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04569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等;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曲友直、赵振伟、邓剑平等。

颅内宽颈动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4569 占比:99.92%

总计:204737篇

颅内宽颈动脉瘤—发文趋势图

颅内宽颈动脉瘤

-研究学者

  • 曲友直
  • 赵振伟
  • 邓剑平
  • 胡北泉
  • 高国栋
  • 兰杰
  • 刘海峰
  • 周志宇
  • 廖光查
  • 李天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文串; 韩杨; 万学焱; 朱明欣; 杨海; 曾亮
    • 摘要: 目的比较研究编织支架和激光雕刻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架的制造工艺分为编织支架组(n=30)与激光雕刻支架组(n=3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术后随访Raymond分级及预后情况。结果编织支架组的预后良好率90.0%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织支架和激光雕刻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是安全有效的,编织支架远期的栓塞程度更好及预后更佳,且围术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 张博文; 梁旭光; 朱迪
    • 摘要: 目的分析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使用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对患者的伤害更小,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 陈洋; 李琳坤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实施单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对照组,同期实施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 h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5、10 d,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I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预后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 贾彦会; 陈倩倩
    • 摘要: 目的 对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以明确其对患者术后效果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住院尾号奇偶的不同,奇数组为对照组,偶数组为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以往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后情绪状况、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8.45±6.12)分、(47.25±3.15)分,均低于对照组(59.42±8.16)分、(54.42±4.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84.74±13.25)分、(80.55±10.45)分、(81.25±11.56)分、(79.12±8.42)分,均高于对照组(74.35±14.24)分、(72.58±9.59)分、(72.58±12.45)分、(72.25±7.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心理情绪明显得到改善,同时有助于控制血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张子君
    •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1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7例.B组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方案,A组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发挥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黄小山; 祝刚
    • 摘要: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住院时间、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与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均可获得理想效果,预后效果良好,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双微导管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见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更突出,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 钟伟健; 廖旭兴; 董安石; 刘鑫鑫; 罗杰; 周思捷; 梁铭钦; 王辉
    • 摘要: 目的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易田康
    • 摘要: 目的 比较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22)和B组(n=23).A组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B组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后即刻的完全栓塞率、近全栓塞率、部分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09%,B组为1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相当,但需注意En-terprise支架的大网眼及Lvis支架的致栓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支架.
    • 张蕾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其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观察组(2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栓塞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32±2.10)ml少于对照组的(18.25±7.52)ml,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5.61±16.56)min、(12.34±2.12)d,均较对照组的(100.23±24.21)min、(18.42±3.24)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能够显著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显著,且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
    • 尹姬; 杨振兴; 黄德俊; 马菁; 余景科
    • 摘要: 目的 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旋转血管造影(DSA-3DRA)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IWA)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IWA患者35例,均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术后分别在即刻、3、6、12个月行DSA-3DRA复查.复查结果的DSA 3DRA原始数据传输至Philips Allura X-per DSA Xtravision 3D后处理工作站,应用D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分析图像,对IWA栓塞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35例患者共发现IWA 37枚(2例为颅内多发动脉瘤),37枚动脉瘤均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均行复查随访,其中Ⅱ级栓塞3枚(8%),Ⅲ级栓塞1枚(3%),其余33枚均为Ⅰ级栓塞(89%).通过DVRT可以显示辅助支架形态,有2枚辅助支架发生支架内血管狭窄,余35枚辅助支架打开情况良好,血流导向能力及栓塞辅助效果佳.结论 DVRT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IWA的治疗效果评估全面、直观、准确,对手术医师的术后治疗以及可能的及时再手术计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预估且有效地防止了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