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心模型

重心模型

重心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8542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土地科学、物流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等;重心模型的相关文献由376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志远、童新华、韦燕飞等。

重心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8542 占比:99.91%

总计:148669篇

重心模型—发文趋势图

重心模型

-研究学者

  • 任志远
  • 童新华
  • 韦燕飞
  • 伍世代
  • 何彦谚
  • 冯益明
  • 刘洪霞
  • 叶文显
  • 吴映梅
  • 和佳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和佳慧; 吴映梅; 李婵
    • 摘要: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 和佳慧; 吴映梅; 李婵
    • 摘要: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 刘宇峰; 原志华; 杨军军; 郭玲霞; 许晓婷; 安彬
    • 摘要: PM_(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探索PM_(2.5)污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特征对空气污染的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陕西省县域PM_(2.5)浓度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PM_(2.5)污染的时空演化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陕西省PM_(2.5)浓度年均值经历了前期小幅波动下降、中期急剧上升、后期大幅波动下降的倒“N型”波动变化过程,2011年是PM_(2.5)浓度年均值波动变化的重要“拐点”;PM_(2.5)浓度年均值低于一级浓度限值(15μg/m^(3))的低污染县(区)占比较少且变化不稳定,15~35μg/m^(3)(二级浓度限值)比例有所增加,35~70μg/m^(3)的比例持续减少,反映大多数县(区)未来的PM_(2.5)污染将逐步控制在二级浓度限值以下,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在空间分布上,PM_(2.5)浓度年均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PM_(2.5)浓度年均值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4个阶段有8种“升—降”时序演化类型,以“D-R-D-D”类型的县(区)占绝对比例(59.81%)。重心分析表明陕西省PM_(2.5)污染重心出现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轨迹,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关中污染突出且西高东低、陕北和陕南污染较轻且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与趋势。PM_(2.5)浓度年平均值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性总体呈现先降后平再升的时间演化趋势;绝大多数县(区)为“高-高”类型集聚和“低-低”类型集聚,趋同趋势明显,两极分化较严重。
    • 王茜; 赵筱青; 普军伟; 石小倩
    • 摘要: 喀斯特山区作为我国四大脆弱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诱发和加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加剧生态脆弱性。目前仍缺乏针对喀斯特地区的较为系统与完善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市为例,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反演生态脆弱性,并采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演变规律,同时使用交叉敏感性系数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文山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除未利用地、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外,其他用地面积增加;(2)2000—2017年文山市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重度脆弱为主,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加剧;(3)文山市北部生态脆弱性较高,西部脆弱性较低;且脆弱性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成为脆弱性高-高集聚区,而西部与西南部因生态工程的实施,脆弱性高-高集聚区域面积不断减小,生态状况得以改善,成为脆弱性低-低集聚区;(4)文山市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脆弱性较高;对生态脆弱性最敏感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水域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移,且水域、林地、未利用地等用地类型面积变化对生态脆弱性较敏感。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识别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脆弱区及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采取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焦士兴; 王安周; 李玉靖; 赵荣钦; 尹义星; 王雅思
    • 摘要: 运用重心模型与ArcGIS10.2软件,探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时空变化趋势,采用岭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重心轨迹整体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且呈阶段性变化特征;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豫中、豫西较高,豫东、豫南、豫北较低;济源等8市“农转非”程度均有所提升,三门峡等7市保持稳定,南阳等3市则有所下降;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时间效应存在差异,依据驱动因素的正负效应以及变化情况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对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具有驱动、约束、调节和不明显的作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不同区域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显著。
    • 俞立平; 冉嘉睿
    • 摘要: 研发科技投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而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研究二者间的时空演变与协调能够进一步优化研发资源分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本文首先对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与政府补贴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之后计算了各省份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研投入空间分布不均衡;政府对于高技术产业资金资助的南北纵向发展态势明显优于东西横向发展,但差距呈缩小趋势;我国政府补贴与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稳定态势,其协调耦合在空间上有地域差异;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 凌敏华; 韩洪宝; 吕翠美
    • 摘要: 降水重心反映了区域降水总体空间分布及长期演变过程,掌握降水重心分布特征对于区域旱涝灾害防治、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基于河南省112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M-K检验法、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月、年际、年代际降水重心分布与转移以及站网空间分布对降水重心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8年期间,河南省月、年降水重心均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和漯河市临颍县一带,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西北—东南方向,离散程度较小,方向性明显;月降水重心移动轨迹总体上呈类"8"字,雨季与旱季的降水重心分别位于类"8"字上部和下部;近59 a年降水重心总体上有明显向东移动趋势,近六个年代降水重心变化不显著;站网密度与站网均匀度对降水重心均有较大影响,呈正向相关关系,站网密度对降水重心的影响比站网均匀度小。
    • 李林蓓; 李剑泉; 郭慧敏
    • 摘要: 为研究中国木材市场的时空格局与动态变化,基于1997—2020年中国各省域商品材产量统计数据,应用集中度指数、空间基尼指数、重心模型、全局莫兰指数和局域热点指数,结合ArcGIS及GeoDa分析软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7—2020年中国木材市场集中度由43.62%上升到64.10%,空间基尼指数从0.044上升到0.129,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上升;分布重心从山东向江苏、河南、湖北和湖南迁移;省域木材市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从1997年的0.36降低到2020年的0.22;热点区域从黑龙江和吉林变化到云南、广东、广西、湖南和贵州。因此,中国木材市场在区域间分布差异扩大,集中度提高;空间分布重心和热点区从东北向西南迁移;中国木材市场分布呈现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区域趋于稳定。
    • 魏静; 刘丽丽; 王红云; 张延夕; 王彩玲; 刘金铜; 付同刚; 高会; 梁红柱; 刘元辰
    • 摘要: 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重心模型,对比分析30年来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2)30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二者主要转化为耕地;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0—2020年在大沙河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大量未利用土地转为水域,减缓了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转入;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水域的转化。3)30年间,未利用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向东北偏移了93.74 km;耕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北为主,呈现西-东-西摆动,表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开垦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的运城和晋中;林地、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西南为主,偏移距离较小;水域1990—2010年重心向西南偏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2010—2020年重心猛然向东偏移,因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引起东部水域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东北为主,主要受北京的昌平、房山和延庆等城市发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30年间太行山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
    • 李嘉雨; 王姝璇; 肖艳
    • 摘要: 基于对中国渔业生产、加工和贸易3个阶段地理重心分布差异的假设,选取1990—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渔业全产业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0个数据维度,验证渔业重心的演化路径,明确影响中国渔业生产布局的因素,从而为优化渔业区域布局提供意见和建议。运用重心模型,对渔业全产业各阶段重心坐标进行计算并归纳总结其演化路径,明晰中国渔业生产、加工和贸易3个阶段的区域布局差异及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渔业生产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渔业加工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渔业贸易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地理区位优势、渔业技术投入、产业集聚效应对渔业生产、加工和贸易3类经济活动重心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各省区市需要继续巩固渔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渔业发展薄弱地区应加大政策的引导以提高渔业科技项目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建立长江经济带渔业协同发展机制,引导优质生产要素的高效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