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颞下颌关节病

颞下颌关节病

颞下颌关节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1513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精品手术演示会、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2000年全国超声医学工程学术会议等;颞下颌关节病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寇杰、张震康等。

颞下颌关节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513 占比:99.85%

总计:101666篇

颞下颌关节病—发文趋势图

颞下颌关节病

-研究学者

  •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 寇杰
  • 张震康
  • 马绪臣
  • 齐鑫
  • 傅开元
  •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编辑部
  • 史宗道
  • 呙誉东
  • 周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宸溪; 曹泽敏; 许刚柱
    • 摘要: 颞下颌关节病是口腔颌面部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涉及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和相关结构,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尚无确切有效治疗方法。颞下颌关节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多个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或共同作用导致其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生物胺功能、遗传基因和miRNA等因素与其发病有关。本文就颞下颌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颞下颌关节病的机制深入研究和研发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 尤琦
    • 摘要: 口腔修复是针对牙齿缺损及牙齿脱落后进行治疗的工作,主要针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采用人工制作的修复体进行治疗,包括通过修复手段对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病的治疗[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口腔修复方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研究通过在口腔修复基础上联合医学美学的综合修复方案对不同功能牙列修复的效果观察,为口腔修复的进展提供科学依据。
    • 庞慧琪; 车晓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耳部症状(以下简称耳症)伴颞下颌关节病(T MD)症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7年7月15日至2018年7月1日通过网络渠道发布问卷调查女性759人,平均年龄(22.37±1.42)岁,计算其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率,对诱发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χ2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症状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率为16.86%(128/759).其中,年龄、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噪声、体位影响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症伴T MD症状的发生与年龄、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噪声、体位有关.
    • 王睿; 季娟娟; 周治; 杨鹤; 朱亚玲
    • 摘要: 目的研究横向不调伴TM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对称性与正常者的区别。方法纳入18名不调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及18名正常者,治疗前拍摄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对比分析2组髁突形态、位置与下颌对称性的特点。结果(1)双侧升支高度,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对称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位置有相关性(P0.05)。(3)试验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左侧(25.56±8.69)°,右侧(25.88±10.19)°显著大于对照组,左侧(19.77±8.18)°,右侧(19.69±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中侧径试验组的左侧(7.12±1.3)mm,右侧(6.78±1.47)mm,与对照组的左侧(8±0.88)mm,右侧(7.76±0.9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髁突中心前后向,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无相关性(P>0.05),对照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有相关性(P<0.05)。结论横向不调伴TMD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盘突关系、双侧髁突位置相关性较差,髁突小于正常者。对于横向不调患者,临床应积极评估颞下颌关节,以降低正畸治疗风险。
    • 王睿; 季娟娟; 周治; 杨鹴; 朱亚玲
    • 摘要: 目的 研究横向不调伴TM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对称性与正常者的区别.方法 纳入18名不调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及18名正常者,治疗前拍摄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对比分析2组髁突形态、位置与下颌对称性的特点.结果(1)双侧升支高度,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对称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位置有相关性(P0.05).(3)试验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左侧(25.56±8.69)°,右侧(25.88±10.19)°显著大于对照组,左侧(19.77±8.18)°,右侧(19.69±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中侧径试验组的左侧(7.12±1.3)mm,右侧(6.78±1.47)mm,与对照组的左侧(8±0.88)mm,右侧(7.76±0.9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髁突中心前后向,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无相关性(P>0.05),对照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有相关性(P<0.05).结论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盘突关系、双侧髁突位置相关性较差,髁突小于正常者.对于横向不调患者,临床应积极评估颞下颌关节,以降低正畸治疗风险.
    • 张东强; 周炼; 呙誉东; 杜星颜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咬合板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伴咬合紊乱患者的疗效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完成咬合板治疗的患者30例,共42侧关节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开口度、疼痛量表分值、核磁共振评价关节盘形态、长度、位置以及双板区T2信号的变化。结果13例开口受限患者治疗后均达到正常开口度;19例伴开口疼痛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咬合板治疗后,关节盘折叠型减少3例、圆型增加2例和均厚型增加1例;关节盘长度、关节盘-髁突角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盘长度:t=0.100,P=0.920;关节盘-髁突角度:t=0.420,P=0.680);治疗前后的42侧TMD患者中,双板区T2序列信号降低了12侧,占比28.57%。结论咬合板可能通过去除牙合干扰,改善TMJ内负荷环境,缓解TMD症状,并促进盘后组织向更为稳定的生物结构转归。
    • 魏校通; 闫威
    • 摘要: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与CT检查对颞下颌关节病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83例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对患者均进行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并对比两组关节间隙等情况.结果:试验组诊断准确率97.61%,对照组诊断准确率85.71%,两组诊断时间、检查时间、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影像学诊断效果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张东强; 周炼; 呙誉东; 杜星颜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咬合板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伴咬合紊乱患者的疗效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完成咬合板治疗的患者30例,共42侧关节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开口度、疼痛量表分值、核磁共振评价关节盘形态、长度、位置以及双板区T2信号的变化.结果 13例开口受限患者治疗后均达到正常开口度;19例伴开口疼痛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咬合板治疗后,关节盘折叠型减少3例、圆型增加2例和均厚型增加1例;关节盘长度、关节盘-髁突角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盘长度:t=0.100,P=0.920;关节盘-髁突角度:t=0.420,P=0.680);治疗前后的42侧TMD患者中,双板区T2序列信号降低了12侧,占比28.57%.结论 咬合板可能通过去除牙合干扰,改善TMJ内负荷环境,缓解TMD症状,并促进盘后组织向更为稳定的生物结构转归.
    • 沈健
    • 摘要: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病的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我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均给予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关节盘内移位3例(8.8%),关节盘外移位3例(8.8%),可复性关节前移位16例(47.1%),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13例(38.2%).对照组无法检查关节盘的移位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诊断患者左侧关节、右侧关节间隙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诊断准确率25例(73.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32例(94.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颞下颌关节病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便于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观察关节间隙,指导医生临床治疗.
    • 庞慧琪; 车晓霞
    • 摘要: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女性人群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及耳部症状发生情况,并探讨TMD症状与耳部症状的关系.方法 2017年7月15日至2018年6月7日通过网络渠道发布问卷调查北京地区女性人群737人.根据有无TMD症状、有无耳部症状进行分组,分析患TMD症状组和未患TMD症状组中耳部症状发生率、患耳部症状组和未患耳部症状组中TMD症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患TMD症状者225例,发生率30.53%;最常见的TMD症状为颞下颌关节弹响,为185例,发生率25.10%;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咀嚼肌肌痛发生率分别为6.78%(50/737),6.38%(47/737),8.14%(60/737).患耳部症状者231例,发生率31.34%;最常见的耳部症状为耳鸣及眩晕,发生率分别为17.23%(127/737)及16.82%(124/737);听力损失,耳痛,耳部肌肉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31%(17/737),7.33%(54/73),4.88%(36/737).卡方检验显示在患TMD症状组和未患TMD症状组中各项耳部症状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在患耳部症状组和未患耳部症状组中各项TMD症状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结论 颞下颌关节病的症状与耳症密切相关,联合治疗TMD为难治愈耳症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