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积压裂

体积压裂

体积压裂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94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5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41200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等;体积压裂的相关文献由2616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廷学、卞晓冰、郭建春等。

体积压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5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41200 占比:98.40%

总计:41872篇

体积压裂—发文趋势图

体积压裂

-研究学者

  • 蒋廷学
  • 卞晓冰
  • 郭建春
  • 苏瑗
  • 王海涛
  • 陶亮
  • 卫然
  • 唐梅荣
  • 李宪文
  • 刘建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蕊; 王天驹; 刘兆然; 宋宇飞; 王存芳
    • 摘要: C-1区块属于滩浅海低渗透油藏,前期采取的常规压裂改造手段,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裂缝扩展模拟,油藏数值模拟,从该区块地质条件对于体积压裂的适应性、形成复杂缝网的最低临界排量、最优改造规模、海上体积压裂的施工组织四个方面分明确了该区块实施体积压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储层整体脆性条件较好,主力层位发育有层理,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较低,具有进行体积压裂的地质条件;由于区块的水平主应力差较小,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大多可在较小的排量下实现体积压裂,A井体积压裂的最低临界排量等于6m^(3)/min;通过建立产能和体积压裂规模的关系,综合优选得到A井的体积压裂最优规模为550m^(3)压裂液+55m^(3)砂;为实现海上体积压裂的施工组织,建议采用可即配即用的海水基压裂液体系,采取压裂船作业方式。
    • 张矿生; 唐梅荣; 陶亮; 杜现飞
    • 摘要: 庆城油田页岩油储层低压、低脆性指数特征明显,是阻碍体积压裂后建立高效驱替渗流系统的重要因素,为此,研究了压裂、增能和渗吸(压增渗)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建立了页岩油储层类型精细划分方法;基于长期产液剖面测试所得矿场大数据,优化了不同储层类型改造策略;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压增渗体积压裂技术关键参数。研究表明:Ⅰ+Ⅱ类储层改造段数占比83.6%,产出占比95.5%,为主要产能贡献段;Ⅲ类储层产出占比仅4.5%,对产能贡献有限,因此,应优先改造Ⅰ+Ⅱ类储层,选择性改造Ⅲ类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进液强度最优区间分别为20~25 m^(3)/m和15~20 m^(3)/m,增能方式为同步增能。庆城油田200余口页岩油水平井应用了压增渗一体化体积压裂技术,单井初期产油量由9.6 t/d提高至18.0 t/d,单井1年累计产油量由2380 t提高至5256 t,单井估计最终可采量由1.8×10^(4) t提高至2.6×10^(4) t,取得了显著效果。该技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 董尚富; 刘文苹
    • 摘要: 为确定大庆油田龙西地区TA区块致密油储层有效厚度经济界限,解决薄层压裂选层取舍难题,采用投入产出比法和产量经济界限法综合确定了龙西地区TA区块致密油直井三类储层有效厚度经济界限,即致密油Ⅰ类、Ⅱ-1类、Ⅱ-2类油层有效厚度经济界限均可达0.2 m。该方法为大庆外围油田致密油直井压裂选层提供了依据和技术借鉴。
    • 贾振华
    • 摘要: 中原油田东濮凹陷致密油在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埋深3250m~4250m,岩性为泥页岩夹薄砂,纵向呈“千层饼”式组合沉积,小层厚度小,厚度<2m的层占比75%。根据致密油储层纵向沉积特征,以提高纵向动用率、平面裂缝复杂程度为目标,形成了纵向穿层、平面扩缝、组合支撑的复杂缝压裂优化设计技术,明确了工艺参数。秉承体积压裂技术理念,研究应用结果表明在直井上能够形成相对复杂的裂缝系统,压后最高日产油10.6m3,较常规压裂效果显著。
    • 许莹莹; 刘先贵; 胡志明; 端祥刚; 常进
    • 摘要: 页岩储层产量预测是页岩气开发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页岩气渗流机理和裂缝表征建立的产能模型是预测产能的有效途径。系统总结了页岩气井产能理论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产能模型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进一步调研了立体开发的研究进展,并系统归纳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页岩气藏水平压裂井产能模型研究现状的认识和展望。通过上述调研结果得出以下认识:1)根据气体供给区域范围,页岩气产能模型大体分为SRV区域产能模型和USRV+SRV区域复合产能模型,考虑到产能模型中裂缝形态的差异性,SRV区域产能模型可划分为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缝网产能模型,连续介质模型依据储层介质传导能力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多重介质模型以及等效介质模型;2)页岩气立体开发的认识沿用直井多层合采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开展相关的物理模拟和理论研究,建立立体开发的产能评价模型,指导页岩储层多层高效立体开发;3)页岩气产能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流动效应参数、储层参数和压裂参数。生产前期产量大小主要受控于裂缝参数,后期受控于基质物性参数和流动效应参数。调研结果对指导页岩气井产能预测以及生产动态分析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 李凯凯; 冯松林; 陈世栋; 安然
    • 摘要: A区页岩油目前依靠自然能量开发,定向井和水平井产量普遍偏低,体积压裂能提高油井产能,但费用高、邻井影响大,其中定向井已普遍大规模压裂1~2次,再次压裂有效改造难度很大,整体重复压裂效益低。该区由于原油物性蜡质成分高、入地液与地层水配伍性差等原因,导致井筒结蜡结垢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放压生产,原油黏度逐年增大,且早期大规模压裂所用胍胶压裂液残渣相对较高,各类原因导致约40%油井存在地层堵塞,自然产能不能充分发挥,通过优化低成本解堵体系和增能解堵技术,解除地层堵塞,补充地层能量,部分油井产能得到恢复,共实施41口,日增油20.0 t,累增油3030.0 t,单井费用仅为体积压裂费用的1.5%~3.3%,效果效益显著,可作为该区页岩油目前阶段效益增产的首要方向。
    • 徐瑞; 史飞
    • 摘要: 子长油田坪庄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目前已完钻下组合探井5口,长9油层均有油气显示,但常规压裂试油效果差。通过区域地质研究、储层认识,分析认为该区长9属于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引用体积压裂储层改造技术,取得了良好的试油效果,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 范家伟; 袁野; 李绍华; 王彦秋; 黄兰; 尚钲凯; 李君; 陶正武
    • 摘要: 综合地震及测井解释、岩石力学性质及地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水力压裂等技术,提出非常规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工作流原理,并以塔里木盆地塔中12油田为例,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想解决了压裂一体化耦合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即: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基于体积压裂模拟结果进一步优化复杂缝网模型;采用新一代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结合研究区地质认识和工程实践,实现了体积压裂、地质力学和油气藏动态全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可辅助提升储层钻遇率和钻井效率;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压裂模型,能够精确刻画体积压裂缝网空间展布规律和油藏开发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复杂的体积压裂缝网模型与油藏数值模型耦合,可进一步开展有关非常规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后续研究工作。在塔里木油田首次尝试非常规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模拟技术,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 赵云祥; 谢俊辉; 李庆; 李旭; 唐晓川; 龙沙沙
    • 摘要: 火烧山油田H1油藏南部物性条件差,砂体呈透镜状分布,常规井网难以有效开采,针对这一特点,共在H1油藏南部布置6口水平井进行衰竭式开采。从筛管完井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切入,论证了火烧山油田特低渗裂缝性砂岩油藏大规模体积压裂的适应性;并开展适合筛管完井水平井改造的多级暂堵重复压裂技术研究,通过多级暂堵的方式实现对水平段段间转向,激活原有天然裂缝,产生新的人工裂缝,从而形成复杂缝网,扩大泻油面积,提高水平井产量。重点研究H1油藏南部天然裂缝发育和地应力分布对体积压裂造缝机理的影响,以及相配套的分段分簇方案、压裂参数及暂堵工艺技术。最终通过微地震监测对压裂后的储层改造程度和总SRV进行评估。
    • 万晓龙; 张原立; 樊建明; 李桢; 张超
    • 摘要: 为合理制定长7页岩油藏水平井的生产制度,保障长7页岩油藏的单井产量,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藏开发的理论研究与生产资料,通过计算水平井体积压裂后人工裂缝缝内压力传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以传播到边界的压力不随时间变化的原则确定合理闷井时间为40 d;高含水排液阶段结束的标志是采出水矿化度分析值与原始地层水相近或水平井压裂液置换率大于60%;通过定量分析水平井单段及百米水平段生产规律,建立动态关系式,确定各阶段合理的产液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