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学观念

诗学观念

诗学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北方论丛、求索、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诗学观念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红民、左东岭、张德明等。

诗学观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89.3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55%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8.09%

总计:235篇

诗学观念—发文趋势图

诗学观念

-研究学者

  • 周红民
  • 左东岭
  • 张德明
  • 张晶
  • 李春青
  • 霍俊明
  • 佘志敏
  • 刘勇
  • 刘卫林
  • 吴远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上泉; 张振龙
    • 摘要: 陈师道诗作今存672首,论及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共255首,这些诗论的内容集中在诗歌批评、诗歌创作论、诗歌价值论等三个方面。陈师道诗中诗论与其散文及《后山诗话》中诗论有相互印证者,有相互矛盾者。后山诗中诗论内容丰富、独特,是陈师道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
    • 常崇桦
    • 摘要: 《中兴间气集》基于风雅新颖的选诗标准及才性批评的论诗方法,先认可朱湾故作隐逸的行为,再赞赏其诗具有契合隐者身份的脱俗、含蓄优点;而且高仲武肯定大历诗坛的交游风气,所以偏好朱湾的席间应酬之作。《诗源辩体》基于律诗以初盛唐为典范,大历趋于衰变的贯通诗学视野,以初盛唐诗为参照凸显朱湾诗的语言浅俗之弊;而且许学夷反感交游权贵,故而鄙夷朱湾的席间之作,同时借贬斥朱湾诗,表达了对公安派俚俗倾向的批判。探析《中兴间气集》《诗源辩体》对朱湾诗的两极化评判,可窥见二者不同的诗学观念
    • 黄晓蝶
    •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许多文人或选择逃禅,拒绝面对现实人生;或改仕新朝,陷入失节的忧惧。遗民诗人杜濬性情孤标高洁,在明清易代的动荡之中,甘隐拒仕三十年,不忘故国,坚守志节。其“以诗证史”的诗学观念、山水咏史题材的诗歌内容以及暗含深意的诗歌意象,皆是诗人故国情怀的展现。作为极具代表的遗民诗人,杜濬诗中的故国哀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外化,更是一代遗民心绪的写照。
    • 范雅文
    •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山诗人,李金发的诗歌作品、诗学观念都表现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尤其是波德莱尔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主要体现在丑恶的意象、忧郁颓废的情调、怪异的章法以及朦胧的象征手法,彰显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及诗歌以想象、暗示等来表达内心意欲和思想的诗学主张。
    • 罗良功; 李淑春
    • 摘要: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非裔诗人,但他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由于常常被认为政治性过强而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则以休斯1934年的诗作《立方块》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政治表达与艺术实验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精英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空间政治中充当了同谋者的角色,帮助西方宗主国加强了对非洲殖民地的意识形态操控;休斯基于对精英现代主义批判和回写,表达并展演了 自己的大众现代主义诗学观.本文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休斯在20世纪30年代坚守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诗学原则,也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艺术与政治融合的诗学理想.
    • 左东岭
    • 摘要: 王袆的诗学思想由于受到个人性情与易代政治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其诗学观念以儒家教化经世为核心,同时更强调情感抒发的真实性与自然性,并由此体现为其认可诗歌体貌多样化的倾向.其本人诗歌创作所构成的哀感顽艳体貌与超然脱俗审美趣味,则展现出其诗学思想的丰富复杂特征.王袆诗学思想的复杂丰富代表了易代之际文学观念的典型特征.
    • 任杰
    • 摘要: 长期以来,《女神》的《序诗》在研究中未受到重视,而实际上,《序诗》作为《女神》的首篇,也是结集后郭沫若的自我陈述,不仅揭示了诗集的意指内涵与情感趋向,亦为《女神》之"正文"定下了基调,可谓《女神》形象与作者观念的初步展示.《序诗》既在诗集结构上必不可少,又蕴含着丰富的文本内涵;既呈现了《女神》时期郭沫若"科学"入诗之诗学观念,又牵引出郭氏身份定位的虚与实,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从不同维度进入并解读《序诗》,就是对《女神》及其作者的重新审视.
    • 卢桢
    • 摘要: 一、建构在中国诗歌全局意识上的宏大史观如何平衡历史原则与审美尺度,如何理解理论文章的经典性,如何通过理论史的整理彰显出新诗理论的现代诗学形态,既是我们掌握新诗理论史的关键点,也是编者们需要去思考的实际问题。对此,吴思敬先生给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历史的意识,即要把相关诗学论文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来考察。二是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前瞻的意识,即我们的编选工作不光是为历史存照,更要着眼于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新诗理论建设,因此所选文章,希望能对今天与后来的诗人、诗歌理论家有一定的启发。三是要有选家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选家是按照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来判断价值、决定取舍的,因此不能不打下选家自己的诗学观念的烙印。”可以说,吴先生提出的三点“要求”,基本上已经概括出这套《总论》的重要特质。
    • 张洁宇
    • 摘要: 闻一多身兼诗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等多重身份,其诗歌批评方式也因之呈现多重面貌。考察其诗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可分析其新诗批评的调整与其身份迁移之间的关联,对其《死水》之后的停笔原因给出新的解释和评价。闻一多从一位崇尚古典美学并强调格律的诗人转变为一个高度肯定“生活之力”并拒认“技巧专家”的诗评家,其转变背后有深意存焉。思想变化的原因既然来自诗歌之外,或许写作的问题也就无法在诗学内部得到解决,亦即那种转变不仅发生在诗学内部,也影响到其人生道路的选择。
    • 何言宏
    • 摘要: 贾浅浅诗集《第一百个夜晚》的开篇之作写的是:太阳照亮山坡的时候飞来了一只鸟儿那是一只朱鹳落在乔木的金冠上它凝视着水面上的太阳像朝圣者望着恒河——《朱鹳》朱鹳优雅美丽,已属珍稀。在《朱鹳》的画面和辉煌空间中,她追逐、奔赴和在高大的乔木上沐浴着阳光,她凝视着水,“凝视着水面上的太阳/像朝圣者望着恒河”。《朱鹳》的空间开阔浩大,水与河流通常所喻示的,又使诗境具有了相当浓重的时间和永恒的意味。如果说,是太阳使得这首诗的空间照彻着光明,那使这空间骤然生动、充满生机的,则是朱鹳。仅仅是一只鸟,一只单个的、可能比诗中的事物均都易逝、生命短促的鸟,却在本质上定义着时空,成了诗的“中心”。诗中的庄严、喜悦与明亮,均本于朱鹳,或与朱鹳有关。贾浅浅以这样一首动人和美丽的诗篇、以朱鹳这一鲜明可喜的形象作为开篇,一下子抓住了我,使我满怀期待地读她的诗。但我接下来的阅读,却发现在贾浅浅的作品中,黑夜倒是更主要的內容。似乎很明显地不同于《朱鹳》,贾浅浅的很多诗作,都是在书写黑夜中的“我”。女性主体的黑夜体验和她对光的向往,是贾浅浅诗歌最主要的意识。作为当代中国女性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诗学主张和诗学观念,黑夜意识相应地也已经成了女性诗歌众所周知的诗学特征。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诗歌的最新转型,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虽对以往有所承续,但却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贾浅浅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精神表达还是在诗学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变构与调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