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震断层

发震断层

发震断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34920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发震断层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锡伟、赵纪生、单新建等。

发震断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4920 占比:99.59%

总计:35063篇

发震断层—发文趋势图

发震断层

-研究学者

  • 徐锡伟
  • 赵纪生
  • 单新建
  • 周正华
  • 房立华
  • 许冲
  • 何文贵
  • 刘艳琼
  • 吴中海
  • 郑文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玉川; 晏锐; 王广才; 余怀忠; 黎明晓; 丁志华; 张子广
    • 摘要: 探索地震成核过程的野外观测证据对地震成核研究及地震短临预测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震断层附近密集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回溯了唐山7.8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地下水位变化,对比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震成核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的中期、短期、临震和震后变化;中期水位下降速率变缓可能与地震成核后期阶段的核心弱化区收缩有关;短期水位加速下降可能是核心弱化区扩容所造成;而临震大幅上升或波动可能与成核区周围应力快速上升相关.地震成核理论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唐山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为地震成核野外观测提供了实际震例.
    • 刘爱文; 张立宝; 王铭锋
    • 摘要: 前言天然地震是由于地壳活动引起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地震学家们更关心的是地表深处震源区的岩层到底是如何破裂的?这种破裂与我们看到的地表破裂、与我们能感受到的地面震动有什么关系?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发生地震的断层(发震断层)的破裂速度是一个影响地表破裂和地面震动强度的关键的因素。
    • 杨晨爽; 张元生; 张波
    • 摘要: 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区地处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育多条活动断裂。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黄土覆盖区,距今约370年,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表破裂带和次生灾害现在已经难以分辨。为此,文章收集整理了1970年以来的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观测资料,基于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经过联合反演计算,研究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根据岷县—礼县—两当一线的小震活动分布,推测存在“岷县—礼县—两当断裂”,可能是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但仍需野外地质工作的进一步研究。
    • 可以; 孙玮; 李泽奇; 邓宾; 汪玉贞; 何若玮
    • 摘要: 利用地球物理、遥感资料以及地震活动数据等,研究四川盆地西南部威远地区地震活动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威远地区的地震活动,近5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但小震次数较多。发震断层为倾向南东在地表出露于背斜核部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其受基底控制明显。古近纪之前,威远背斜未发生明显的褶皱,整体变形弱,构造发育不明显;古近纪-新近纪,威远背斜快速隆升,其结晶基底与变质基底之间的断层从深部向上发育并错断上覆地层。该断层总体稳定,发生超过6.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胡淑芳; 李军; 李强; 许振栋
    • 摘要: 基于模板匹配定位(M&L)对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地震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选取10个M_(L)3.0以上余震作为模板,对震前一天和震后一年内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截止到2019年11月26日,福建台网共记录定位的地震183次,经M&L方法检测定位后的地震750个,约为福建台网目录的4倍,未发现前震,最小完备性震级由M_(L)2.4降到了M_(L)1.9。地震目录完整性的明显改善,为研究该地震序列活动性及确定其发震断层提供了数据基础。检测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沿东西向优势展布,但无具体已探明的断裂构造与之对应,因震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地区,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不排除该区存在未探明的东西向断裂构造。
    • 鲁人齐; 房立华; 郭志;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陶玮; 孙晓; 刘冠伸; 单新建; 何宏林
    • 摘要: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M W5.9)强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次研究根据震源机制、余震重定位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详细分析了发震断层,并刻画了芦山震区同震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此次地震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震源机制两组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节面I:221.5°/44.4°/103.3°;节面II:23.2°/47.1°/77.3°,矩心深度为15.5 km.结合余震展布特征,认为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反冲断层,初始破裂深度约19 km,倾角约50°.研究重新解译了芦山震区上地壳的地质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两套重要的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变形(解耦)的特征:浅部滑脱层之上为叠瓦构造,深浅滑脱层之间为双重构造.2013年M_(S)7.0地震与2022年M_(S)6.1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发育在基底约20 km深度的滑脱层上的盲冲断层,为早期先存构造并重新活化的产物.芦山M_(S)6.1地震的余震丛集相对独立,与之前2013年芦山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相同的断层,因此认为是一次相对独立的破裂事件.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先存断裂众多,就空区的断层规模而言可以产生7级左右强震.而深部基底盲断层和浅部盖层隐伏断层的广泛存在,增加了该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 盛书中; 陈桂华; 徐锡伟; 万永革; 李红星; 宫猛; 王向腾; 张雄; 张潇
    • 摘要: 为了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的实际发震断层面,本研究在反演震源处应力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不稳定系数,将其中最不稳定的节面视为实际发震断层面.本研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地震资料丰富且中强震发震构造研究较为深入的云南盈江地区,获得以下结论:(1)2008年3月21日和2011年3月10日地震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EE向节面,对应震中附近的大盈江断裂;2008年8月21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S向节面,对应震中附近近NS向苏典断裂;2014年5月23日地震断层面识别结果为NEE向节面,其发震断层可能为昔马—盘龙山断裂;2014年5月30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NS向节面,其发震断层可能是与苏典断裂平行的断裂.(2)盈江地区总体断层面识别结果显示盈江地区发震断层走向优势分布为近NS向和NEE向,呈现出共轭断层,研究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断层走向和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关系符合安德森断层理论.(3)本研究表明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方法物理意义明确,实际应用结果合理可靠.
    • 倪乙鹏; 聂兆生; 熊维; 陈威; 余鹏飞
    • 摘要: 通过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谢通门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InSAR同震形变场表明,升降轨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0.049 m和0.051 m,形变场长轴大致呈南北方向,位于甲岗-定结断裂西侧.通过对倾角和倾向进行格网搜索发现,西倾节面更可能为该地震的发震节面.反演结果表明,滑动分布主要位于2~10 km深度范围内,平均滑动量为0.02 m,最大滑动量为0.10 m,发震断层倾角为47°,平均滑动角为-81.60°,显示该地震以正倾滑动为主.大地测量数据约束的该地震震中为30.27°N、87.75°E,震源深度为6.58 km,释放地震矩为5.056×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w5.7,与GCMT、USGS公布的震级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震中位置和滑动机制认为,甲岗-定结断裂的分支断层为本次谢通门地震的发震断层.
    • 李智敏;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李文巧; 徐玮阳; 董金元;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 摘要: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破裂段为江错段.地表破裂长160km,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在河谷、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其中,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的西段、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根据冲沟、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 王勤彩; 李君; 张金川
    • 摘要: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走向SSW,倾向NWW的正断层,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琼木孜塔格峰山前展布的正断层破裂有关;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边界地区属于东西向拉张应力模式,支持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所圈定的柴达木—祁连块体的东向运动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