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江汉论坛》 >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问题,涉及明清鼎革这一关键历史时段的宏大述事,成为长期论辩的节点,主要对垒意见,一为李自成顺治二年五月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截杀;二为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削发为僧,康熙年间方圆寂.前说有多重“兄弟证”(来源独立的并列证据)支撑:(一)追击李自成的清朝英王阿济格的奏报;(二)堵截李自成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奏报;(三)《通山县志》《九宫山志》等多种地方志的记载;(四)参与杀李的乡民的族谱详记细节.综观上列来源独立却内容彼此呼应的史料,可断定李自成于1645年5月底在九宫山毙命.而后说初源于乾隆年间(距李自成亡故已逾百年)何璘对民间传说的记述,以后又有猜测性演绎,并为小说戏剧采用,近年又有“物件”发掘,被解读为“闯王陵”,经文字学家解析,那是魏晋南北朝即有的道教符篆,与李自成毫无干系.为什么毫无实证依据的“夹山为僧”说近三十年炒得沸沸扬扬,盖出于强烈的主观诉求:为旅游业争取名人趣事,以招徕游客,所谓“经济需求,学术论证”.因主观诉求而遮蔽实证考究的又一显例,是2000年日本的藤村新一考古丑闻.藤村多年造假竞骗过以严谨著称的日本考古界乃至广大民众,乃是因为日本社会被一种强烈的主观诉求所左右:即希望日本历史愈古老愈好,日本文明愈具有本土性愈好,使得藤村通过造假把日本旧石器时代推前几十万年的“新见”得到广泛赞赏,甚至载入历史教科书.强烈的主观诉求压倒客观的求实探索,必将导致学术偏离轨道.服膺于实录精神,方为史学正道.这是前述两例给我们提出的一条不可忘却的教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