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茎柔鱼

茎柔鱼

茎柔鱼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34813篇;相关期刊25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海洋与湖沼、渔业科学进展等; 茎柔鱼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军、刘必林、余为等。

茎柔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34813 占比:99.73%

总计:34907篇

茎柔鱼—发文趋势图

茎柔鱼

-研究学者

  • 陈新军
  • 刘必林
  • 余为
  • 李建华
  • 钱卫国
  • 陆化杰
  • 方舟
  • 汪金涛
  • 胡贯宇
  • 李云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峰华; 吴祖立; 杨嘉樑; 黄洪亮; 蒋科技; ESTEFANIA Gonzalez Maiez Violeta; ARREOLA Juan Pedro Vela
    • 摘要: 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水声学调查与数据分析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声学评估的关键,直接影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通过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目标强度、噪声剔除、物种判别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水声学调查方法,进而为系统了解和掌握加利福尼亚湾渔场经济品种的资源量打下基础。调查所用数据由加利福尼亚湾中墨海上联合调查船“BIP-XI”安装的单波束回声测深仪Simrad EK60采集,并利用水声学数据处理软件与相关方法进行分析,采用标准球方法对38、120 kHz频率换能器进行了校正。通过积分阈值和信噪比估算方法剔除背景噪声发现,对于高频信号噪声剔除效果良好,120 kHz回波映像的变化比38 kHz更明显,前者噪声去除整体效果优于后者。将虚拟变量剔除背景噪声与优化积分阈方法相结合可剔除大部分噪声数据,减少数据复杂程度。经过海底与海表信号剔除、噪声剔除、频差法识别之后,调查区域内大部分无关噪声信号被剔除,最后使用频差法提取到了目标鱼种的信号。通过加利福尼亚湾茎柔鱼渔场声学调查方法,取得了大洋性鱿鱼类声学评估的初步进展,为后期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
    • 贡静雯; 钱梦婷; 余为; 陈新军
    • 摘要: 评估和预测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变动规律有利于掌握其资源和渔场变化,可持续利用茎柔鱼渔业资源。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技术组提供的茎柔鱼生产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距平两个关键环境因子,利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建模分析,选择2010年拉尼娜年和2015年厄尔尼诺年,对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年间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拉尼娜年(2010年)茎柔鱼资源丰度高于厄尔尼诺年(2015年),且2010年9—12月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高度距平均低于2015年。分析得知,2010年各月茎柔鱼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均显著高于2015年,其有利栖息地位置相对2015年向北移动,从而使得2010年渔场纬度重心比2015年偏北。研究表明,基于栖息地模型的茎柔鱼渔场分析能够解释其资源的年间差异。
    • 方星楠; 余为; 陈新军
    • 摘要: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于捕捞努力量与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关系,分析茎柔鱼每月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适宜范围及其月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7月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广义加性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环境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1—7月茎柔鱼适宜海表面温度范围随月份推移先增后减,4月海表面温度最高,为26.8~27.2°C;适宜叶绿素a质量浓度范围在前5个月不变,均为0.14~0.16 mg/m^(3),而6、7月分别为0.16~0.18、0.18~0.20 mg/m^(3)。笔者分析了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时空变动规律,可为准确定位渔场位置提供技术支撑。
    • 勾艺萌; 刘必林; 孔祥洪
    • 摘要: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少数硬组织之一,目前被广泛用于头足类的种类鉴定与种群判别。依据2009、2014和2015年采集于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的茎柔鱼样本,提出基于判别函数的角质颚识别方法,对角质颚的10个长度指标进行分析,其中70%的样本用来构建判别函数,30%的样本用来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智利外海茎柔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秘鲁的角质颚尺寸最小。角质颚长度可用来识别不同地理区域的茎柔鱼种群,平均判别成功率高达95.2%,其中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和哥斯达黎加分别为97.6%、91.0%、96.1%和96.0%,上侧壁长、上头盖长和上喙长的贡献率最高;判别函数1、2、3可有效解释海区间角质颚差异,解释率分别为54.9%、29.6%和15.5%。判别验证显示,250尾样本中有26尾茎柔鱼样本被错判,错判为厄瓜多尔海区的样本最少,总体检验判别成功率为89.6%。综上,茎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差异可以用来识别茎柔鱼地理种群。
    • 陈新军
    • 摘要: 日常生活中,不少相当常见的海洋生物,名字听起来耳熟能详,但我们却总是将它们混淆,比如鱿鱼、墨鱼和章鱼。鱿鱼、墨鱼和章鱼都是头足类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现存约800多种,广泛地分布在全球海洋当中。顾名思义,“头足类”意为“头上长脚的动物”,即修长的腕足直接连于头部,这便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 冯艺璇; 宋维; 林东明
    • 摘要: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其性腺组织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但在性腺发育开始后生殖能量积累显著。为研究茎柔鱼脂肪积累对组织能量积累的贡献,采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组织脂肪萃取技术对茎柔鱼卵巢、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4个组织脱脂前后的组织能量密度、单位质量脂肪含量及脂肪能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脱脂前各组织的能量密度以消化腺最大,为(27.34±0.85) kJ/g;脱脂后的能量密度则以输卵管卵子的最大,为(20.01±0.56) kJ/g。各组织脱脂后的能量密度值均下降显著,尤以消化腺的下降最大,达31%。消化腺的单位质量脂肪含量最高,为(413.83±96.81)mg/g,其次为输卵管卵子和卵巢,肌肉组织的最低。在生理性成熟后,卵巢组织脂肪积累较大,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等组织则维持较稳定的脂肪积累水平。4个组织的脂肪能量占比的平均值在10%~32%之间。综上研究表明,脂肪是茎柔鱼卵巢、输卵管卵子、肌肉和消化腺等组织的重要能量物质,在组织能量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徐豪; 梁绪虹; 王丛丛; 李纲
    • 摘要: 为了解东南太平洋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大、中、小3种表型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结构,利用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2(ND2)基因,对东南太平洋大、中、小3种表型群,共90尾性成熟茎柔鱼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ND2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3个表型群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_(d))为0.81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_(i))为0.00240,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来源于群体内的变异达到了100.4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均小于0.05(P>0.05),且基因流(N_(m))远大于1,说明3种表型的茎柔鱼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呈极显著负值(F_(st)=-8.61773,P<0.01),核苷酸错配分布曲线均出现明显单峰,推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快速的群体扩张事件。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茎柔鱼大、中、小3个表型群之间因生殖行为可能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应属于同一个种群,在渔业管理上应予以充分考虑。
    • 操亮亮; 刘必林; 李建华
    • 摘要: 为了研究东南太平洋公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摄食习性和营养生态,根据中国鱿钓船2019年6—12月在东南太平洋秘鲁和厄瓜多尔公海生产时所捕捞的茎柔鱼样本,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进行摄食习性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肌肉δ^(13)C、δ^(15)N显著高于秘鲁公海茎柔鱼(P0.05),而秘鲁公海茎柔鱼胴长对肌肉δ^(13)C、δ^(15)N有显著性影响(P0.05),雄性个体δ^(15)N随胴长增大无显著性变化(P>0.05),雌性个体δ^(15)N随胴长增大有显著性变化(P0.05);在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δ^(13)C、δ^(15)N分别在性腺等级Ⅰ~Ⅲ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δ^(15)N在性腺等级Ⅰ~Ⅲ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秘鲁公海,茎柔鱼δ^(13)C在性腺等级Ⅲ期、δ^(15)N在性腺等级Ⅱ期最大(P<0.05);营养生态位分析显示,厄瓜多尔公海茎柔鱼具有较低的生态位(SEAc=1.462‰),其δ^(13)C、δ^(15)N受同位素基线和摄食作用的共同影响且不同胴长组间差异较小,秘鲁公海茎柔鱼具有较高的生态位(SEAc=2.182‰),其δ^(13)C、δ^(15)N主要受摄食作用影响且不同胴长组间差异较大,此外,两海域茎柔鱼雌性个体都较雄性个体拥有更高的生态位。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气候条件下,茎柔鱼在秘鲁外海具有较低的营养生态位,并且拥有狭窄的摄食食物来源。
    • 刘杉; 张子健; 吴佳怿; 余为
    • 摘要: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秘鲁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且经济价值极高,其资源丰度和栖息地分布与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紧密关联。基于中国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秘鲁海域的作业数据,利用栖息地模型探索秘鲁海域海表面温度分别上升0.5、1.0、2.0°C和4.0°C情境时茎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变动规律,科学评价海域海表面温度升高对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预测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当海域海表面温度上升时,9—12月茎柔鱼适宜(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6)和最优(栖息地适宜性指数≥0.8)栖息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栖息地经度和纬度重心分别向东部和南部海域转移。当海域海表面温度由升高0.5°C至升高4°C变化时,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均值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研究表明,秘鲁外海海域海表面温度上升0.5、1.0、2.0°C和4.0°C情境时,茎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向东南方向移动。未来开发和利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时,需考虑海域海表面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 连晋欣; 冯艺璇; 林东明
    • 摘要: 为了从能量积累角度掌握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的生活史策略,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GLMM)对东太平洋茎柔鱼的肌肉、性腺等组织的相对能量积累及其与栖息海域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太平洋茎柔鱼以肌肉组织能量积累为主(相对能量积累占70%以上),性腺组织能量积累相对较低。在生理性发育期至功能性成熟期,肌肉组织相对能量积累下降显著,性腺组织相对能量积累明显;在功能性成熟期,肌肉组织相对能量积累回升显著。肌肉组织和性腺组织的相对能量积累与栖息海域海表温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栖息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效应关系,并与采样经度分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东太平洋茎柔鱼在性腺发育开始后能量积累逐渐增加对生殖发育的投入分配,但在繁殖产卵期保持较好的肌肉组织状态,肌肉、性腺组织的相对能量积累更多取决于栖息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