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赋论

赋论

赋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3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1297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北方论丛、船山学刊、江淮论坛等; 赋论的相关文献由31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和伟、董义、陈文正等。

赋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6.76%

专利文献>

论文:1297 占比:93.24%

总计:1391篇

赋论—发文趋势图

赋论

-研究学者

  • 李和伟
  • 董义
  • 陈文正
  • 顾泽苍
  • 冷子阳
  • 冷明
  • 吴林
  • 孙凌宇
  • 徐章地
  • 揭长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结
    • 摘要: 费经虞《雅伦》是一部诗文总集兼格法式书籍,除大量诗歌作品,收录骚赋四卷(《楚辞》一卷,历代赋三卷),其中“费经虞曰”的赋论文字虽篇幅不大,却不乏精思妙说。他以“诗源论”而返归文本的思考,“合乐论”阐发汉赋与乐制问题,并引申到与戏剧创作的关联,“辨体论”承续元明赋学辨体思潮,以“祖骚宗汉”尊古,复用历代赋昭示学子写作,不拘一体而与时为新。综此钩稽发微,费经虞《雅伦》中的赋论自当在中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韩叶林
    • 摘要: 郭绍虞论赋涉及赋体源流演变、诗赋关系、赋体文学性、赋的文学史地位等问题,具有民国学界不易得见的现代学术视野。总体特点为:在守持原有古典文学研究传统的同时,将进化史观引入赋体源流演变的研究中,使赋体批评部分地被纳入现代学理轨道;用现代语言学关照赋体,对该文体之独特文学性做出时代性论断;率先肯定了赋的文学史地位。郭绍虞论赋能守正探新,且发论客观,并由此促成了现代赋体批评格局的初步建构,深刻影响了民国以降近一个世纪的赋体文学研究。
    • 倪晓明
    • 摘要: 王充赋论集中体现为对汉赋语言、内容、功能的评价,皆是其实用精神的反映。基于官吏视角,王充认为汉赋“弘丽”语言有碍主旨表达,并与儒家文论“讽谏教化”精神相乖离。“浅俗”文风既是王充应对汉赋“深闳”的言说举措,也是其身份的话语表征。汉赋文本“凭虚”建构,汉代赋论疾虚若仇。王充对汉赋“虚夸”的批评是其与汉代经学语境相依违的典型体现。王充赋论中蕴含的“国德”意识,既是汉赋“由讽转颂”转向的体现,更是东汉前期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
    • 王飞阳
    • 摘要: 以赋论赋是一种独特的赋论形式,肇端于白居易《赋赋》,罕见于宋元明,直到清代才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代“赋体观”的突破,推尊赋体,不以骈、律为鄙,自觉将赋体的“铺陈”用为赋论阐述。外在推力在于试赋政策,而文人争胜之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察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论赋赋”在形式和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彰显了清代赋论的独有特色,其在于极致铺陈、寓虚于实、融古入律及颂扬当朝。而在以赋论赋的背后,则是清代赋论研究的一个侧面,从而窥探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
    • 王飞阳
    • 摘要: 曾国藩论赋以小学为本,着眼学问,强调用字精确;而立足现实关怀,视赋为经世之用,注重修身。这是其赋论思想的根基所在,由此衍生崇古重气、力追两汉的赋学风尚。赋体铺陈,落实在字,以小学为本,触及赋体创作“字本位”之语用考量。赋重学问,气行其中,可观才器,故可为致用之具。赋中之气,则须涵泳,故主诵读。曾国藩论赋不多,主见家训,洵为真切。因其出入桐城、调和汉宋、执掌国柄,所论影响深远。因着眼经世致用,于赋体特性所见不多。虽如是,仍足为晚清之世赋论的有力高声。
    • 郑海涛; 阮凌潇
    • 摘要: 近代黔籍学者姚华不以辞赋著名,然其赋论与赋作颇值得今人关注.姚华赋论以文体为本位,体现出姚华敏锐独特的学术眼光.姚华赋作则彰显其精深通达的书画理论,传达作者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见解,折射出清末民初书画艺术家的矛盾与彷徨的心态.姚华赋为后人解读清末民初艺术人士特殊心态提供了一个具象参考.
    • 吴桂美
    • 摘要: 学界在论到赋的起源和生发时,多持《诗经》说、《楚辞》说、隐语说、战国诸子之文说等.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和《文史通义》中的赋论,也许隐含着另外一个观点:从对话形式、恢廓声势、排比谐隐、征材聚事等赋的论理表达、文体形式、题材艺术等方面来看,赋与寓言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赋的生发和写作应该也受到了先秦寓言的影响.章学诚赋论隐含的寓言与赋的关系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这是对先秦文学与汉赋关系的一点新的思考.
    • 郑海涛; 阮凌潇
    • 摘要: 近代黔籍学者姚华不以辞赋著名,然其赋论与赋作颇值得今人关注。姚华赋论以文体为本位,体现出姚华敏锐独特的学术眼光。姚华赋作则彰显其精深通达的书画理论,传达作者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见解,折射出清末民初书画艺术家的矛盾与彷徨的心态。姚华赋为后人解读清末民初艺术人士特殊心态提供了一个具象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