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锚拉板

锚拉板

锚拉板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00465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钢结构、结构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2011年青年技术论坛、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等;锚拉板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梅应华、窦巍、石雪飞等。

锚拉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0465 占比:99.99%

总计:700548篇

锚拉板—发文趋势图

锚拉板

-研究学者

  • 梅应华
  • 窦巍
  • 石雪飞
  • 胡可
  • 阮欣
  • 刘志权
  • 吴平平
  • 吴志刚
  • 唐国喜
  • 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斌
    • 摘要: 斜拉桥锚拉板的锚下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为改善该处受力,文章通过有限元仿真对锚拉板的几何尺寸、形状进行参数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增加拉板、加劲肋及锚管的板件厚度与增大过渡段圆弧半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小锚下过渡区域应力峰值。其中,增大应力集中区圆弧过渡半径的方式效果最显著。
    • 苏庆田; 卢志威; 张洪金; 沈翀; 王倩
    • 摘要: 以主跨420 m的大跨度网状吊杆拱桥济南齐鲁大道黄河大桥为背景,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锚拉板式偏心索梁锚固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研究其局部应力分布、传力机理和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锚拉板的圆弧倒角处出现小范围的应力集中,偏心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锚拉板结构的传力路径为吊杆-锚管-锚拉板-钢主梁,主要依靠锚管、锚拉板与主梁三者之间的焊缝进行力的传递;弹塑性计算分析表明,索梁锚固区极限承载力为运营状态标准组合下的最大吊杆力的3.98倍,以锚管端部全截面塑性破坏作为结构失效标志。
    • 林杰; 高建丽
    • 摘要: 斜塔斜拉桥作为斜拉桥的一种类型,其结构受力较直塔斜拉桥更为复杂。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利用Midas Civil及ANSYS有限元程序,探究斜塔斜拉桥的索力规律,并通过运营阶段的静力计算、局部计算,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文的计算结果及结论可为有边跨有背索的独斜塔斜拉桥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冠男; 陈家勇; 赖亚平; 杨丁; 漆勇
    • 摘要: 参数化设计是基于桥梁结构设计内在联系与约束关系进行三维正向设计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效率。在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参数化设计理念可用于桥梁结构合理性、经济性及美观性的优化,满足现阶段桥梁造型多样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调整自变量参数,可灵活地进行桥梁结构细部构造调整,并与二维设计图进行自动交互,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及质量。本文基于“R+GH”参数化平台,提出桥梁结构参数化设计流程,并通过工程案例的应用进一步验证该设计思想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 卫星; 吕明达; 戴晓春; 赵骏铭; 张靖
    • 摘要: 研究目的:郑北大桥索梁锚固结构采用锚拉板结构形式,该区域构造复杂,焊缝交错,部分位置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恒载作用下易发生塑性破坏,反复荷载作用下易产生疲劳破坏.通过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易损部位,对局部细节进行设计参数优化,从而改善其恒载和活载下的受力性能.提取疲劳易损部位热点应力,通过热点应力S-N曲线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其疲劳寿命,验证参数优化效果.研究结论:(1)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适当优化锚拉板厚度能有效改善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恒载下受力性能,防止材料塑性破坏;(2)经热点应力法计算疲劳寿命验证,在原设计的基础上适当优化圆形过渡区半径、锚拉板厚度、锚筒厚度能提升锚拉板的疲劳寿命;(3)本文研究结论可运用于今后的斜拉桥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的设计中,以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 田波; 宋路兵
    • 摘要: 宜宾南溪(仙源)长江大桥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重点项目.主桥采用五跨280 m+572 m+(72.5+63+53.5)m双塔双索面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针对斜拉索在组合梁上的锚固,选用锚拉板结构.主要介绍锚拉板结构的合理构造、计算分析和关键施工要点等关键技术.
    • 施洲; 周凯旋; 张晓江; 蒲黔辉
    • 摘要: 锚拉板索梁锚固结构具有构造简单、传力明确、维护方便等优点,但在铁路斜拉桥中应用极少.针对新型铁路斜拉桥对接式无肋锚拉板,开展其受力仿真分析,以应力等效准则设计出足尺疲劳试验模型,并实施300万次疲劳试验.研究表明:疲劳索力幅下疲劳应力基本在50 MPa以内,量值不高;锚筒焊缝、锚板开孔处、锚板对接焊缝两端为主要疲劳敏感区域.疲劳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值相符良好.在设计寿命等效的200万次疲劳后测点应力基本无变化;试验后未见表面疲劳裂纹,疲劳敏感区解剖试验显示对接焊缝两端内部存在微小焊接缺陷及疲劳裂缝,未见其他内部裂缝.焊接残余应力及微小缺陷是疲劳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构总体疲劳性能良好.
    • 裴必达; 王连华; 李立峰
    • 摘要: 为了研究斜拉桥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的疲劳性能并对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以乌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根据MIDAS全桥杆系模型交通荷载下的索力幅值计算结果,选取了该桥最不利的中跨尾索锚拉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锚拉板三维分析模型并根据计算结果识别关键疲劳细节.结合JTG D64—2015《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美国规范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以及欧洲规范Eurcode 3,采用名义应力法对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同时建立热点应力局部分析模型并结合欧洲规范Eurcode 3和国际焊接学会规范,采用热点应力法对锚拉板结构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并对各规范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此同时开展了锚拉板足尺模型疲劳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锚拉板与边腹板对接焊形成的锚拉板结构,其最不利位置为锚拉板与锚拉筒上部焊缝圆弧过渡处(细节A),需重点关注该细节.乌江大桥锚拉板结构关键疲劳细节采用名义应力法评估均满足三种规范中无限疲劳寿命设计要求,从疲劳荷载效应、名义应力取值、板厚效应以及细节分类等方面对三种规范的无限疲劳寿命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欧洲规范进行无限疲劳寿命设计更为保守,从结构安全性角度考虑,推荐采用Eurcode 3对锚拉板进行名义应力无限疲劳寿命设计.热点应力法分析结果表明:乌江大桥锚拉板满足Eurocode 3要求,相较于名义应力法,热点应力法的取值结果更为客观,疲劳强度-疲劳寿命(S-N)曲线相对统一,且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热点应力法对焊趾处细节进行疲劳评估.足尺模型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疲劳荷载加载200万次后结构仍处于弹性阶段,刚度未发生明显折减,结构表面未发现肉眼可见裂纹,增大疲劳荷载幅至640 kN,继续加载到300万次(等效为按初始疲劳荷载幅共加载约500万次),结构仍未开裂,锚拉板满足无限疲劳寿命设计要求.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均表明,乌江大桥锚拉板设计合理,抗疲劳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 裴必达; 王连华; 李立峰
    • 摘要: 为了研究斜拉桥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的疲劳性能并对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以乌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根据MIDAS全桥杆系模型交通荷载下的索力幅值计算结果,选取了该桥最不利的中跨尾索锚拉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锚拉板三维分析模型并根据计算结果识别关键疲劳细节。结合JTG D64—2015《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美国规范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以及欧洲规范Eurcode 3,采用名义应力法对锚拉板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同时建立热点应力局部分析模型并结合欧洲规范Eurcode 3和国际焊接学会规范,采用热点应力法对锚拉板结构关键疲劳细节进行疲劳评估,并对各规范的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此同时开展了锚拉板足尺模型疲劳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锚拉板与边腹板对接焊形成的锚拉板结构,其最不利位置为锚拉板与锚拉筒上部焊缝圆弧过渡处(细节A),需重点关注该细节。乌江大桥锚拉板结构关键疲劳细节采用名义应力法评估均满足三种规范中无限疲劳寿命设计要求,从疲劳荷载效应、名义应力取值、板厚效应以及细节分类等方面对三种规范的无限疲劳寿命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欧洲规范进行无限疲劳寿命设计更为保守,从结构安全性角度考虑,推荐采用Eurcode 3对锚拉板进行名义应力无限疲劳寿命设计。热点应力法分析结果表明:乌江大桥锚拉板满足Eurocode 3要求,相较于名义应力法,热点应力法的取值结果更为客观,疲劳强度-疲劳寿命(S-N)曲线相对统一,且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热点应力法对焊趾处细节进行疲劳评估。足尺模型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疲劳荷载加载200万次后结构仍处于弹性阶段,刚度未发生明显折减,结构表面未发现肉眼可见裂纹,增大疲劳荷载幅至640 kN,继续加载到300万次(等效为按初始疲劳荷载幅共加载约500万次),结构仍未开裂,锚拉板满足无限疲劳寿命设计要求。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均表明,乌江大桥锚拉板设计合理,抗疲劳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 张国江; 任小霞
    • 摘要: 万州长江公路三桥位于万州主城区,于牌楼街道跨越长江,大桥连接长江两岸的过境公路交通和城区过江交通,具有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双重功能.本桥钢箱梁锚拉板单元与桥面顶板单元采用熔透焊缝连接,施工难度主要在于锚拉板单元制造、现场拼装空间定位两个方面.介绍了锚拉板单元车间制造以及现场拼装精度控制施工技术,给同类型结构制造及现场施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事实证明,此种施工方法可以保证锚拉板制造以及现场拼装精度,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