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连片特困区

连片特困区

连片特困区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9223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天水行政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6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等;连片特困区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瑞强、刘林、钱力等。

连片特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9223 占比:99.77%

总计:39312篇

连片特困区—发文趋势图

连片特困区

-研究学者

  • 郑瑞强
  • 刘林
  • 钱力
  • 徐满厚
  • 李光浩
  • 陈振峰
  • HAN Jinmian
  • Sarah Rogers
  • 叶宇川
  • 张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梓均; 闵婕; 翁才银
    • 摘要: 深度揭示秦巴、武陵等连片特困山区的贫困特征对于当前脱贫攻坚效应分析、返贫预警机制构建以及2020年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以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境内392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通过构建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热点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贫困地理识别。结果显示:1)乡镇贫困程度多以比较、高度贫困为主,各维度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多维贫困空间呈现“北深南中浅”分布且高值区集聚明显,北部秦巴山区贫困程度最深;2)基于各维度下贫困测度值识别评价单元致贫因素,划分出弱综合约束型、单因素约束型、双因素约束型、三因素约束型和强综合约束型,秦巴山区更多表现为三因素和强综合约束型为主,武陵山区更多表现为单因素和双因素约束型为主,而连接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之间的万州区则以弱综合约束型为主,表明区域贫困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的结果。该研究能为乡镇尺度开展脱贫效应评价及乡村振兴基础工作提供前提科学基础。
    • 李俊杰; 王平
    • 摘要: 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是昔日脱贫攻坚的“短板”,是今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弱项”,也是明日共同富裕的“难点”。当前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六盘山片区乡村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脱贫农民就业不稳,生态移民生计脆弱,跨域治理合力不够,区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可及性不均衡。六盘山片区陕甘青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着力点是:练好内功,拓展产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增收空间;增进合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携手共进,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交流合作,促进片区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张二申; 周亚娟; 乔家君; 王国恩; 王伟; 夏兴
    • 摘要: 以四省藏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和大别山片区为案例区,借助地理探测器、K-均值聚类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禀赋、家庭禀赋、地理环境禀赋和农户分化特征4个维度分析影响搬迁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1)易地搬迁政策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户减贫效应明显,农户在搬迁后各类资源禀赋改善程度不同。(2)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受多禀赋因素影响显著且贡献度差异明显。(3)显著影响生计策略类型选择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性,并且部分因素对不同类型生计策略选择存在反向作用方式。(4)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政策的制定应着重关注显著影响生计策略类型选择的因素,因户施策引导搬迁户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计方式,实现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
    • 钱力; 耿林玲
    • 摘要: 基于14个连片特困区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乡村振兴与农村减贫进行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区乡村振兴水平保持缓慢上升的态势,各片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农村减贫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片区略有差距;乡村振兴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但呈向好态势发展,呈现北高南低、边缘低于腹部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把握重点补齐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立足因地制宜视角,精准制定减贫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减贫有效衔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 杨晓辉; 杜荣; 秦瑞敏; 徐满厚
    • 摘要: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 杨晓辉; 杜荣; 秦瑞敏; 徐满厚
    • 摘要: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 焦克源; 陈晨
    • 摘要: 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是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最后一公里".笔者运用A-F法对甘肃省域内六盘山和秦巴山两个片区的多维贫困测度发现,两个片区多维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农户在教育、收入、慢性疾病、耕地质量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多维贫困;妇女、老年人、低保贫困户等特殊群体更易受到多维贫困的影响.基于后2020时代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联动机制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以特殊群体救助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保护策略,即通过扶贫开发立法、贫困标准识别、人力资本培育及收入干预制度的实施,实现连片特困区相对贫困群体更大的"发展权".
    • 耿林玲
    • 摘要: 基于2011~2017年的县域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大别山12个贫困县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阶段式的逐年上升态势;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北、南、中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因素依次为农林牧渔总产值、农用塑料薄膜、农用排灌机械、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工造林面积.
    • 唐业喜; 周盛芳; 李智辉
    • 摘要: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了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阻碍因子分析模型,对案例区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市2012 2017年大鲵产业扶贫绩效逐年提升,增速整体呈倒U字型,经历了较差绩效(2012-2014年)、中等绩效(2015年)、良好绩效(2016年)和优质绩效(2017年)4个阶段;经济、社会和生态子系统的扶贫绩效逐年提升但差异较大,其中经济绩效提速最快,社会绩效次之,生态绩效最慢;大鲵产业综合产值、政府对大鲵产业投资额和销售商品鲵数3项指标,是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