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锋面

锋面

锋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5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分会2004年学术会议、第十三次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等;锋面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楼波、龙新峰、王永强等。

锋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80.6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3.23%

专利文献>

论文:35 占比:16.13%

总计:217篇

锋面—发文趋势图

锋面

-研究学者

  • 楼波
  • 龙新峰
  • 王永强
  • 胡建宇
  • 黄观炼
  • 卢伟萍
  • 梁生俊
  • 王晓玲
  • 董军宇
  • 郑永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菅人乐; 史昀; 马晓慧; 李文博; 崔丽娜
    • 摘要: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5日克拉玛依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低槽、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冷空气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的演变发展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相吻合,是能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测预报的有效工具。
    • 周润洁; 王天宇; 杜岩
    • 摘要: 锋面和涡旋是南大洋重要的中尺度过程,南极绕极环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系统中的锋面及其裹携的涡旋构成了能量和物质的东向传播通道,对全球大洋的能量和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海表高度计和B-SOSE(Biogeochemical Southern Ocean State Estimate,B-SOSE)数据,文中分别对南大洋3条主要锋面2013—2017年的分布特征以及近25 a(1993—2018年)涡旋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背景流场的影响,三条主要锋面的纬度位置均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其中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SAF)纬度摆动幅度最大,5年内最大摆幅为18°。就锋面强度而言,极锋(Polar Front,PF)强度最大,其能达到的平均深度显著大于其他锋面的影响深度。同时,还统计了1993—2018年间南大洋60717个涡旋,这些涡旋平均存活时间、平均传播距离和平均半径均明显小于全球涡旋平均值,其中被ACC裹携的36934个东移涡旋(占南大洋涡旋总数的61%)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尺度则更小。
    • 陈海亮; 钟谢非; 劳汉琼; 梁峰铭; 邝家豪
    • 摘要: 利用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等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0.125°×0.125°逐6 h资料,对2019年雷州半岛3月23日出现的首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暴雨过程突发性强、降水强度大、局地性明显;(2)冷空气西路南下,冷锋进入倒槽,形成锋面倒槽,是引起该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当强降水在锋面启动后,强降水区向东南方向移动;(3)雷州半岛的东海岛短暂的锢囚锋是雷州半岛东部局地强降水的有利条件,也是东海岛局地特大暴雨和雷州半岛东南部暴雨形成的原因;(4)上下层湿度分布不均、饱和湿层低、中高层较干,该次对流暴雨过程也伴随出现了8~9级短时雷雨大风。
    • 徐家婧; 周鹏; 连尔刚; 吴昊; 刘东艳
    • 摘要: 长江口外潮汐混合和低盐度羽流形成的泥沙锋和羽状锋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依据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典型断面叶绿素a (Chl-a)浓度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以锋面为边界,探讨了不同区域Chl-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锋面的生态效应.结果 表明,在泥沙锋以内的近岸区域,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受长江径流输入和泥沙锋"屏障"作用影响,总悬浮物(TSM)和营养盐浓度最高,其中TSM为220.0±275.3 mg/L,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硅酸盐(DSi)分别可以达到94.7±21.2 μmol/L、0.85±0.33 μmol/L和95.3±22.6 μmol/L;高浓度TSM引起显著的光限制效应,导致Chl-a浓度较低(1.7±0.5 μg/L).在羽状锋以外的区域,出现垂直层化现象;表层海水的TSM和营养盐显著降低,其中TSM为5.1 mg/L,DIN、DIP和DSi分别为1.0 μmol/L、0.03 μmol/L和2.4μmol/L;Chl-a浓度受到营养盐供应不足的影响,浓度仅为0.2 μg/L.高浓度的Chl-a (7.5±4.1 μtg/L)主要出现在泥沙锋和羽状锋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域营养盐得到长江径流与上升流的补充;同时,由于大量TSM在泥沙锋快速沉降,缓解了水体的光限制效应,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积累.研究结果验证了泥沙锋和羽状锋对TSM与营养盐的重要控制作用,这对于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藻类灾害高发区的成因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 孙凡; 于非; 司广成; 王建丰; 唐瑛
    • 摘要: 台风能够对黄海的水文结构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分析了台风"灿鸿"在过境黄海期间对黄海温度及环流结构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台风期间强烈的风致混合能够使温跃层的深度增大,强度减弱,同时,使得近岸的底层温度迅速升高,推动底层的温度锋面向黄海内区移动.台风过境也会对黄海冷水团环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台风过境前,混合层中的北向流会迅速加深增强,同时伴随着混合层及温跃层的下移,从而使得黄海冷水团环流的流核下移至跃层以下.当台风过境时,黄海上空的气旋式风场会加剧黄海上层的气旋式环流,导致黄海冷水团环流的流幅及流量迅速增加.当台风登陆后,黄海上层的温度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的结构开始逐渐恢复.
    • 高清源; 金巍; 高清泉; 田璐; 韩颖; 徐庆喆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环渤海地区一次锋面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由冷暖气流交汇产生的,低层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锋面强降水天气;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与锋面抬升作用相叠加,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高空急流抽吸作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以及锋面抬升作用,三者共同造成了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强降水主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干冷空气随时间从高层逐渐向低层延伸,表现为干冷空气随着下沉气流向低层输送,具有明显的干侵入特征.
    • 张旭; 经志友; 郑瑞玺; 黄小龙; 曹海锦
    • 摘要: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和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中尺度涡旋的次中尺度特征进行了探讨.卫星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黑潮延伸体涡旋海域伴随着活跃的次中尺度现象.涡旋演变与多尺度能量分析结果表明,涡旋海域次中尺度动能的强弱与涡旋海域地转流动能有着密切联系,锋生可能是涡旋边缘次中尺度动能增强的重要机制.次中尺度现象在中尺度涡旋海域具有沿地转流方向的复杂涡丝状结构特征,意味着涡旋边缘较强的水平浮力梯度和地转流侧向剪切为次中尺度过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垂向结构分析表明,次中尺度过程能引起较大的垂向速度,最大可达100m·day–1,该垂向速度可以影响至混合层下200m深度处,对海洋内部的垂向物质能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 李银娥; 吴翠红; 陈赛男; 柳草; 张文言
    • 摘要: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 朱颖涛; 冯秀丽; 朱龙海; 胡日军; 姜胜辉
    • 摘要: 基于2018年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冬、夏两季悬浮体浓度、浊度及水温和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体悬浮体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浊度在0.2~37.8FTU之间变化,冬季浊度在1.5~100.1FTU之间变化,均表现为底高表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水温分层明显,表现为表层高、底层低的特征,盐度整体无明显变化;冬季温盐垂向上混合均匀,平面上表现为近岸低温低盐水体向远岸高温高盐水体的过渡。悬浮体浓度分布受潮流、波浪、温跃层和温盐锋面等因素影响。夏季,悬浮体垂向上受到温跃层影响,底层悬浮体难以向表层输运;平面上潮混合和波浪差异性作用阻碍了悬浮体的水平输运。冬季,强风浪促使悬浮体垂向混合剧烈,表层悬浮体浓度明显较夏季变高;平面上沿岸流和黄海暖流形成的温、盐锋面阻碍了水团间悬浮体的输运。
    • 郭彬; 唐昌秀; 陆小晓; 黄秋丰; 苏慧欣
    • 摘要: 利用NCEP/FNLl°×l°间隔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1年5月广西崇左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短波槽、低空切变线提供了低层动力辐合条件;冷锋南下对中尺度暴雨云团具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强烈的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高温高湿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雷达显示中低层辐合线长时间在崇左南部维持,对流云团在锋面西侧触发并在缓慢东移中发展,持续影响崇左南部,形成“列车效应”,产生大暴雨;ECMWF和CMA对于低层要素场强度、位置、配置等细节有差异,导致预报降雨落区和量级有较大偏差,但中尺度模式对于强降雨落区和量级预报有一定提示,尤其是华东和广州中尺度模式均有提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