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变形

表面变形

表面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水利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6348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焊接学报、润滑与密封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 第六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网调峰与抽水蓄能专委会第16届抽水蓄能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学术会议等;表面变形的相关文献由7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波、杨绍荃、王永晖等。

表面变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3483 占比:99.96%

总计:263589篇

表面变形—发文趋势图

表面变形

-研究学者

  • 杨波
  • 杨绍荃
  • 王永晖
  • 邵龙潭
  • 郭晓霞
  • 季祥
  • 宋志坚
  • 张德津
  • 张晨亮
  • 彭烁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明洲
    • 摘要: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具有大范围变形监测的优势,北斗技术可实时获取三维高精度变形监测结果。本文以深圳长岭陂水库坝体的为例,收集了为期一年的条带模式升轨TerraSAR-X和降轨COSMO-SkyMed数据,采用基于永久散射体和同分布散射体的雷达影像时序分析技术获取了土石坝体表面的形变场。考虑坝体几何结构以及雷达视线夹角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升降轨的时间序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深圳茜坑水库主坝多个观测墩上为期一年的北斗/GNSS监测数据开展了分析,短基线的结果显示水库上方的观测墩受到水面升降的影响,水平方向产生6~8mm的变形。
    • 杨蓉; 刘玉磊
    • 摘要: 为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防止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对某水电站的滑坡体进行了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改造,采用GNSS技术对滑坡体稳定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以便定时或随时了解滑坡体的稳定运行状况。GNSS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GNSS基站和测点建设、组网工作、系统安装及调试、数据解算和成果展示等工作,可实现监测成果展示、分析、异常报警以及信息推送等功能。通过对滑坡体区域内布置的7个GNSS监测点的表面变形数据和变化速率进行统计,对影响滑坡体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GNSS技术克服了人工在冬季极寒、积雪天气条件下无法观测滑坡体表面变形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智能化、无人值守的监测目的,对确保渠道边坡安全和建设智慧电站具有重要意义。
    • 刘玉磊; 李楠楠; 张威
    • 摘要: 某水电站地处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在这样的环境中建157 m高的面板堆石坝尚属首次。通过对其水工建筑物表面变形定期进行观测并及时分析、总结表面变形规律,分析研究库水位升降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效应,尤其是在主汛期和枯水期加密监测,及时收集全站仪自动化测站和人工观测的表面变形数据以及库水位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在库水位达到设计或校核洪水位、正常蓄水位及死水位情况下对各水工建筑物表面变形观测数据造成的影响,为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高效、真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和位移变化趋势预测预判。通过引入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点数据成果连续、可靠,且数据量大、精度高,有利于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形态变化和表面变形规律,确保水电站安全、平稳运行。
    • 彭绍才; 郑栋; 段国学; 韦国书
    • 摘要: 为了保障乌东德大坝的安全运行,有必要研究近坝滑坡体金坪子滑坡的地表变形特性并分析其地下排水效果.为此,基于表面变形观测成果和地质资料,分析了滑坡体表面变形的增量、空间分布和时变特性.结果表明:金坪子滑坡体Ⅱ区变形最大且处于蠕滑变形状态,Ⅰ区次之,其他区变形较小,滑坡体具有牵引式变形特点;Ⅱ区前缘变形大后缘变形小,年同期增量随测点高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前缘变形方向指向临空面和下游侧.基于地下水位孔观测成果,分析了地下水位的状态、变化过程和规律,阐明了排水措施对地下水位和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由观测成果可知,受排水洞排水的影响,金坪子Ⅱ区地下水位下降了3.0~12.3 m,滑坡体年同期表面位移增量减小,滑坡体阻滑力提升,排水洞具有排水和增强滑坡体稳定性的作用.
    • 杨硕; 周晓峰; 邓乔声; 王国峰
    • 摘要: 采用质量完全守恒水平集方法追踪两相界面运动,并基于连续表面张力模型,对微重力条件下(g=0 m/s2)附加竖直颤动的高Prandtl数液桥热毛细对流胞元流及表面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初始阶段t=0~30 s",还是"稳定阶段t=1250~1275 s",随着竖直颤动频率的增加(f=0 Hz→f=5 Hz→f=20 Hz),涡心自发性摆动受到抑制,其轴向摆动幅度逐渐减小,最大摆动幅度由ΔAmax=0.25减小至ΔAmax=0.10.胞元流涡心径向位置由原来无规则摆动呈现为稳定性的周期性摆动,且摆动周期逐渐减小;液桥自由界面横向位置的周期性脉动特性明显.在竖直颤动频率f=20 Hz情况下,自由界面3/4H处表面的横向位置振幅最大;在竖直颤动力的作用下,液桥自由界面表面流轴向速度向冷盘(下盘)的发展受到抑制.稳定阶段(t=100~200)径向速度明显减小,最大衰减幅度Δu=1.0×10-3;液桥近热端(y=0.45~1.0)和近冷端(y=0~0.45)的表面位形呈现交替性的扩张和收缩.
    • 杨硕; 周晓峰; 邓乔声; 王国峰
    • 摘要: 采用质量完全守恒水平集方法追踪两相界面运动,并基于连续表面张力模型,对微重力条件下(g=0 m/s^(2))附加竖直颤动的高Prandtl数液桥热毛细对流胞元流及表面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初始阶段t=0~30 s",还是"稳定阶段t=1250~1275 s",随着竖直颤动频率的增加(f=0 Hz→f=5 Hz→f=20 Hz),涡心自发性摆动受到抑制,其轴向摆动幅度逐渐减小,最大摆动幅度由ΔA_(max)=0.25减小至ΔA_(max)=0.10。胞元流涡心径向位置由原来无规则摆动呈现为稳定性的周期性摆动,且摆动周期逐渐减小;液桥自由界面横向位置的周期性脉动特性明显。在竖直颤动频率f=20 Hz情况下,自由界面3/4H处表面的横向位置振幅最大;在竖直颤动力的作用下,液桥自由界面表面流轴向速度向冷盘(下盘)的发展受到抑制。稳定阶段(t=100~200)径向速度明显减小,最大衰减幅度Δu=1.0×10^(-3);液桥近热端(y=0.45~1.0)和近冷端(y=0~0.45)的表面位形呈现交替性的扩张和收缩。
    • 邓文平
    • 摘要: 为了探究含水率对石膏矿柱力学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对含水率为0.25%、0.48%、0.69%和0.86%的石膏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对三圣石膏矿W101工作面4个不同含水率区域的矿柱表面变形情况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石膏试件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加分别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和线性关系减小;不同含水率石膏矿柱表面变形量均随观测时间呈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含水率越高的矿柱表面变形量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矿柱表面变形量最大值也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水对石膏矿柱具有显著弱化效应.
    • 郭峰
    • 摘要: CMT焊接工艺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天窗顶盖的制作过程.对CMT焊接工艺影响顶盖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焊接参数、焊缝位置、熔核大小及夹具结构等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为控制CMT焊接零件表面变形提供一种控制参考方法.
    • 程淑芬; 李运良; 钟辉
    • 摘要: 国内早期修建的中小型水电站多采用人工对大坝表面变形进行观测.经过多年运行观测,发现采用人工观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更好地进行大坝安全监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依托贵州浪详水电站和岩寨水电站,阐述3种常用大坝表面变形监测自动化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老坝改造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工程的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方法,为今后更多老坝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改造提供工程经验和参考.
    • 占晓明; 黄建东; 袁珊丽
    • 摘要: 某崩坡积体位于水电站坝址上游500m处,如变形失稳对工程影响较大.为了解崩坡积体变形情况,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了表面变形监测,本文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情况以及表面变形监测成果,分析了崩坡积体的变形过程及变形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