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响应曲线

光响应曲线

光响应曲线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15449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生态学报、广西科学院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暨中药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高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等;光响应曲线的相关文献由17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权秋梅、王满莲、黎云祥等。

光响应曲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5449 占比:99.87%

总计:315863篇

光响应曲线—发文趋势图

光响应曲线

-研究学者

  • 权秋梅
  • 王满莲
  • 黎云祥
  • 张向前
  • 李吉跃
  • 柴胜丰
  • 路战远
  • 邹蓉
  • 韦霄
  • 任永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雄; 白学慧; 马关润; 周华; 赵明珠; 萧自位
    • 摘要: 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上午9:00—11:30和下午15:00—17:30)小粒种咖啡叶片的各项光合响应参数,运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小粒种咖啡不同时间段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用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CO_(2)响应曲线。本研究旨在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拟合小粒种咖啡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结果表明:2个时段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60以上,高于其他模型。在上午时段,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饱和点(I_(sat))最接近实测值;下午时段,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光响应曲线各项参数均与实测值更为相近;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上午和下午的CO_(2)响应曲线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分别是0.977和0.924,2个时段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CO_(2)补偿点(Γ)最接近实测值。综合分析,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适合用于拟合小粒种咖啡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 杜习武; 秦俊; 叶康; 胡永红; 陶懿伟; 彭勇政; 沈雁翔; 梁言; 曾丽
    • 摘要: 为探究星花玉兰(Yulania stellata)光合生理特性对淹水胁迫的响应规律,采用双套盆法对星花玉兰及其4个品种进行淹水处理,测定不同淹水时间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淹水胁迫下,各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皮鲁埃特’和‘菊花’未出现显著性变化,星花玉兰、‘贝蒂’和‘朱迪’呈下降趋势。②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呈下降趋势,处理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与光饱和点(L_(S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菊花’和‘皮鲁埃特’的暗呼吸速率(R_(d))为处理组高于对照组,而‘贝蒂’、‘朱迪’和星花玉兰的Rd在淹水处理后显著降低,光合产物消耗减少。③各品种星花玉兰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均为下降趋势。‘皮鲁埃特’与‘朱迪’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Φ_(PSⅡ))在淹水胁迫下整体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为8.4%和24.7%;‘菊花’、‘贝蒂’和星花玉兰则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76.7%、85.7%和64.6%。淹水胁迫影响星花玉兰及其品种光合特性,不同品种有差异,除‘贝蒂’外其余4个星花玉兰品种在处理前7 d时光合作用正常进行,‘皮鲁埃特’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涝害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筛选适应南方湿涝地区或易积水地区栽植的星花玉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刘阳阳; 潘越; 王世伟; 虎海防
    • 摘要: 为筛选最适合山葡萄的光合-光响应模型和光能利用效果最佳的山葡萄品种,选取‘北冰红’‘双红’‘左优红’‘雪兰红’‘北国红’和‘双丰’6个山葡萄品种,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4个光响应模型,通过因子分析对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表观量子效率(α)、暗呼吸速率(R_(dark))、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5个光响应参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实测值比较,除‘北国红’的LSP差异较大外,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他5个山葡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拟合效果均最佳,求解出的P_(nmax)、α、R_(dark)、LCP和LSP最趋近于实测值。主成分分析从5个光响应参数中提取出2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71%。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均表明‘北冰红’为光能利用效果最佳的山葡萄品种,属于强光环境中适应能力强且光能利用效果好的品种,为山葡萄在新疆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 刘琏; 陆吕佳; 胡渊渊; 戴文圣; 索金伟; 宋丽丽; 吴家胜; 喻卫武; 楼君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树龄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叶片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生理机制,为香榧苗木的高效栽培和香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分别在5、8和11月测定不同树龄(6和16年生嫁接苗,分别记为6-a和16-a)香榧叶片的叶绿素、二氧化碳(CO_(2))的响应曲线、单位面积上的叶片氮含量(N_(A))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等,系统地分析比较表观光合特性和光合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5月和8月,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比叶重(SLW)、最大RuBP羧化速率(V_(cmax))、光饱和时用于RuBP再生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_(max))、总叶绿素含量(Chl)及分配到Rubisco的氮素(V_(cmax)/N_(A))、RuBP再生作用的氮素(J_(max)/N_(A))和捕光色素组分的氮素(Chl/N_(A))均显著增加,而N_(A)则显著降低。无论树龄大小,与8月相比,11月香榧叶片Chl、叶片氮含量和J_(max)/V_(cmax)比值均显著增加,而V_(cmax)、J_(max)、V_(cmax)/N_(A)、J_(max)/N_(A)和Chl/N_(A)均显著降低,A_(max)和SLW则无显著变化。8月和11月,6-a香榧叶片的V_(cmax)/N_(A)下降幅度显著大于16-a叶片的,而6-a与16-a香榧叶片J_(max)/N_(A)的下降幅度相当。5、8和11月,6-a香榧叶片的PNUE均显著高于16-a叶片的。【结论】从5月至8月,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的光合能力逐渐增强,干物质不断的积累,从而稀释了其叶片中的氮含量,叶片发育成熟;从8—11月(随温度的降低),无论树龄大小,香榧叶片未发生衰老,但其氮素在各光合组分中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即通过J_(max)的相对增加来缓减低温对RuBP再生作用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6-a香榧叶片分配到RuBP羧化作用的氮素较少和分配到RuBP再生作用的氮素较多,可能是导致其叶片PNUE相对较高的原因。图6表1参39。
    • 阿地力·衣克木; 木合塔尔·扎热; 茹先古丽·买合木提; 王宝庆
    • 摘要: 【目的】比较5个葡萄品种光合能力,为其合理选(引)种和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克瑞森、新郁、火焰无核、巨玫瑰和蓝宝石为试材,测定‘V’形架栽培模式下5个葡萄品种的光合日变化趋势及光合速率(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结果】5个葡萄品种Pn日变化中,克瑞森、新郁、巨玫瑰均有单峰,均呈上午高下午低的逐渐下降趋势,火焰无核和蓝宝石均有双峰,均呈因中午的高温和强光(气孔因素)而导致的“午休现象”,5个葡萄品种Pn日平均值分别为克瑞森(8.395±3.541)μmol/(m^(2)·s)、新郁(9.303±2.643)μmol/(m^(2)·s)、火焰无核(8.796±3.588)μmol/(m^(2)·s)、巨玫瑰(8.043±2.614)μmol/(m^(2)·s)、蓝宝石(8.002±4.157)μmol/(m^(2)·s)。5个葡萄品种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中,光补偿点(LCP)在(51.0~78.0)μmol/(m^(2)·s)范围内,其中新郁和蓝宝石的LCP均较高,其它3个品种的LCP均低于60.0μmol/(m^(2)·s)以下;蓝宝石的光饱和点(LSP)最高,为1582.2μmol/(m^(2)·s),其次为新郁,克瑞森的LSP最低,为1151.9μmol/(m^(2)·s)。【结论】5个葡萄品种在于田县的光合适应性均比较好,其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克瑞森>火焰无核>蓝宝石>新郁>巨玫瑰。
    • 张珍贤; 赵毅; 张鹏; 张洁; 李泓池; 彭开锋; 冷其霖; 龚云; 蔡传涛
    • 摘要: 目的探究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扦插苗与种子苗的生长动态和光合特性差异。方法通过盆栽及大田栽培试验,对同龄密花豆扦插苗与种子苗的株高、基径、成活率及光合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盆栽及大田试验中,密花豆扦插苗与种子苗的株高和基径均呈直线增大趋势,且种子苗的长势优于扦插苗。盆栽及大田条件下,密花豆种子苗的成活率分别为80%和86%,高于扦插苗的70%和62%。密花豆种子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盆栽及大田试验中比扦插苗高44.71%和54.65%,且种子苗的表观量子效率及光饱和点均高于扦插苗,表明密花豆种子苗较之扦插苗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和较强的光适应性。结论密花豆种子苗的株高和基径的生长量及光合潜力均优于扦插苗,其移栽成活率也高于扦插苗。
    • 王建波; 付晓玲; 刘赢男; 倪红伟
    • 摘要: 为揭示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特征,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了小叶章在5种水分处理下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典型草甸(TM)、沼泽化草甸(WM)小叶章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并且保持较高的光饱和点(LSP),说明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提高小叶章对光照的适应能力和光合潜力。模拟沼泽(M)、极度干旱(ED)和极度淹水(EF)胁迫条件下,小叶章A_(max)和AQY显著下降,表明干旱和水淹胁迫条件下均降低了小叶章的光合能力。
    • 陈兰英; 肖娟
    • 摘要: 以川东北丘陵地区林内(生境Ⅰ)、林窗(生境Ⅱ)和林缘(生境Ⅲ)下的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盛花期株高、基径、花序长、叶面积、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及光合日变化,分析密蒙花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运用5个常用模型对3个生境下的密蒙花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对比,探讨适合用于拟合密蒙花光响应曲线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3个生境中林窗的株高、基径、花序长和叶面积均显著高于林内和林缘生境林窗(P<0.05),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林窗显著高于林内和林缘,林内最低(P<0.05);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林窗显著高于林内和林缘,林内最低(P<0.05);光合日进程中,林内和林窗生境的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林缘呈“双峰”曲线;5个模型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为密蒙花光响应曲线最适拟合模型,在盛花期内,密蒙花林内、林窗和林缘饱和光强分别为1424.70、1725.76和1608.85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4.07、17.54和16.30μmol/(m^(2)·s),光补偿点分别为26.59、19.08和20.89μmol/(m^(2)·s),符合半阴性至半阳性植物的特点。林窗生境中的密蒙花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高,对光适应的生态幅较宽。因此,密蒙花适宜种植在林窗生境下,如在林内生境中种植需及时调控乔冠层的透光率,在林缘中种植需要进行适度遮荫处理。
    • 秦惠珍; 邹蓉; 邓丽丽; 杨一山; 柴胜丰; 蒋强; 罗亚进
    • 摘要: 为探明3种观赏性石斛属Dendrobium Sw.植物在光合生理方面的差异,为其栽培及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3种观赏性石斛(叠鞘石斛D.denneanum Kerr.、流苏石斛D.fimbriatum Hook.和束花石斛D.chrysanthum Wall.ex Lindl.)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及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探究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叠鞘石斛、流苏石斛和束花石斛3种石斛属植物的光补偿点(LCP)分别为2.15μmol·m^(-2)·s^(-1)、3.74μmol·m^(-2)·s^(-1)、1.79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995.09μmol·m^(-2)·s^(-1)、679.44μmol·m^(-2)·s^(-1)、712.28μmol·m^(-2)·s^(-1),LCP均低于5μmol·m^(-2)·s^(-1),LSP均低于1000μmol·m^(-2)·s^(-1),属于典型的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性;3种石斛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 max)分别为3.54μmol·m^(-2)·s^(-1)、3.86μmol·m^(-2)·s^(-1)、4.03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42,0.044和0.051,束花石斛的P max和AQY最大,光合作用能力较强。3种石斛的CO_(2)响应曲线中,最大净光合速率(A max)大小依次为叠鞘石斛(11.99μmol·m^(-2)·s^(-1))、流苏石斛(10.87μmol·m^(-2)·s^(-1))、束花石斛(4.75μmol·m^(-2)·s^(-1)),叠鞘石斛利用CO_(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最强;3种石斛的CO_(2)饱和点(CSP)无显著性差异,在CO_(2)浓度不大于2000μmol·mol^(-1)时均未到达饱和点;CO_(2)补偿点(CCP)具有显著性差异,CCP分别为100.12μmol·m^(-2)·s^(-1)、158.02μmol·m^(-2)·s^(-1)、134.44μmol·m^(-2)·s^(-1),其中叠鞘石斛的CCP最低,对低浓度CO_(2)的利用能力最强。3种石斛叶片的SPAD值分别为51.09,56.93和58.06,其高低与其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在3种石斛中,束花石斛的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流苏石斛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弱,光照适应范围狭窄;叠鞘石斛对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光合作用适应范围较广。此外,3种石斛均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对CO_(2)的耐受性也较强,在种植时应提供适当的遮阴和增加CO_(2)浓度来提高石斛的光合作用能力。
    • 雷俊; 张健; 赵福年; 齐月; 张秀云; 李强; 尚军林
    • 摘要: 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降水空间格局的改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春小麦光合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为探索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叶片光合生理过程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进一步阐明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春小麦“定西40号”为供试品种,于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于开花期控制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对照)和为田间持水量的40%—45%(干旱处理),并设置3个环境温度梯度(分别为25、26以及27°C),分析了春小麦花期旗叶光合生理参数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干旱处理相比,水分供给较为充足的春小麦达到光饱和的光量子通量密度增大,增幅为40%。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不断增加,控水处理的春小麦气孔限制因素向非气孔限制因素转变,光合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光抑制。水分供应不足时,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饱和点(LSP)降低,降幅分别为28%、53%和51%;随着温度的升高,AQE下降;叶片光补偿点(LC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分供给不足时,暗呼吸速率下降,光合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不利于光合作用。水分供给不足时,春小麦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温度越高,春小麦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均下降。光合有效辐射增大,控水处理的春小麦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由于蒸腾速率较小,导致水分利用效率较供水充足的处理增大。该研究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水分的高效利用和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