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不良

功能不良

功能不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3730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国血液净化、青岛医药卫生、中国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第三届亚太地区透析通路会议&2017年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术年会等;功能不良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红、王玉柱、何方田等。

功能不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3730 占比:99.98%

总计:1033935篇

功能不良—发文趋势图

功能不良

-研究学者

  • 张丽红
  • 王玉柱
  • 何方田
  • 刘宏
  • 刘必成
  • 张晓良
  • 张留平
  • 林晓芳
  • 涂岩
  • 谢筱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春艳; 宋利; 田秀兰; 韩晓苇; 蓝丽娟; 周丽芳; 钟咪; 陈迎归; 赵宜娜; 全梓林; 符霞
    • 摘要: 目的:明确泵前动脉压与泵控血流速比值的绝对值(|Pa/Qb|)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影响及其安全范围,探究|Pa/Qb|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490例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临床资料,评估|Pa/Qb|与AVF功能不良的关系,探究|Pa/Qb|的影响因素。结果:490例病人中有85例病人发生AVF功能不良。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Pa/Qb|与AVF功能不良风险存在U形关联(P0.52时,AVF功能不良风险显著增加,应重新评估病人的AVF功能。此外,|Pa/Qb|监测可帮助护士判断泵控血流速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识别不良事件,防止AVF功能进一步恶化,延长AVF的使用寿命。
    • 张德生; 宋利; 蔡晓梅; 丁淑贞; 尹燕; 李卓; 华瑞芳; 梁华般; 刘沛珍; 邹根娣; 吴晓燕; 钟远芳; 王伟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透析中不同泵控血流量条件下泵前动脉压与泵控血流量比值对透析病人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TCC)功能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所医院血液透析室179例使用TCC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一般人口学资料、TCC泵前压、泵控血流量、导管功能等临床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泵前压比值诊断TCC功能异常的最佳阈值。结果:179例病人中TCC功能不良发生率为4.47%(8/179),TCC功能一般发生率为8.94%(16/179)。TCC功能正常组、一般组和不良组泵前压比值分别为0.39,0.45,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一般组和不良组定义为TCC功能异常事件,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TCC功能异常的泵前压比值最佳阈值为0.559,敏感度为0.550,特异度为0.930,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16,0.820],P<0.001。将泵前压比值≥0.6诊断为TCC功能异常组,将179例病人分为TCC功能异常组(n=26)和正常组(n=153),阳性预测值为55.00%,阴性预测值为93.3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89,Z=6.550,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泵控血流量增加,泵前压比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泵前压比值可用于维持性透析病人TCC功能不良的分级诊断。当透析治疗中TCC泵前压比值持续超过0.6时应查找原因并尽早进行临床护理干预,以防止更严重的导管并发症发生。
    • 陈晟; 张小胜; 王勋; 陈琦; 朱永洁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上肢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62例因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行CTA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分析患者透析通路特征及CTA检查结果。结果:162例CTA检查共见狭窄病变290处,其中局限性狭窄172处(59.31%),节段性狭窄118处(40.69%)。上肢AVF位于前臂的138例患者中共见260处狭窄病变,其中近吻合口动脉狭窄17处(6.54%),吻合口狭窄47处(18.08%),近吻合口静脉狭窄132处(50.77%),流出道狭窄64处(24.62%);吻合口与狭窄远心端距离介于3~5cm共47处(18.08%),5~10cm共14处(5.38%),>10cm共3处(1.15%)。上肢AVF位于上臂的24例患者中共见30处狭窄病变,其中近吻合口狭窄20处(66.67%),流出道狭窄10处(33.33);吻合口与狭窄远心端距离介于3~5cm共3处(10.00%),5~10cm共7处(23.33%)。血管狭窄程度25%~50%34例(20.99%),50%~75%84例(51.85%),>75%44例(27.16%)。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CTA检查,可对上肢AVF功能不良的内瘘血管狭窄数量、部位及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白亚飞; 陈汝满; 徐明芝; 安娜; 贺纪清; 王春莉; 李洪
    • 摘要: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因自身血管不能满足动静脉内瘘手术条件、左心室射血分数<30%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等原因而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在TCC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TCC更换,当TCC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等情况时均需更换TCC^([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171例更换TCC患者的相关指标,探讨因TCC功能不良导致其更换的原因。
    • 朱丽萍; 贺凯; 陈少博
    • 摘要: 目的:观察非热康谱治疗仪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患者根据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治疗)与治疗组(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非热康谱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内瘘直径、内瘘血流量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内瘘直径及内瘘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患者在常规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基础上联合采用非热康谱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内瘘血流量,避免内瘘狭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袁伟蓉; 梁艳萍; 郑娟莲; 张海燕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自2019年6月-2020年3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行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经排除筛选余下2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是否发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现象(留置导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容量达到充分透析)将其分为功能不良组(8例)和无功能不良组(16例),找出引发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不良组患者对留置导管维护相关知识掌握度评分、血色素水平>130 g/L、置管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率、置管期间发生血栓形成率均显著高于无功能不良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0 g/L、置管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置管期间发生血栓形成均是引发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类型主要为导管扭曲、导管脱出、导管腔内感染、导管腔内形成血栓,其中,以导管腔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结论:引发血液透析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因素有多种,如患者对留置导管维护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血色素水平控制不理想、置管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置管期间发生血栓形成,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护理人员采取健康教育指导、合理控制血色素水平、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发生、预防血栓形成发生等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 刘瑶; 王志稳; 向晶; 苏默; 苏春燕; 孙慧娟; 陈育青; 郑茜子; 曹立云
    • 摘要: 目的:调查北京市血液透析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监测的实施情况.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123家血液透析中心的基本情况和AVF功能不良监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北京市123家血液透析中心对AVF功能不良监测的实施情况中,除了患者宣教的实施率为92.68%外,其余有关流程和制度、人员和监测方法及内容的各项条目实施率均低于70.00%.此外,三级医院与非三级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在有无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血管通路小组(χ2=10.593,P=0.001)、是否每次穿刺前进行物理检查(χ2=5.752,P=0.016)及是否对患者宣教(χ2=7.102,P=0.008)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123家血液透析中心在AVF功能不良监测的流程和制度、人员、监测方法及内容层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未来需要基于最佳证据建立起相关规范,并优化和均衡医疗资源,以提高对血管通路的整体管理水平.
    • 聂婷
    • 摘要: 目的:讨论循证护理对预防血透留置导管功能不良情况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2例实行血透留置导管的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循证护理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脱管,导管感染,导管阻塞以及置管时间,护理满意率,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实行血透留置导管的患者使用循证护理,可以减少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情况,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以及对护理的依从性.
    • 金莎; 邓妍妍; 叶婷婷; 肖寿海; 袁申平; 李骏峰; 沈建明
    • 摘要: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 将40例使用TCC的M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在常规MHD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同时口服替格瑞洛90 mg/d.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收集其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资料(透析龄、导管已留置时间、原发疾病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治疗后的导管使用寿命、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尿激酶溶栓率、首次溶栓时间、PLT计数及凝血功能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尿激酶溶栓率均高于试验组(P<0.01),TCC使用寿命和首次溶栓时间均低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替格瑞洛可有效预防MHD患者TCC血栓形成,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