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山西大同
  • 出版时间: 2005-07-29

主办单位:;大同市政府;;

会议文集: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龙门石窟新发现洞窟的防水工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工程的优点,提出了两个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最后谈到了该防水工程对保护工作者的一点启迪。
  • 摘要: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由于多次地震的破坏,导致中区窟群大面积崩塌,为防隐患,确保文物安全,1976年~1984年对山体采用了以“喷、锚、粘、托”技术为主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基本上排除了再次坍塌的危险。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对原出水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了施工中的因素,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使洞窟内渗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局部改变了渗水条件,致使水患更加严重。为了延长文物寿命,2002年我所进行了渗水治理一期工程,基本缓解了洞窟渗水问题,但要彻底解决,还需进一步治理。文物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涧窟内塑像、壁画产生多种病害。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麦积山石窟部分泥塑造像、壁画采取了修复加固措施。此后,我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钳,采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在潮湿环境下修复文物的方法,使洞窟内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 摘要:阿艾石窟发现于1999年5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部的天山神秘大峡谷中,以其保存的精美壁画和丰富的汉文题记轰动一时,保护工作自它面世起就开始全面展开。本文拟就保护研究工作展开叙述,重点探讨石窟保护方面的得失,以及在与旅游开发中的关系协调,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安全与有效利用。以求得国内外同行与师尊的指导与帮助,共同为我们的石窟研究、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献策献力。
  • 摘要:在对山东青州、临朐博物馆馆藏彩绘石刻实施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引入科学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同时结合了传统的修复工艺,完成多件文物修复,效果良好。
  • 摘要:本文重点对北京明成化年间所建真觉寺金刚宝座的风化和病害情况以及历年的修缮和保护工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真觉寺金刚宝座是我国建国后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一直得到重视和保护,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切实解决该文物风化问题的具体办法。作者希望通过对该文物历年修缮和保护的介绍,得到相关专家的重视,找到解决文物保护的方法。
  • 摘要:石质文物保护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对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从事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有所借鉴,本文通过总结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历年来在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概述各个项目主要内容、研究和实施的方法,指出了我国石质文物保护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 摘要:黄陵万佛寺石窟由于地处偏僻及道路不畅,极少受到关注,但该窟佛像的雕琢风格却极具宋代特征。而且石窟及佛像已经遭受到严重的风化及人为破坏,迫切需要进一步的保护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矿物显微镜光学分析等方法获得黄陵砂岩的矿物组成、物理特性及石窟的风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加固保护材料和修复砂浆的应用研究。以含氟聚合物及有机硅材料作为保护剂,通过固化物形成周期、渗透深度、孔隙度、持水量、毛细现象、透气性能、等温吸附等水力学参数的测定及通过保护前后的岩石表面颜色、抗压强度、耐盐腐蚀、耐冻融循环、耐热循环等分析结果的讨论,展示出聚合物保护此种砂岩的可行性。针对黄陵万佛寺石窟的裂缝情况,探讨了修补用砂浆。
  • 摘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两南约48km的房山区周口店两侧龙骨山上,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也是占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冈素的影响,遗址自1918年挖掘以来在各洞内出现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地质病害。上个世纪因为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从未对其维修和保护,因此遗址在安全与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隐患。作者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本文对各地点处地质病害及成因进行了统计,其中着重对猿人洞及第四地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保护对策。
  • 摘要:本篇对吴哥古迹的建筑艺术及各国参与吴哥古迹的研究与保护情况做了扼要介绍。作者结合吴哥古迹的实例就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原则阐述了个人的观点。文物保护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文物的修复是在特定环境下保护文物的手段。法国人首创的“原物重建法”足保护吴哥古迹的有效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遗存在我国西北占丝绸之路上古遗址的概况及主要病害。介绍了以PS为加固材料,对古遗址进行防风蚀、风化和雨蚀的化学加固,以及防开裂、坍塌的锚固和裂隙灌浆及土遗址的夯補、建造土坯砌体的基础加固。特别通过对PS处理前后的黏土试样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晶度测定、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的分析测试,探讨了PS加固古遗址的化学机理。
  • 摘要:东魏造像石碑在千百年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各种形态的病变,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以延长其保存时间。本文介绍了此碑修复前的保存状况和存在的主要病害,分析了产生病变的各种因素,阐述了此碑所实施的保护修复技术。
  • 摘要:1997年,为配合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北郊抢救性发掘了一批汉墓,其中·墓保存完整,出土器物数百件,玉璧仅7件,经过初步拼对发现一枚玉璧直径达40cm以上,是目前国内有纹饰的最大的玉璧,且玉璧残块基本完整,保存状况较好,玉质莹润光亮,花纹雕刻细腻精致。为了更好地展示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1998年,我们选用了最适合该墓玉璧性能优良的双组分粘结材料U.P.XW 396和U.P.XW397,采取向心聚拢法对出土的两枚玉璧进行了成功的粘结和加固,并使用先进的仪器和工具对修补好的残缺部位进行了雕花、抛光和色彩复原。如今已展出七年,两枚玉璧仍然保存状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破裂和变化,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 摘要:壁画空鼓病害是最为严重的壁画病害类型之一,如何科学解决壁画空鼓病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西藏布达拉宫等处古建筑空鼓病害壁画的修复加固治理,系统总结了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的基本原则、材料与修复工艺,重点讨论了灌浆孔与锚固孔位置选择的标准、注浆管的埋设,水灰比与灌浆量的控制,壁画支顶防护的作用,灌浆结合锚固补强的技术要求,补色的标准与原则,灌浆效果的评价及灌浆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关键的技术问题。
  • 摘要:锚杆加固技术是一项成熟的岩土工程加固技术,我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锚固技术加固岩土遗址,至今已应用于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交河故城等几十处大型石窟遗址、土遗址的加固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的岩土遗址保护做出了贡献。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技术的类型和基本原理,并通固过总结锚固技术加固岩土遗址保护工程的应用实例,阐述了锚固技术的作用机理,同时对锚固技术应用的技术要求与文物保护结合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对锚同技术在岩土遗址加固保护的进一步应川,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摘要:通过添加TiO<,2>,SiO<,2>纳米颗粒对一种有机硅氧烷类渗透同结型石质文物防护剂进行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卡斯腾量瓶等测试改性后防护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防护剂中的分散性较好,改性后的纳米复合防护剂的固结性能、耐紫外线性能、透水性能等主要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 摘要:在文物防水保护工程中,膨润土防水毯处于一个干湿交替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并且将经历冻融循环,而在其他工程中,膨润土防水毯所处的环境基本不变,即膨润土吸水膨胀后基本不会发生干缩和冻融。了解环境变化对膨润土防水毯防水性能的影响,是确定膨润土防水毯是否适用于文物防水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膨润土防水毯饱和与局部浸水的干湿交替条件下的渗透性能及冻融循环50次条件下的渗透性能的测试,对膨润土防水毯的防水性能的变化及在文物保护防水工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摘要:采用PS高模数硅酸钾材料、氟硅乳液和非水分散丙烯酸树脂材料对库木吐喇石窟的风化砂岩进行了加固保护试验,被加固的砂岩包括洞窟内的风化砂岩和露天的风化砂岩,通过现场试验对几种材料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 摘要: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研制成功一种以硅丙乳液为基料,性能优异的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根据石质文物防护剂的要求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未使用纳米材料改性的硅丙乳液的性能进行对比,发现纳米材料使防护剂在紫外屏蔽、渗透性及耐污染方面有显著改善,这种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防护剂用于石质文物保护。
  • 摘要:采用硅丙乳液作为基料,选用合适的分散剂,将纳米TiO<,2>和SiO<,2>分散在基料中,并添加多种助剂,研制成一种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性石质文物防护剂。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纳米材料在该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并研究在施工过程中的最佳固含量。
  • 摘要:多数石质文物,特别是野外的大型石刻,长期暴露在自然界的风化环境中,受到现代污染和酸雨侵蚀,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石刻文化遗存将很快消失。根据最小干预和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原则,使用表面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等保护材料是保护石质文物的最简便的方法。目前,已试用于石质文物的最主要的表面保护材料是有机硅类和有机氟类化合物。这些有机材料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加固作用,也发现有不少问题。其中,石材的亲水性和有机表面保护材料的憎水性的矛盾往往是造成石材受各种应力破坏的主要原因。本工作以已工业化的有机硅类为表面保护材料,以砂岩、凝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花岗岩为保护对象,模拟各种破坏因素,包括干湿循环、盐结晶、冻融和加热等的作用和联合作用,研究了表面处理后岩样在模拟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发现破坏现象严重。最后,本文对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摘要:用偏光显微镜(PLM)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北魏青石彩绘造像表面颜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造像所用颜料为无机矿物颜料,彩绘层多为两层颜料层,底层为方解石(混合有磷钙铝钒矿),其上颜料按衣着部位而有所不同,主要有红色朱砂颜料、蓝色青金石颜料、淡绿色孔雀石颜料和少许黄色羟磷铅矿颜料,部分服饰装饰中使用了含量较高的金箔,青石彩绘造像表面彩绘层及金箔层结构松散,这为保护修复青石造像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工业超声探测常用耦合剂有:黄油、机油等油质耦合剂。医学超声检测中常用耦合剂为凝胶状水质耦合剂。文物超声检测中要求耦合剂既具有良好的超声穿透性能和耦合性能,又要求具有良好的可去除性,不能对文物造成任何伤害。本文通过对工业、医用及作者配制的耦合剂进行超声穿透特性分析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筛选出了适合用于石灰岩质文物超声检测的耦合剂。
  • 摘要:在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勘察中,采用了地震CT、电法CT、地质雷达等多种物探新技术,从弹性、电性、磁性等多个角度,为解决云冈石窟窟顶的渗水问题进行探查,结合无水泡沫钻探手段,以及井中综合物探方法,探查窟顶地质问题。文中从第四系覆盖层分布特点、基岩风化分层情况、裂隙及破碎带分布规律、地下水来龙去脉推断四个方面,基于物探及钻探结果,进行了解释阐述。
  • 摘要:用离子色谱法(IC)对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降尘中的SO<'2-><,4>、NO<'-><,3>、Cl<'->和NH<'+><,4>等无机离子进行分析,其含量分别为20.12mg/L、55.52mg/L、360.58mg/L、0.31mg/L;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和x射线荧光分析法(XRF)对降尘中的金属元素及非金属元素C、S进行分析,其相对含量是:Ca 3.76%、Fe 1.59%、Al 0.65%、K 0.30%、Pb0.021%、Ti 0.016%、Sr 0.011%、Zn 0.0060%、Ni 0.0015%、Cu 0.0015%、C 33.2%、S 1.40%。分析结果表明:降尘中SO<'2-><,4>含量偏高,这是降尘中含有硫酸盐及降尘对大气中的SO<,2>气体吸附所致。在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SO<,2>和水结合生成H<,2>SO<,4>,H<,2>SO<,4>与石雕岩石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反应,导致石雕风化;降尘中C元素含量很高,含C物质渗入石雕表层,导致石雕表面发黑。
  • 摘要:调查表明云冈石窟第9、10窟的窟前立柱风化严重,已威胁石窟造像的安全,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保护。本文在现场勘察、病害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石窟岩体进行了三维计算机模拟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抽取了计算模型,确定了计算模型的边界范围,使假定的边界条件尽可能接近真实状态。在网格剖分中考虑了结构面的分布,主要考虑缓倾角的层面裂隙和与层面裂隙近于垂直的构造裂隙。通过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查明了石柱承受荷载的大小及应力分布情况。根据石柱岩体的强度及安全储备系数,评价了石窟立柱的稳定性。由计算成果可知:洞室开挖引起应力重分布,使洞窟立柱顶部的压应力增大。前室和主室的窟顶局部出现了拉应力。前室与主室之间的岩壁以及主室的后壁中下部出现了较大的剪应力和拉应力。洞窟的窟前立柱、窟顶、窟底、后壁、隔墙和洞窟的两侧壁都有位移的趋势。目前第9、10窟的窟前立柱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石窟加固的措施可采用框架式窟门进行下托支撑。对窟内的卸荷裂隙,应采用裂隙灌浆的方法进行加固。
  • 摘要:风化后的石雕,其电阻率与未风化或风化弱的岩石间有差别。采用电阻率微测深法,采用作者研制的仪器和电极系法以及曲线判释方法,可以测出风化深度,并可测出防风化剂的渗入深度,这种方法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乐山大佛等的都取得了良好检测效果。利用同种仪器和五极纵轴测深法,可以测出石窟岩体裂缝的深度及堵水灌浆的深度,同时,又可作为灌浆时控制深度的指示。
  • 摘要:黑色结垢是石质文物中常见的并危害很人的病害,文章通过对石质表面富集物及黑色结壳的形态、结构、成分、来源等的宏观、微观、定性、定量分析人手,揭示结垢的形成与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大气污染在石质表面结垢形成中的作厢机理。
  • 摘要:本文是以石雕风化壳破损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表面粒度、孔隙演化过程,利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ZHISS图像分析仪等矿物学分析方法,对石雕表层风化壳进行了剖面分层系统讨论及分析,找出两种不同石雕灰岩风化壳各层孔隙、粒度的变化规律:①由内向外微孔隙增加,孔隙直径和面积增大,孔隙圆度变差;②越靠近风化壳外层,其孔隙贯通性越好;③泥晶灰岩风化壳颗粒增大,品质灰岩最外层风化壳颗粒变小,次外层颗粒有所变大;④风化壳最外层孔隙内可见能引起膨胀破损的水泥水化反应产物——针状钙矾石晶体。初步研究了南响堂石窟石质文物表面风化破损机理并证实了环境污染物对该石质文物的后生改造(形成)及破坏作用。其目的在于可针对该石雕表面破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采用具体治理措施,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 摘要:通过对包含云冈石窟在内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调查、试验、研究,采用工程物探、地质测绘和钻探相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同时使用、互相验证、综合分析的勘察方法,对云冈石窟的渗水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表明,石窟渗水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窟区完整砂岩的透水性较差,横向水力联系很差,对石窟渗水起主导作用的是分布于岩体内的各种裂隙网络,巨厚砂岩体中无规则出现的泥岩夹层或透镜体会改变地下水沿砂岩裂隙的渗流方向,可使原本向下渗流的地下水改为沿南倾泥岩层面水平渗流,并可能至石窟内出露。对云冈石窟窟区渗水机制的分析为云冈石雕的风化保护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摘要:如何准确测定石窟中凝结水的凝结量,以及凝结水对石雕风化作用的影响,是文物保护中的难点之一,为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关注。笔者采用密封循环干燥原理研制出的凝结水量测量装置,对云冈石窟凝结水形成机制和凝结水量进行了现场定量研究和测量,并探讨了凝结水对砂岩风化的影响。同时,在5窟、9窟内建立室内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相对湿度、风速、气温、岩石温度4项凝结水形成的主控参数,利用除湿机改变极易形成凝结水的诵经道内的环境,使其相对湿度降低,有效地解决了雨季在石窟内岩壁上凝结水形成的问题,为今后石质洞窟文物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本文从既有岩石材料构筑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出发,提出岩石材料工程性能研究是石质文物保护科技保护的基础性研究方向,作者总结了岩石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矿物学五个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三大基础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石材料工程性能研究的基本框架和首要问题,并对首要问题内的基本研究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摘要: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其保存环境特征是高温潮湿多雨,岩画保存环境曾受到严重污染,虽经治理有所改变,但近年又有恶化的趋势。为了有效治理化学风化病害,本文在岩画环境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研究了污染物对岩画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对策。
  • 摘要: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水的来源、凝结水的产生、水的运移、水的作用及所造成的风化形式、盐类的活动及分布、盐类对石质文物的作用形式、石雕风化特征等各种因素;通过模拟各种水质与不同岩石发生的作用,研究了其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水岩作用对云冈石窟岩体(含石雕)的力学和化学效应的研究,总结了水与盐对云冈石窟石雕的作用机理、作用规律及程度,为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 摘要:碳酸盐类的石窟寺作为中国石窟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碳酸盐特殊的性质,其环境病害也有一定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这类石窟寺在环境病害的调查方法上的特殊性。本文将以龙门石窟环境病害调查为例,说明碳酸盐类的石窟寺病害的识别(分类)、描述和病害调查方法。
  • 摘要:通过对龙门石窟风化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龙门石窟风化病害普遍存在且状况严重;提出龙门石窟风化病害按照由急到缓的程度,其风险等级可划分为:露天碑刻→露天→雕→窟内雕刻→露天围岩→窟内围岩;归纳其空间分布差异性,进而从太阳辐射、降水、风沙和植物等因素对雕刻品的影响的阐述,对比分析了龙门石窟物理风化机理,并提出改善气候和地形、加固雕刻表层等治理措施;最后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得到比较性的收获。
  • 摘要:桂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名城,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形成极具特色的石刻山水文化。桂林石刻的主要类型包括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以摩崖石刻为主。其延续的时间很长,从唐代始兴,直至明清,且内涵丰富。千百年来,由于受到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石质表面出现r不同程度的病变,风化剥蚀的速度和程度均日见加剧。为了延长石刻的寿命,从占至今,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契合地方实际的保护措施,如开凿引水渠、建护碑亭、制作碑檐等。本文拟对桂林石刻的保存现状和保护历史做初步探讨。
  • 摘要:本文调研了大量的史料,清晰地勾勒出了云冈石窟自北魏开凿造像以来,历代的保护性修缮和破坏的历程,指出云冈的保存现状与历史上的修缮和破坏密切相关,从而为今后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 摘要:石窟寺遗址雕塑彩绘的制作从制作方法上大体可分为泥塑、石雕彩绘和泥塑贴金、石雕贴金等几种类型。泥塑彩绘又分为泥胎泥塑、木骨泥塑、木雕泥塑、石胎泥塑、陶塑等。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泥塑彩绘以西北地区较多,石雕彩绘以西南、中原等地较多,西北地区也有泥塑彩绘和石雕彩绘并存的。彩绘是彩塑敷彩技法之一,雕塑经过彩绘工艺才能产生取悦众目的色彩效果,成为多姿多彩的彩塑艺术品。因此,彩绘是彩塑艺术保护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彩塑主要保存在石窟寺、各种寺庙等宗教场所。各地墓葬等古遗址也出土了丰富多彩的彩塑,此外,还有大量民间收藏品。彩绘不仅是研究彩塑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的重要对象,而且彩绘中应用的某些颜料(例如青金石、合成群青等)还是考证彩塑完成、重修、重绘时间的重要依据。据笔者在对西北、西南等地石窟寺的石雕彩绘的调查与分析中发现,有些石雕的彩绘是多次重绘的,有些是石雕完成后就涂绘的。例如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另外,彩绘还是古代修缮彩塑的重要手段。
  • 摘要:从文博图书馆的专业性出发,对其性质、任务、藏书特点及数字化建设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图书馆网络系统选择、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建库工作中的标准化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摘要:本文号察了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的病害情况,认为岩体失稳、石质风化是该石窟病害中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岩性脆弱、构造复杂和水足造成该石窟寺风化严重的主要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应采取的措施。
  • 摘要: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和大气环境污染是造成云冈石窟损害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污染中影响最大的是降尘、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本文根据多年来对云冈石窟的环境监测,重点论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对石窟的损害以及109国道改线前后云冈石窟环境条件的变化。
  • 摘要:石质文物保存状况与其赋存环境有很人关系,温湿度就足其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1962年第2窟泉水温度和当时气温的监测数据、2003年全年气象站和窟内6个监测点的温湿度数据,总结了云冈地区和各种类型洞窟内温湿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岩石内部的温度变化规律,计算了窟外和各种类型涧窟内可能发生冻融的条件和天数,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水分在岩石和大气间运移规律,分析了温湿度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机理,认为修建窟檐对石雕的保存有利,但也存在湿度增大的问题。因此建议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洞窟,修建窟檐,同时要考虑适当的排湿措施;没有窟檐的洞窟,在湿度过大的地方,也应采取必要的排湿措施。
  •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石质文物风化防护的亲身体验,结合中国不同类型、条件下的石质文物的情况,从历史、现实、未来、科学和辩证等角度,较全面地说明了对石质文物风化防护的观点、认识及思路;详细阐明了石质文物风化防护的理念、技术措施及工艺;并较具体、系统地提出如何把握、规范中国石质文物风化防护、处理的工作内容,如何确定保护范围和程度等问题。
  • 摘要:在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10个钻孔的现场实测资料和历史观测数据,用MODFLOW软件模拟“十里河工程”对云冈石窟研究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预测了水库蓄水与文物保护区内地下水水位涨落的响应关系,并提出了排水工程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工程完工后对当地小气候、植被的影响的研究,分析了其对文物保护可能产生的结果。
  • 摘要:在山顶上重点区域0.4km<'2>范围修建两个防水建筑物并分别与洞窟前四个区域防水建筑相连。修建这样的防水建筑物,山顶上大气降水可顺屋顶向周边现有的自然冲沟排泄,防止大气降水通过窟顶地层垂直人渗,阻断石窟地下水的补给水源,防止石窟风化;同时不改变现存山顶地貌,并且重要的是不破坏山顶的文化层,又可保护现存的明代城堡,供人们日后研究与游览。基本上达到文物保护“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修建窟前防水建筑物:(1)防止大气降水对前立壁的侵蚀和冲刷,从而防止石雕的水解风化。(2)防止凝结水在石雕表面的形成,既而防止凝结水对石雕造成的风化。(3)可控制由于干湿变化而引起的风化残留盐的活动,避免了盐活动造成的石雕风化。(4)防止环境污染对石雕风化的加速作用和对游人造成一定的危害。(5)宽敞的旅游空间,基本上不改变石窟的风貌,不干扰人们正常的窟内活动,石窟的整体风貌不会有大的改变;还可以给游人提供一个适宜的参观环境。
  • 摘要:云冈石窟地处大同煤田北部,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部边缘云冈块坳中。其岩性特征为:集宁群右所堡组主要由一套经历中深-深度变质作用,普遍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组成。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灰岩及白云岩)组成。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主要为一套水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其构造主要为云冈向斜,主向斜轴呈北东40 °左右,其向斜北西翼宽缓,地层倾角平缓。区域性断裂构造主要有口泉断裂带和竹林寺断裂。区内岩浆岩活动不发育。云冈石窟前为十里河一级阶地、漫滩及河床,顶部及其以北属低山丘陵,地形起伏不大,总体北高南低。在第4、5窟问及第10窟附近分布两条较人冲沟,石窟顶部及其以北地表大面积被含砾亚砂土松散层覆盖,覆盖层厚度约3~5m。云冈石窟所在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透镜体中见有二组节理较发育。在第二窟中见有一个小泉水出露,流量5L/min。石窟坐落的砂岩透镜体中地下水位埋深、水量和具体径流条件不清楚。据1990年晋华宫矿地质资料:十里河床中含孔隙水,静水位埋深0.65m,单位出水量2.59L/(s·m),富水性较好,2001年在该区进行水源勘探时,发现该层已不含水,变为含水透水层。砂岩中含裂隙水,水位埋深11.30~24.40m,单位出水量0.026~0.374L/(s·m),富水性较差。
  • 摘要:桂林石刻现存唐至清代石刻2000余件,宋刻最多。主要类型是摩崖石刻,也有摩崖造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桂林石刻遍布桂林城乡问的30多座山峰,与城市山水紧密融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桂林石刻,如何保护桂林石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考证和评估,确认其拥有的文物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评估桂林石刻除了针对文物本体及其载体(也就是石刻所依托的山体)外,还要从整个的山水、城市环境着眼,对文物更深层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分析。桂林石刻的保护,首先是本体及其载体的保护,保护绝对不可丢失的文物因素。但是,环境的保护更为艰难。发展迅猛的城市建设冲击桂林山水,对桂林石刻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给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不等于任其无序蔓延,只有在人的生存环境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文物环境才能够真正受到全社会的保护。
  • 摘要:在1987年~2004年的18年间,中国已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形成相当规模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所担负的任务是异常繁重的,所承受干扰和阻力是层出不穷的。由于某些地方将世界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使这些人类遗产受到来自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极大威胁,有的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警告,如此下去将会沦入“濒危”遗产名单。保护好全人类共同遗产是严肃的历史责任。在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诸多问题中,其环境的空气污染,直接关系着世界遗产的命运。空气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但中国的污染状况尤为严重,世界遗产地的空气质量也不乐观。空气质量的恶化,多系人为的错位开发所致。该30处世界遗产,遍及华夏大地,本文剖析世界遗产地的空气污染现状及对文化和自然遗产造成的危害。提出监测、控制、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
  • 摘要: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及规范,而可移动石质文物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又冈其赋存环境的不同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对可移动石质文物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在保护修复原则、程序、方法、工具、材料、结果、维护等方面内容的分类阐述以及综合比较,强调了两大类石质文物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环节,并结合具体实例表明二者的区别及联系。更重要的是力图通过本文说明建立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 摘要:本文通过参与一些石质文物保护与抢修的实践,试述:1.关于石质文物生命周期的探讨;2.石质文物保护与抢修的几种措施;3.对拟定石质文物保护与抢修方案时有关几个问题的商榷。
  • 摘要:《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较之《威尼斯宪章》、《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等国际宪章,以详实的内容更好地指导中国文物古迹保护领域的现实问题。较之澳大利亚《巴拉宪章》,在结构上与其相似,不足在于,开篇缺少了一个专门的部分定义重要术语,因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核心性保护词汇对于文本构架的基础作用;独到之处在于,以《汉语一英语词汇表》并辅以拼音项的方式,更为清晰地认定了中英文遗产保护概念的差异或类同。《准则》应该继续此方面的有益尝试,引导中国文物保护词汇体系的标准化和专业用词的准确化。《准则》应更多关注当前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现实难点问题,如遗产展示、保护性利用、抢救性考古发掘中的保护等,并持有一种开放姿态,不断吸纳被文物保护实践证明为有益的总结。
  • 摘要:研究石窟寺的很多论文中,一般讨论的内容有:它的开凿年代、顺序、造像题材和造型技术、主持开凿的人物、当时中外交流的状况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它的历史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1000多年这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因为有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很多因素和时问累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窟根本不是它的原貌。那么,研究者到底根据什么描述1000多年以前的石窟寺呢?显然必须依据文物保存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保存科学领域也不能不顾及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到底为什么保护该文物?因为它有见证我们人类历史的价值,所以我们利用今天最新、最合适的理念和方法来保护文物。这是保护文物的根本方式。保存科学领域存在的前提当然是知道文物的价值。石窟寺的历史现在仍在延续。我们从事保护研究石窟寺的人过50年后就都不存在了,但石窟寺还会存在,为了它的今后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能做什么?多学科间交流、合作,把对方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材料,这就是我们采取理想保护措施的基础。
  • 摘要:云冈石窟五华洞是否修窟檐,它涉及文物保存的现状,文物环境的评估,建筑考古成果,保护理念与原则,保护技术,多学科的介入及沟通交流等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修小修窟檐的问题。保护理念与保护技术有着紧密关系,理念足以主观认识为基础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在正确理念指导下,保护技术才能有效地保存修复好石窟。通过几十年的大量实践,多数人已对持久性与真实性、动态保护的观念、重视保护过程和加强档案记录,应同时保护文物所依存的环境等,有了清醒的认识。研究石窟寺的营造技术,对石窟保护有重要意义。当前石窟保护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石窟治水,石雕防风化,提倡多学科的介入,多方位的合作。
  • 摘要:“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位于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库区涪陵城北长江中。从唐朝广德元年(763年)以来,我国人民用刻石鱼的方式将历年来的枯水位镌刻在白鹤梁岩壁面上,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即将建成。由于白鹤梁位于三峡水库库底,2009年以后她将永远不能再见天日。为了保护好白鹤梁这一瑰宝,使她能够继续与国内和国际参观者见面,根据本文作者的建议方案,经国家批准,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目前水下部分的主体工程已经抢修完成,其他配套工程正在进行。不久,这一宏伟工程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国争光。
  • 摘要:本文研究了雨水、凝结水、风化壳水、裂隙水等不同形式的水对石质文物造的影响,系统总结了为保护石质文物而做的水文地质研究的特点。水文地质研究的特点是:着重于水和岩石矿物的相互作用;对水量的观测,不能只限于“流量”,而要着眼于“水分”;对细微的水,只要有可能导致石质文物损坏的水,也要着重研究;同一切与水有关的研究工作一样,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并要注意涵盖能导致石质文物损坏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