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蛋白

黏蛋白

黏蛋白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1949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黏蛋白的相关文献由11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向东、尤列·皮尔曼、维克多·科罗索夫等。

黏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949 占比:99.73%

总计:122283篇

黏蛋白—发文趋势图

黏蛋白

-研究学者

  • 周向东
  • 尤列·皮尔曼
  • 维克多·科罗索夫
  • 白春学
  • 马美湖
  • 黄茜
  • 李琪
  • 余红梅
  • 刘剑波
  • 单媛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东; 梁倚华; 廖冰; 蔡木炎
    • 摘要: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少见的胆道肿瘤,以肿瘤细胞在胆管内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生长、胆管扩张,部分合并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术前诊断困难,病史以腹痛、黄疸、胆管炎常见,如能够对其临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有可能提高术前的诊断率。IPNB目前仍在病理学定义上仍存在争议,乳头状胆管癌是否归属于IPNB仍无定论。病理上可合并多发且性质不同的病变,应注意浸性型癌的比例。病理学分类上胰胆管亚型提示预后较差,黏液核心蛋白(mucin core protein)-1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IPNB影像学检查有其固有的特点,通过联合CT、MRCP检查有可能在术前判断是否存在浸润性癌,从而对手术方式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IPNB患者术后的总体预后较胆管癌好。
    • 邹龙; 杨爱明
    • 摘要: 黏蛋白是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中的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参与胃上皮细胞的保护及细胞的许多生理活动。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等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黏蛋白的表达和糖基化会发生异常改变,进一步影响疾病进程。本文总结了黏蛋白及其糖基化修饰在正常胃上皮的表达特征和各种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改变。
    • 杨夏; 吕自力; 肖娟; 王永才; 陈秀奇; 黄婷; 单庆文
    • 摘要: 目的:探讨抗生素暴露对小鼠肠道菌群及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C57BL/J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抗生素组(M组),通过连续灌胃抗生素混合物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实验期间记录小鼠的精神状态、体重和粪便性状,计算粪便含水量;实验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并计算盲肠指数,收集外周血和结肠组织,无菌采集小鼠粪便;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分析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结肠组织匀浆MUC2、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mRNA表达;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与N组相比,M组小鼠精神状态欠佳,活动减少,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含水量升高(P<0.05),盲肠明显胀大(P<0.05),结肠组织缩短(P<0.05);结肠上皮完整性破坏,结肠腺体结构紊乱,隐窝结构萎缩,黏膜下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浆DAO表达升高(P<0.05);MUC2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P<0.01),TNF-α和IL-1βmRNA表达升高(P<0.01),IL-10 mRNA表达下降(P<0.05);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的组成结构和代谢功能改变。结论: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紊乱,破坏肠道黏液屏障,引起结肠上皮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结肠炎症的发生,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
    • 田欣; 徐庆
    • 摘要: 黏蛋白异常型干眼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眼表上皮细胞(尤其杯状细胞)受损而引起的眼表疾病。眼表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表达分泌的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眼表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眼表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其表达分泌的黏蛋白方面的基础研究结果,阐述了它们在黏蛋白异常型干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简要总结了中医药针对本型干眼的治疗研究进展,为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思路。
    • 王磊; 汪崇琦
    • 摘要: 人体内部环境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黏蛋白,黏蛋白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具有极为显著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疾病预防以及营养学的普遍发展和进步,利用人体固有的元素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补全人体免疫机制的方法已经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包括肠道在内的消化系统中,黏液是维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黏液当中最为有效的功能元素为黏蛋白,目前黏蛋白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针对黏蛋白的表现功效、生物学表现,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徐晨; 王胜; 李春颖
    • 摘要: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后香烟烟雾溶液(CSE)对人支气管上皮样细胞(16HBE)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020年8—12月,用常规培养的人支气管上皮样细胞16HBE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设干扰小RNA(siRNA)TLR4-1组(hs-TLR4-si-1+16HBE)、siRNA TLR4-2组(hs-TLR4-si-2+16HBE)、siRNA TLR4-3组(hs-TLR4-si-3+16HBE),另设阴性对照组(NC+16HBE),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筛选TLR4基因最佳沉默效果;自制CSE作用于16HBE,实验设常规培养的16HBE作为空白对照组、CSE组(CSE+16HBE)、siRNA TLR4组(CSE+hs-TLR4-si-2+16HBE)、siRNA TLR4-NC组(CSE+NC+16HBE)、Lv-TLR4组(CSE+Lv-TLR4+16HBE)、Lv-TLR4-NC组(CSE+Lv-TLR4-NC+16HBE),qRT-PCR检测TLR4、核因子κB(NF-κB)以及黏蛋白MUC5AC、MUC7、MUC8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RNA TLR4-2组TLR4 mRNA表达显著降低(1.00±0.22比0.47±0.04,P<0.05),因此选择hs-TLR4-si-2作为TLR4基因沉默的最佳siRNA。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SE组TLR4(1.00±0.09比1.81±0.18)、NF-κB(1.00±0.04比1.65±0.11)、MUC5AC(1.00±0.12比2.09±0.24)、MUC7(1.00±0.20比2.21±0.26)、MUC8(1.00±0.11比1.75±0.06)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CSE组相比,CSE+siRNA TLR4组TLR4(1.81±0.18比1.43±0.17)、NF-κB(1.65±0.11比1.12±0.05)、MUC5AC(2.09±0.24比1.38±0.13)、MUC7(2.21±0.26比1.46±0.30)、MUC8(1.75±0.06比1.23±0.03)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5),CSE+Lv-TLR4组TLR4(1.81±0.18比2.42±0.06)、NF-κB(1.65±0.11比1.94±0.07)、MUC5AC(2.09±0.24比2.56±0.19)、MUC7(2.21±0.26比2.72±0.33)、MUC8(1.75±0.06比2.10±0.10)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结论 TLR4/NF-κB信号通路与CSE所产生的气道炎症有关,且其下游相关基因及黏蛋白表达受TLR4基因调控,TLR4的过度表达会加重CSE导致的气道炎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SE所导致的气道炎症及COPD。
    • 摘要: 断奶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困扰养猪业的重大难题之一,给生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肠上皮细胞和菌群通过相互调节,可以维持肠道内稳态,控制炎症发生,然而腹泻仔猪肠道黏膜屏障变化特征尚未完全清晰。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揭示了肠道黏蛋白O-型糖链和微生物维持猪肠道稳态的互作机制。
    • 彭佳欣; 李秋玉; 邵毅
    • 摘要: 黏蛋白是决定泪膜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对维持眼表稳态至关重要.杯状细胞能够改变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促进干眼(DED)和眼表炎症的发生.本文基于对黏蛋白生物学的认识,就黏蛋白和眼表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进行总结,旨在更好地了解黏蛋白的重要性,基于眼表疾病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 刘晓东; 彭利兰; 莘海亮; 龙征荣
    • 摘要: 为了解小鼠盲肠的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选取1、3、5、10、15、20、25、35、50日龄小鼠新鲜盲肠组织,HE染色后观察盲肠黏膜组织形态,测定盲肠黏膜和肌层厚度,并用阿利新兰-PAS染色后测定10、20、25、35日龄小鼠盲肠黏膜分泌的黏蛋白含量.结果:小鼠盲肠黏膜和肌层厚度随着日龄的增加呈现锯齿状曲线上升,黏膜在25日龄后显著增厚,肌层在15日龄后显著增厚;随着日龄的增加,盲肠黏膜的杯状细胞不断增多,黏蛋白分泌量也逐渐增多,10日龄后显著增多.结论:随着日龄的增长,小鼠盲肠的黏膜和肌层逐渐增厚,杯状细胞也不断增多,盲肠的排泄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不断增强.
    • 王振宇
    • 摘要: 杯状细胞是结膜上皮中一种特异分化的细胞,其分泌的黏蛋白是泪膜的组成成分并在维持泪膜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干眼研究的深入,结膜杯状细胞及其分泌的黏蛋白受到更多关注.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先阐述了杯状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而分析杯状细胞以及黏蛋白在干眼病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挽救杯状细胞的组织层面或分子层面的方法.希望通过本综述让更多人了解杯状细胞,为干眼的研究、治疗提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