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95403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岭南内科大会、首届中原检验医学论坛、第十二届东方心脏病学术会议等;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相关文献由12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跃进、乔树宾、刘倩等。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95403 占比:99.96%

总计:995779篇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发文趋势图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研究学者

  • 杨跃进
  • 乔树宾
  • 刘倩
  • 吴立华
  • 崔花花
  • 张健
  • 张卫玲
  • 温冬梅
  • 潘三葱
  • 秦中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玲; 邱实; 陈丽梅; 杨变变; 蒋小圆; 杜雪萍; 薄维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在徐州医科大学连云港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g-2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Ang-2、cTnI和NT-proBNP对ACS的诊断效能,并对AC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STEMI组、NSTEMI组和UAP组血清Ang-2、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指标检测诊断ACS时Ang-2诊断效能最佳,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95%CI:0.843~0.93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32%、80.24%;Ang-2、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诊断ACS的AUC为0.928(95%CI:0.892~0.965);ACS患者有13例发生MACE,发生MACE患者血清Ang-2、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2、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预测ACS预后效能最高,AUC为0.934(95%CI:0.900~0.9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g-2和NT-proBNP水平升高是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ng-2、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可提高AC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效能,Ang-2和NT-proBNP是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子。
    • 李胜; 韦正波; 张桂芹; 周勇
    • 摘要: 目的基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结合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68例川崎病患儿,均于发病10 d内接受规律的IVIG治疗,并于治疗前完善NT-proBNP和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将80%的患儿归为训练集(215例),根据对IVIG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对IVIG治疗的反应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将剩余20%的患儿作为验证集(53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纳入训练集的215例患儿中,有反应组184例和无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冠状动脉扩张比例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ST、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有反应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eu%、ESR、CRP、总胆红素、AST和NT-proBNP水平均是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27,区分度良好。应用验证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校正曲线,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16,一致性良好。结论NT-proBNP和Neu%、ESR、CRP、总胆红素、AST水平升高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风险更高。基于NT-proBNP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川崎病患儿的IVIG治疗反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在本地区进一步加以验证后推广。
    • 李影; 王传合; 韩苏; 佟菲; 李志超; 孙志军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其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7 681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回顾性数据库。最终入选患者7 26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NLR值分为三组,低值组(4.3889)2 469例。平均随访3.2年(2~8年),终点事件设为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LR对预后的影响;将NLR和NT-proBNP通过三分位法相互组合比较分析死亡风险比;ROC曲线对比NLR与NT-proBNP联合与二者独立应用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且比较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临床资料比较提示NLR越高,患者状态越差,心衰越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增加,心衰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增加。NLR每增加1,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8%(HR=1.018,95%CI:1.012~1.024,P<0.001),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9%(HR=1.019,95%CI:1.012~1.025,P<0.001)。ROC曲线显示,NLR与NT-proBNP联合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独立应用NLR及NT-ProBNP。进一步按照不同心衰类型分析显示,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NLR与心衰预后相关,NLR与NT-proBNP联合后预测价值更好。此外,联合指标对不同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王建林; 王琰华; 史磊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比剂延迟强化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评价结果及其与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因AMI住院治疗的185例患者,患者入院至磁共振检查时间为1~5 d,平均(3.10±1.40)d,根据LGE-CMR结果分为对比剂延迟强化(LGE)阴性组64例和LGE阳性组121例,再根据LGE阳性节段数将LGE阳性组分为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59例)和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6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水平;采用心脏MRI检查获取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球形指数(S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LGE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VEF、SI低于LGE阴性组和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NT-proBNP、cTnI、Myo、LVEDV、LVESV、LVEDD、Gensini评分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比例高于LGE阴性组和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HDL-C、LVEF、SI低于LGE阴性组,NT-proBNP、c TnI、Myo、LVEDV、LVESV、LVEDD、Gensini评分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比例高于LGE阴性组;瘢痕心肌节段数≥6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LGE阴性组(P<0.05)。NT-proBNP、cTnI、高血压是AMI患者LGE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LGE识别的心肌瘢痕与心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且心肌瘢痕累及的节段数越多,其血清NT-proBNP、cTnI、Myo水平越高。
    • 许丁; 赵春勇; 赵慧慧; 于洋
    •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人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白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慢性HFrEF病人,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联合盐酸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组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HRV参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及血清NT-proBNP、sST2和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在为期6个月的治疗观察周期内的重复住院次数、累计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贝那普利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慢性HFrEF的总体疗效更为明显,能进一步改善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下调血清中sST2、IL-6的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 马彩云; 王彩蕊; 陈晓璐; 刘倩; 刘彦伯; 高莉娜; 陈梦娜; 刘超永; 朱金武; 张忱; 吴立华; 任凤学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相结合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至10月在航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galectin-3水平。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随访患者出院后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及因心力衰竭(HF)再住院事件的发生。结果 52例CHF患者中,17例患者有终点事件发生(11例是再住院患者,6例患者为全因性死亡);35例患者未发生终点事件。相关性分析显示,在CHF患者中,galectin-3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343,P<0.05),且与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呈正相关(r=0.374,P<0.05),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275,P<0.05)终点事件发生组的患者NT-proBNP和galectin-3明显高于非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alectin-3预测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P<0.01),NT-proBNP预测终点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22(P<0.01),NT-pro BNP联合galectin-3预测CHF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P<0.01)。结论 galectin-3和NT-proBNP可以对CHF患者6个月内全因死亡及HF再住院的风险进行预测,两者联合可以提高预测价值。
    • 王诗琪; 王蒙琴; 韩轩茂; 蔺雪峰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ADHF)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血清乙酰肝素酶(HPSE)、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DHF患者50例。于规范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HPSE、LOX-1、NT-proBNP水平,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HPSE、LOX-1、NT-proBNP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50例ADHF患者治疗后血清NT-proBNP、HPSE、LOX-1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PSE、LOX-1水平与NT-proBN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_(s)=0.839,P=0.000;r_(s)=0.902,P=0.000)。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PSE与LOX-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0)。结论HPSE、LOX-1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具有评估AD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应用前景。
    • 吴中兴; 吴连清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对缺血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缺血性心绞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应用双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血清CKMB、hs-CRP和NT-ProBNP水平,西雅图量表疗效积分,心绞痛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KMB、hs-CRP、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西雅图量表各维度疗效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有效率[90.3%(37/41)]高于对照组[80.5%(33/41)](P<0.05)。结论: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绞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CKMB、hs-CRP和NT-ProBNP水平有关。
    • 颜璐; 曾成碧; 田江川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AMI患者150例(AMI组),根据AM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与否分为MACE组(n=32)与非MACE组(n=118)。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Myo、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分析Myo、NT-proBNP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及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MI组Myo、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P243.84μg/L、NT-proBNP>3326.01 ng/L是AMI PCI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MI患者Myo、NT-proBNP水平可初步反映心功能,对PCI术后MACE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侯玉娜; 杨秀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状况,并分析QRS波时限与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诊治的130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根据心力衰竭类型分为收缩组(n=66例)和舒张组(n=64例)。另外选取60例同期非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实行动态心电图检查QRS波时限,统计所有患者的NT-proBNP水平,并探讨QRS波时限与NT-proBNP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QRS波时限[(128.6±7.3)ms]高于对照组[(80.3±7.1)ms],NT-proBNP水平[(1244.6±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3±5.4)pg/ml],LVEF(55.23±5.58)%低于对照组(68.3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组患者的QRS波时限[(135.6±12.5)ms]高于舒张组[(100.5±12.9)ms],血浆NT-proBNP水平[(1248.6±12.6)pg/ml]高于舒张组[(665.4±17.2)pg/ml],LVEF(38.89±5.46)%低于舒张组(59.2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NYHA分级的QRS波时限、NT-proBNP、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性分析,收缩组患者的QRS波时限与血浆NT-pro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心力衰竭心电图QRS波时限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联合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可用于辅助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