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等

分等

分等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5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1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经济论坛、中国土地科学、中国纤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分等的相关文献由1195位作者贡献,包括魏明灯、卢革宇、张伟等。

分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45.9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11 占比:53.90%

总计:577篇

分等—发文趋势图

分等

-研究学者

  • 魏明灯
  • 卢革宇
  • 张伟
  • 孙鹏
  • 侯博
  • 喻宁亚
  • 李德宝
  • 金征
  • 李亚峰
  • 刘方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梓桐
    • 摘要: 《后汉书·舆服志下》首次用舆服诏令来规定帝王百官的冠服制度,并从此开创了正史中设《舆服志》的先例。而冠服制度中女性的文献却暗含了男性冠服制度所鲜见的“分等”特征,这些特征从东汉女性冠服在冠服制度中的位置和叙述模式,具体服装组成所突显的“分等”架构中皆有体现。通过对东汉女性冠服制度的归纳梳理,分析其冠服制度中“分等”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演变中的意义。
    • 安萍莉; 陈思宇; 孟丽君; 江丽
    • 摘要: 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的要求,新一轮耕地质量分等需要将未投入使用、未体现现实质量,但具有开发潜力和潜在质量的耕地资源本底纳入分等因素中.标准耕作制度是耕地分等中计算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系统地从耕地资源本底的角度提出确定标准耕作制度的方法,对标准耕作制度的定义、确定原则、确定方法及结果进行更新,明晰耕地本底质量能更好地服务于三调耕地分等.基于耕地的气候资源本底和作物生态适宜性,应用定量模型法、GIS空间分析法和定性评价法进行分区归并和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建立地理要素与气候要素的空间关系,得到经过地形校正和优化的全国水热资源分布.2)依据熟制划分标准,得到不同水热资源条件下的全国潜在熟制空间分布.3)根据熟制和作物生态适宜性差异,进一步划分了12个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51个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4)结合作物种植优势和农业发展趋势,确定了不同分区内以熟制、作物组成配置为核心的标准耕作制度.以资源本底和作物生态适宜性为切入点确立了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体系,相比上一轮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地区在资源禀赋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典型耕作方式,可以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标杆”,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
    • 吴雨生; 张伟; 候晓鹏; 王勇; 金征
    • 摘要: 规格锯材检测分等是木质建筑结构材料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技术,现阶段锯材缺陷的识别与分等仍以人工检测为主要技术手段,处于低智能化、低自动化水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锯材表面检测设备对杉木规格锯材进行缺陷检测,可实现动态状态下锯材表面节子准确识别并标注,根据检测结果能够对锯材进行等级划分。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对杉木规格材表面节子能够有效识别,分等结果与人工目测分等结果基本一致,是一种能够代替人工检测的有效技术手段。
    • 魏静; 胡雅
    • 摘要: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使用相对成熟,应用范围较广,为使需要应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人员更加快速、准确地了解农用地分等规程工作流程及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归纳法形成一套农用地分等规程工作流程图及计算方法,以助于研究人员快速掌握核心内容,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马雪莹; 陈光银
    • 摘要: 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效果多是通过耕地质量等别来反映,然而目前现有的分等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无法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生产能力的成效.选取重庆市6个区县17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耕地分等、耕地定级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探讨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规律明显.耕地质量级别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渝西粮食主产区,级别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多山区.②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有提升.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在原有质量基础上提升1级左右,反映出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成果可用于未来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 张东旭; 张冬梅; 刘富刚
    • 摘要: 以德州市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评价汇总成果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法和耕地质量区位指数分析法,揭示了德州市耕地等别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德州市耕地等别分布为5~11等,耕地类型以高等地和中等地为主;各县(市、区)耕地等别差异明显,齐河县平均等别最高为5.98等,夏津县平均等别最低为9.40等;5等、6等耕地均集中分布在齐河县,10等、11等耕地集中分布在夏津县,其聚集程度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后应结合当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和调整措施,逐步提高耕地等别,进一步改善耕地条件.
    • GUO Yan-hua; ZHANG Zhi-tan; ZHANG Qing-pu; HE Dong-juan
    • 摘要: 土地利用系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要求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更新.为了探索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技术方法,以期为全国开展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以河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和分县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法更新测算全省土地利用系数,划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应用更新测算的土地利用系数重新评价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分析土地利用系数更新前后的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系数空间分布更合理,等别评价结果总体符合区域耕地质量本底特性,但评价结果与耕地等别内涵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耕地分等体系的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 HE Dong-juan; GUO Yan-hua; ZHANG Qing-pu; XU Jie
    • 摘要: 作物生产潜力指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中给出了全国各县级行政区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并规定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水田和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的水浇地,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对于灌溉条件不能充分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水浇地,可以按灌溉保证率对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进行内插获得作物生产潜力指数,或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中,合理确定灌溉保证率的权重,在农用地分等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了后一种测算方法.本文为了验证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以河北省为例,基于灌溉保证率与粮食产量调查数据,以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为单位测算生产潜力折算系数,并采用折算后的生产潜力重新评价全省耕地等别,与原等别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算的耕地等别与原等别评价结果总体分布趋势一致.
    • 李甍
    • 摘要: 本文以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对翟衣制度的由来、结构以及分等标志的承继和发展展开研究和探讨.研究表明,翟衣的名称和使用可追溯至《周礼》中的记载;其结构经历了从“多列多重式”到“单列式”的演变;分等元素中的钿钗和翟章,则源于北魏和北周.唐代是翟衣制度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在“三翟”内涵的转变、制度结构和分等标志这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孙承晟
    • 摘要: 自明末传教士入华以来,西方科学仪器以进贡、购置、仿制等方式大量输入宫中.以新发现的清宫抄本《仪器总说》为中心,辅以其他文献,对清宫西方科学仪器的收藏与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从形制或工艺等方面清宫科学仪器被分为三等,与瓷器、书画、古玩等的分等相呼应;此外,清代的科学仪器从礼制层面亦可分为三个等级.《仪器总说》对清宫62件科学仪器的形制和用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七政仪、复摆、反射望远镜的介绍,均是中文文献中最早的,为我们了解当时西方新知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