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6-10-13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697条结果
  • 摘要:完全混合式AAO工艺的潜水推进器数量较多、能耗较大,需要编组优化.提出了基于流场分布测试的推进器编组优化方法,包括定点测速、绘制流场、情景分析、生产性试验等步骤.介绍了南方某污水厂的优化案例,识别了好氧区推流的流场特征,减少了44%的推进器数量而未影响混合和处理效果.
  • 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紫外消毒反应器内部的流场、辐射场以及微生物浓度分布进行了模拟.选用了标准的k-ε模型模拟湍流应力,应用DO模型对辐射场进行模拟.研究UV反应器的形状对消毒效率的影响.
  • 摘要:腐殖酸(HA)是动植物残体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HA广泛存在于土壤、河流底泥、海洋沉积物和填埋场中,而腐殖酸作为电子传递体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腐殖酸强化污染物降解技术与机理、腐殖酸去除氯苯类化合物技术、以及腐殖酸还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河湖底泥等厌氧环境中存在的特征,分析提出开展厌氧填埋环境中HCB还原脱氯途径及HA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需求,为填埋场中CBs类化合物脱氯原位厌氧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海藻酸凝胶以及其复合、改性材料在吸附重金属离子、农药、除草剂、染料、以及无机盐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海藻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特殊的成形性,且相对于其他吸附材料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被广泛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染料、抗生素、农药、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海藻酸及其复合材料做为吸附剂可以脱附重复使用且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聚合物材料.
  • 摘要:碳源性能是制约反硝化脱氮的重要因素,研究了玉米淀粉废水处理过程中初沉池出水与水解酸化池出水作为碳源的可行性.分析了反硝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pH以及氮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废水碳源在不同温度、反应时间、pH及碳氮比条件下的硝氮去除率.结果表明,以淀粉废水初沉池出水为碳源去除硝氮的最优条件是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1h,pH=6,C/N=9;以淀粉废水水解酸化池出水为碳源的最优条件是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1h,pH=8,C/N=7.
  • 摘要: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管理平台以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利用MIKE11模型为计算核心,综合先进的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等技术,以流域水质保障与水生态安全为目标,预测预警预报技术体系为手段,综合集成课题研发的各种模型、监测网络、管理决策功能模块,运用三层架构,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实现水环境管理各项功能,将提升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决策支持能力.
  • 摘要:面对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北京市环保局以结构化的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了环境应急与反恐能力建设,有效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本文主要从项目背景、目标、总体框架、功能、特色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综合阐述环境应急"四个清楚"的实现,为未来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设经验.本项目中,总体框架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理念来对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事务进行控制。其中,系统的建设基于业界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实现,并考虑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需要与已有的业务系统和硬件集成,以结构化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IT技术架构、XML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Web Service技术提供标准的接口规范以及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来实现。
  • 摘要:本文以晋城市大气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系统平台建设为例,以开发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平台为核心内容,基于该预报系统平台,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并行计算技术、WebGiS技术和高效网络传输技术等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晋城市大气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建设,开发符合实际需求的环境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软件,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空气质量统计和数值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可视化协同会商和信息发布等,并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业务化运行,为进一步明确晋城市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及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二氧化碳是大气的正常组分,其在环境中的含量在360 ppm (0.036%)至390 ppm (0.039%)左右.但是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由于通风不足以及人体代谢不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累积,其含量可以提高几倍到十几倍.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是室内空气质量变差的重要指标,另外一方面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负面影响.本工作实际测试了四户上海家庭的通风情况以及为期两个月的室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持续监测和记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工作实际测试了四户上海家庭的通风情况以及为期两个月的室内二氧化碳含量的持续监测和记录。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四户家庭的每小时换气次数在0.34-0.74之间。客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部分时间都是低于国家标准的限值(1000ppm),而卧室的二氧化碳浓度可以达到4500ppm,是国家标准限值的4.5倍。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提高室内的通风换气率,尤其是卧室的空气质量是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和改善居民身体健康的。
  • 摘要:本文从二恶英的毒性及对健康的影响出发,阐述了食品的二恶英污染,环境的二恶英污染,食物链的二恶英污染的二恶英污染途径与食品安全;提出了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改进工艺,清洁生产,加强立法,严格标准,增强二恶英监控能力建设,科学研究、治理方法,强化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的改善和防治措施.
  • 摘要:溴系阻燃剂(BFRs)和全氟化合物(PFCs)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危害备受关注.多溴联苯醚(PBDEs)、四溴双酚A(TBBPA)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使用量最大的三种BFRs,而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则是最常见的两种全氟化合物.本文将探讨北京市普通人群母乳中BFRs和PFC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首先说明了检测仪器方法和对象,母乳采集时间为分娩后3-40周。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30.1岁。经检测发现北京市母乳中普遍存在BFRs和PFCs污染,某些化合物污染水平较高,需持续加强对婴幼儿暴露风险的关注。
  • 摘要:试验选取全氟化合物(PFOS)的典型替代品之一: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受试物,对我国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进行毒理学研究.试验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试该物质对两种植物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FBSK对小麦幼苗鲜重的抑制率在100mg/kg浓度组达到了44%(与空白组相比),在1.0mg/kg浓度时达到了17%;对出苗的抑制率在100mg/kg浓度组达到了80%(与空白组相比),在10mg/kg浓度时达到了10%,1.0mg/kg浓度时影响较小,抑制率为0%.与此同时,PFBSK对水稻幼苗鲜重的抑制率在100mg/kg浓度时为30%,1.0mg/kg浓度时抑制率为15%;对出苗的抑制率最高也仅达到22%,1mg/kg浓度组出苗抑制率为0%.水稻出苗终点和鲜重终点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21376mg/kg和8624mg/kg,而小麦出苗终点和鲜重终点的LC50和EC50值分别为35mg/kg和262mg/kg.一般情况下,受试物对两种植物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抑制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模拟试验放大了受试物对植物的浓度效应影响,在真实环境中所选受试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有限.由此判断,PFBSK在真实环境中的生态毒性效应有限,可作为环境替代物使用.
  •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筛选了生物产量高、营养成份丰富的饲料桑(也叫雅津蛋白桑)品种粤桑11号.在镉重度超标耕地(1.150-5.750 mg/kg)桑叶中镉的含量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在重度超标耕地检验结果表明,镉重度超标耕地桑叶发酵料中镉的含量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根据检测结果,在饲料桑基地用桑叶发酵料配合饲料饲养生猪肉质指标测定符合食品要求,因此添加桑叶发酵料的配合饲料饲养的生猪是安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镉超标耕地上可种植桑树并进行饲料化利用.
  •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尺子",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监测项目不断扩展,监测领域不断拓展,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面临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环境监测管理类系统作为环境信息应用系统中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不但要帮助监测部门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还要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进而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服务.以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管理与评价项目为例,从环境监测类系统的技术框架、系统功能及特色进行详细阐述,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应用提供具有推广意义的案例.
  •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的概念内涵,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建设,识别了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从3S技术的应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应用,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研究可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为探究气候基金的援助规律,本文以快速启动基金为例,从资金实际运行层面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资金使用方面偏好气候变化减缓,发展中国家适应性需求所得资金有限.气候基金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援助力度不同,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ODC),新兴经济体所获资金中赠款比例较低,仅约12%.发达国家在为金砖国家提供援助时更多考虑气候减缓,而为ODC援助会更多考虑气候适应.在快速启动基金阶段,中国所获赠款约为123百万美元,资金主要来源日本和欧盟.但是,日本资金的84%和欧盟资金的56%均是减缓性援助,中国适应性项目所获援助有限.本研究有助于把握气候基金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特点.针对中国受助力度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不同国家为中国提供援助的利益诉求,这对指导我国参与气候融资谈判、争取国际气候援助意义明显。
  • 摘要: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升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从博物馆人员和参观者角度考虑,博物馆的环境除了保证文物安全,还应关注人的感受,如温湿度的适宜、空气的洁净、噪声的影响等等。展陈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我国博物馆环境因素中内部环境指标和外部环境因子的分析,指出现有博物馆环境检测和控制技术中存在的局限性;基于藏品安全、观众体验和低碳节能的基本理念,提出博物馆环境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 摘要:为保证奥贝尔氧化沟的脱氮除磷效果,在污泥浓度为4500-5000 mg/L,污泥回流比为100-120%,水力停留时间为18-19h,污泥龄为16-17d的操作条件下,设置了外-中-内三沟转碟开启数量分别为5-3-3及4-3-3的两种曝气模式,在污水厂开展了奥贝尔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模式下氧化沟出水TN、TP浓度水平均基本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综合排放标准2002》中规定的一级A标准(TN≤15 mg/L,TP≤0.5 mg/L)相当,TN和TP去除率、出水氮磷形态、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率及速率、SND脱氮量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该时段内、该操作条件下,两种曝气模式对奥贝尔氧化沟脱氮除磷效果均无明显影响,曝气模式不是氧化沟脱氮除磷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控制进水COD浓度,保证生化反应所需碳源充足是维持出水达标的重要措施.
  • 摘要:本文针对尾水中低浓度的氨氮和磷等污染物,采用原位负载的方法,制备了羟基氧化铁改性沸石(Fe-Zeolite)和铁锰氧化物改性沸石(FMBO-Zeolite),并研究了基于羟基金属氧化物改性沸石的同步脱氨除磷工艺.结果表明,对于氨氮和总磷初始浓度分别为15 mg/L和1 mg/L的污染水,Fe-zeolite和FMBO-Zedite吸附柱均能对氨氮和磷进行有效地同步去除,且吸附过程不会对溶液pH造成显著影响;吸附饱和后,两个吸附柱均可进行有效的原位负载再生,再生后对磷的去除效果有所增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
  • 摘要:植被覆盖度是描述地表生态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地表植被覆盖度参数.遥感能够反映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覆盖信息及其变化趋势,是获取区域及全球植被覆盖度参数的一个重要手段.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兼具中等空间分辨率、较宽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等优势,适应于区域尺度乃至大区域较为精细的植被覆盖度连续观测.高分系列卫星、资源三号卫星空间分辨率高,可以用来对重点区域或脆弱区域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解译的准确性,必要时也可以用于对中、低空间分辨率数据的检验.总结了利用国产卫星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度估算的总体情况,重点分析了估算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的发展趋势.
  • 摘要:面对我国空气重污染的现状,大气污染治理急需对气溶胶及其光学特性进行大范围、高频次、高精度、立体的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目前,气溶胶遥感监测有多波段、多角度、偏振等被动探测方法,也有激光雷达结合高光谱、偏振的主动探测方法.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基于主动、被动遥感探测手段的气溶胶遥感监测应用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激光主动探测在大气环境定量监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主被动结合、多手段综合是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发展方向.
  • 摘要:以乙酰丙酮氧钒为钒源,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得CNTs/InVO4纳米纤维.通过调整CNTs的添加量,制备出了CNTs含量不同的CNTs/InVO4纳米纤维.经XRD、SEM和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CNTs的有效引入.DRS分析结果表明,CNTs的引入使得光催化剂吸收带边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窄化了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禁带宽度的大小为10% CNTs/InVO4纳米纤维(2.19 eV)<InVO4纳米纤维(2.44eV).PL分析结果表明,InVO4荧光发射光谱最强,而CNTs的引入则导致发射光谱出现猝灭现象,也即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几率下降.光催化结果表明,CNTs/InVO4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单一InVO4纳米纤维和10% CNTs/InVO4纳米颗粒.其中,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10%CNTs/InVO4纳米纤维对Rh B的去除率最高,约为92.30%.
  • 摘要:纺织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占总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其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高、碱性大、毒性大、水质变化大、可生化性差,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利用ACl的光催化活性,应用沉淀法将AgCl沉积到TiO2表面,对TiO2的光催化活性进行改性,经过实验发现,利用掺有AgCl的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比单独的使用催化剂TiO2和AgCl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提高活性深蓝的脱色速率.通过研究发现,在pH=3时,加入复合催化剂TiO2-AgCl的浓度在0.4g/L,紫外照射时其脱色效果最好,光催化氧化降解活性深蓝的反应是一级反应.
  • 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MODIS影像对天津市各区县进行NDVI数值反演,从而分类得出天津市各区县NDVI数据,旨在运用遥感手段,从宏观上了解天津市各区县植被覆盖情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遥感技术支持.rn 结合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历年天津市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得出:蓟县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相对较高,全县林地面积约467平方公里,草地面积约3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指数因此较高。宁河区拥有西七里海芦苇地,宝坻区黄庄周边拥有大片水田,植被覆盖指数大于以旱地为主的静海区、武清区。rn 环城四区中,北辰区近年来开展生态示范城镇建设,双街镇刚刚评为国家级生态镇,区内大面积种植绿地,植被覆盖指数较高;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多为城乡过渡地带,既存在建成区,也拥有农田保护区,其植被覆盖度处于中下游;市内六区以人工植被为主,植被覆盖度居于全市中下游;排名偏后的滨海新区的有大范围水域、特别是人工湿地面积较大,因此植被覆盖率不高。
  • 摘要:通过对A3/O-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某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9h,好氧池悬浮填料填充率为30%,DO为1.5-3.0mg/L,温度为18 ±4C的运行条件下,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对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2.2%、97.6%%、79.3%和95.3%,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同时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气提回流技术减少运行能耗,电耗量仅为0.3-0.5kW·h/m3污水.说明该新型工艺具有高效、节能等点,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良好.
  • 摘要:本文基于TM遥感影像原理及天津地区地物特征,对Landsat8影像中天津周边地物进行计算机自动校正,并建立混淆矩阵,进行精度验证,自动校正精度可达92.8,旨在实现一套自动化遥感几何校正流程,便于对天津周边地物进行监视监测,保护生态环境.
  • 摘要:自2009年到2013年春季,云南连续5年受春旱影响,导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旱情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对云南省2010年-2013年旱情较为严重的月份进行旱情监测,同时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干旱格局及相关原因,结果表明:(1)旱情发生的时间,总体上2月和3月是旱情最严重的时期,4月和5月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在2010-2013年的4年间,2010年云南的旱情最严重.(2)旱情发生的面积,以旱情较明显的2月为例,2010-2013年的2月份云南受干旱影响的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81.07%、84.78%、78.70%、81.97%.虽然受干旱影响的面积比例没有显著变化,但其中受重旱影响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0.9%、10.6%、8.78%、19.6%,2010年和2013年明显较高.(3)干旱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连续4年旱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为楚雄州元谋县、开远市、建水县、砚山县、文山县、宾川县、景洪市、勐腊县、弥勒县等.
  • 摘要:微波消解凭借其在土壤消解前处理方面快速,高效,准确的优势,已在土壤监测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镉汞砷铅铬是土十条中重点检测的重金属,本文主要对土壤中镉汞砷铅铬测定的消解方法进行探讨,总结了在消解程序,消解试剂,后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优化了对于多种重金属元素检测的统一消解方法.
  • 摘要:以国内某铜冶炼厂有组织源为研究对象,利用AERMOD模型对该厂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扩散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将AERMOD模型应用于铜冶炼厂大气重金属环境影响预测是可行的,大气重金属预测结果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标准限值,As的最大年均浓度贡献值占标率较大,主要原因是由于现行标准的年平均参考浓度限值较小.
  •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对襄阳市2015年颗粒物浓度和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讨颗粒物浓度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从中国气象局网站收集记录相关颗粒物(PM2.5、PM10)的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并从襄阳市某三甲医院收集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住院病例,按疾病分类(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阻塞性肺疾病)统计.利用EXCEL建立空气质量数据库和呼吸系统疾病数据库,用SPSS软件包(17.0)进行颗粒物、呼吸系统疾病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PM2.5浓度分别为123、52、43、85μg/m3;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PM10浓度分别为149、92、76、101μg/m3;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空气质量指数(AQI)分别为163、82、72、117;四个季度中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空气污染较严重,分别为中度和轻度污染.在四个季度中人群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最高的是第一季度,第一季度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的人数分别为1065、564、449、379、215、78、57;四个季度的PM2.5、PM10浓度与AQI的变化趋势一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的PM2.5,PM10浓度和AQI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人群气管炎和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人数随之下降;当第四季度的PM2.5、PM10浓度和AQI相对呈现上升趋势时,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在整体上也逐渐上升.
  • 摘要:环境影响识别是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充分考虑流域开发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和累积性的不良环境影响,阐述了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因子的内涵,提出了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体系.为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准东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加之煤炭产量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形成的区域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的区域地下水径流量不断减少、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变差和水体污染、植被面积减少、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函待解决。
  • 摘要:结合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及对场地土壤、地下水的风险控制要求,本文构建了氰化物的环境归趋概念模型,对氰化物在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大气中的传输和转化进行了分析,对场地氰化物暴露的健康与环境风险进行了评述,最后给出了氰化物事故场地风险控制和修复的建议.
  • 摘要:目的:由建设项目引起的社会稳定风险事件频频发生,控制好建设项目建设期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是促进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方法: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各检查项目的检查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为经济方面、生态环境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制度方面、征地拆迁安置、生产技术和事故6类,以某市地铁一期工程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的风险结果是可以接受的.结论:应用SCL综合分析评价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为项目社会稳定评价相关工作提供了一种客观、科学、简便的分析方法.
  • 摘要:生态红线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国土空间.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生态安全受到严峻考验.2013年,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江苏省共划分15种类型的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达24103.49平方公里,确保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为确保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分级管控要求、生态补偿办法和监督管理措施等,有力促进了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 摘要:为保障我国PM2.5监测数据的准确度,通过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手工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建立适用于我国PM2.5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度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传统统计方法,稳健统计方法能够在不剔除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准确地估计得到手工比对结果统计量,基于此得到的PM2.5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度评价结果更为可靠;(2)稳健统计方法中,经hubers稳健估计得到的标准差最为接近剔除异常值后的标准差,且中心值也较为接近剔除异常值后的中心值.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采用该法对手工比对数据进行稳健化,以更为准确的评价我国PM2.5自动监测的数据的准确度.
  • 摘要:以欧美与我国PM2.5手工监测技术标准为基础,从采样空白设置、合格判定限值、处理方法等多方面,对欧美与我国手工监测采样空白进行对比阐述.欧美与我国均设置了相关采样空白作为手工监测质控手段,但欧美具有详细且量化的各项空白合格限值,我国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对四个典型城市PM2.5手工采样现场空白扣除前后进行初步比较.通过对欧美采样空白设置及限值阐述,以期为完善我国PM2.5手工采样质量控制技术完善提供借鉴.
  • 摘要:通过kaya恒等式扩展,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分解为区域工业结构、行业节水效率和行业用水效益三个方面;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标分解方法(LMDI),提出基于行业尺度的区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变化的驱动作用、类型与对策为论文的创新点.依据河南省2008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用水效益的正向驱动作用持续稳定,是河南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工业节水建设的成效逐步显现,工业结构调整的驱动作用有待加强;在划分的强抑制、弱抑制、弱推动和强推动四种行业类型中,强抑制和强推动行业是决定区域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变化的重点,提出基于行业驱动特征的河南省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的对策建议.论文将Kaya模型拓展,并应用于行业尺度的水资源研究,将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对策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业,有针对性的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理论和实际双重意义.
  • 摘要:中国NOx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即经济发达地区排放强度较小;而经济不发达地区排放强度较大;从变化情况来看,发达地区的排放强度下降率较大,说明排放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依然有减排的潜力;不发达地区排放强度下降率较小,给我国NOx减排造成较大压力;在影响NOx排放效率变化的诸因素中,绝大多数地区的能源转换因素与能源效率因素为减排因素,经济规模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鉴于我国各NOx排放效率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考虑到的减排对策至少包括能源结构转换、能源效率提高、经济规模的控制等手段;今后能源结构转换和能源效率提高仍应该作为NOx排放效率提高的两个重要手段,其中特别应该注重的是能源结构转换;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将继续成为NOx排放增加的因素,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特别是通过重化工业向轻型工业和服务业的转换来降低排放强度;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今后应该在排放效率提高方面继续挖掘潜力,其中能源结构转换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对策之一,而在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NOx减排的重要抓手.
  • 摘要:为保障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京津冀及其周边省市于8月20日-9月3日采取污染源控制措施,最终顺利完成阅兵空气质量保障任务.为量化减排措施及气象条件在这一期间污染物浓度降低过程中的贡献,本文使用敏感性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评估了气象条件及相关措施对京津冀及其周边省份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发现,京津冀及其周边省市空气质量较2014年同期有明显改善,PM2.5下降幅度达到7.6-47.9μg/m3,其中北京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7.9μg/m3,天津和河北的下降幅度为28.9μg/m3和33.9μg/m3.SO2和NO2的下降幅度分别为3.2-14.6μg/m3和0.2-23.6μg/m3.污染物减排对PM2.5浓度的降幅贡献明显,北京约为36%,天津和河北分别42%和41%.减排对南部地区SO2浓度的降幅贡献较为显著,其贡献在河南达到了91%.NO2的改善也同样主要受到污染源减排的影响,除北京外,其他6省市减排贡献均超过50%.有利的气象条件也在"阅兵蓝"的保障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北京PM2.5浓度较2014年同期降低64%,天津和河北地区降低58和59%.
  • 摘要:为了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及霾污染类型下,颗粒物(PM10,PM2.5)与心脑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联系,本文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GAM),在剔除了混杂因素:如季节趋势、日历效应、气象要素等作用下,将颗粒物浓度进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地区2006-2010年PM10和PM2.5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下与心脑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相对危险度(RR)的关系,进而对比研究了沙尘污染与霾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沙尘天气PM10、PM2.5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入院人次的增加,且存在0~2天滞后效应,PM2.5与PM10的RR值较为接近;非沙尘天气下,PM2.5、PM10与心脑血管疾病入院人次的RR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PM2.5,随着浓度的上升RR值逐渐增大,对于PM10,随着浓度的上升RR先增大而后逐渐降低;在相同的PM10暴露浓度下,沙尘天气的RR低于非沙尘天气,在相同的PM2.5暴露浓度下,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的RR基本接近.而相对于沙尘天气污染,霾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具有滞后效应,随着霾天气加重,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也越大.
  • 摘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含大气环境、水环境等,而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环境要素.近些年,PM2.5、PM10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词,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历程和政策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寻找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制定明确的政策进行约束,完善现有法津法规内容,加大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合理建立企业群众激励制度,合力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
  • 摘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通过分析PM2.5中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研究唐山临时减排措施的实施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以及碳组分来源变化结果表明,与减排前相比,减排期间PM2.5、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下降了32.95%、32.05%和60.07%.OC与EC的相关性在减排前、减排期间和减排后分别为0.76、0.78和0.92,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相关性,说明OC与EC污染源基本相同通过OC/EC的比值评估SOC,发现SOC在减排期间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31+0.89)μg/m3,低于减排前(2.60+0.98)μg/m3和减排后(1.39±0.87)μg/m3通过计算PM2.5中8个碳组分丰度,可以初步判定减排前和减排期间碳组分主要来源是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活动减排后,碳组分主要来源是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和道路扬尘.
  • 摘要:目前,抗生素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常见的物品.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生产与应用,其造成的污染也逐渐扩大,并向着难以控制的方向迈进,当抗生素进入环境之中,必定会在环境介质中残留堆积富集后,诱导耐药菌株产生,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对环境微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种类分析以及化学性质的研究,归纳了目前常见的抗生素并明确了造成抗生素污染的来源.针对目前抗生素污染导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抗生素污染问题的重视.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知识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传统产业结构,成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这一产业主要来源于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需求的巨大空缺,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特征.本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并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创新生态环境因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从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因子模型,探讨创新生态环境因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因子模型.
  • 摘要: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我国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但可能引发供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矛盾.生态补偿可以利用经济学手段协调跨流域调水中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范围的划定直接关系着补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根据跨流域调水区的水文、地貌、气候等特点,结合跨流域生态补偿的"突出重点,有限目标,成效导向"的指导思想和"主导功能原则"和"生态完整性原则"两项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InVEST模型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范围划分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划分了跨流域调水的于桥水库生态补偿区域范围.结果表明,于桥水库跨流域调水区的生态补偿区域面积为3634.45 km2,其中河北省境内占总面积的87.97%;天津市境内占总面积的12.03%.生态补偿区域覆盖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三条入库河流和于桥水库等流域重点的水资源涵养区,满足于桥水库引水流域和小流域的生态完整性,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状况与于桥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关系紧密.因此,InVEST方法划分跨流域生态才范围符合生态补偿区域划分原则,可为我国跨流域调水补偿范围的划分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本文选取近年来内江8条主要河流流域总磷水质进行分析评价,大致了解水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措施,要完善沱江河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大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沿河两岸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治污力度,加强8条河流总磷科研调查力度。
  • 摘要:藻类的种类组成、藻密度和生物量直接反映湖泊的水质和营养状况;藻源内负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藻源内负荷的削减和控制对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滇池、洱海、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分别鉴定藻类7门85属,8门98属,4门24属;年均藻密度分别为75604万cells·L-1、4695万cells·L-1、209 9万cells·L-1,优势种分别为微囊藻属、微囊藻属、星杆藻属;全湖藻湿重分别为103494 t、41856 t、3709t;采用水质指标TN、TP、CODCr、CODMn表征湖泊典型藻类的藻源内负荷,结果表明,滇池藻源TN、TP、CODCr、CODMn负荷总量分别为1173.9 t、87.72t、42957 t、8810.7 t,洱海分别为876.8 t、63.02 t、40552t、8384.4 t,泸沽湖为0.与太湖、巢湖污染负荷组成的对比分析表明,太湖藻源内负荷总量最高,滇池次之,巢湖最低;洱海藻源内负荷与外源污染负荷的比值最高,滇池次之,巢湖最低.四湖藻源内负荷均主要来自微囊藻.
  • 摘要:博斯腾湖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但近年来,其面临着水质恶化,水位波动剧烈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针对此,本文分析了博斯腾湖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了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博斯腾湖重金属污染未超标,主要是矿化度和有机物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各排污口的工业、农业和生物污水排入.在空间差异上,博斯腾湖水质最差的区域集中在西北角的黄水沟区域和西南角及南部靠近博湖县区域.水质空间分异显示,博斯腾湖水循环较慢,湖水更新周期时间较长.
  • 摘要: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由于具有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灭菌效率高、建设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小规模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基于对高温蒸汽技术特点、应用现状等方面的梳理,结合医疗废物环境管理趋势,认为高温蒸汽处理技术将部分取代现有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能力以缓解焚烧技术引发的污染问题,同时该技术适宜边远地区医疗废物的就地处置以及医疗废物综合利用前的灭菌处理,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 摘要:根据济南市土壤普查及山东省科技发展项目《济南近郊土壤污染现状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介绍了济南市背景点、农林用地、重点区域土壤质量监测统计结果及污染现状,并对污染的土壤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及修复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土壤,可以针对性的采取施加改良剂、改变耕作制度、农业生态措施等修复措施。
  • 摘要:通过土壤及土壤健康的名词定义,了解土壤的污染现状及分析污染原因,同时提出相关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完善国家法规政策、加强执法力度,全面监测监控土壤健康,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配合,居民提高环保意识为前提,增加政策导向,加强执行力度,结合现代化科技力量,号召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旨在改变土壤现状,提高粮食生产质量.
  • 摘要: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我国急需开展并完善大气污染物源强核算工作,对整体的污染情况得到清晰地认识.本文通过对美国大气污染源强核算方法进行分析,着重阐述了其数据管理、核算体系、污染源识别和核算方法4个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系统体系,并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燃煤尘作为城市颗粒物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其排放途径较多、且种类复杂,难以有效整合成为合理的化学成分谱以开展源解析计算.针对这一现状,选择某城市10个燃煤尘成分谱,以及土壤风沙尘、建筑水泥尘和机动车尾气尘共同构成该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同途径排放的燃煤尘成分谱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将多个燃煤尘成分谱降维,整合成为一个纳入CMB计算的燃煤尘成分谱,从而验证了主成分分析的合理性,提出了建立燃煤尘成分谱的有效方法,为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提供新思路.
  • 摘要:为分析各类工地施工扬尘的控制成本,以重庆市主城区21个工地为研究对象,对各类施工工地的基本信息,控尘措施的落实和实施成本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建筑工地(土石方、结构上升)、市政工地(道路建设、轨道交通及场站、桥梁建设)、拆迁工地等几类工地中,建筑工地平均土方量较大,涉及的施工机具、运渣车、洒水车的数量也较多,但周期较短;道路、轨道等市政工地土方量相对较小,但施工周期较长.各项扬尘防护措施中,道路硬化、边界围挡以及车辆冲洗三项落实执行相对较好,裸地覆盖、易扬尘物质覆盖以及洒水降尘措施执行普遍不理想.测算建筑工地(土方)、建筑工地(结构上升)、市政工地以及拆迁工地平均单位工地面积的控尘成本分别为15.58、11.79、21.39和17.13元/m2,考虑到施工周期,各类工程的单位面积月控尘费用分别为1.56、0.49、1.78和2.14元/m2.
  • 摘要:北大港湿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功能,但由于人类对其价值认识不足,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合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北大港湿地的价值分为大气调节价值、气候调节价值、蓄水调节价值等10类,核算了北大港湿地的总价值.计算结果表明,北大港湿地的价值为26.6亿元,其中生态价值占比52.2%.北大港湿地的主导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生物产品供给功能.水资源匮乏和人类扰动均可能造成北大港湿地生态价值损失,因此开展北大港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
  • 摘要:开展城市森林碳储量研究工作,了解其碳储量"汇"功能、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对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执行国际社会上二氧化碳"增汇减排"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深圳市塘朗山片区SPOT5遥感影像,林业二次调查数据(植被树种空间分布)1∶10000地形数据转化为DEM,结合现场调查的样方数据以及文献资料中生物量转化为碳储量方程,运用ArcGIS、SPSS软件构建塘朗山片区遥感NDVI指数与碳储量回归方程,估算该片区"碳汇"总量.结果显示,塘朗山片区碳储量为719232.58 tC/hm2,碳储量密度为:阔叶混交林>相思林>桉树林>木荷>荔枝林>灌木>草地.
  • 摘要:森林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碳储量和碳循环监测是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建立深圳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循环的监测方法,选取深圳市山地森林、园林绿地和红树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群落样方,进行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实地监测,开展深圳市典型森林群落的碳密度和碳循环评估.碳密度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荔枝林、灌木林、榕树林、棕榈树林和红树林等11个具有代表性的群落样方,其生态系统碳密度在65.09~257.31 t·hm-2之间,其中,红树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257.31 t·hm-2,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为117.48 t·hm-2和105.46 t·hm-2,灌木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小,为65.09 t·hm-2.群落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结果表明,11种群落样方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即碳汇量)在0.02~3.37t·hm-2·a-1之间,因此,研究中所选取的11个深圳市典型群落类型均表现为碳汇,其中,红树林的年碳汇量最大,为3.37 t·hm-2·a-1,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为2.09t·hm-2·a-1和2.66 t·hm-2·a-1,相当于红树林的60%左右,园林绿地和灌木林的碳汇量较小,仅在0.02~0.08 t·hm-2·a-1之间碳汇资源评估不但可以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而且可以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 摘要:进入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能源过度消耗和经济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持久的压力,能源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随着大气环境问题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加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大气环境容量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
  •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黑龙江省浓雾发生的近地面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浓雾日数三个大值中心分别位于大、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区.浓雾日数夏季最多,主要集中在山区;秋季次多,春季和冬季最少.把浓雾地面环流形势分为高压前部均压型、低压前部均压型、一般均压型、鞍型场及低压锋前型五种类型.浓雾主要发生在风速较小的条件下,以静风居多.山区浓雾发生时地面温度多为10~18℃,温度露点差在代以内.平原地区浓雾发生时,地面温度多为-2~10℃、温度露点差可达3℃左右,山区浓雾对空气中水汽饱和程度要求比对平原地区高.平原地区能见度< 50m的浓雾发生频率高于山区.浓雾发生前,有低层暖平流增温增湿、积累水汽的过程,在夜间到凌晨有冷平流或辐射降温使近地面形成逆温等稳定层结.当较小的偏东风或偏南风厚度较厚、持续时间较长时,容易出现致灾较严重的浓雾天气.数值模式的形势和要素预报产品及其风温湿综合时序图和T-lnP图对预报浓雾天气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两大方面,评述了近几年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农村水、空气和土壤等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等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目前国内农村环境监测现状,对监测技术和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内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搭建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当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发生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进行即时模拟预报.该系统较好地模拟了2015年天津"8·12"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事件的污染物输送轨迹和扩散趋势,表明此次爆炸事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向渤海湾方向输送.污染物主要以水平输送为主,垂直输送很弱.随着污染扩散时间的持续,各高度的污染物在输送方向上差异明显.
  •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地表水和低下水中甲萘威、克百威、灭虫威、速灭威、抗蚜威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取1mL水样,加入内标物克百威-D3,然后过0.22μm有机系一次性过滤头后装入样品瓶,上机测定,内标法定量.5种氨基甲酸酯的纯水加标回收率为84.8~110%,地表水加标回收率为68.8%~120%,地下水加标回收率为60.3%~108%,精密度为3.65%~6.12%,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 9979~0 9987.甲萘威、克百威、灭虫威、速灭威、抗蚜威的检出限分别为0.77、0.49、0.47、0.83、0.12μg/L.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水中5种氨基甲酸酯的同时测定.
  • 摘要:选择兰州市主城区中的兰炼宾馆、职工医院、生物制品所、铁路设计院4个采样点于2014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对大气环境中的PM2.5连续10天采样,利用ICP-MS分析了14中重金属元素,并对PM2.5重金属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PM2.5中镀(Be)、铬(Cr)、钼(Mo)、钡(Ba)、铊(T1)在2014年4个季度中均未被检出;PM2.5颗粒物中各被测元素的平均浓度在不同的季节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元素在不同季节中的排序不同;兰州市主城区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中度严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主要贡献因子是Pb和Cd.
  • 摘要:本文模拟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了2种生物过滤系统的6种不同填料反应器,对其填料挂膜效果、硝化速率和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相比,挂帘式生物滤池挂膜速度快且生物量较多,其中碳纤维挂帘式生物滤池的脱膜后生物膜重最大,为45.97(g/m2),其NH4+-N去除率(86.76%)高于其他反应器(61.96-78.76%),并且NO2--N浓度低积累量少.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过滤系统中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反应器的生物膜内的细菌群落构成有明显区别,挂帘式生物滤池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MBBR,同时MBBR的物种集中度更高.硝化螺菌(Nitrospira)及放线菌中的Nakamurella属在两类反应器中生物膜中均占优势,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在挂帘式生物滤池更多,而丛毛单胞菌科(Conanonadaceae)更倾向于在MBBR中富集.以上研究结果为挂帘式生物滤池在循环水养殖水质净化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了解铅锌冶炼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状况对场地修复及土地利用规划均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某铅锌冶炼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周围土壤现场采样及室内测定,检测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镉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开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搬迁遗留场地周边土壤中镉平均含量为102.01mg/kg,远高于中国土壤中镉元素背景值,呈现出由原有污染源向周边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向下纵向迁移.对土壤中镉进行了单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铅锌冶炼企业搬迁遗留工业场地周边土壤中Cd元素局部污染程度已达到潜在生态风险极强,周边土壤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需及时开展对该搬迁遗留场地的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 摘要:采集铅锌矿区的污染土壤同时配制同浓度锌、铅、砷及镉的人工污染土壤,添加蚯蚓,分别在第1d、第3d、第7d、第14d、第28d采集蚯蚓样品、测定蚯蚓体内的酶活(蛋白含量、SOD、CAT),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与SOD活力的变化程度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剂量-效应关系不是很显著,但暴露在高浓度的人工土壤中,对蚯蚓体内的蛋白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AT活力的变化程度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剂量-效应关系显著,基本上高浓度组的CAT活力也最高,该研究可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影响提供测试数据.
  • 摘要:本文对2,4-二氯苯酚(2,4-DCP)和双酚A(BPA)干扰下的潜流人工湿地COD和TN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进水COD浓度为110mg/L,TN浓度为2lmg/L,2,4-DCP和BPA浓度为1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6小时的条件下,添加2,4-DCP使潜流人工湿地系统COD和TN去除率降低了11.5%以及3.58%,添加BPA使潜流人工湿地系统COD和TN的去除效果降低了8.61%和6.19%.通过醌指纹技术测生物群落结构表明,添加2,4-DCP和BPA均导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总醌量(TQ)、微生物多样性指数(DQ)和微生物种均匀度(EQ)不同程度的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添加2,4-DCP对硝化细菌、放线菌、棒状杆菌和微球菌亚目有抑制作用,添加BPA对亚硝化细菌、棒状杆菌科和微球菌亚目有抑制作用.
  • 摘要:对嫩江上游及尼尔基水库布设的11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区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的调查研究和水质生物评价,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2种,属于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寡毛类三个大类;其中水生昆虫21种,占全部种类的65.6%.运用BI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 摘要:2010年-2016年,每年3月、7月、8月和10月分别对大明湖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年内,湖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种类均呈下降趋势,2014年生物密度仅为912个/mL,种类仅12种,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各年7月、8月水质较好,均以净水指示生物硅藻为优势种,部分年份3月、10月出现蓝细菌、隐藻为优势种的情况,表明该期水体受到一定污染,有潜在富营养化风险.湖区生物多样性一般,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基本在1.5左右,从生物学角度对水体进行评价为稳定的中污染,对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体.
  • 摘要:为研究五里湖影响蓝藻密度的主要水质因子,通过监测五里湖水体2011年至2014年的水质情况,将各监测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蓝藻密度最重要的因素,浊度次之,叶绿素排在第3,PH和电导率排名较后,溶解氧与蓝藻密度的关系相对最小.对蓝藻密度和其它水质因子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蓝藻密度和其它水质因子各年度与4年综合的多元回归方程.
  • 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传统处理方式由于存在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纳米金刚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同时具有金刚石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双重特性,为解决复杂环境下的水体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方向.rn 纳滤技术是一种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同属于压力驱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适用于分离相对分子量界限为200-1000、分子尺寸约为1nm的溶解组分。利用超滤技术单独处理水时的去除率较差,而反渗透技术虽有较强的去除率,但去除有害物质时亦同时将大量的有益无机离子除去,出水呈酸性。纳滤分离技术能截留大部分有机小分子使大部分无机盐通过,可实现不同价态离子的分离,它的出现填补了反渗透与超之间的空白。纳滤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面:(1)硬水软化处理;(2)饮用水的净化处理;(3)受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净化处理;(4)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5)水的深度处理。rn 半导体纳米粒子光催化氧化是一项新兴的颇有发展前途的废水处理技术,是在紫外光照射下,纳米粒子表面会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使水中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及部分无机污染物彻底氧化降解为CO2和H2O无害物质。
  • 摘要: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还市民蓝天白云,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均出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严格防治大气污染,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本文以天津地区为例,综述区域大气污染变化情况及大气污染防控管理情况.rn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关键在行动,重点在落实。天津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为根本,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物防治,推进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物控制法规、政策、技术和监管机制,力促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努力让老百姓呼吸上更加清新的空气。
  • 摘要:目的:阐明产权手段对于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以及水环境治理产权手段的实施要点.方法:依次探讨产权对环境利用的影响、环境治理产权手段的作用、中国当前水环境产权的弊端、流域取用水权-排污权制度框架设计;把环境治理体系完全置于产权分析视角下考查,把流域取用水权和排污权总量控制与交易作为中国水环境治理体系目标模式.结论:产权是环境问题的结和解,自然环境非排他的共有产权是环境资源滥用的根源,得到明确界定和强制实施的环境产权是环境良治的关键;取用水权和向水体排污权是最重要的水环境产权;中国水环境产权模糊及产权强制实施机制薄弱,必须解决流域取用水权和排污权总量控制及其初始分配、权利转让、监督执法等问题.
  • 摘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此类污染具有的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带给日常管理上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畜禽养殖业现状、污染情况,提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管理对策及建议,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同时要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制度,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 摘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数量多,覆盖面广、单个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水源保护管理基础薄弱、防护措施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十分迫切.本文在分析吉林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农村保护对策.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工作,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机制,明确监测部门、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不迭标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 摘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做为辽宁省重要水源地,对全省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性,同时结合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要研究出台省级水源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跨市间的饮用水有偿使用机制,加大水源保护区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 摘要:桓仁水源地保护区做为辽宁省重要水源地,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分析了桓仁水源保护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的防治对策,要健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环境基础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污染防治设施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保护区水生态安全,建立跨省水源保护协调机制。
  • 摘要:利用天津市海洋环境风险源调查成果,在对天津海域赤潮、危化品和油品泄露三种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划分的天津海域245个2×2的网格为对象,对天津海洋环境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天津海域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态势,中低风险海域面积分别约占海域面积的59.18%和24.90%;高风险海域占海域面积的比例为15.92%,碎片化地分布于近岸的汉沽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北塘旅游区、大港湿地、天津港、南港工业区等敏感或重点海域.评价成果可为天津海洋环境风险管控、海域资源使用配置、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提供有益借鉴.
  • 摘要:针对CALPUFF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单线程运算方式效率较低的问题,需要对提高CALPUFF计算效率的可操作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对基于命令行的CALPUFF计算系统构建,选择天河一号作为未来基于命令行的CALPUFF计算系统进行云升迁时运行的支撑平台,完成系统业务流程设计及CALPUFF计算在线管理业务系统构建.
  • 摘要:废气采样所用滤筒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对监测结果有重要影响,但尚未有相关标准/规范,亦无系统研究评估.本研究筛选国内十家制造商的玻璃纤维滤筒和国外两家石英滤筒,测定空白滤筒中的镀、铬、铅等17种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滤筒中各元素的含量分布,采用标准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和废气污染排放标准限值对14种元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同一滤筒中不同元素和不同滤筒中同种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2)对《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质控要求,石英滤筒中5种元素(镍、锌、锰、钼、铅等)和玻璃纤维滤筒中14种元素含量不能满足;(3)石英滤筒中14种元素符合现有废气排放标准限值对测定方法的要求,而璃纤维滤筒只有8种元素(锰、钴、铜、钼、镉、锡、锑和铊等).
  • 摘要:根据2015年小清河水质监测数据,济南市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NH3-N.选取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型,计算得到2020年小清河COD和NH3-N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9082.9 t/a和884.1 t/a,据污染源调查分析,小清河干流NH3-N的入河量远远超于环境容量.针对小清河辛丰庄断面水质超标的原因,结合济南市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出相应的水质达标方案,并开展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 摘要:水质监测是环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水质监测能够为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数据依据,复杂而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对水质监测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紫外分光光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水质监测方法,其具有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光度法的多波长多参数集成式水质监测传感器,能够测量从紫外到近红外波段内多个波长的吸光度从而测量多个水质参数,包括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氮、UV254以及浊度.传感器的相关性能指标也可满足应用要求.
  • 摘要: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聚合物泥浆废水中的总磷,通过实验探讨了特殊废水中总磷的预处理方法、过硫酸钾用量等分析条件,并探讨了比色管中样品量、显色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硫酸钾过量的情况下,过硫酸钾的加入量、比色管中样品量、显色时间对测定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 摘要:采用三角帆蚌为实验对象,建立原位围隔,开展其控藻和净化水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但并不是挂养数量越多或越少控藻效果最好,而是有一个投放范围;三角帆蚌数量为18个时控藻效果最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生物量分别下降了78%、55%.三角帆蚌可以改善围隔内水体中TP、COD、BOD5以及chla含量,其中数量18个时对磷和叶绿素的控制效果最好,TP下降了36.23%,chla含量下降了20.48%;挂养12个时对COD和BOD5的控制效果最好,分别下降了18.92%和34.38%.总体上挂养数量为18个时,对水质的处理效果最好.建议在同类型水体利用三角帆蚌根据生物操纵原理调控水质时,挂养以3个/m3为宜.
  • 摘要:重量法是国内外监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经典方法.本文对国内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开展颗粒物重量法滤膜称量工作现状调研,并结合国内外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献调研,重点探讨了手工监测中滤膜称量技术要点,如称量实验室环境、称量设备和称量影响因素等技术,基于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需求对大气颗粒物手工监测滤膜称量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在点燃式发动机(4RB2)台架上,采用GB18285-2005中所规定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燃油、不同加剂量的添加剂对发动机CO、HC排放浓度的影响,同时利用测功机测出双怠速条件下功率的变化,并用碳平衡法计算发动机燃油消耗量.结果显示:加清净剂的汽油在提高燃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燃油消耗,平均节油率达到了2%;加清净剂的汽油减少了CO、HC的排放.同时给出了几种估算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
  • 摘要:本文以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着手,选定重庆市为目标调查城市,采用IPCC方法对该市2005年-2014年工业生产过程12类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了近十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据此对重庆市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摘要:利用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在线观测珠三角城市群2014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浓度特征,结合气象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场、风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年平均风速为1.63 m s-1,主导风以N,S和NWN为主,风向频率分别为27.0%,19.5%和14.2%,年平均风速分别为2.14 m s-1,1.32 m s-1和2.00 m s-1.全年平均气温为26.71 +6.11℃,与华南区域植被的最适温度一致,有利于植被的光合碳汇吸收.(2)珠三角地区CO2浓度在春季最高,冬、秋季相当,夏季最低,年均值为426.64± 15.76×10-6,高于我国其他区域/全球本底站的观测值,同时也高于香港地区观测的结果.CO2浓度的日变化分布在4个季节基本为单峰形态,均表现为夜间高日间低,以夏季的振幅最大.(3)日间、夜间大气CO2浓度均随着气温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春、冬季的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7-22℃之间,夏季均出现在30℃,秋季在22-26℃之间.这种峰值差异是气温引起的大气稳定度变化,以及植被、土壤呼吸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4)CO2浓度的分布随地面风速的增加而降低.风速的影响可用线性方程进行描述,拟合的复相关系数(R2)为0.86-0.97.在春、夏季,S-WSW和NNE-N风向上CO2浓度较低,在秋、冬季,SSE-S和N方向均导致CO2浓度下降.NW和NE-ENE风向在四季中均能显著提升CO2浓度,说明存在潜在的CO2排放源.在考虑风向频率的作用下,S风向在春季存在强的汇区,而其余季节则为弱的汇区,N-NNW除春季为源区外,其余季节均为弱的汇区.NW-NNW和NNE-ENE在四季中均为弱的CO2源区.
  • 摘要:燃煤电厂实行超低排放后,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落地浓度及排放总量均得到较大程度降低,是否仍需采用高烟囱排放,是否仍采用现有总量管理办法确定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已引起关注.本文采用SCREEN3估算模式,对烟气污染物执行不同排放标准限值时,不同烟囱高度对应的最大落地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实行超低排放限值后,SO2、NO2和PM10的最大落地浓度均显著降低,最大落地浓度受烟囱高度的影响较小,建议在地形平坦、环境不敏感地区或有机场净空要求地区,适当降低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囱设计高度,其余地区在环评阶段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进一步预测模式预测论证.此外,为切实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对现行总量管理办法给定的绩效排放总量计算公式按超低排放浓度限值予以修订.
  • 摘要:考察超声频率20kHz,超声功率320W,超声脉冲比3∶1的超声破解剩余污泥50min的过程,检测污泥破解前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核酸、蛋白质、肽聚糖和粒径等指标,观测其透射电镜图,得出超声1-7min主要破解污泥絮体结构,7min后主要破解污泥中微生物细胞;15-20min时能量利用率较大,40min后能耗使用效率不高.提出且明确剩余污泥破解分为"絮体破解→细胞壁破解→促细胞质流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污泥絮体破解成微絮体和细菌个体;第二阶段为微絮体破解成基本粒子,微絮体中细菌个体的细胞壁被破解;第三阶段为破损的细胞壁被粉碎,胞内细胞质流出、破解物被分散.
  • 摘要:高温高压热水解能够改善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是被公认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且可实施性强的预处理措施.本研究从污泥中基本有机组分(蛋白质、多糖、脂质和粗纤维等)的降解层面对高温高压热水解(120℃0.11MPa和160℃0.55MPa)强化脱水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热水解未能明显提高污泥的降解程度,但是能明显改善污泥达到相应降解程度的速度;120℃热水解主要促进了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的降解,热水解温度升至160℃时各有机物的降解并未被同步促进,主要以促进蛋白质与半纤维素的降解为主;脱水污泥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几乎不降解,在经过120℃和160℃热水解预处理后其降解性能也未能得到改善.
  • 摘要:为提高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效率,本研究考察了三种不同发酵方式(分别为:好氧堆肥预发酵后厌氧发酵、乙醇预发酵后厌氧发酵和单相厌氧发酵)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发酵方式的累积甲烷产率最高的是好氧堆肥预发酵组,单位质量餐厨垃圾产甲烷量为561.9 mL/g-VS,其次是乙醇预发酵组,单位质量餐厨垃圾产甲烷量为538.7 mL/g-VS,单相厌氧发酵组单位质量餐厨垃圾产甲烷量为526.7 mL/g-VS.相比其他处理,好氧堆肥预处理提高餐厨垃圾产甲烷效率的可能原因是好氧堆肥过程中,难降解有机物,例如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可在好氧菌水解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的、易被产甲烷菌利用的短链脂肪酸底物,进而在相同餐厨垃圾投加量的条件下,餐厨垃圾降解更完全,甲烷产量更高.
  •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某市餐厨垃圾的调研分析,了解该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量、分布及垃圾产生量等信息,因此,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势在必行,而要做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前期工作更是十分重要,特别是餐厨垃圾产生的集散程度、产生量更是关系到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及工艺流程的选择。
  • 摘要:江苏太湖流域农牧分离越走越远,由种养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以江苏太仓为案例,在乡镇尺度上,对区域性农业种养废弃物高附加值处理利用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工程示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种养废弃物收集处理技术单元、种养废弃物田间处理就地还田技术单元、一次性施肥控氮技术单元和尾水净化生态调控技术单元等四个基本单元集成构建的种养废弃物区域性高附加值处理利用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处理利用种养废弃物;区域内年消耗畜禽养殖废弃物30000t,稻麦秸秆3000t,养殖肥水22000t,农田单位面积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25%,COD削减量1800 t/a,BOD削减量1200 t/a,TN削减量271.10t/a,TP削减量803.72 t/a.
  • 摘要:结合WFGD烟气的特性,对声波与相变耦合作用协同湿法烟气脱硫促进细颗粒脱除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操作参数对WFGD细颗粒脱除效果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过饱和度S=1.15的蒸汽环境中,分级脱除效率较低,低于40%;声波单独作用下,细颗粒的脱除效率与相变单独作用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单独声波团聚和相变作用相比,在声波和相变耦合作用下,细颗粒的脱除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高分级脱除效率达到80%以上.当烟气过饱和度大于1.0时,细颗粒脱除效率随过饱和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如过饱和度为1.15时,细颗粒的脱除效率达到了70%以上;细颗粒脱除效率随声压级的增大而提高,声波与相变耦合作用促进湿法脱硫细颗粒脱除的合理声压级在130-150dB之间.利用WFGD烟气水汽含量高的特性,可以有效降低耦合作用下,蒸汽的消耗量,并实现低声压级条件下,高效脱除WFGD排放细颗粒.
  • 摘要: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垃圾处理方法适用性进行了比较,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资源化垃圾处理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尽早在全社会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保证生活垃圾场能高效有序地处理垃圾,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为垃圾资源化处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加强对资源化垃圾处理处理场的监督管理,坚持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中原则与制度。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都是垃圾管理的责任主体,以有效的执法手段,实现垃圾处理场的稳定运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垃圾管理法制化进程,同时接受公民的监督,让垃圾资源化处理为公民创造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善用经济的手段加速大力推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化进程,改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制上政府包办的管理模式,完成城市垃圾从收集到资源化处理等环节由“政府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过渡,以区域共享助推垃圾处理效率最大化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最终目标。
  • 摘要:以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为原料,经加热震荡剥离,酸浸,过硫酸铵氧化等步骤,制备δ-MnO2催化剂,在对其进行表征对比后,进一步研究其与标准δ-Mn02对典型VOCs-甲苯的催化降解效果和矿化率.结果显示,所制备Cathode-Mn02为δ相二氧化锰,其晶型结构完整,尺寸偏大;Cathode-MnO2拥有更为丰富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为211.671 m3/g,微孔尤其丰富,微孔率高达71%,其品格缺陷较多,有助于催化还原温度的前移;Cathode-MnO2的有效催化温度比δ-MnO2延后50℃,但因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和Co,Ni金属的掺杂,其CO2矿化选择性优于δ-MnO2,具备成为一种环保,高效,廉价,高选择性的甲苯氧化催化剂。
  • 摘要:为了对北京市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采集北京市多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与污泥转运站的堆置污泥两种类型污混进行处理与化验分析,对不同类型污泥含水率、pH、养分含量及全量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脱水污泥平均含水率83.4%,远高于堆置污泥,堆置污泥和脱水污泥pH平均值分别为7.5和7.2,pH均达到《有机肥料》的标准要求;堆置污泥总养分平均含量为6.8%,脱水污泥总养分平均含量为9.4%,均达到《有机肥料》的标准要求;除了堆置污泥Cd指标平均含量高于脱水污泥外,Pb、Cr、As、Cu、Zn和Ni等重金属指标平均含量均为脱水污泥高于堆置污泥,66.7%堆置污泥样品重金属Cd、Pb、Cr、As、Cu、Zn和Ni含量均达到《有机肥料》的标准要求.若将污泥农用范围限定为北京地区,堆置、脱水两种类型污泥Cd、Zn全量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相对较大,有必要重点关注.
  • 摘要:河道底泥既是一种污染物也是一种资源,底泥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能源.因此将底泥与资源化结合起来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底泥处理道路.本文结合受污染的温州市三蝉湿地底泥从农田园林利用,能源回收,制造建材三个方面进行底泥资源化的可行性研究.研究表明:三蝉湿地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6.88%.处于丰级水准.有机质数较高,属于三级肥污染水平,pH为碱性,重金属除Zn超标外,其余均在合理范围内.底泥中热值较高,最高可达4403J/g,可制成污泥煤焚烧制热.还可用来制氢气,制沼气,做微生物燃料电池原料.此外,底泥还具备和粘土相似的性质,可以用来制建材.分别测试了底泥烧失率,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矿物质组成,重金属溶出等技术指标,发现可以替代粘土质原料做为建材的生产原料,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