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讽

反讽

反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912种,包括文教资料、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反讽的相关文献由20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军、姜明、张旻等。

反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6 占比:99.4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0.52%

总计:2098篇

反讽—发文趋势图

反讽

-研究学者

  • 李建军
  • 姜明
  • 张旻
  • 张丽
  • 朱大可
  • 汤景凡
  • 洪治纲
  • 赵毅衡
  • 赵虹
  • 么孝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但慎敏
    • 摘要: 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从未停止脚步。2016年首映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便是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而修辞,尤其是反讽的修辞手法是原作尤为突出的亮点。但在改编过程中,由于叙事媒介发生变化,如何处理修辞成为棘手的问题。以罗兰·巴特的二级符号系统为理论基础,本文探讨了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实现反讽效果上与原著小说的异同及特色。
    • 蒋磊
    • 摘要: 网络亚文化常常运用反讽修辞,来表征不同世代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与审美代沟,这类反讽可称之为“代差反讽”。“代差反讽”大体可分为针对前代人的“他者否定式反讽”和针对青年世代的“自我贬抑式反讽”。他者否定式反讽可分为直接矛盾式反讽、悖论式反讽和戏仿式反讽等亚类型,表征了“中老年恐惧症”的社会普遍心理。自我贬抑式反讽可分为苏格拉底式反讽和第欧根尼式反讽等亚类型,表征了青年人与前代人劳动价值观存在的差异。青年人所发明的否定性符号,可能被收编或“询唤”,变质为青年人的“自我青年化”,但也可能通过对青年形象的“逆写”,发明一种虚拟性的虚无主义情绪,潜在地表达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精神。
    • 薛南
    • 摘要: 鲁迅的《阿金》文体的复杂性及其具有的小说要素,提供了从叙事学视角探索文本解读路径的可能。本文认为,文中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存在距离,由此生成不可靠叙述,内蕴着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审视与反讽。在此基础上,阿金的形象呈现出复杂的向度,隐含作者一方面肯定其“伟力”所蕴含的冲决秩序的可能,同时又将这一“伟力”置于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切实关联中加以考察,清醒地审视其困境。结合文本内外,阿金的困境或许提示了历史主体成长历程的复杂性,这也构成隐含作者对“路”的思索的深层意蕴。
    • 孙晓娅; 朱瑜
    • 摘要: 朱涛重返诗坛以来的诗歌,善于从“个人情绪”出发,以独特的诗歌形式,窥探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症候”,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诗歌风格。本文将从朱涛诗歌的“装置”出发,以形成诗歌的外部语境和诗歌的内部特色为视点,将朱涛诗歌的“个人性”表达、以“死亡”为中心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戏剧化”特征、“反讽”手法和“片段化”书写作为研究路径,进入朱涛的诗歌世界,探索朱涛诗歌的风格个性与精神走向,以此来透视朱涛对世界的深度思索以及对诗歌的实验性探索。
    • 顾甦泳
    • 摘要: 鲁迅的《孤独者》与《彷徨》中多篇小说共享着第一人称叙事的文本特征,但在相似的形式构造中,《孤独者》更多地呈现出方向感的获得,并最终暗示了挣脱“彷徨”的可能。在小说内部,这一过程具体落实为反讽的生成和消隐,借由魏连殳对叙述权力的让渡和“我”的识别,两者得以挣脱平行互辩的结构性关系,进而获得了审视、叙述和告别“旧我”的可能。同时,这一过程又和同时期写作的《野草》诸篇对“内部之生活”从“拓进”到“远离”的过程呼应,最终指向真实历史境遇中作家主体的成长带来的对固有文本结构和诗学机制的突破。
    • 任博克; 赖锡三; 莫加南; 陈慧贞(整理); 李志桓
    • 摘要: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是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莫加南,非常开心可以担任今天活动的主持人,今天是我们跨文化汉学共生哲学的第三场活动,非常荣幸可以再一次欢迎任博克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老子》的问题。今天任博克当我们的导读人,帮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子》,讨论的题目是《〈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吊诡·反讽"之道》。今天与任老师对话的是赖锡三老师,非常期待他们的对话。
    • 冯国军
    • 摘要: 《老无所依》讲述的不是个人命运的沉浮史,而是人性堕落和道德沦陷的人类精神史。麦卡锡用独白解构叙述的方式构建了小说的现实空间,用悖论与反讽构建了小说的精神空间,在揭露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的同时,也试图找到拯救美国社会的办法。但道德沦陷,法律失去威严和效力,宗教也失去精神救赎的力量,唯有人性的善与爱给读者留下温暖之光。《老无所依》构建的主题空间是复杂的,不光有对现实和法律的批判,还有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质疑;不光有对宗教精神力量的失望,还有对生命无常的困惑。作品还把语言的触角伸向纵深的历史和未来。在后麦卡锡小说中,传统元素和后现代理论交融共生,在充满悖论的故事中融入强烈的反讽,造就了小说的丰富性和歧义性,为读者呈现出多维复杂的文学世界。
    • 卓睿; 周荣胜
    • 摘要: 由海涅诗集《抒情的间奏》中的16首诗歌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套曲《诗人之恋》,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史上诗乐结合的经典。在海涅的诗歌中,诗人运用个性鲜明的反讽手法,即在对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进行模仿后反转出反浪漫的批判内涵。舒曼运用音乐的手法,在歌曲中为“海涅式反讽”的双重意味与言不由衷提供了对等的呼应。然而,舒曼的诗意构建并不完全忠实于海涅原诗,音乐家前卫的调性布局与旧旋律的断片式插入,折射出浪漫主义反讽的唯心哲学意蕴,形成二重的反讽维度,从而体现出融合且独立的诗乐关系。
    • 王敏; 刘小晋
    • 摘要: 周瑄璞长篇小说《日近长安远》以双线并行结构叙述了女性人物罗锦衣、甄宝珠在官场和市场的奋斗史,心理描写细腻,以意识流和梦境描写的方式写出了喧哗时代里在欲望中挣扎的内在自我;在脚踏实地的现实精神之外,小说表现出轻盈的、空灵的浪漫气质,以隐喻、象征的意象来表达对人生存本质的诗性体验;小说叙述者对人物不进行直接的道德判断,反讽手法体现出叙述者的理性思考,对小人物的关注表现出叙述者的悲悯情怀。这些共同体现出小说鲜明的主体意识。
    • 雷莹
    • 摘要: 丁玲的《风雪人间》是一部自传性回忆录。丁玲借助叙事修辞的方法书写历史,呈现自己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其叙事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用反讽修辞建构轻盈冷静的叙述语调,再现人生经历;引入童话元素,与自己的心路历程构成隐喻关系,形成诗性的情感叙事模式;大量使用对比修辞手法,叠合与重构叙事时空,用更加温暖的方式重现历史,同时建构理想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