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860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中国妇运、父母必读、中国校外教育(美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5学术年会等;儿童博物馆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海水、鲍贤清1、张伊丽等。

儿童博物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8860 占比:99.58%

总计:59110篇

儿童博物馆—发文趋势图

儿童博物馆

-研究学者

  • 张海水
  • 鲍贤清1
  • 张伊丽
  • 杨丽明(译)2
  • 付莹
  • 关小蕾
  • 徐颖
  • 文若予(译)2
  • 王颖
  • 简颖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科言
    • 摘要: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而是代表对客观存在世界的一种解释,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有助于促进儿童博物馆的科学教育。但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科学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对皮亚杰建构主义以及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儿童博物馆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和借鉴。
    • 罗静雯; 黄欣
    • 摘要: 近年来,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博物馆作为儿童走出学校的重要学习教育场所,其展示空间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儿童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合空间叙事的方法和体验设计相关的理论,采用一种更适合与儿童沟通的空间设计语言,可以更好地建立儿童与博物馆之间的亲近关系。我们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探索出儿童博物馆空间叙事的主题表达及故事脉络,做到真正地为儿童构建学习的空间,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提倡参与体验式的设计模式,打造出儿童友好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 刘奕璇
    • 摘要: 科学中心与动手型博物馆属广泛意义上科学博物馆的重要类型,作为所谓“第二代科学博物馆”的典型代表,以动手型展览作为其内容驱动的核心表达形式。此类博物馆的起源可溯至19到20世纪的北美和欧洲:1899年成立的美国首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以及20世纪北美和欧洲的大型传统科学博物馆。它们作为践行“动手型”展览理念的先驱,将既往认知中与博物馆形象本无关联的动手操作特质,试验性地运用到相应的展品展项中。
    • 张伊丽
    • 摘要: 以情境式和互动式为特征的儿童博物馆,通常以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及其家庭为目标受众,并以动手型展览和主题活动的形式创设非正式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的发生,往往伴随受众的实物观察、动手操作和独立探索能力等体验内容。合理评估儿童在儿童博物馆内发生的学习或“体验感”,将有助于场馆更科学地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学习体验效果,以进一步策划、实施贴近儿童的展教活动。上海儿童博物馆在2019年9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参加馆内100场主题活动的595户亲子家庭,以问卷调查结合观察开展体验情况调查。通过对活动的主题、时长、组织情况、难易程度、儿童参与程度以及活动后的收获反馈6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场馆活动设置较大程度吸引儿童参与体验,其中6岁儿童的体验感最佳;适龄家庭共享儿童博物馆时光,亲子互动将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儿童博物馆要注重萌发好奇的过程,为儿童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支持。
    • 杰西卡·J.卢克; 妮可·R.里韦拉; 里奥诺·A.科尔伯特; 凯瑟琳·J.雪伦; 吴碧宇(译); 周宇雯(译); 倪奕萌(译); 李婷(译); 范家尧(译)
    • 摘要: 当前,游戏是大多数美国儿童博物馆目标的核心,也是儿童博物馆区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和非正式学习机构的特征。不过,这些博物馆和非正式学习机构中对游戏的界定仍存在问题,令人费解。近期,儿童博物馆研究网络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目的是调查儿童博物馆如何界定游戏,如何定位游戏。这项研究采访了49位儿童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游戏的界定和定位对儿童博物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却仅有一半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儿童博物馆在场馆活动中虽有“游戏”这一说法,却鲜有规范界定。据此,本研究旨在厘清儿童博物馆的游戏定义,并对儿童博物馆中的游戏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 杜媛; 孙旭捷
    • 摘要: 19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的建立,儿童教育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曙光。世界各个地区开始涌现一大批儿童博物馆,特别是美国,成为世界上儿童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儿童教育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儿童博物馆让儿童有自由活动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重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的作用,提高儿童教育水平,对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分析儿童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及形式,总结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实现儿童博物馆教育稳定科、学的发展。
    • 李杰
    • 摘要: 从1899年第一家儿童博物馆的诞生,到纽约现代艺术馆开设儿童专属空间,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步一步面对儿童“友好”的博物馆“变迁”,但作为“沉默他者”的儿童今天在社会层面依然鲜有独立发声与创造的权利。本文从儿童作为历史与现实中被遮蔽的群体视角,探讨作为公共空间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如何展开为儿童赋权、赋能的具体行动。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探讨儿童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边缘处境与发声需要;然后从儿童博物馆看早期博物馆美术馆的儿童赋权行动;第三是如何通过儿童对话与参与合作,站在儿童视角为儿童策展;第四节将具体通过麓湖·A4美术馆如何通过儿童艺术节项目的实践更新自身公共使命;第五节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美术馆更需要在未来为儿童做出改变。笔者希望通过对于儿童作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引入,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探讨美术馆在当下公共关系重塑的可能。
    • 王洋; 樊强强
    • 摘要: 目的基于儿童认知心理,从体验设计角度出发,对儿童博物馆的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方法首先针对儿童博物馆中体验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儿童认知心理过程得到体验设计的3个层次,解析认知心理特点对体验设计3个层次的具体影响因素,最后以此为基础,对博物馆竞品进行分析,总结当下儿童博物馆的主要问题,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参观者在体验中的痛点及需求,建立用户模型,寻求设计机会点,构建出优化后的设计体系。结论从感官、思维、记忆3个层次提出了儿童博物馆体验设计的4个要素,即增添多维度感官体验,提升信息有效传达;增强展线设计流畅性;提升参与度,增强互动性体验;给予参观者持续性体验,加强认知记忆。
    • 梅睿
    • 摘要: 儿童科技展馆的创新工作是决定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其开展也影响到它是否能承担教育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能。文章从科普展览的内容、形式以及空间结构设计等3个方面分析了面向儿童的科普展览的创新,就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介绍儿童展览和儿童博物馆的成果,并从这些案例中获得启发,用以指导今后儿童科技展览的创新工作。
    • 许惠
    • 摘要: 儿童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建设的教育场所,它基于互动展览项目,提倡探索式学习.本文基于校园儿童博物馆建设的实践和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希望能让学习成为不是为了单纯认知,而是为了探索世界的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同时使校园里的每一个儿童个体都可以建设一座心中的个性博物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