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余华

余华

余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4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893种,包括青春岁月、文教资料、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第十七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基于自然标注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CCL 2018)等;余华的相关文献由181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华、洪治纲、邹灿等。

余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4 占比:99.9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0%

总计:2096篇

余华—发文趋势图

余华

-研究学者

  • 余华
  • 洪治纲
  • 邹灿
  • 张英
  • 张学昕
  • 冯艳华
  • 张清华
  • 李立超
  • 谢有顺
  • 陈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景坤
    • 摘要: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就读懂了作者真正想要通过作品所说的话。选择叙事学中的人物叙事作为切入点,对余华的作品《一九八六年》进行分析,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构建、主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连接、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设置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 刘钰洁
    • 摘要: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作家余华在先锋实践中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此小说确立了他先锋作家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复杂的社会与文学环境促成了这一场“远行”,余华在其中运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来重建文学的表现世界,从而挑战了传统的文学真实观,塑造了一种“主观上的真实”。在此后,余华笔耕不辍,他创作中所反映的主题也逐渐从个体生存上升到社会普遍精神困境。在荒诞、暴力、悲剧中,他打造出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讲故事方式。
    • 陈恩迪
    • 摘要: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上一位不能被忽视的作家,其小说创作的转变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对比余华前后期小说创作的差异,论述其创作转型的表现,分析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及意义。
    • 翟文辉
    • 摘要: 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吸收西方文学观念的同时,也在批判和试图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秩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重建和更新中华民族理想的乌托邦,这个百年“建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在“建构”完成后也在不断“解构”,进而重新“建构”,这不仅是文学的发展规律,也是文学的思考得到更新的体现。余华的《文城》描写了一个理想乌托邦建设的过程。作者借助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华民族理想人格,抒写在特定时代重建乌托邦,又因特定时代的变化和动乱将其毁灭,进而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地补充有温度的新鲜血液。
    • 摘要: 《幽雨中呼喊》作者:余华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在细雨中呼喊》是20世纪90年代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本书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自由穿行,将记忆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 李春雨
    • 摘要: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始于1990年,30多年来,余华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在世界文学中享有较高的关注度。余华作品海外传播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盛于《活着》,《活着》以强劲的态势走向海外。同时,海外研究者在余华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对人生命运的深度展现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学叙事的跨文化译介、文学性与现实性的多重关系、文学对“人”本质的理解等问题,也是余华及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在跨文化视野中,审视余华作品的接受历程与特点,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框架中,反观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从而在全球化视野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元的思考。
    • 邱昭继
    • 摘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牢骚、意见、谬论与学术、理论、思想混杂在一起,人们很容易掉入海量信息的泥淖,阅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去伪存真受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热的影响,我在大学时代阅读了一些小说,包括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霍达、高建群、余华等作家的名作。所读小说多半是在学校对面的师大路地摊买的盗版书,其质量自然不敢恭维,通常书还没读完就开始掉页。
    • 古小冉
    • 摘要: 余华的《文城》与刘震云的《一日三秋》同为2021年新作,二人同为在新时期文坛上成绩斐然的作家,在新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走”与“寻找”的故事,其选取的主人公都是成长过程中沉浸在无人可言说状态下的“孤独者”,在遇到生命中重要的女性之后,勇敢地做出了“出走”的选择,为摆脱孤独的处境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就结果而言,余华用中国传统伦理缓解了林祥福的孤独,暂停了他的寻找;刘震云则将陈明亮置于现实的荒诞中,既被伦理抛弃、又被宗教拒之门外,因而只能处于“出走——寻找”的无望循环当中。无论结果如何,林祥福与陈明亮都是为摆脱自己孤独的生命状态而出走的勇敢者。
    • 李燕凌
    • 摘要: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2021)是贾樟柯继《上海传奇》(贾樟柯,2010)之后,再次选择纪录片的方式,向观众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他将“乡愁”这一中国人集体性情感,具化成贾平凹、余华、梁鸿几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用文学的技法讲述关于文人、文学和时代的故事。尽管如此,影片上映后的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过于松散的叙事结构,过于文学化的画面表达等,都考验着观众的接受程度。作为一部文艺色彩浓厚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更像是通俗小说围城里的哲理诗,深刻却略显晦涩,松散却中心明确。
    • 李土丽
    • 摘要: 《文城》是余华于2021年推出的全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北方青年林祥福为寻找生下女儿后突然离开的妻子小美,独自一人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从而引出一段在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文化精神,旨在通过对《文城》中的仁爱精神、奋斗精神、伦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