的野外地质事实的认识也不一致,可见该区研究的复杂性。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年3月和11月两次对福鼎南溪地区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研究。
  • 摘要:中国拥有比较丰富的油砂资源,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大中型盆地中,并具有油砂矿点丰富、含油砂层位多、含油率较高、油质好等特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丰富的油砂资源。前期研究查明,我国西部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一带(乌尔禾—夏子街、白碱滩、黑油山、红山嘴)油砂资源十分丰富,矿藏类型典型,出露规模大,研究程度相对较高,是最有希望进一步扩大资源量和寻找新油砂矿藏的地区,也是研究油砂成矿规律或模式的理想地区。本次研究借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下达计划——“中国北方油砂矿藏潜力评价及有利目标优选”之力,选择准噶尔西北缘油砂出露好、特征典型、资源潜力大,但以往研究较少的吐孜阿克内沟油砂矿点先行进行了研究。
  • 摘要:白云岩是岩石记录中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组分,它广泛分布在古代碳酸盐台地中,却很少分布在全新世沉积物中,构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自从自云岩这个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其成因进行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探索,然而,到现在为止,全面了解它的形成机制还是一个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根据白云石形成的两个主要反应的平衡公式计算表明,现代海水对白云石是过饱和的,但是却很少沉淀白云石,说明反应的动力学障碍阻止了白云石的形成。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重研究边缘海域,因为边缘海的岩芯具有较高的地层分辨率和较快的沉积速率,更有利于系统地揭示古海洋事件。冲绳海槽作为我国东部浅水陆架与太平洋之间联系的过渡地带,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连续的沉积记录和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使其成为研究东亚古环境演化和古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而冲绳海槽西南部又是整个海槽中沉积速率最高、水团与物质作用最剧烈的地方,并且有黑潮主流流经全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ODP195航次在此区域揭示出破记录的高沉积速率以来,冲绳海槽西南部逐渐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靶区。本文利用2005年中法合作IMAGES航次在冲绳海槽西南部所取得的34m长柱状岩芯MDOS-2908孔为研究材料,在实验室对样品分割后分别进行了沉积物粒度、矿物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并且结合测年资料,对研究区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
  • 摘要:川西地区具有与川东北地区相似的油气地质条件,海相领域也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二叠系是该区海相层系气藏烃源岩及储层发育的重要层段。沉积相是控制烃源岩及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所以,深入开展二叠系沉积演化特征研究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据沉积学基本原理,充分利用研究区及其周缘地区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其二叠纪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 摘要:广泛分布于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钙质微生物岩是当今地层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钙质微生物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以富产微生物化石为主要特征。钙质微生物岩一般分布在生物礁礁项或浅水碳酸盐台地环境,向深水相区逐渐尖灭。一般情况下,生物礁礁顶或浅水碳酸盐台地属于正常富氧的海洋环境,然而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这套特殊微生物碳酸盐中却有丰富的黄铁矿沉积,其中有一部分为草莓状黄铁矿,反映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后,在当时的浅水碳酸盐台地出现了广泛的缺氧环境。作者分别对广西田东作登和湖北崇阳剖面微生物岩进行了调查研究。
  • 摘要:湖北省清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清江和尚洞是典型碳酸盐成因洞穴,洞口高程205m,洞长大约250m,宽10~30m,发育于寒武纪三游洞群,洞中有保存完好且正在发育中的石笋和石钟乳,记录可追溯到9000年以前,是研究古气侯演变的理想地点。通过分析石笋中的同位素,提取洞穴沉积碳酸盐的古气候记录,从而对古气候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已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而成熟手段。如何利用对气候变化响应灵敏的微生物群落来揭示气候的变迁仍是古气候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为了查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气候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为提取微生物群落结构所蕴含的气候信息,本文着重研究了生活在石笋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与洞穴上覆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作了对比,对探讨洞穴微生物的组成、来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固体可燃有机沉积岩,低温干馏可获得页岩油,含油率>3.5%,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为腐泥型和混合型(腐殖~腐泥型和腐泥~腐殖型),其发热量一般>4.18MJ/Kg。油页岩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也是未来常规油气的重要补充能源。油页岩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不仅可以制取页岩油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而且可以作为燃料用来发电、取暖和运输,还可以生产建筑材料和化肥等,其开发利用逐步进入各国能源开发的视野。世界油页岩工业发展约始于1830年的西欧国家,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能源危机的出现和石油工业的兴起,曾几度兴衰,目前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影响油页岩工业发展的四个因素主要为:资源、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生存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 摘要:海洋陆源碎屑沉积物是链接陆地和海洋演化的高质量连续信息载体,其从陆地到海洋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涉及到物源区供给、表层和底层洋流搬运、多个源区物质的混合、以及海底沉积等复杂过程,鉴别这些过程是海洋陆源碎屑沉积物应用于陆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解释的前提。南海作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北邻亚洲大陆和台湾岛,西部紧靠中南半岛,南部连接马来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东部是菲律宾的吕宋岛和巴拉望岛,每年接收大量邻近陆地河流细粒碎屑沉积物。这些碎屑沉积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往往可以形成高沉积速率堆积体等多种形式深水沉积,从而使其成为开展东南亚地区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材料。但是,由于南海周边供给碎屑沉积物的源区众多,沉积物进入海洋后又涉及表层和底层搬运,海底沉积过程复杂,给陆源碎屑沉积物的应用造成很大困难。本项研究以南海东北部海区为研究突破口,通过分析广泛分布的表层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学特征,并结合该海区邻近陆地河流大量表层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合,包括华南的珠江、台湾西南部和菲律宾吕宋岛的全部主要河流,分析样品数量总计达450余件,用于开展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源到汇的沉积学研究。
  • 摘要:研究区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安华力西造山系的北山—蒙古—吉林造山带,构造与沉积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前南华纪沉积变质基底形成阶段,沉积盖层发育经历了南华纪—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洋陆演化阶段,晚泥盆纪—二叠纪后造山伸展阶段和三叠系之后的陆内造山演化阶段。形成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叠合盆地。晚泥盆纪—二叠纪后造山伸展阶段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尤其是石炭—二叠纪。以浅海陆棚相和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为主,残留厚度数千米。在对研究区不同地层单元岩石密度、电性特征和磁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12条重、磁、电(MT或CEMP)综合物探剖面进行的解释,以及结合区域重力、地震、钻井和地表露头剖面约束进行联合反演,得到石炭-二叠系厚度等值线图。
  • 摘要:海侵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现今,有关古海侵的研究主要是在其沉积序列的基础上,探讨其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特征,这对油气勘探行业的精确定位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为例,在详细分析这两种海侵发生背景,发生条件,并在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海侵的发生条件,海侵沉积序列的沉积特征,并探讨其能源勘探的意义。
  • 摘要:为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沉积古水系,通过常规薄片统计、重矿物及其组合特征分析、石英颗粒阴极发光鉴定、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锆石微区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U-Pb测年等方法,对研究区盒8段沉积物源方向及母岩性质、类型、时代、大地构造背景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盆地盒8段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局部发育石英砂岩。岩屑组分以变质岩为主,石英颗粒阴极发光特征也显示了母岩主要为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且石英阴极发光颜色由西向东逐渐变化,总体表现为研究区西部主要为高级变质岩和深成岩组成,而研究区中东部主要为低级变质岩和深成岩。综合分析,显示各个方面互相印证,均表明盆地中东部盒8段物源主要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主要对应北部源区东段的大青山一带的低级变质岩、岩浆岩以及大理岩组以及西段的乌拉山和阴山一带的高级变质岩、侵入岩和沉积岩。根据各自平面分布分区性特征,重建出当时至少有3条并列的古水系,从北部蚀源区向盆地提供物源。本研究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盒8段沉积古水流体系分布格局,有助于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
  • 摘要:似球粒(peloid)是一种小的、球形或椭球形的隐晶质的碳酸盐岩集合颗粒,缺乏内部结构。其粒径范围一般是30-100gm,很少超过500μm。对于似球粒的起源,Macintyre(1985)将似球粒归纳为三种:粪球粒,碎屑球粒和原地沉积球粒。而Flügel(2004)把似球粒细分为九个亚类:粪球粒、藻球粒、生物侵蚀的似球粒、灰泥球粒、铸模似球粒、巴哈马似球粒、球状粒、微生物似球粒和沉淀似球粒。微相观察分析得出,本段沉积的颗粒类型主要以似球粒为主,其次为藻类碎片、Tubiphytes、有孔虫、双壳、腹足类,腕足、棘皮类碎片较少。生物碎屑大多强烈泥晶化,泥晶套普遍存在。综合分析指出,本段沉积是一种水体循环中等的陆棚泻湖(shelf lagoon)沉积。
  • 摘要:松辽盆地是我国东部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属断坳型内陆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包括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南部、西部斜坡区南部和西南隆起区北部,西至白城—通辽一线,北至白城—哈尔宾一线,南至四平,东以松辽盆地边界为界。地跨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面积约12.4万km2。盆内发育有侏罗统白城组、火石岭组,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其中泉头组四段为本文研究目的层。此沉积期松南发育有三大物源、6个水系,在干旱、半干旱的环境下形成了多个规模小、弱还原的“河漫湖”水体,而未构成具较大规模的统一静水水体,整体表现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本次研究以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新立地区为解剖点,对扶余油层成岩作用与岩性圈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摘要:自Grabau(1923-1924)提出华夏古陆以来,对华南的基本构造格局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所指的华夏古陆的范围实际上是指华南大陆以东的地区(胡受奚等,2006),但对其形成的时间尚未严格的限定。水涛等(1986,1988)相继著文阐述了华夏古陆的形成时代,认为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同时形成于10-20亿年间,两者之间为“浩海”相隔。实际上这一“浩海”就是通常说的“古华南洋”。大家知道,构造控制盆地的形成,盆地是物质的堆积空间,从而盆地中的物质记录承载了盆地充填和演化过程的大量信息。因此,沉积响应是研究构造演化,探讨厘定构造格架及沉积盆地类型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集中论述现今华南地区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华南的大地构造格局或古华南洋的演化历史提供信息,并为华南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对大河流域盆地陆地风化的研究,是研究物质在陆地-河流-海洋之间进行地球化学循环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研究陆地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长江流域河流溶质载荷取样分析,进行了长江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特征和全球对比研究。同时,对长江重要支流岷江(含大渡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出口4个河流溶质载荷主要离子监测站(上游3个站,下游出口1个站),在2001年进行为期一年月度时间序列取样工作基础上,对岷江流域溶质载荷主要离子时空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摘要:石英是自然界一种非常稳定的矿物,同时也是多数碎屑岩储层中含量最多的碎屑组分,石英的溶解与沉淀将对储层物性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石英在自然界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其沉淀及胶结作用,而对石英的溶解现象关注较少,对于石英的溶解现象一般也认为这是储层中石英先胶结及交代后去胶结作用的结果。溶解实验及微观研究资料表明,在碱性流体(地层水)的作用下,石英是可以发生溶解的。石英在碱性地层水的作用下发生的溶解作用称为石英的直接溶解。储层中石英的直接溶解可以从石英颗粒的溶解特征以及矿物溶解现象的组合特征等的综合分析来进行识别。石英的溶解也是储层溶解成岩作用的结果,其溶解现象也可以通过如部分溶解、颗粒边缘接触线的溶解、溶蚀残骸、硅质胶结的溶解、伸长型孔隙、超粒大孔隙、蜂窝状孔隙等进行识别。由于石英在成分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直接溶解现象的还应当通过对储层微观特征的的组合分析来进行区分。本文对石英的悬浮颗粒、少量加大边的存在和溶解以及长石较完整自生加大边组合;石英颗粒边部的港湾状溶解和石英颗粒接触缝的溶蚀扩大;石英加大边被溶和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缺乏组合等进行了研究。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凝灰岩夹层分布广泛,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归纳总结出凝灰岩夹层的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具有相对低电位、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值的特征,并常略低于致密泥岩段。凝灰岩夹层单井分析表现为与上、下砂泥岩整合接触,较少发育同沉积构造,具有典型的凝灰结构,但也偶见凝灰岩与砂泥岩同步发育扰动构造,包括有包卷层理、交错层理,发育滑塌、揉皱构造等现象,明显经受了水动力改造;连井剖面分析说明延长组长1-长9皆有凝灰岩分布,横向上可对比性强的凝灰岩夹层主要有4套,分别为长91、长73底、长72、长71期,以盆地西南部长73期最发育;凝灰岩平面展布特征整体呈北西向展布,与延长期有效烃源岩、放射性异常展布形态基本一致,说明彼此间关系密切,并且向盆地北东向有逐渐变薄,层数变少的趋势,可能说明火山物质来源于盆地外西南或南方向。本文通过对延长组凝灰岩夹层及其上下层段岩心详细的沉积学分析,然后进行沉积相划分,发现凝灰岩夹层主要发育于浊积扇和半深湖-深湖相环境,说明延长组凝灰岩既能保留在高能浊流环境,又能保留在低能发育烃源岩的湖相环境,反映了凝灰岩夹层主体是火山灰通过大气搬运在动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降落而成。
  • 摘要: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是碳酸盐岩的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方式,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溶蚀总伴随着沉淀,这两种作用既可使孔隙局部发育,也可使孔隙被充填。白云岩化作用也可使孔隙向两个极端方向演化,一是形成优质储层,二是堵塞孔隙形成致密白云岩。因此揭示碳酸盐岩溶蚀、沉淀发生以及白云石的交代与沉淀作用物理化学条件成为当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和保存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黑箱式的溶蚀模拟实验和对流循环模拟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蚀作用的相对强弱关系,并首次在相对低温条件(小于200°C)下从碳酸盐流体中析出了白云石,为白云岩化作用以及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扬子克拉通晚元古代和早寒武世地层发育齐全且富有特色,历来受到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的重视。最近30年来,多学科研究使该区沉积地质学研究在国内外崭露头角,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尽管仍有不同的观点。“雪球”冰盖的南华纪至少可以确定有两个冰期,分别对应成冰纪的Marinoan和Sturtian冰期。与埃迪卡拉纪相当的震旦纪包含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两个地层单位,底界和顶界的同位素年龄已相当可靠地确定为635Ma和542Ma。下寒武统整合或假整合于灯影组之上。震旦纪和早寒武世时期的古地理面貌,以现今地理方位为准,总体上从扬子克拉通的西部向东和东南缘,由滨海浅海逐渐过渡为次深海。己有数十个剖面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沉积地球化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摘要:震旦纪/寒武纪是地史上的转折期,大气、海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广泛分布的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的富集、大洋缺氧以及碳、硫同位素波动,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和寒武纪生命加速辐射等。为了更好认识该转折期重大环境、海洋及气候变化,笔者以扬子台地台—盆转折带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选择石门杨家坪、大庸王家寨、张家溪、三岔、柑子坪、大坪、田坪、四都坪,古丈龙鼻咀、沅陵徐公坪、凤凰茶罗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描述和分析,从横向上对地层从台地边缘到台地边缘斜坡进行了追踪,完善了等时沉积地层格架,首次这套前寒武-寒武纪转折期黑色岩系硅质岩中发现了热液活动强有力的直接地质证据—硅质烟囱,借助于U-Pb地质年代定年和稳定同位素地层资料的约束,这些硅烟囱被很好的限制在了寒武纪最早期。该发现无疑对了解该重大转折期内生物、海洋、气候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湖盆地通常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属于大华北三叠纪盆地的一部分。在其北部相对缓坡边缘,通常认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较浅,沉降速率较低以及河流入湖后三角洲体系占据的面积有限,在此认识指导下的石油勘探仅限于湖盆周缘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著名的延长油矿和上世纪发现的安塞油田及靖安油田就位于盆地缓坡边缘水体相对较浅的三角洲前缘相带中。但是,近几年,该盆地在过去被认为是湖盆中央的深水地区发现了一批大型岩性油藏。研究发现这些油藏的储层具有重力流沉积特征,同时证明在湖盆东北方向缓坡一侧的陕北地区发育有深切水道及其充填沉积体。这种水道-浊积扇体系具有持续时间长(长9到长3均有)、单层厚度大(最大厚度达到50米)、周期性发育(至少有4期浊积扇沉积期)和分布面积大(分布于整个湖盆的半深水和深水地区)等特点。从鄂尔多斯三叠纪延长湖盆地南北两侧均存在深水扇的事实说明,延长湖盆地可能不是简单的拗陷性质的沉积盆地,某一阶段可能发生了具有裂陷性质的强烈沉降甚至火山活动。由此推断,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湖盆地,在属性上应该是南北分别由印支期秦岭和兴蒙碰撞造山作用控制的、与大华北三叠纪拗陷盆地西南部复合的、又受西南缘祁连山东部构造影响的“类周缘前陆盆地”。
  • 摘要:河口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多发生在输沙量极高或流域频受台风、地震影响的河流河口,观测资料较少,因而缺乏对其过程与机制的理解。由于极高的泥沙输入,黄河口是研究河口异重流的典型区域,1985的中美联合调查航次记录了河口异重流的基本过程,有关的研究报道成为河口异重流研究的经典文献。相比之下,1995年9月(洪季,流量2500m3/s,含沙量50 kg/m3)在河口执行的25小时航次调查更为完整地记录了河口异重流的发育演变过程。黄河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引发了黄河河流物质通量、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和三角洲地貌演化产生一系列的快速反应和调整。如何认识其系列变化并预测未来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海岸带相互作用的重要科学命题。
  • 摘要: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导致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并促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但关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和青藏高原的初始隆升,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分布的中晚始新世柳区砾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大多数学者认为,柳区砾岩是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后,陆-陆缝合部位迅速隆升遭受剥蚀,碎屑物在山前快速堆积的产物。但Davis等(2002)研究发现,柳区砾岩中缺少冈底斯弧来源的物质,认为柳区砾岩是印度大陆与特提斯洋内岛弧碰撞的产物,形成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前。通过对柳区和夏鲁剖面不同层位的4件含砾岩屑粗砂岩样品和1件长石岩屑砂岩砾石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377颗)和Hf同位素(167颗)的分析发现,柳区砾岩中存在5组不同特征的碎屑锆石,现分别进行了简述。
  • 摘要:碳酸盐沉积与碎屑沉积的最大差别在于碳酸盐沉积来源于沉积盆地内部,即碳酸盐工厂。碳酸盐工厂指碳酸盐生产的过程和产生碳酸盐的位置。James(1979,1984)最初提出碳酸盐工厂时,仅仅只是将其定义为形成碳酸盐沉积物的浅水透光带海底,沉积物颗粒在那里通过骨屑的结晶作用或者海水的沉淀作用而“出生”。Schlager(2000,2003)根据沉积物的形式,形成环境和沉积背景对碳酸盐工厂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类,区分出三个端元:热带浅水碳酸盐工厂、冷水碳酸盐工厂和碳酸盐灰泥丘工厂。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了介绍。
  • 摘要:黄旗海位于内蒙古中部,属于东亚季风影响区的边缘地带,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湖泊。通过对黄旗海湖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的分析,结合粒度等指标揭示了全新世中晚期以来黄旗海气候环境演化特点,重建了该地区6680a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特征与环境演变情况。
  • 摘要:本文通过对钻井过程中气相色谱录井、岩屑录井、泥浆录井、钻井取心及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分析,古生界项面风化壳、中生界侏罗系、白至系多层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并于钻井泥浆中取得不同层位的气体样品进行了组分及同位素分析。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代沉积坳陷规模较小,油气资源前景有限。因此,探索该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前景十分重要。X井录井资料表明古生界顶面风化壳良好的油气显示,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中生界天然气具有显著差别,说明二者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结合“西北地区中小盆地群油气资源远景调查”项目于石炭-二叠系取得的成果,认为,区内存在古生界油气系统,指示了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
  • 摘要:东海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位于东亚大陆活动带陆缘,属断裂.凹陷的裂谷型盆地,也是我国近海最大的沉积盆地,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科学家对东海内陆架,特别是闽浙沿岸泥质沉积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批有价值的成果。但主要集中于沉积物分布,沉积动力,物质来源,元素地球化学和环境演化等方面。对于海洋工程地质特性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微观结构,物质来源,物质成分,水动力条件等角度对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为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减灾防灾工作、海底管线及光缆的铺设、军事工程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浅水碳酸盐沉积中的“滩”一般指由不能形成抗浪构造的生物或非生物颗粒组成的堆积物,形态多样,明显受到波浪和水流作用的影响。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划分出生物滩或生屑滩、鲕粒滩及内碎屑滩等各种类型。石炭二叠纪期间,贵州紫云地区位于台地边缘相区,台缘生物滩相沉积发育良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该生物滩的内部构成及演化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状况在我国碳酸盐沉积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本文选取该区地层连续、具扎实生物地层工作基础的紫云扁平早中二叠世地层剖面开展研究,通过大量镜下生物碎屑类型鉴定和统计,查明该生物滩的构成与特征,探讨该生物滩的沉积相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
  • 摘要:现代海底喷流沉积及成矿作用已被直接观察到,古海底喷流沉积及成矿作用的地质证据也不断被认识。在我国北山地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近年承担的国家地调项目,确定该区存在奥陶纪古海底喷流沉积岩系,并相伴形成铜矿,钻探工程验证已发现硫化物铜矿体。本文对大地构造位置、喷流沉积岩特征、喷流沉积岩含矿性、喷流沉积及成矿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 摘要:沉积记录作为地球历史演化的客观表现,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碎屑沉积物是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布的反映,是长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产物。作为造山带沉积学研究的一部分,碎屑物源区分析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造山带本身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对已经在地质演化中剥蚀消失的构造单元的研究。然而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后期成岩作用的潜在影响,使包括碎屑物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的传统方法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最近德国学者Santi Thio等人将计算机模拟(CoDaPack)引入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中,通过统计计算在A-CN-K图解中成功的预测了岩石风化趋势。但是对长石风化中Ca0+Na20和K20的沥滤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缺乏相应的研究,而且在热动力学模拟中采用的比值也很随意。本文介绍在A-CN-K中通过三角计算对此关系进行约束,并论证三角关系在地质学三元图解中的作用。
  • 摘要: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构造条件复杂、凹陷狭长,具有多物源、沉积相带窄、相变快等特征,使得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难度大大增加。为了预测该区碎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本文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统一地质场理论为指导,应用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综合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及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重点探讨了东部凹陷古近纪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和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应用各种相标志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确定了东部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摘要:现代三角洲调查表明,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并不是整个分流河道都是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砂体并未像以往所期望的在河道内部呈现出条带状展布,而是分流河道的局部部位砂体集中发育,其它部位则主是要过水的通道和砂体运输的,砂体多以砂坝的形成形成早期的砂体雏形,在后期的演化中这些砂坝可能发育成天然堤或砂洲或沼泽,而成为砂体的主体部位。而在地下研究中,则经常将较厚的砂体带划分为分流河道,这显然是对地质现象的一个误解或理解的一个偏差。另外从现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分析,所谓的不管是天然堤或是沙洲和富砂的沼泽,其最初形成的都是分流砂坝,也就是说都是由分流砂坝进一步发育演化而来的。在演化过程程中,主要的砂体沉积可能也形成于砂坝形成期前后,特别是由于砂坝的进一步发育而形成的水下天然堤沉积,可能构成了砂体沉积的主体,而在这些部位进入到分流平面期的演化后,沉积的一沉积物并不多,主要是填充了原来的决口水道或河道间的洼地,进而使己有的天然堤沼泽化,形成平原环境,而这与以往认为分流平原的砂体与前缘砂体为同期的砂体的认识也完全不同。因而认为最终保留下来的三角洲沉积积的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组成部分,前三角洲部分与前缘是同期的,而平原部分只有少量的沼泽化沉积和废弃河道弃填沉积可能是与前缘同期沉积的,而大量砂质沉积其主体基本上不是与前缘同期发育的,而是前期的前缘沉积物。
  • 摘要: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最早由Fisk在1961年提出,他将河控型三角洲细分为深水型三角洲及浅水型三角洲两种类型。近年来勘探实践证实,我国陆相湖泊广泛发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砂体是大面积中低丰度岩性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作者通过对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鄂尔多斯中生界延长组发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解剖,探讨了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的成因模式及其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规律。
  • 摘要: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极为复杂。其北部边缘属华南地块的南缘,在新生代经历了大陆张裂、南海洋壳扩张、西菲律宾海板块俯冲、马尼拉海沟俯冲、台湾岛的隆升等一系列构造演化。目前,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主动大陆边缘还是被动大陆边缘的问题上,持被动大陆边缘观点的学者在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和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上也存在争议。深部地壳结构及地质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洋陆过渡带的性质、大陆边缘张裂动力学等问题,是认识南海大陆边缘形成演化规律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地壳结构特征,包括地壳速度结构,下地壳高速层分布,沉积层内低速层和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分析下地壳高速层以及低速层的物质组成及其成因,讨论其构造属性。
  • 摘要:珠江口盆地东部深层储层与浅层相比,其成岩作用强,储层物性差,寻找深层储层有利发育带,是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大量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分析及包裹体测试,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对深层恩平组、珠海组(埋深>3000m)和浅层珠江组(埋深<3000m)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成岩环境和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对成岩相进行了划分,指出了深层有利储层发育带。
  • 摘要: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在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南海构造演化极其复杂,一直是南海构造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此,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南海构造演化模式,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六种:弧后扩张模式、海底扩张模式、碰撞挤出模式、陆缘扩张模式和右行拉分模式,但遗憾的是,虽然各种模式都有其建立的依据,却也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至今未能形成一普遍适用的模式。断裂作为构造运动的载体,是构造演化信息的集中体现。同时,上述各种模式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构造应力场下的,必然会形成各自相应的断裂系统。因此,研究南海断裂的构造特征、展布规律及形成机制,来反演当时的构造运动及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而可作为判断上述南海构造演化模式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本项工作以“边缘海973项目”在南海的地球物理调查资料为基础,辅助以我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和我国石油部门等多年来在南海的地球物理调查数据,特别是多道地震调查数据,参考了前人在南海区域的相关文献和工作报告等。
  • 摘要:地球的岩石记录表明:地球的历史估计有46亿年,当前研究比较好的是寒武系以近的地层记录,因为它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地层不变质或变质浅、变形相对简单,从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岩石地层单位谱系,既群、组、段等;与之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等,以及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等。但是,对于前寒武纪地层,由于它本身比较复杂,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水平,因此未能建立比较合理的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笔者初步认为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应该划分为四个系:震旦系、南华系、扬子系(建议名)、华夏系(建议名)。我国扬子地区的南华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应该争取成为成冰系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简称界限层型,即GSSP)。2009年4月,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的中国新元古代界限工作组也已经正式开始工作。
  • 摘要:白云岩的形成机理是碳酸盐岩研究领域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1791年提出“交代成因论”到现今的200多年时间里,围绕白云岩化形成环境、物质来源、作用阶段和成因模式等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探索的前沿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勘探实践的拓展,众多国内外近期的研究成果,业已证明构造控制的、与热液作用有关的埋藏白云岩化成因模式,是形成白云岩储层的主要方式,目前已成为解释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围绕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热卤水来源与运移通道、交代期次、溶蚀路径,及其与之相关的油气充注、聚集、成藏过程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机理,已成为当今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也是碳酸盐岩领域前沿的研究热点。同时,白云岩化流体来源、输导系统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交代过程,以及成岩系统与成藏系统在时空耦合上的匹配关系,更是当今石油地质学界最前缘的研究热点。本项目通过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白云石Mg(mol%)/Ca(mol%)比值和有序度特征,Sr, Fe, Mn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碳、氧、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研究,确定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川东北-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海相优质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白云岩化作用是在同一流体输导系统为主导因素的“成岩系统”中进行的,并具有多期次交代和溶蚀的演化特点,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飞仙关组具有热卤水性质的海源地层水,因此,飞仙关组与长兴组白云岩储层在成因上属于同一“成岩系统”和同源流体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
  • 摘要:波拿巴盆地(Bonaparte Basin)位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边缘的帝汶海(Timor Sea)海域,覆盖了西澳大利亚金伯利(Kimberley)地区的陆上和海上区域,面积达27×104km2。盆地形态上呈喇叭状向北帝汶海域张开,主体在海上(约25×104km2),陆上部分为西澳大利亚地区金伯利古老克拉通盆地。本文以地震资料、钻测井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多门学科的有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典型地震剖面及构造意义进行了研究。
  • 摘要: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构造位于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内,横跨龙虎泡—大安阶地、齐家—古龙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区内发育他拉哈、常家围子两个向斜,其间夹持龙南鼻状构造向南倾没部分,东部的高西鼻状构造嵌入常家围子向斜中,南部发育葡西鼻状构造,西侧为龙虎泡.大安阶地半向斜,工区面积约1663km2。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开发目的层,埋深1600-2100m。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绿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其上具良好的嫩江组一段和二段区域盖层,其下发育青山口组良好的生油层。通过薄片鉴定、铸体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等研究认为,本区砂岩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本区常见的粘土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伊/蒙混层矿物等,粘土矿物主要处于第二迅速转化带。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溶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等。
  • 摘要:侏罗纪是青海省主要成煤时期。然而,由于青海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及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薄弱,迄今没有编制省级岩相古地理图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勘查工作,全省煤炭资源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作者以近年来获得的区域地质、煤炭勘查及石油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测量和收集含煤地层剖面,参照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于青海省石炭纪-三叠纪盆地海相古地理环境编图工作已经探讨过,此处不再赘述。侏罗纪青海省大部分区域发育陆相湖盆,编图首先根据现今残存沉积露头区,区分海洋或湖泊和陆地(即沉积零区)的分布,湖泊可进一步区分出河流泛滥平原及沼泽、扇三角洲及曲流河、浅湖、半浅湖。首次编制了青海省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探讨了煤炭沉积环境。
  • 摘要:阿克苏地区青松石料厂出露的下奥陶统剖面中发现多套与地层高角度交切的穿层裂缝,裂缝被方解石充填。该剖面上部为深灰色白云岩与灰岩互层,风化表面白云岩略显红色。总体灰岩多,层厚。白云岩少,层薄。灰岩、白云岩中都有大量巨晶方解石脉,相对白云岩中含量更多,晶体也越大,且颜色较红;该剖面下部为灰黑色灰岩。主要现象有:1,徼晶灰岩中的方解石溶洞,充填为黄色泥质成分。剖面的裂缝溶洞发育。沿裂隙可看到角砾岩与方解石晶洞。2,剖面很多溶洞现象,并有方解石,铁质结核等现象,其中方解石的颜色有白色、黄色。3,剖面下部白云岩化现象明显,有灰岩团块零星分布,溶洞中有大量巨晶方解石。本文通过对剖面中现象的分析,探讨了关于该地区热液活动的证据。
  • 摘要:在川东普光气田三叠系、塔里木盆地塔深1井寒武系、加拿大Nova Scotia上侏罗统等深埋的白云岩储层中,均发育超大的孔隙、洞穴。这些孔洞可部分被晶形完好的粗晶或异形白云石、方解石、石英、黄铁矿和沥青等所充填。这些特征显示在深埋条件下,具有外来的富Si的酸性流体混入。在普光气田,储层沥青大多分布在白云石晶体的边缘,但也可见分布在孔隙的中央,这表明至少有部分储层沥青形成于白云石溶解作用之前,或者说,白云石溶解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跨越了从沥青形成之前到之后整个阶段。在持续白云石溶解作用后,晚期地层水显现出CaMg(CO3)2过饱和,于是沉淀出了最晚期的粗晶或异形白云石。该期白云石沉淀不需要外来的Mg2+,而直接来自较早期白云石的溶解作用。本文对导致较早期白云石溶解作用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机理。
  • 摘要:不整合面是将沉积地层中新老地层分开的沉积间断面,是由上覆层序的底边界和下伏层序的顶边界重合而成的界面,是一个穿时界面,在时空上代表一个缺乏沉积记录的时间间断楔形体。不整合不仅是构造运动或海(湖)平面变动事件的记录者,而且代表了后期地质作用对前期沉积岩(物)不同程度的改造,这种改造程度的不均一性及后期海(湖)平面上升形成的上覆岩石使得不整合具有了空间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典型的不整合研究,认为不整合在空间上存在三层结构,且根据不整合的空间层状结构的成因机制和岩石学特征,三层分别对应于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层、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不整合是湖平面升降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包括了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的沉积地层,因此,不整合面之上的水进岩石层是伴随着不整合的形成面形成的,属于同沉积产物,伴随着湖平面上升而形成的上超或超覆沉积体,发育于沉积盆地中所有不整合中,但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是湖平面下降后,早期所形成的沉积地在暴露进期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形成的产物,属于异期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因此不整合间断霎时间、不整合面之下岩性特征、风化改造时期的气候条件、构造运动等均可影响不整合面之下的沉积地层改造程度及其改造产物的保存状况,最终也决定了不整合结构的发育。根据不整合形成时期的湖平面变化特征,可将不整合分为三种成因时间结构类型,现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白垩纪被称为“白垩纪世界”,国际地球科学界视其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范,这不仅因为白垩纪地层在大陆上和洋底都得以很好的保存,更因为白垩纪期间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而它们可能是导致白垩纪各圈层发生重大扰动的根本原因。其中引人注目的重大地质事件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大洋缺氧事件与黑色页岩、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生物群重大辐射和更替、超静磁带出现。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关系,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元素交换、能量转移的产物。它们形成的沉积记录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基础,更是进一步探讨地球表层系统变化动力学机制的依据。与此同时,这些重大地质事件在陆地也必然存在响应并形成相应的沉积记录。本文以省为单位调研了中国东部地区白里纪的岩石地层单元,并统计了最新的可靠火山岩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古生物地层资料和沉积序列厘定了中国东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格架。
  • 摘要:羌南坳陷发现有多处油苗和油气显示点,这些油苗的发现证实了羌塘盆地确实存在油气的产生和运移,对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羌南坳陷扎仁地区白云岩油苗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其分子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白云岩油苗原生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为该区油气藏的判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本文介绍了内蒙古钱家店矿区地质背景、姚家组层序特征、姚家组沉积体系与砂体发育特征、沉积充填演化与铀矿化关系等内容,指出本区的铀矿化除受断裂构造影响外,含矿层的地层结构、沉积不整合、砂体的连通性与孔渗性能、沉积物的还原容量等直接制约着铀成矿的潜力与规模大小。
  • 摘要:渐变论和灾变论(或突变论)是地学界乃至自然科学界长期争鸣的两大观点。直到十九世纪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1831)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859)发表以后,渐变论才逐渐在地球科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对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生物绝灭事件、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生物绝灭事件等研究的兴起,灾变论又重现抬头。区别于19世纪以神学论相结合的灾变论,20世纪后期重新抬头的灾变论称为“新灾变论”。由新灾变论衍生出来的以灾变事件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的学科称为事件地层学,而以灾变事件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学科称为事件沉积学。长期的渐变过程与瞬时的突变过程是地质过程的基本方式,地质作用过程的发展正是由二者的交互决定的。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集石油、天然气、铀及煤等多种能源矿产于一盆,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及其机理研究的理想场所。选择东胜地区侏罗系砂岩型铀矿床作为重点剖析对象,从成岩作用角度对其成矿环境、成矿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成生一富集环境和成矿(藏)机理的探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探开发具有经济意义。应用储层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在野外剖面和钻孔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东胜地区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在成岩作用各阶段的成岩-成矿响应进行了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地构造背景及基底构造单元划分情况,简述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并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找矿重点应放在盆地南部恩格尔乌苏-温都尔毛道-路登-阿勒陶勒一线的基底斜坡带中。找矿类型以古河道型和产于扇三角洲内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主。
  • 摘要:涠西南凹陷位于南海大陆架西北部的北部湾盆地的北部坳陷,呈北东向展布。凹陷基底最深达8000m,其中新近系地层最厚约1450m,古近系地层最厚约6000m。数十年的勘探证实了该凹陷为一富生烃凹陷,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自1977年开始钻探以来,已经陆续的取得了一系列含油气构造,成为南海西部油气勘探程度最高的凹陷之一。近些年隐蔽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的研究已经在该凹陷逐步展开。本文指出通过建立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对岩性圈闭的成因类型重点剖析,并结合层序特点进行岩性体分布的预测,是研究涸西南凹陷古近系岩性圈闭的有效方法。
  • 摘要:贝尔断陷隶属于海拉尔-塔木察格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其东北部以巴彦塔拉走滑断裂带为界与乌尔逊断陷为邻。西南方向以鞍部与南贝尔断陷沟通。西邻磋岗隆起,东接巴彦山隆起。该断陷的基本构造格局是中央发育NE倾没的低突起,西侧发育贝西、贝西南洼陷,东侧发育贝中及贝东北洼陷。盆地结构在西南部表现为背向型半地堑组合,在东北部表现为东断西超的复式箕状结构。贝尔断陷经历了塔木兰沟组、铜钵庙组及南屯组沉积时期的三幕以伸展、断陷构造作用为主的裂陷幕,及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时期的二幕以走滑剪切构造运动为主的裂陷幕,形成了铜钵庙组及南屯组沉积物具有沉积物粗、相变快的特征。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物具有沉积物细,相带稳定的特征。本文介绍了层序级别划分及层序地层序列,简述了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摘要:海西(Hercynian)或者华力西(Variscan)造山作用一词来自欧洲,是晚古生代泥盆纪至二叠纪造山运动的总称。近东西向展布的海西造山带主要位于爱尔兰、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至捷克一带。这条巨型的晚古生代造山带是欧洲Hunic地块和冈瓦纳地块碰撞的结果,主碰撞发生在石炭纪,大规模的地壳褶皱、缩短和抬升作用形成了“老红色砂岩大陆”和欧洲广泛分布的石炭纪含煤盆地。海西造山作用前半期期(泥盆纪和石炭纪早期)主要发生在欧洲Hunic地块北侧,亚洲地块群周围均为被动边缘。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古特提斯洋和亚洲洋强烈向北的俯冲造山占统治,对亚洲和哈萨克地块影响巨大,形成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天山、蒙古、长白-兴安岭褶皱带。海西造山作用在中国的分布和效应历来未得到详细研究、并有争论。笔者认为,青藏高原及周缘海西期造山作用没有明显的证据,但发生在特提斯西段和青藏高原北部的亚洲洋闭合形成的海西造山作用,对本区有一定影响。虽然未形成海西造山带但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的缓慢隆升、海退作用,在石炭纪,特别是二叠纪末期部分地区形成大片陆地。海西运动在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影响特点是整体抬升,晚期上升成陆,成为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但缺乏大规模褶皱和岩浆活动。尽管如此,海西运动对本区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现对此进行了讨论。
  • 摘要:神农架大九湖因为特殊的环境条件(酸性,地表积水,厌氧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由此形成稳定连续性好的泥炭沉积。由于泥炭沉积普遍缺氧,导致泥炭沉积中甲烷生成作用强烈,有人认为泥炭中产生的甲烷将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然而由于泥炭沉积表层中嗜甲烷细菌对甲烷的耗氧氧化作用,会使得泥炭深部产生的很大一部分甲烷在进入大气之前就会被消耗掉,因此微生物在甲烷的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泥炭环境中古细菌对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笔者从大九湖泥炭获得四个样品,对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并分别做古菌通用引物和嗜甲烷古菌特异性引物扩增,之后构建克隆文库,分析泥炭样品中古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它们可能对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
  • 摘要:冀北地区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重要产地之一,虽然产出大量精美的热河生物群生物化石,但是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对该区古生物的研究,对热河生物群产出的古地理环境和盆地沉积特征的研究工作仅略有涉及。研究冀北地区义县组沉积地层沉积环境对了解热河生物群产出的古地理环境及其热河生物群生活生活的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能与辽西等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冀北森吉图盆地义县义县组沉积地层主要出露于河北省丰宁县北部的森吉图乡(现为“外沟门乡”),本次笔者通过系统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对冀北森吉图盆地义县组沉积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世界海底大陆边缘和极地永久冻土带中,在地层中主要以块状、层状、分散状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微观上与沉积物颗粒间呈胶结、接触或不接触关系(即水合物在孔隙流体中以悬浮状形态存在)。水合物的微观分布模式对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在具有高流量气源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可以胶结沉积物颗粒(Winterset al.,2007)。了解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产出形式,还有利于对水合物储层进行地质解释,为水合物资源评价提供指导。目前,对水合物与沉积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是十分了解,研究原位水合物的微观模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采用实验模拟手段研究水合物对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声速等参数与现有岩石物理模型探索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大九湖盆地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西缘,自晚冰期以来受冰川、岩溶和流水作用形成封闭的高山小盆地,海拔1700 m。自晚冰期以来盆地底部连续沉积泥炭,厚度超过了2 m。前人已在本区广泛地开展古环境重建工作,以孢粉研究为主,缺乏对该区泥炭样品中保存的类脂物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显示,泥炭样品中保存的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的类脂物可以记录过去环境变化信息。近些年来,本研究组对采自大九湖的DZK-03孔泥炭样品中类脂物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为了更好地识别泥炭样品中类脂物的来源,笔者研究了大九湖盆地代表性植物样品中类脂物组成。这些植物样品包括一种落叶阔叶(锐齿槲栎),三种苔藓(泥炭藓,金发藓及沼泽皱蒴藓),及六种草本植物(乳浆大戟,细长早熟禾,老鹳草,红穗苔草,地榆及一种未定名的禾本科植物)。
  • 摘要:地层物性和岩性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定量评价油气水层非常关心的两个问题。通常的岩心物性实验是对岩心宏观小体积取统计平均值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图像分析技术,例如,背散射图像法,对储层岩性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但无论哪种扫描电镜实验都需要将样品置于一定的真空室中,受到一定限制。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可建立储集岩二维和三维的孔隙结构,对评价储层的质量提供了更加直观可靠的数据,但对岩性描述也只是对岩石矿物类型、胶结物类型、胶结程度、特别是化学组分等性质的笼统地定性描述。本论文对显微光谱成像技术在储层岩心表征中的应用进行评述的同时,分析和讨论了利用显微荧光、显微红外和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对储层岩心的研究。
  • 摘要:MT构造碳酸盐岩,即Molar-tooth Structure Carbonate,是特指一种发育在国内外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中,呈肠状褶皱状等复杂形态,由2-15微米微亮晶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的碳酸盐岩类型,近年来成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热点。本研究首次在燕山中东部辽西凌源大河北乡魏杖子村蓟县系雾迷山组发现MT构造。该发现填补了华北中元古代1400-1200Ma间MT发育的空白,对于研究MT的发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阜新-义县盆地为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形成断陷型盆地。义县盆地是阜新-义县盆地中大凌河以南的次级凹陷区-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马神庙-刀把地-三百垄-金刚山一带为义县组标准地层剖面出露地区,该剖面研究表明义县组的典型的岩石组合为一套巨厚层基性。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陆相喷发的火山岩系,在其火山喷发活动间歇期,形成了7个河湖相的沉积夹层,自下而上分别为马神庙层、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金刚山层。义县组旋回中的沉积地层多数为火山喷发间歇的河流相、湖相沉积,沉积厚度一般仅十几米、几十米和近百米,具有较多的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火山沉积层(如凝灰岩、凝灰质砾岩)以及薄的湖泊相碳酸盐岩沉积层。义县盆地砖城子层从刀把地东北向北到小阎家屯东成弧形延伸到甘家屯河谷,在河谷东的英窝山南北、二道河子、腰马家沟、金家沟直至大凌河杨家屯铁路路堑有出露,且尤以英窝山出露较好。砖城子层富产昆虫、叶肢介和植物以及木化石、介形类和保存不完好的鸟化石。加强对英窝山沉积层研究将会对义县火山旋回晚期义县盆地重建陆相沉积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摘要:碎屑沉积岩的孔隙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而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大和成岩作用的增强,深埋储层的原生孔隙逐渐减少而次生孔隙的发育填补了原生孔隙减少的缺陷。低渗的碎屑岩次生孔隙的研究,对于油气的勘探开发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低渗透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分析了影响低渗透率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 摘要:粘土矿物通常指粒度<2μm的含水硅酸盐或铝硅酸盐,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海洋环境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矿物。根据Schulz等人(2006)的统计,粘土矿物在海洋浅水区约占沉积物总量的25%-30%,深水区达60%-98%。由于其结构单元层的叠置方式不同,粘土矿物普遍发育多型,以伊利石族、绿泥石族矿物尤为突出。因其独特的矿物结构和结晶化学性质,粘土矿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南印度洋洋中脊附近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以富Fe为特征,推测其来自海水—热液系统对基底玄武岩壳的淋滤。粘土矿物组合特征记录了研究海域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可以为古环境恢复和区域对比提供有力证据。
  • 摘要:地球大气圈演化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地质学和宇宙天体行星起源以及资源研究等多学科至为关注的重大课题。Kasting(1993)依据古气候资料和古土壤信息的约束估算,建立了地球历史中大气圈PCO2水平变化模型,显示了大气圈PCO2水平与Hurorrian(2.5Ga)和Strutian(0.75Ga)两次冰期作用使PCO2突然降低的关系。不足的是未能考虑到占有地球历史重要地位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记录直接或间接对约束评估的重要意义,如:碳酸盐岩特别是MT碳酸盐岩(Microspar carbonates or Molar toothcarbonates-微亮晶或臼齿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组合对元古宙地球大气圈PCO2水平变化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和约束意义。
  • 摘要:Molar-tooth(简称MT)是一种仅限发育于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类特殊沉积现象,自从1885年Baueman发现以来,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的兴趣,对其作了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争议和疑问。到目前为止,MT已在全球20多个地区发现,而我国因为MT发育层位多,分布广和形态复杂多样成为全球研究MT的理想地区之一。本文介绍了臼齿构造形态特征、MT宿主岩石单元及沉积特征,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前,在陆相盆地中的同一井或同一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划分千差万别,坡折带也非常令人困惑,为此引入关键坡折带这一概念。关键坡折带是指由浪蚀底形至盆地底形之间的地形转折或突变的、与低水位体系域密切共生的地貌带。它类似于海相盆地中的陆架坡折的一个自然地理单位;它既可以由构造因素、也可以由沉积与侵蚀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形成,并与关键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紧密相连,其下倾方向发育低水位进积楔、斜坡扇及湖底扇,上倾方向末端可能产生下切谷沉积。本文对引入这一概念具有的层序地层意义进行介绍,指出只要识别出了关键坡折带并找到了低水位体系域,以低水位的底界即层序界面为标志,就可以向盆在深水区追踪与层序界面相当的整合面,同时向陆在浅水区追踪与层序界面吻合的不整合面。
  • 摘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阶段,剩余油挖潜成为工作的重点。对曲流河点坝砂体而言,泥岩侧积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建模方法尚难以较好的对泥岩侧积层进行模拟。布尔模拟方法是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在布尔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模拟曲流河侧向迁移的过程,进而模拟泥岩侧积层的分布。提出的算法从点坝砂体内部泥岩侧积层形成机理出发,较好的模拟了泥岩侧积层的分布。本文介绍了布尔模拟的改写情况,在布尔模拟的基础上,从点坝形成的沉积机理出发,模拟了点坝侧积体与侧积层的形成。改写的程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参数,可以对点坝规模、单次侧向迁移的距离、侧积体的个数、侧积层的倾角、侧积层的保存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
  • 摘要: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是一个具有前奥陶系“泛非结晶基底”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其闭合时期为二叠纪末期;南界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时期侏罗纪末期。盆地内部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羌北拗陷、中央隆起和羌南拗陷。二叠系末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盆关闭,劳亚(北)大陆与冈瓦纳(南)大陆拼合,自二叠纪末期至三叠纪晚期,青藏地区南、北大陆间不存在大规模洋盆,二者是一个联合体,共同属Pangea超大陆的一部分。三叠纪晚期,随着班公湖一怒江洋盆的打开,Pangea大陆解体,羌塘地区转变为劳亚大陆的南缘的被动陆缘。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进一步证实,羌塘盆地为三叠纪前陆盆地和三叠纪末期-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裂陷-拗陷盆地,中生代时期经历了5个明显的演化阶段。本文现分别进行了介绍。
  • 摘要:全球冷泉分布广泛,从热带海域到两极极区、从浅海陆架到深海海沟均有分布,其中现代(活动)冷泉分布在除南北极区外的各大洋,主要沿美国阿拉斯加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及中美洲国家和秘鲁、日本,新西兰的大陆边缘分布。海底冷泉区以天然气为主向海水的喷溢活动广泛发育在大陆边缘海底,是海洋环境中非常广泛的自然现象,这种海底冷泉活动每年约有20Tg的甲烷从海洋进入大气。海底冷泉烃类气体的来源之一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甲烷是最常用的能源气,也是最大的“温室效应”气体。因此,研究海底冷泉甲烷的形成、分解、运移与演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介绍了海底冷泉气泡声学探测的概况,并对其研究原理及方法进行了简述。
  • 摘要: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新疆境内三大盆地之一。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1°-92°、北纬43°-48°之间。它的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扎伊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东北为青格里底山和克拉美丽山,南面是天山山脉的依林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山。现今盆地平面形态大致呈南宽北窄的近三角形,东西长700km,南北宽370km,面积约13.4×104km2,平均海拔约为500m,沉积岩最大厚度约14000m。古地貌图是古地貌恢复的成果表征,它是指盆地发育某一时期的某个界面上等深度或等厚度线所表示的此界面表面的凹隆状态图。本次研究就是通过编制西山窑组残留地层厚度平面图,并对西山窑组进行剥蚀厚度恢复、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校正,恢复了西山窑组原始沉积厚度,从而恢复了其同沉积期的古地貌形态。
  • 摘要:本文就和前人对研究区发育的臼齿微亮晶的成因解释的争论进行了介绍,对研究区含臼齿微亮晶层段特征和微相分析进行简述,并对研究区含臼齿微亮晶地质意义及成因做出探讨。
  • 摘要:埕北断阶带位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部位,勘探面积约1000km2。研究区主要受羊二庄南、赵北—羊二庄、张东—海四井三条断层控制,呈由南至北节节下掉的三级断阶结构。经多年勘探,目前已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等多套含油气层系,探明了张东、张东东、赵东、羊二庄、关家堡等含油气构造。研究区原油的生物降解现象比较普遍,其中以第三台阶区的降解作用最为严重。由于中等和严重的生物降解会干扰某些地化指标的应用,影响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等地化分析,此外还会造成原油稠变,使密度和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直接影响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生物降解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分析成藏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开发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介绍了生物降解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降解油的成藏模式。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四川东北缘旺苍—诺水河地区的地质概况,简述了寒武系仙女洞组鲡状灰岩特征,并就相带展布方向及其意义进行了论述。
  • 摘要:TN凹陷是TMCG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为东断西超的复式断陷结构。其中下白垩统发育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地层,本文主要对南屯组-大磨拐河组进行研究,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将南屯组划分为五个细分层,大磨拐河组划分为二个细分层。研究指出,TN凹陷构造活动是控制沉积的主要因素。在水下扇沉积体系当中,构造活动不仅控制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也控制着主要的物源供给。而三角洲沉积体系当中,构造活动控制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同时构造样式对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散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 摘要:沉积物-海水界面是发生大量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场所,它调控着水体与沉积物间的物质迁移转化,因此海底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依赖于沉积物-海水界面的物质含量和形态、界面的化学组分、氧化还原梯度以及水动力作用等资料。由于现有的探测技术在时空变化的实时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人类对海底与水体的化学物质交换及底栖生态生态系统与化学物质之间的耦合关系了解有限,特别是微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参数在解释生物地球化学的分部、相互作用以及生态动力模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钌络合物作为荧光指示剂的光学平面溶解氧测量技术,通过对荧光猝灭光强的测量,取得了0%-100%溶解氧的测量范围良好线性结果。为分析海底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生物栖息地分布状态、以及生物扰动等因素影响氧在沉积物中的微尺度空间变化的过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摘要:在系统总结1996-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完成的163幅1:25万地质填图和前人已发表的新生代地层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纪—新近纪残留盆地共98个,通过对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地层序列及其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时代确定依据与沉积演化过程的描述,将青藏高原的盆-山转换与沉积演化划分为11个阶段。本文现对其进行了简述。
  • 摘要:海底峡谷是连接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沉积物通道,其内部存在一个完整的沉积物侵蚀、搬运和再沉积过程。本文在冲绳海槽实测的地震资料基础上,剖析海底峡谷地貌及侵蚀充填沉积结构,识别峡谷体系内部典型沉积体,分析典型地震相所揭示的沉积环境,探讨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模式及其对海底峡谷的改造作用。
  • 摘要:致密砂岩气藏是指孔隙度低(<12%)、渗透率比较低(0.1×10-3 μ m2)、含气饱和度低(<60%)、含水饱和度高(40%)、天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天然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含油气区,气储量巨大。据估算,目前世界上现今技术可开采的致密砂岩气储量为(10.5-24)×10m3,居非常规天然气之首。本文根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层段、不同地区碎屑岩包裹体古温度的测定、阴离子浓度的测试,阐明阴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和古流体演化规律,进而探讨流体演化与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及与储集性的关系,建立了成岩相定量评价方法,最终预测了有利储层区带分布,这对于我国油气储层评价研究和勘探开发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摘要:说到内蒙古高原的现代冲、洪积物,人们往往很难接受。从整体上内蒙古高原尤其是固阳地区,一般海拔都在1500-1600米之上,应该属于现代隆起上升地区,是物源的供给区。然而在进行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边地区1:5万区调时,发现前公中至碾房一带,海拔高度1600-1700m,现代洪水沉积记录十分深刻,沉积厚度从十几厘米-六、七十厘米不等。那次百年不遇建国以来的大洪水,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本文通过这次较大洪水沉积记录的发现和阐述,一方面将今论古;另一方面阐述对现代地质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 摘要:滩相颗粒碳酸盐岩储层一直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对这类储层的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储层预测模型的选取和油气藏勘探开发成功率的提高。众所周知,广阔的碳酸盐岩台地上适合于颗粒滩生长的是洁净的浅水高能环境,因此,台地边缘、台地内水下高地、潮缘等环境是颗粒滩生长建造的有利场所,据此可以按照滩体发育的地理位置简单地分为台缘滩、台内滩、潮缘滩等类型,还可以根据组成滩体的颗粒成分进一步分为鲕滩、砾屑滩、砂屑滩、生物碎屑滩和生物滩等类型。然而,这样的分类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的需要。本文提出着重考虑对滩相储层发育与分布起关键性重要作用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类型,可以将滩相颗粒岩储层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岩溶型、风化壳岩溶型、埋藏岩溶型、残余粒间孔型、裂缝型等五种不同的成因类型。前三种类型分布较广,可以形成优质储层;后两种类型分布有限,很少成为优质储层。
  • 摘要:泥河湾盆地中广泛发育的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一直被视为我国第四纪研究的代表性地层。对于泥河湾盆地第四纪环境变迁,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目前基本属于空白。本文将主要依据对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晚更新世-全新世剖面进行的孢粉分析,探讨其环境演变特征。
  • 摘要: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是碳酸盐岩的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方式,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溶蚀总伴随着沉淀,这两种作用既可使孔隙局部发育,也可使孔隙被充填。白云岩化作用也可使孔隙向两个极端方向演化,一是形成优质储层,二是堵塞孔隙形成致密自云岩。因此揭示碳酸盐岩溶蚀、沉淀发生以及白云石的交代与沉淀作用物理化学条件成为当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和保存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黑箱式的溶蚀模拟实验和对流循环模拟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蚀作用的相对强弱关系,并首次在相对低温条件(小于200°C)下从碳酸盐流体中析出了白云石,为白云岩化作用以及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香山群主要分布于宁夏中南部中卫、中宁、同心之间的香山、米钵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处于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秦岭-祁连造山系的构造连接部位,其早古生代构造活动与秦-祁-昆大洋演化和北祁连岛弧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为弧后拉张环境,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分析了76组沉积序列的岩性特征和厚度分布,得出香山群徐家圈组沉积序列理想模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密度流沉积层、牵引流沉积层和半深海沉积层。
  • 摘要:碳酸盐成岩作用是沉积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碳酸盐油气储层形成机制和层控矿床形成机制的理解。本文指出导致川东北飞仙关组碳酸盐白云化并最终形成优质储层的成岩机制是人们近年的热点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对碳酸盐的溶解机制问题、H2S氧化问题、金属硫化物的沉淀问题及深埋藏条件下不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速率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不仅重创了海洋生态系,也导致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异常的生态系状况和海洋环境。“错时相”(或“非正常”沉积)普遍发育成为早三叠世典型特征之一,华南早三叠世中晚期地层中普遍发育的蠕虫状灰岩即是“错时相”的一种。迄今为止蠕虫状灰岩的成因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观点有化学凝聚说、生物扰动说、机械成因说等。本文先对此进行阐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