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船山

船山

船山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87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船山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家和、夏剑钦、彭再新等。

船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875 占比:99.63%

总计:53070篇

船山—发文趋势图

船山

-研究学者

  • 蔡家和
  • 夏剑钦
  • 彭再新
  • 心广
  • 清风慕竹
  • 王兴国
  • 陈力祥
  • 徐峰
  • 万灵辉
  • 匡代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达
    • 摘要: 自《淮南子》将“水冰”之喻引入生死之辨后,王充、张载与船山都对其进行了义理阐释,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气学脉络。王充以“水冰”有别喻生死不同:生如水凝为冰,死如冰释为水,生不能不死,如冰不能不释,死后不再有知,如冰释不再为冰。这一说法批判了谶纬迷信的流行泛滥,同时也遗留了宿命论和价值根源缺失问题。张载借“水性”喻人性:水凝冰释而水性不变,人有存亡而人性不灭。人性源于太虚之气的良能妙用,所以是“天人一源”。通过体用论的建构,张载弥补了王充学说的缺陷,但也留下了身心问题有待解决。船山借水之“常体”与“常体”之变喻太虚之气与人:“常体”之变是太虚之气的自我运动,其背后不存在超越的主宰者,其“变”即冰形成后,寒之性在其形质之中。同样,气凝聚为人,人性在形质之中,由形质而成。船山是系统阐释“水冰”之喻并解决前人遗留问题的集大成者。从“水冰”之喻的阐释过程看,气学发展逐渐走向严密化、系统化和体系化。
    • 陈力祥; 王可
    • 摘要: “主体性”概念自西方传入中国后成为近现代儒家思想研究的重要维度。儒家的主体性观念在孔孟那里开始隐约有所呈现,此后不断受到重视与发展,但“天”作为人之道德性的根源的地位在历史上从未动摇。而天人关系定位的差异也使得思想家们主体性思想呈现出不同面向,这在朱子和阳明思想中得到了清晰呈现。船山认为朱子过于偏重客观天理而不倚重人的独立价值,凸显了天的客观性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阳明则侧重于天理就在人心中,提升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天理的客观性。船山以气的能动性消解了天理对人的束缚,以气之可变性冲破了现成良知对人的滞碍,形成了“气日生,性日成”的主体性思想。概言之,船山的主体性思想可以说是将朱子的天理向人拉近,阳明的良知从天道拉远,使人的主体性中道挺立于天地之间。
    • 张晶萍
    • 摘要: 船山记忆的复活与船山形象的建构是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道风景,也是今人窥见近代思想观念变迁的一扇窗口。晚清以来,王船山先后三次被清廷大臣奏请从祀文庙。在此过程中,船山记忆不断复活,船山形象的不同侧面得到凸显,船山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得到挖掘,船山最终以有利于新政改革的正统儒家学者形象,进入了文庙从祀行列。探讨晚清从祀活动中的船山记忆和船山形象,不但有助于推进对船山思想之近代影响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反观近代思想变迁的细微之处。
    • 王兴国
    • 摘要: 所谓船山学术身份的定性,就是把船山认定为一个什么样的学者,具体来说,是“理学家”还是“早期启蒙思想家”。在船山学研究的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即理学家(正)到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再到两种观点趋同(合,否定之否定)。前两种认识分别经历了两百多年和近一百年,后一种认识,目前正在进行中。
    • 蔡家和
    • 摘要: 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朱子关于《论语》“足食足兵”章之诠释表示反对。《读四书大全说》系针对朱子后学与朱子本人而作,一般而言,船山会先批评朱子弟子,不得已时才针对朱子。然而此章却直接批判朱子,对其《四书章句集注》之原文诠释提出异议。船山以为,子贡之问政,是就积弊弱国当为之先务而言,因力有未逮,无法兵、食、信三者一次到位,如此,则该以何者为先,何者为次?而朱子的说法却成了于国家板荡之际,固有之三者顿时无力维持,则此时该将何者先去,何者后去?船山的思考点是弱贫之国的富强之道,而朱子之说则是国家存亡危急应对之道,二者显然不同。
    • 刘笑敢
    • 摘要: 船山认为《庄子》内篇当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其中"杂篇"更接近于"内篇",水平高于"外篇"。笔者曾提出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不见于《庄子》内篇,也不见于《左传》和《老子》《论语》《孟子》《管子》《墨子》等子书,但见于《庄子》外、杂篇达36次,也见于《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42次。由此可以推断《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印证了船山的睿智。此说得到广泛认可,但也有个别质疑,近年更有国际学者认为先秦尚无《庄子》内篇。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已引用《庄子》内、外、杂篇30次。汉初800字的贾谊赋也活用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典故21处。各种质疑均忽视了这些事实及其历史含义。也有人对单纯词和复合词在语言考据中的方法和意义全然不解,用任何时代都有复合词和单纯词的现象来质疑笔者的方法,对此,本文也作了回应。
    • 蔡家和
    • 摘要: 理、气之孰先孰后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朱子,曾主张“理先气后”一说,至清儒则有反宋、明之趋势,如王船山即对朱子有所反省,改曰:先有器,再有器之理!此二贤之说看似对反。而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个性融合,合会二贤之说,分辨了历代以来关于“理”之诠释,归纳而为“理”之六义。在唐先生看来,船山特重事之理,故曰器先理后,而朱子之理,是为性理,即是说,先有道德生命之体会,之后才有天地之理,彼先在之道德性理亦能引领气化世间往道德理想前行,故曰理先气后。唐先生认为二家之“理”各属不同之系统与表现并逐一剖析,遂令双方各美其美,各具优势。
    • 陈力祥; 汪美玲
    • 摘要: 四端七情是宋明理学家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朱子和船山尤甚.但是朱子与船山对四端之内涵的认定存在根本的差异:朱子根据已发未发的性情体用之别将四端视为情,船山则从有无自质的立场视四端为性.这种从情或性来定义四端是对孟子之四端两个面向各自的发展.对于七情,朱子和船山初看都将二者视为情,但是朱子之七情是有善有恶的,船山之七情是中性的——可善可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之,朱子和船山对待七情的态度分别是“制”和“导”.“制”所强调的是对情进行内敛的工夫,而“导”则注重发挥情的积极效用,同时也严防情的消极影响.
    • 王兴国
    • 摘要: 郭嵩焘于1870年开创的公祭船山,至今整整150周年.回顾这些年来船山学研究的历程,将郭氏对船山的评价和当代船山学的进展进行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个共识,一个超越,一个不及.一个共识,即对船山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认识高度一致;一个超越,即当代在对船山政治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上远远超越了郭嵩焘;一个不及,即当代学者对船山学术成就评价的标准,不及郭嵩焘的客观.
    • 张星; 文碧方
    • 摘要: 船山在《张子正蒙注》中的气论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张载的"气"思想;一方面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如他对"太虚"的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气的层次结构.船山取消了"太虚"的超越性意义,以"气"作为终极根据,所以说船山坚持了彻底的"气本论".船山明确地将气区分出层次结构,即"太和之气"与"成形之气",并由此来说明至善的根据、恶的原因等.然而,由于船山混淆了 自然的善恶与道德的善恶,其理论内部表现出一定的模糊与矛盾,也因此带有一些理论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