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h】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2.1国外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2.2国内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3国内外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应用

1.3.1国外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应用

1.3.2国内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应用

1.4国内外生态足迹法在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

1.5论文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研究内容与方法

1.5.2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生态环境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2.1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局部地貌破坏

2.1.2动植物的影响

2.1.3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和风蚀

2.1.4景观影响

2.1.5对水环境的影响

2.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2.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传统方法的不足

2.3生态足迹分析

2.3.1生态足迹计算

2.3.2生态容量的土地面积法分析

2.3.3生态容量的资源产量法分析

2.4生态足迹法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2.5高速公路生态补偿

2.5.1生态补偿及绿当量概念的提出

2.5.2绿当量的计算方法

2.6小结

第3章绵遂高速公路工程概况及生态环境现状

3.1项目概况

3.1.1工程地理位置、公路等级、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3.1.2社会环境状况概述

3.2生态环境状况概述

3.2.1植物、植被类型及分布

3.2.2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分析

3.2.3土地利用现状

3.2.4农业生态现状

3.2.5景观生态系统现状

3.2.6水土流失现状

第4章绵遂高速公路(绵阳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1生态足迹现状计算

4.1.1绵阳市生物资源的生态足迹

4.1.2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4.2两种方法计算的生态容量

4.2.1土地面积法计算结果

4.2.2资源产量法计算结果

4.2.3两种方法计算的生态赤字/生态盈余

4.3高速公路建设对绵阳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的影响评价

4.3.1生态容量的预测

4.3.2高速公路修建前后生态赤字变化分析

4.4高速公路的生态补偿

4.5小结

结 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实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互协调,促进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带动了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跨越式增长,一方面也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指导设计与施工,从而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以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基础,从高速公路通过区域的土地转化为可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成地六个主要土地类型入手,阐述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以绵阳至遂宁高速公路(绵阳段)为例,计算高速公路修建前后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变化,并预测评价研究段公路建设在影响范围内对各土地类型的改变的影响程度,同时引入基于生态补偿的生态绿当量,通过项目的绿化工程对由于项目建设对植被的破坏进行补偿。 利用生态足迹法估算项目建成后对绵阳市的生态容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中生态容量采用土地面积法与资源产量法分别进行计算,类比后得出资源产量法计算的生态容量更为合理。绵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由高速公路建设前的1.18218hm2,增加到现在的1.18388hm2,增加了0.00017hm2;人均生态容量由高速公路修建前的0.99982hm2,降低到现在的0.99462hm2,建设后的生态容量略有减少,减少为0.00052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8236增加到0.18926hm2,增加率为3.8%。项目建设前后,当地的生态足迹发生了很大变化,牧草地、化石能源地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来源。 利用以绿当量方法估测项目建设区的植被破坏程度以及施工完成后进行的绿地工程的补偿作用,绵遂高速公路(绵阳段)建设占地共损失绿当量324.3hm2公路建成后,对公路两侧及服务区、互通区进行绿化,其补偿的绿当量为46.2hm2,绿化工程对项目占地的绿当量补偿程度为14%。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判断高速公路区域是否处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从而及时、有效减少或避免高速公路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地区公路或者其他类型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定量化评价提供参考,也为政府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