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输沙率

输沙率

输沙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17472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水文、农业工程学报、长江科学院院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第四届长江论坛等;输沙率的相关文献由9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国栋、刘兴年、曹文洪等。

输沙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1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7472 占比:99.71%

总计:117817篇

输沙率—发文趋势图

输沙率

-研究学者

  • 丁国栋
  • 刘兴年
  • 曹文洪
  • 杨世伦
  • 关见朝
  • 刘春晶
  • 卢金友
  • 吴腾
  • 曹叔尤
  • 王翔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守哲
    • 摘要: 基于大凌河流域多个水文站1955—2018年输沙量系列数据,全面探究了年际与年内输沙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泥沙主要来源于大凌河中游,其中大凌河站的输沙量最大,大凌河站以下沿程输沙量递减,部分泥沙落淤,河口处逐渐向浅海延展且演变剧烈;大凌河输沙量年际变化明显,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多集中于汛期几场次洪水。近年来大凌河流域输沙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经济、政策原因和流域水库、大坝修建所导致的水土流失。
    • 王乐; 钟德钰; 孟长青; 贾宝真
    • 摘要: 非恒定流推移质输沙是河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简要回顾了非恒定流推移质运动的研究历程,并从4个方面总结了非恒定流推移质输沙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1)水沙运动的滞后性;(2)泥沙运动的绳套变化特征;(3)推移质输沙率;(4)洪水驱动下的推移质输沙量。基于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归纳与分析,指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非恒定流推移质运动的研究建议。
    • 姚仕明; 邢国栋; 陈栋
    • 摘要: 三峡建库后,水库下游河道含沙水流长期处于严重次饱和状态,输沙由相对平衡状态转变为不平衡状态,输沙强度较自然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1992—2017年)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断面、床沙与水文资料,从输沙率变化、床沙粒径变化、平滩流量等角度研究长江中游河道复式断面输沙强度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大幅度较少,长江中游沿程水文站同流量级输沙率明显减少;床沙粒径沿程出现不同程度的粗化,其中荆江河段粗化最为明显,螺山至武汉河段略有粗化;螺山站和汉口站在自然条件下平滩流量附近输沙强度出现峰值,对应的水流挟沙能力为极大值。
    • 孙一; 刘晓燕; 田勇; 伊晓燕; 王协康
    • 摘要: 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产沙大幅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究坡面植被覆盖度对泥沙输移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野外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与坡面输沙率之间的关系。基于Einstein泥沙运动理论,从泥沙运动的角度对坡面泥沙颗粒的运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坡面相对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间的关系式;通过野外径流冲刷试验对该关系式予以验证,试验共设置6个流量级(流量范围在0.14~1.40 L·s^(-1)之间,分别为0.14、0.28、0.56、0.83、1.11、1.40 L·s^(-1))、8个植被覆盖度(0、20%、30%、40%、50%、60%、80%、100%),共48组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值较实测值整体偏大,大流量条件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小流量条件下计算值与实测值有一定的偏差。综合理论与试验分析可知:植被对输沙能力的影响与植被覆盖度、植被株径和泥沙粒径有关;在相同的坡面地形及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株径较小的植被比株径较大的植被更有利于减沙;同一种植被,在泥沙粒径较粗的地区减沙效果更为明显,只需达到一个较小的覆盖度,便可以开始发挥有效的减沙效益;在植被覆盖度较低时,发挥有效减沙效果的覆盖度阈值由坡面泥沙粒径和植被株径决定。
    • 殷婕; 安晶; 哈斯额尔敦; 武子丰; 周炎广; 胡日娜
    • 摘要: 干旱区尤其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沙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塑造地表景观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库布齐沙漠南缘的油蒿灌丛地为研究区,开展了植被调查、风沙流观测和表层沉积物粒度采样测试,分析了顺风向植被盖度、风沙流结构与沉积物特征的沿程变化,探讨了风沙-植被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流与植被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使植物生长状况与地表蚀积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顺风向景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自上风向裸地过渡到均匀分布的新生油蒿和油蒿灌丛再至斑块状分布的灌丛沙堆,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先增大后减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沿程不断增加且在过渡时其增幅最大,输沙率与沉积物粒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并在植被盖度与覆沙厚度最大处出现最小值。在沙漠边缘剥蚀高原上,起初适量风沙堆积促进油蒿定植与生长,均匀分布的油蒿灌丛进一步促进沙物质堆积,但当堆积厚度超过油蒿耐沙埋深度时发生退化,灌丛出现斑块状分布且风沙流在丘间地处侵蚀。据此,可理解为剥蚀高原风沙区景观异质性是风沙与植被相互协同与抑制作用的结果。
    • 张磊; 韩其为
    • 摘要: 床面泥沙暴露度是影响床面泥沙起动和输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理论层面如何合理描述其影响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非均匀沙,提出了新的暴露度计算公式,建立了床面泥沙暴露度与泥沙粒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该公式,推导得到了包涵暴露度影响的单颗粒滚动和跃移运动参数的理论表达式,通过与跃移距离和跃移高度的实测数据对比发现,计算值能够与实测值相吻合.为了进一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在运动参数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计算了均匀沙输沙率、非均匀沙分组输沙率和总输沙率.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流条件下,不同暴露度下的分组输沙率可以相差十几倍,由此说明了床面泥沙暴露度对非均匀沙输移的影响十分显著.
    • 唐国栋; 蒙仲举; 高永; 党晓宏; 史芮嘉
    • 摘要: 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地表吹蚀和堆积过程引起的地貌变化不仅严重威胁到了光伏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而且间接加速损耗了电板发电功率.为探究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近地层风沙输移特征,在库布齐沙漠中段的200 MW光伏电站腹地区域,通过同步测定光伏阵列腹地电板不同部位(板间、板前和板后)和上风向无光伏设施覆盖的流动沙地近地层输沙率,同时利用HOBO小型移动气象站记录观测期风速和风向信息,分析不同风速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整体阻沙率、局部不同部位风沙流结构及通量模型.结果显示:光伏阵列与风向夹角在–12.30°~82.19°范围内,光伏阵列阻沙率为35.34%~93.02%,当夹角超过45°时,光伏阵列平均阻沙率可达84.63%;随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夹角增大,板间和板后位置风沙输移高度有向上层移动的趋势,而板前位置则更加贴近地表;双参数指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光伏阵列内不同部位近地层30 cm高度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近地层风沙输移规律,可为科学制定次生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方案提供依据与参考.
    • 王颖
    • 摘要: 以切德克河流域切德克水文站历年实测悬移质输沙率资料为基础数据,并按照相关规范规定进行测站历年综合单断沙关系线的推求与分析,根据推求出的测站历年综合单断沙关系线所进行的适线、符号及偏离程度的检验结果可以判定,所确定出的测站单断沙关系系数取1.011,将各年份单断沙关系线套绘在历年综合单断沙关系曲线图中并比较两者的偏差发现,最大偏离值均符合相关规范.分析结果表明,切德克水文站悬移质输沙率实行间测完全可行,本文分析可为测站悬移质输沙率间测及输沙率测次精简提供借鉴参考.
    • 黄红茴
    • 摘要: 对隆安水文站11年输沙率成果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结果符合规范关于输沙率间测的规定及要求,该站悬移质输沙率在水位86.00 m(高洪水位)以下可实行间测.间测期间,可只测单样含沙量,借用历年综合单断沙关系线K=1.00推求断面平均含沙量,并可采用历年综合关系线整编资料.
    • 杨远东; 王永红; 蔡斯龙; 刘锋; 杨清书
    • 摘要: 为了了解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输沙率的影响,基于1960-2017年珠江流域下游主要水文站(西江高要、北江石角、东江博罗)输沙率数据,运用输沙率年际变差系数(S v)、M-K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法、输沙率年内集中度(期)等方法研究了近几十年输沙率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7年珠江流域输沙率年际变化率较大,输沙率稳定性较差,其中东江为三江中输沙率变异性最大的支流。近几十年西江、东江输沙率下降明显,下降开始的时间分别为2001年、1987年前后,北江输沙率变化不大。年内集中度显示珠江流域下游地区输沙率的年内集中程度为西江高于北江高于东江。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在珠江流域输沙率变化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流域大坝、水库的修建与由于政策与经济原因导致的不同水土流失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