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裂缝性地层

裂缝性地层

裂缝性地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5285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度钻井液完井液学组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研讨会、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2013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等;裂缝性地层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毅力、许成元、刘阳等。

裂缝性地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5285 占比:99.61%

总计:25383篇

裂缝性地层—发文趋势图

裂缝性地层

-研究学者

  • 康毅力
  • 许成元
  • 刘阳
  • 吕开河
  • 游利军
  • 胡永全
  • 赵金洲
  • 孙金声
  • 白英睿
  • 陈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晓平; 陈来军; 闫光荣
    • 摘要: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同一裸眼段高低压同存,施工过程中上部高压气层频繁气侵,下部井段漏失频发,给钻井施工及井控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通过研究分析喷漏同存各种形式及处理技术,针对H80X四开上喷下漏的施工难题,应用防漏堵漏、控制释放高压气层能量、欠平衡等方法,确保了安全施工。同时针对喷漏同存的施工难题,建议应进一步探讨优化井身结构、优选防漏堵漏方法等,从而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康毅力; 田国丰; 游利军; 闫霄鹏; 许成元
    • 摘要: 针对深层裂缝性地层在初次堵漏失败后多发生漏失量更大的重复性漏失的问题,设计并进行了裂缝面间摩擦滑动(简称缝面摩滑)前后的裂缝封堵模拟试验,以钻井液环境下岩板与岩块的摩擦滑动试验、基于微压痕的岩石力学参数测试、表面三维扫描等手段为辅,分析了钻井液侵入对天然裂缝缝面摩滑的诱发作用,探讨了缝面摩滑对裂缝性储层钻井液漏失的影响。油基钻井液或水基钻井液侵入天然裂缝,均能使岩石缝面摩擦因数减小,油基钻井液使岩石缝面摩擦因数减小的作用更强,这会诱发缝面摩滑形成错位裂缝,为钻井液漏失加剧提供通道和空间;缝面摩滑可使裂缝渗透率升高,导致钻井液封堵能力降低,钻井液漏失加剧;摩滑后缝面更光滑,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错位程度,使裂缝长度和宽度大幅增大,造成钻井液漏失加剧。研究结果表明,缝面摩滑是导致深部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加剧的原因之一,提高天然裂缝面之间的摩擦因数、有效控制缝面摩滑可控制深部裂缝性地层的钻井液漏失。
    • 吕开河; 王晨烨; 雷少飞; 孙金声; 白英睿; 王金堂; 王韧; 王建龙
    • 摘要: 井漏是钻井过程中最常见的井下复杂问题,是制约井下安全、影响钻井进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钻井液漏失模型较少考虑裂缝临界宽度、裂缝壁面粗糙度以及综合因素对漏失的影响,从而导致漏失机制对现场堵漏指导性较差。针对此问题,基于非牛顿流体力学理论,建立径向粗糙裂缝漏失模型,厘清裂缝临界宽度、裂缝粗糙度以及综合漏失因子等因素对漏失的影响,形成新的防漏堵漏设计准则。结果表明钻井液漏失量随裂缝宽度增加而增加,随钻井液流变性、裂缝粗糙度及综合漏失因子增加而减小;依据裂缝临界宽度,裂缝性地层漏失可分为微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裂缝性漏失,3种不同的漏失类型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堵漏材料进行封堵。
    • 朱瑞春
    • 摘要: 天然裂缝性地层的安全钻进一直是钻井工程师需要面临的技术难题。在钻井过程中,井底的钻井液液柱压力通常高于地层孔隙压力,从而导致钻井液容易发生漏失。尤其是钻遇裂缝性地层时,大量的钻井液漏失在增加钻井液成本的同时,还将带来一系列井下复杂事故。因此,需要对裂缝性地层的钻井技术进行研究,从而避免或减少漏失问题的出现。
    • 雷少飞; 孙金声; 白英睿; 吕开河; 张曙沛; 许成元; 程荣超; 刘凡
    • 摘要: 针对裂缝性地层封堵层形成机理和封堵规则尚不明晰的问题,基于封堵实验和颗粒物质力学方法研究了裂缝性地层封堵层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封堵层组成及颗粒配比,揭示了封堵层形成的本质及破坏的驱动能量,提出了钻井液防漏堵漏颗粒优选规则。研究表明封堵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惯性流、弹性流到准静态流的流态变化过程。封堵层由封端颗粒、架桥颗粒和填充颗粒组成,3种堵漏颗粒的配比是设计堵漏体系的重要依据。封堵层形成的本质是体系发生非平衡性Jamming相态转变,封堵层颗粒体系对压力的响应由熵力驱动,熵越大封堵层越稳定。根据提出的规则优选了堵漏材料、优化了堵漏体系,封堵效果优于其他常用规则,可有效提高封堵层承压能力,为解决裂缝性地层漏失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 邓云
    • 摘要: 天然裂缝性地层的地质特点使钻井施工面临很大的挑战。在钻井过程中由于钻井液液柱压力通常高于地层孔隙压力而导致钻井液漏失。在固井作业过程中,由于固井水泥浆的密度高于钻井液密度,会产生更高的井底压力,从而导致固井水泥浆漏失。因此,必须从钻井设计层面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漏失问题的发生。
    • 罗黎敏; 赵英晓; 朱鹏飞; 苏建; 刘芳娆; 冯永存; 闫伟
    • 摘要: 渤海区块的复杂钻井问题主要为漏失问题,而漏失裂缝宽度预测是防漏堵漏设计的基础,它们受地应力、井筒波动压力、岩石性质、天然裂缝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预测难度极大。裂缝性井漏问题严重威胁着钻井生产安全与进度,目前现场堵漏成功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准确预测裂缝宽度,裂缝宽度认知的局限性导致难以选择合适的堵漏措施及堵漏材料的粒径。采用多种裂缝预测模型,计算漏失层位的裂缝宽度。发现预测的裂缝宽度在430~890μm范围内,与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宽度较一致;并通过实验得到针对该缝宽的堵漏配方。
    • 唐贵; 邓虎; 舒梅
    • 摘要: 裂缝性储层压力体系复杂,溢漏同存并频发,给钻井工程带来了较大的井控隐患及技术挑战。为此,文章针对裂缝性地层井筒—地层耦合流动特点,建立了一套可视化压力控制实验装置,包括井筒模拟单元、气体注入单元、液体注入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和井口压力控制单元及其他配套设备,上述单元具有裂缝宽度可调节、井口回压实时控制和过程可视化观察等特点,可实现钻井中溢流、漏失和溢漏同存等不同工况下的控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气侵过程中,节流阀控制存在一定的作用范围,节流阀开度越小,压力损失越大,压力控制效果越好,当节流阀开度较大时,控制效果有限;漏失量在总排量中占比越小,则越容易得到控制。这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相符,该套实验装置可为单纯溢流、单纯漏失和溢漏同存的定量化分析和理论研究验证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为控压钻井压力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 张世锋; 王相; 崔新颖; 张浩; 洪展
    • 摘要: 裂缝性地层堵漏架桥颗粒的粒度分布直接决定其堵漏效果,而现有方法无法根据裂缝尺寸进行全粒径范围堵漏颗粒粒度分布的设计.基于离散颗粒紧密堆积原理,对理想充填理论进行了改进,可根据裂缝尺寸计算全粒径范围多级离散有效封堵颗粒的粒度分布.利用改进后的理论针对5 mm及3 mm裂缝进行了堵漏颗粒粒度分布设计,并进行了静态裂缝堵漏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理想充填理论设计粒度分布,使用石英砂或核桃壳均能够有效封堵5 mm裂缝,且较改进前封堵层体积更小,漏失量更低,堵漏效果更好;针对5 mm及3 mm裂缝利用改进后理论设计粒度分布的核桃壳颗粒能够有效封堵最大裂缝及低于该裂缝尺寸的其他裂缝,说明该理论可用于多尺度裂缝地层的堵漏材料设计.
    • 张世锋; 王相; 崔新颖; 张浩; 洪展
    • 摘要: 裂缝性地层堵漏架桥颗粒的粒度分布直接决定其堵漏效果,而现有方法无法根据裂缝尺寸进行全粒径范围堵漏颗粒粒度分布的设计。基于离散颗粒紧密堆积原理,对理想充填理论进行了改进,可根据裂缝尺寸计算全粒径范围多级离散有效封堵颗粒的粒度分布。利用改进后的理论针对5 mm及3 mm裂缝进行了堵漏颗粒粒度分布设计,并进行了静态裂缝堵漏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理想充填理论设计粒度分布,使用石英砂或核桃壳均能够有效封堵5 mm裂缝,且较改进前封堵层体积更小,漏失量更低,堵漏效果更好;针对5 mm及3 mm裂缝利用改进后理论设计粒度分布的核桃壳颗粒能够有效封堵最大裂缝及低于该裂缝尺寸的其他裂缝,说明该理论可用于多尺度裂缝地层的堵漏材料设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